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
語文學習,重在閱讀理解和感受力。第一次月考,我們用戎昱的《移家別湖上亭》(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黃鶯久住混不識,欲別頻啼四五聲)來考查學生對古代詩歌的鑒賞力,我本以為這11分的題學生至少能拿到七八分,然而,事實卻大大出乎我的預料。針對戎昱的這首詩,我們設(shè)置了兩個問題:1.作者在詩中描摹了一幅怎樣的畫面?主要采用什么樣的修辭手法來表達?請結(jié)合詩句簡要分析。2.古人寫詩很講究煉字,詩中的“系”和“啼”兩個動詞用得準確傳神,請分別予以簡要分析。
針對第一問,有些學生的答案只有“春日離別的畫面”幾個字,個別學生甚至不懂得這“畫面”其實就是要他們分析詩歌的“意象”和“意境”;對于“修辭手法”,有些學生直接回答“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估計是把“修辭手法”和藝術(shù)手法、寫作手法弄混了,也有些學生根本不懂如何在詩句中篩選、提煉所謂的“手法”信息。對于第二問的“煉字”題,學生的思考很“單純”,只想著把該字放入文本簡單分析,而不能將“系”“啼”二字拆分開來單獨理解,因此也就不能想到“系”是“細”的諧音,更不會想到柳條纖細、柔軟的特點……表面看來,這是學生對“奪分方法”的不熟練,從本質(zhì)上講,卻是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閱讀理解和鑒賞能力嚴重不足。
后來詢問學生才知道,他們在初中并沒有學過如何閱讀鑒賞古代詩歌,通常是老師寫答案他們抄答案,只要背熟了就能應(yīng)付考試。初聽之下,我很是駭然:這樣的教學,其實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逐漸剝奪了學生對文本(詩歌)的感受力與審美能力啊。由此,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于是在接下來的試卷評講中開始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閱讀感受能力:通過集體誦讀、示范誦讀、有感情地誦讀等方式,讓學生初步感知詩歌的情感,同時指導學生明確詩的平仄、韻腳和詩眼?!兑萍覄e湖上亭》這首詩正好體現(xiàn)了近體詩結(jié)構(gòu)完整、講究押韻、規(guī)定平仄的特點,加之古代詩歌大多是詩人感興吟詠而得,本身就有一定的音律性,剛好可以作為學生感受平仄吟詠的范本,于是筆者以此詩為例,對詩歌抑揚頓挫平仄起伏的吟詠進行了如下指導:平聲字吟詠時應(yīng)聲調(diào)長揚,仄聲字(包括入聲字)吟詠時應(yīng)短促、急收藏,等等。
詩歌鑒賞,大有文章。為了給學生補上詩歌鑒賞這一課,我覺得有必要教給學生如何去把握平、仄聲字的音韻情感。我以岳飛的《滿江紅》一詞為例,該詞中的韻腳是“歇”“烈”“月”“切”“雪”“滅”“缺”“血”“闕”幾個字,學生很容易找出來,但是當我讓一個學生示范朗誦時,學生朗誦到“歇”“切”“雪”“缺”“闕”幾個字時聲音平淡,缺乏應(yīng)有的力度。這幾個字用普通話讀,都是平聲字,語氣、聲調(diào)平平,但其實它們是“入聲字”,在語氣上應(yīng)體現(xiàn)出短促、急收藏的特點,如此方能體現(xiàn)出岳飛將軍“怒發(fā)沖冠”“渴飲匈奴血”情懷急切的滿腔豪氣。指導之后,學生的朗誦越來越有味道了。之后,我又引出了詩的“韻腳”問題?!兑萍覄e湖上亭》一詩中的韻腳選自《平水韻》下平聲八庚韻部的“亭”“情”“聲”,此韻部聲調(diào)語氣平平,情感抒發(fā)自然;而李白的《靜夜思》中的“光”“霜”“鄉(xiāng)”三字,其韻母都是“ɑng”,音韻高亢嘹亮,適宜表現(xiàn)振奮激動的情緒,比如作者深沉的思鄉(xiāng)情緒等。
繞了一個大圈子,我再帶著學生回到《移家別湖上亭》這首詩的鑒賞上,讓學生找出詩眼“別”并結(jié)合韻腳、平仄等加以具體地理解、分析。學生做得非常好,順利完成了這個任務(wù)。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