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褫奪,汪祖來
(桂東人民醫(yī)院,廣西 梧州 543000)
分析腹腔鏡微創(chuàng)治療對肝硬化并膽囊結石免疫水平及并發(fā)癥的影響
鄧褫奪,汪祖來
(桂東人民醫(yī)院,廣西 梧州 543000)
目的研究肝硬化合并膽囊結石患者采用腹腔鏡微創(chuàng)技術實施手術治療的療效。方法選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膽囊結石患者126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63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開放手術方式進行治療;治療組采用腹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方式進行治療。結果治療組患者肝硬化合并膽囊結石手術治療總有效率為92.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0%;在圍手術期有2例并發(fā)癥出現(xiàn),對照組有14例;免疫功能相關指標術前術后的改善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肝硬化合并膽囊結石患者采用腹腔鏡微創(chuàng)技術實施手術治療,對患者機體免疫功能產(chǎn)生的影響較小,并發(fā)癥率較低。
肝硬化;膽囊結石;腹腔鏡;免疫;并發(fā)癥
對于肝硬化疾病患者而言,其并發(fā)膽囊結石的可能性較大,由于肝硬化疾病的存在會導致纖維化進而對血管造成壓迫、扭曲,并發(fā)門脈高壓,通過開腹手術切除方式對該病患者實施治療,療效通常不是十分理想[1]。如何能夠在保證手術療效的同時,盡可能不對患者機體的免疫功能造成影響,成為近年來研究的一個重點[2]。本文主要研究肝硬化合并膽囊結石患者采用腹腔鏡微創(chuàng)技術實施手術治療的療效。現(xiàn)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膽囊結石患者126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63例。對照組患者肝功能Child分級為A級者41例,B級22例;肝硬化病史1~9年,平均(3.7±0.9)年;膽囊結石病史1~18個月,平均(8.4±1.5)個月;男38例,女25例;年齡36~72歲,平均(54.2±7.4)歲。治療組患者肝功能Child分級為A級者44例,B級19例;肝硬化病史1~7年,平均(3.3±0.5)年;膽囊結石病史1~19個月,平均(8.6±1.8)個月;男36例,女27例;年齡24~75歲,平均(54.0±7.8)歲。兩組患者一般指標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開放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在患者的右上腹經(jīng)腹直肌位置做操作切口,或在肋緣下斜位置做操作切口,仔細實施解剖Calot三角操作,將膽囊動脈和膽囊管結扎并切斷,順逆結合對膽囊實施剝離處理,并對膽囊床進行間斷性縫合膽,根據(jù)實際情況決定是否放置引流管。治療組采用腹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方式進行治療,手術操作選擇三孔法進行,首先幫助患者取頭高腳低左斜位,以緩慢的速度建立氣腹,在手術操作過程中CO2氣腹壓水平應該維持在8~12 mmHg之間,仔細實施解剖Calot三角操作,對膽囊動脈和膽囊管實施分離,使手術操作視野保持清晰,以鈦夾對膽囊動脈和膽囊管進行夾閉,以順逆結合的方法對膽囊實施切除,并燒灼膽囊床,放置相應的引流管。手術操作過程中應該注意肝門部、肝十二指腸韌帶、膽囊周圍可能存在的曲張靜脈,避開曲張靜脈。較大曲張靜脈,待其清楚暴露之后,實施鈦夾夾閉或者鉗夾電凝處理,保證止血效果可靠。術后以緩慢的速度解除氣腹,減少肝臟缺血再灌注損傷。
1.3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膽結石癥狀術后徹底消失,術后檢查顯示結石病灶完全去除,機體免疫功能沒有受到影響,沒有出現(xiàn)任何并發(fā)癥;有效:膽結石癥狀術后明顯減輕,術后檢查顯示結石病灶的去除程度超過50%,機體免疫功能略受影響,沒有出現(xiàn)并發(fā)癥;無效:膽結石癥狀術后沒有減輕,術后檢查顯示結石病灶的取出程度不足50%,機體免疫功能受到嚴重影響,或有嚴重并發(fā)癥出現(xiàn)[3]。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療效、免疫功能相關指標術前術后的改善幅度、圍手術期并發(fā)癥。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對照組總有效率73.0%,治療組92.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n(%)]
2.2 免疫功能相關指標術前術后的改善幅度
