張丁
摘 要:隨著語文教育的改革,高考語文總分由150分增加至180分,這不僅僅意味著學生在高中語文學習的重要性提高,并且更加要求學生在中小學便有良好的語文學習基礎(chǔ)。語文是最貼近生活的學科,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的確挺難,在我看來,語文的難主要是因為學生閱讀能力有限。因而,盡管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的四種能力,但實際上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較難的任務。因為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僅僅是讓學生把文章讀完,并且還需要深入理解文章,挖掘文章的內(nèi)容、思想、情感,學習文章的寫作方法。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曾說:“教,是為了不教?!边@一句簡單的話道出了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通過老師課堂的教導使學生獲得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在離開了課堂后,也能依靠自己的學習能力獲取新知識,提高語言理解和運用水平。但是,就目前來看很多初中生在老師的幫助下學完六本語文教材之后仍然不會讀書,可知我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并不容樂觀。因而,我們必須注重初中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以下是我認為有效的幾種方法: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方法
一、興趣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無論是在課堂還是課外,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老師可以通過種種有效率、有趣味的教學策略,將原本平淡無奇的課堂變得富有情趣,激發(fā)學生活力,提高學生的閱讀欲望,讓閱讀成為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享受,而不是被迫閱讀,從而構(gòu)建充滿趣味的閱讀課堂。
例如在老師教學《音樂巨人貝多芬》這一課文時,可以先讓每位學生仔細觀察課文插圖,并請一名同學來模仿貝多芬創(chuàng)作時的場景,特別是表現(xiàn)出貝多芬創(chuàng)作時專注深邃而充滿靈氣的眼神。盡管模仿可能不會特別形象,但同學們看到這位同學的模仿,肯定會不由自主地笑,此刻同學們的“胃口”被吊了起來,課堂氣氛也活躍起來了。這時老師便可以切入主題,告訴同學們這就是一位天才音樂家的形象和氣質(zhì),通過這樣的模仿表演可以帶學生走近音樂巨人貝多芬,激發(fā)學生閱讀這篇課文的興趣和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興趣法歸根是一種心理暗示,因而,學生在閱讀時千萬不可先入為主,認為自己對文章不感興趣,亦或是出現(xiàn)不想閱讀的心理。
二、導入法
“好的開頭等于成功的一半”。一篇課文的講解若有一個好的導入,則可以起到聯(lián)系舊知,誘發(fā)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乃至激情的作用。例如在講解詩圣杜甫的詩歌時,可以適當講述杜甫與唐婉凄美的愛情故事,可以講述杜甫與李白之間那些“不能說的秘密”,重要還可以講述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這樣的導入可以大大激發(fā)學生對作者的興趣,并且給學生更多的課外知。營造氛圍也是一種導入方法,這種方法可讓學生逐漸進入意境。在閱讀中,我們要善于營造氛圍,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到課文所呈現(xiàn)的意境中。如在閱讀朱自清的《春》時,我們要營造出一種春天來臨,萬物復蘇的輕快明麗的場景,,并通過有感情的語調(diào)進行吟誦,使學生更深入到這首散文詩的藝術(shù)境界中,體會到作者對春天來臨的喜愛之情。
三、朗讀法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朗讀訓練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尤其是對于詩歌、散文類文章的教學更是如此。朗讀之前,要教給學生必要的技巧,要讓學生懂得朗讀時有感情,要注意語氣、語速、節(jié)奏和重音運用回味的方式誦讀,這既有助于加深對文章思想內(nèi)容的理解,又能進行藝術(shù)品味,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具體有以下幾種做法:
1.摹擬人物情態(tài),有感情地、深入地朗讀課文。如《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通過學生自身的角色代入,更加能讓學生懂得文章所表現(xiàn)的思想情感;《藤野先生》中體現(xiàn)藤野先生沒有民族偏見的學者風范,讓人對其肅然起敬,并且感受到藤野先生對“我”對人生道路的選擇的影響等。
2.開啟學生情感的閘門。一次優(yōu)美的朗誦必不可少的是情感的投入。大聲將文章讀出來時會不自覺地被代入文章的情感中。例如在《紀念劉和珍君》中,引導學生通過多次朗讀,便更加能體會到魯迅先生對劉和珍君被迫害致死的惋惜;反革命、對人民的劊子手──段祺瑞政府反動派表示刻骨的憤恨。
3.教師需要誘導學生反復朗讀內(nèi)容含蓄的文章,重點是對詞、句的品味,因為這些名句往往能禁得起推敲,深含哲理。如《故鄉(xiāng)》的結(jié)尾:“……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边@是富有哲理而耐人尋味的雙關(guān)語,學生初讀時往往只能理解其字面上的意思,這就需要教師在仔細講解的同時還要帶領(lǐng)學生反復吟誦,從而做到深入理解,如此才能體會句子的真意,文章的內(nèi)蘊。
四、課內(nèi)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jié)合
有人曾說過:“語文學習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是最貼近生活的學科,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對語文的培養(yǎng)非常重要,因此,要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必須促進課內(nèi)外的有效銜接。首先,要帶領(lǐng)學生走進生活,讓學生理解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讓他們清楚語文無處不在,只要用心,何時何地都可以進行語文學習。并且眾多作品都來源于生活,讀懂了生活自然也就讀懂了文章。其次,課外閱讀涉獵要廣泛。僅僅靠教材的幾篇課文的學習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遠遠不夠的。也是不現(xiàn)實的。大量的閱讀是閱讀能力提高的重要基礎(chǔ),沒有閱讀的積累就不會有閱讀能力提高。只有廣泛閱讀,眼界才能更加開闊,大腦里的儲備才能增加,從而達到對文章閱讀游刃有余。
參考文獻:
[1]唐志剛 ,《淺談初中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讀與寫,2008年1期.
[2]趙志姣 , 《初中語文閱讀能力的探究》 ,大觀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