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偉+林學艷
[摘 要] 小麥是中國最主要農作物之一,對我國農業(yè)經濟發(fā)展有重要作用。小麥產量不僅于自然氣候息息相關,還受到病蟲害影響。本文對小麥常見病蟲害進行分析,并針對性研究病蟲害防治技術,為我國小麥產量及品質提高提供參考。
[關鍵詞] 小麥 病蟲害 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12-0090-01
小麥病蟲害是影響其產量及品質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小麥病蟲害類型及發(fā)生原因進行分析,并通過防治措施降低 病蟲害對小麥生產的影響,提升小麥生效效率及品質的同時提高農民種植小麥的經濟效益。
1 小麥常見病蟲害
1.1 小麥紋枯病
小麥紋枯病是常見的小麥病患之一,感染該病后小麥根芽逐漸發(fā)生腐爛現(xiàn)象,并逐漸枯死。小麥紋枯病發(fā)病初期幼芽受到小麥紋枯病菌影響,其芽鞘部分逐漸變?yōu)楹稚?,并開始逐漸向枯萎方向發(fā)展。秋季后期小麥感染小麥紋枯病菌后其葉鞘逐漸呈現(xiàn)灰色,邊緣顏色逐漸變?yōu)楹稚H~片出現(xiàn)水漬狀暗綠色,在此過程中幼芽逐漸失水直至枯死。若小麥植株于拔節(jié)后感染小麥紋枯病菌,其底部葉鞘會逐漸出現(xiàn)橢圓形水漬狀斑紋,并逐漸發(fā)展為中部灰色四周褐色的紋狀病斑,此病名稱也由此而來。小麥植株感染小麥紋枯病菌后其病菌會不斷擴散至枝干即植株莖部分。小麥感染小麥紋枯病主要原因是播種時期過早,小麥播種密度較大,感染病菌后程度較重,面積較大。
1.2 小麥條銹病
小麥條銹病蝕另一種較為常見病患之一,感染該病后小麥植株綠色部分會逐漸褪色并生出黃色病斑,之后逐漸發(fā)展為粉色菌堆,隨著病情不斷加重逐漸形成黑色孢子堆。從外表上看小麥條銹病會在植株表面形成黃色銹狀病斑,由此得名。小麥條銹病主要對小麥葉片頂端部分以及莖桿、結穗部分,造成局部病變影響植株整體。
1.3 小麥蚜蟲
小麥蚜蟲是常見的小麥蟲害病,該蟲害主要影響小麥莖部、結穗部位、葉片等部位。小麥植株感染小麥蚜蟲后,其受侵害部位逐漸變黃形成黃色小班,隨之間推移逐漸形成條斑及枯死紋路。最終小麥植株枯死。小麥蚜蟲會破壞植株光合作用器官導致植株無法有效進行光合作用,植株無法及時吸收營養(yǎng),影響小麥結穗過程,從而導致產量下降。小麥蚜蟲病源為依附于小麥種子上的小麥芽蟲卵,蚜蟲卵隨著小麥播種會與其同步成長,并依靠食用小麥植株吸收營養(yǎng),在環(huán)境適宜的情況下在小麥植株上大量繁殖,進一步擴大危害。
1.4 地下害蟲
地下害蟲是當前最常見蟲害,每年轉冷之際害蟲會將卵產于土壤中,保護蟲卵平安過冬。待到來年轉暖之際,蟲卵孵化成為幼蟲,并靠播種在土地中的小麥植株成活。其次土壤中的蟲卵還可借助小麥種子萌發(fā)造成的土壤升溫進行孵化。初期幼蟲主要吸食小麥根部組織營養(yǎng)成長,等到小麥返青時節(jié)害蟲開始由小麥植株根部向其莖部轉移,對小麥植株造成嚴重危害。
2 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
2.1 物理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措施主要指不施加化學藥物等方式,采用物理方法對小麥病蟲害進行防治的方法。物理防治需要注重對病蟲害滋生環(huán)境的破壞。例如將小麥同其他農作物按照一定比例種植在一起,常見于小麥種植于一起的植物有花生、大豆、油菜等,根據(jù)種植時節(jié)不同進行輪流耕作,從而降低田間病菌數(shù)量。播種作物過程中需控制種植密度,切忌密度不可過高,將密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可有效提升農田通透性,降低病菌擴散幾率。在種植過程中應及時對作物進行施加有機肥處理,為小麥植株提供足夠營養(yǎng),提高小麥植株抵抗力,改變土壤環(huán)境降低害蟲成活率。其次需定期對麥田進行除草,控制田間水量在合理范圍,改善麥田生態(tài)環(huán)境,讓小麥植株在最佳環(huán)境中成長,降低病蟲害發(fā)生風險同時提高小麥抗病性。
2.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原理是引進新的物種,該物種為害蟲天敵,且不會對農田造成較大生態(tài)危害。該種防治手段不僅方便快捷,還十分環(huán)保。例如針對小麥蚜蟲防治時,可引進瓢蟲。瓢蟲以小麥蚜蟲作為食物,當小麥蚜蟲數(shù)量下降時瓢蟲數(shù)量也會下降。瓢蟲對應蚜蟲投放比例為1:150便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投放害蟲天地不僅要進行生態(tài)考慮,還要考慮投放時期,將生物防治效果控制到最佳狀態(tài)。
2.3 化學防治措施
化學防治措施就是利用化學藥物控制病蟲害對小麥植株造成的影響。進行化學防治時需注意對小麥種子進行必要處理。一些致病菌如紋枯病菌主要通過種子進行感染,因此在播種前對其適當進行化學處理,常用方式是利用藥劑對種子進行攪拌處理。播種前結合往年常發(fā)病蟲害針對性進行處理,提高種子成活率。
針對某些頑固性害蟲還可選用適當農藥藥劑進行噴霧,噴霧需把握時機,提高藥劑使用效果。例如針對小麥蚜蟲防治過程中可選擇一些毒性較低的農藥。噴灑時根據(jù)小麥蚜蟲在麥田中的分布情況,結合小麥蚜蟲在不同成長時期對小麥植株不同部位進行噴灑。例如對小麥蚜蟲防治最好在小麥成長早起,此時小麥仍舊未長到正常植株高度,因此防治更加便捷。
化學防治過程中可結合物理防治同時展開,例如在進行地下害蟲防治過程中,可使用藥物摻雜稀土撒在麥田田壟中。之后對土壤進行翻鋤,確保藥物被均勻分布到土壤中,從而殺死土壤中的蟲卵和幼蟲。通過化學防治及物理防治科有效降低害蟲危害,為小麥生長奠定堅實基礎。
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這些防治手法需要結合科學有效的養(yǎng)護手段,隨時了解麥田動態(tài),結合麥田病蟲害實際狀況,選擇合適的防治手段或綜合防治措施,針對不同時期病蟲害采用合適防治措施,為小麥生長奠定堅實基礎,從根本上提高小麥產量及品質。
結束語
小麥生長過程中常受到病蟲害影響,導致產量及品質下降,影響農民經濟效益。小麥種植過程中應該結合其生長周期以及病蟲害發(fā)生規(guī)律,結合小麥生長實際狀況,采取合適的防治方法,將病蟲害消除在初期,最大限度降低病蟲害對小麥生長造成的影響,確保小麥正常生長。
參考文獻
[1]吳秀蓮.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J]. 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2(7):45-49
[2]李 蘋. 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J]. 農林科技.2012(4):48-52
[3]鐘莉梅. 淺談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J].吉林農業(yè).2015(8):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