治療組免疫功能相關指標術前術后的改善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相關指標術前術后的改善幅度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相關指標術前術后的改善幅度比較(s,%)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術后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CD4 CD8對照組術前 41.96±4.82 29.08±3.46術后 38.70±4.35*#24.35±4.51*#術前 42.79±4.65 28.69±3.53術后 30.87±5.61*19.86±4.17*治療組
2.3 圍手術期并發(fā)癥
在圍手術期,對照組有14例患者出現(xiàn)感染、低蛋白血癥、凝血功能障礙等并發(fā)癥,治療組僅有2例發(fā)生感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圍手術期并發(fā)癥情況比較 [n(%)]
隨著近年來臨床醫(yī)學技術不斷進步和發(fā)展,腹腔鏡技術已經(jīng)被廣泛的應用于對肝硬化并發(fā)膽囊結石患者實施治療的過程中。由于肝硬化會導致患者的機體免疫功能出現(xiàn)異常,當進一步受到腹腔鏡或開腹手術刺激的時候,可通過對機體細胞免疫功能產(chǎn)生抑制,而對患者免疫功能造成更大的影響[4]。
腹腔鏡輔助下實施膽囊切除手術,與常規(guī)開腹膽囊切除術比較,主要具有手術操作視野范圍廣、術后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少、術后的恢復速度快等幾大基本優(yōu)勢,但腹腔鏡治療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對操作者的要求明顯提高[5]。首先,患者肝臟生理功能的減退,會導致各種凝血因子的合成過程出現(xiàn)障礙,加之脾功能發(fā)生亢進導致血小板計數(shù)水平降低,使血液處于低凝狀態(tài)下。在實施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穿刺建立操作孔的時候,稍有不慎就會對腫大的脾臟和腹壁血管造成不必要的損傷,從而導致出血事件的發(fā)生。而且,一旦操作孔的位置選擇不正確或不恰當,手術操作的難度就會明顯加大。其次,在發(fā)生硬化之后肝臟的體積會明顯縮小,膽囊床會出現(xiàn)移位,加上操作缺乏組織可觸摸性,在二維平面圖像下進行操作存在較大的局限性,使得膽囊的暴露困難程度明顯加大。另外,在腹腔鏡輔助下進行止血結扎的手段非常有限,主要是依靠電凝與鈦夾兩項技術。而當膽囊結石合并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的時候,肝十二指腸韌帶處和Calot三角區(qū)會有曲張薄壁的靜脈存在,組織會出現(xiàn)程度嚴重的水腫,術中出血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會明顯加大。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所導致的醫(yī)源性膽管損傷發(fā)生率與開放性手術比較要更大,膽道損傷范圍通常較大,因此術中操作需要小心,以免對患者的膽道造成損傷[6]。
[1] 王子晨,張 寧,陳衛(wèi)剛,等.肝硬化合并膽囊結石臨床特點分析105例[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5,23(8):1312-1313.
[2] 辛 建,陶凱雄,夏澤鋒,等.腹腔鏡手術治療合并肝硬化膽囊結石的臨床分析[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39(4):532-535.
[3] 馮 龍,馮澤國,蔡守旺,等.控制性低中心靜脈壓技術在精準肝切除術中的應用[J].軍醫(yī)進修學院學報,2012,33(5):482-484.
[4] 朱信強,丁 闖,張 明,等.腹腔鏡聯(lián)合膽道鏡治療膽總管結石107例[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2,20(9):2496-2499.
[5] 王 兵,丁佑銘,汪 斌,等.膽囊結石合并肝硬化患者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臨床研究[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2012,6(10):197-198.
[6] 張鳴杰,張國雷,魏云海,等.腹腔鏡手術治療胃切除術后膽囊結石27例臨床分析[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2,18(12):634-635.
本文編輯:吳 衛(wèi)
R657.3+1
B
ISSN.2095-8242.2017.003.4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