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
臺灣“2·13”特大交通事故深層原因剖析
文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
2月13日,我國臺灣地區(qū)發(fā)生一起旅游大客車側翻事故,事故造成 33 人死亡、 11 人受傷。據鉚體報道,事故發(fā)生地在臺北市南港區(qū)高速公路轉彎路段,車輛失控擦撞護欄后向右側翻至路邊坡下。這起祲大交通事故反映出管理方面哪些問題?
2月13日21時12分,臺北市蝶戀花旅行社承租一輛牌號為 ZZ - 780的旅游大客車(臺灣友力通運有限公司所有, 1998年4月生產),搭載44人赴臺中縣武陵農場旅游,返回途中行經臺北市南港區(qū)高速公路轉彎路段,即國道5號接國道3號(“國道X號”為高速公路編號)南下車道時,車輛失控擦撞護欄后向右側翻至路邊坡下,造成33人死亡、 11人受傷。
事故現(xiàn)場示意圖
事故現(xiàn)場
香港道路安全及交通工程顧問鄺子憲
長直線接急彎是安全隱患。從道路線形分析,事故路段發(fā)生在從國道 5號轉往國道3號的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匝道。70 到 80米的匝道半徑不算很急,但這不是普通立交匝道,而是高速公路主線的延續(xù),直接使用單喇叭布局,存在長直線接急彎的隱患。駕駛人剛從國道 5 號連綿的隧道群出來,容易忽略雙車道高速公路主線一下子變成小半徑匝道。這類問題一般需要在前方開始實施較強的綜合措施,令駕駛人了解適應。
彎道處護欄強度不足。據谷歌街景2012年記錄的信息來看,彎道沿護欄存在很多擦痕。彎道前方左側有一道防墜網,也可能影響駕駛者判別前方急彎的路況。這路段的護欄在橋梁段附加鋼梁,但橋梁完結后就變回看來是高80公分的新澤西護欄,對應美國護欄等級的 TL - 4 左右,雖然有一定的攔阻效能,但未必能夠攔阻大巴等十多噸以上的重型車。香港橋梁或高危路側一般采用高 1.1 米的新澤西護欄,甚至適用于 22 噸雙層客車的 1.5 米高護欄,但作為分隔帶時一般也只有 80 公分,因此在急彎也不乏重型車翻覆的例子。其實除了橋梁,其他高危路側也應將護欄加高至最少 1.1 米,達到適用于重型車的 TL - 5 等級,同時考慮改用翻車風險較低的 F 型護欄。
浙江省交通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工郭敏
路側安全應作為道路安全的整體來考慮。路側安全,遠非護欄可以承擔。中國大陸的標準有同樣的問題,雖有努力和銜接路側安全的概念,仍需將路側安全作為整體來考慮,非護欄一種設施。此次事故發(fā)生地的路側還是可以利用上邊坡位置做clear zone (路側凈區(qū)),至少可做緩沖帶。
路側安全應考慮駕駛人駛出路外仍能回到車行道,這樣的話是損失最小。駛出路外,要讓駕駛人能知道,這里的路外是車行道,車行道上做震蕩標線駕駛人會感覺到,道路路面邊緣做跌落式設計,感覺會更明顯。做護欄,往往是道路用緩和的措施無法解決了,才使用護欄。護欄往往能力有限,而且具有破壞性,只是兩害相比取其輕而已。這段路選用了護欄,而且用了老式新澤西護欄,且有缺口,這樣的護欄是有害的。
交通誘導失誤。事故發(fā)生路段的單喇叭互通問題很多。喇叭形互通有個 270°的轉彎,會使出口和轉彎位置的半徑變得很小,且這種構型一定會存在“直線+小半徑”的組合,因此,在對駕駛人的告知、誘導,以及視距保障上要做好功課。不過,有時設施多了,也會帶來混亂和誤導。這起事故中,有誤導的可能性。
3M 中國交通安全系統(tǒng)部首席交通安全教育與政策聯(lián)絡官官陽
路燈勾勒的道路走向在弧度頂點斷裂,導致司機誤判道路線形。通過仔細觀看事發(fā)車后面跟隨車輛上拍攝到的視頻,照明段的路燈在彎道的第一個頂點處失去了連續(xù)性,路燈照明不是沿著車燈的照射持續(xù)開發(fā)路況,有層次感,而是強勢地控制了司機眼球,超越了司機對輪廓標的關注度,在彎道的圓弧頂點消失的時候,司機會誤以為彎道結束了,于是沒有及時再控制車速和調整駕駛方向,大客車駕駛眼高(從瞳孔點至地面的垂直距離)高,離路燈近,對路燈的反應會高于輪廓標。這就是人因技術中提到的邏輯公理問題,司機看到的東西要符合道路延展的邏輯,反邏輯時,就會出危險。
這也是為什么 MUTCD ( Manual on Uniform Traffic Control Devices :統(tǒng)一交通控制設備手冊)對彎道線形誘導標的距離根據車速和弧度有設置變化的數(shù)據要求,在每一個點,司機要至少看到三塊線形誘導標志,任何一個斷點都可能因誤導而殺人。
路燈因為弧度的問題,在彎道頂點出了行車記錄儀的視區(qū),就是這個斷點導致了司機錯誤的判斷。彎道前如果只是用一個高度低的黃閃,然后依靠輪廓標和線形誘導標志,就會好多了,這種連續(xù)的路燈,應該在后面半程漸次降低高度,勾勒出符合動態(tài)視區(qū)的透視效果。
在圖中這個位置,路燈形成的連續(xù)曲線再往前有個斷點,司機就是對這個地方判斷出錯了
從圖中位置開始,司機沒再踩剎車了
其實,事故發(fā)生的這段路明顯是事故黑點,雖然用路燈改善了照明,但是忽視了進程的連續(xù)感受和視覺優(yōu)勢物與道路線形的一致性。打個比方:這就像個樓梯,前面特亮,要啥有啥,司機放開膽子往前沖,突然撤掉了兩節(jié)踏步,然后還在梯子扶手上設置個口子。
美國馬里蘭大學土木工程博士、逢甲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所副教授徐耀賜
事發(fā)路段安全警告設施不足。針對游覽車翻覆事故之路線,可以先來看下面的路線圖。
國道 5 號北上,石碇隧道,STA. 3.7 左右。傖速標志 80kph
石碇隧道內,STA. 2.9,傖速仍為 80kph
石碇隧道內,STA. 2.5 ,傖速仍為 80kph
石碇隧道內,STA. 2.1,傖速仍為 80kph ,但多了“前有違規(guī)取締”標志
石碇隧道內,STA. 1.1 ,傖速仍為 80kph
出了石碇隧道,進入南港隧道,STA. 介于 0.7 至 0.8間,已無傖速 80kph 之標志
離開南港隧道,傖速 50kph 之標志是針對國道 5 號往國道 3 號北上之匝道之速傖標志。國道 5 號往國道3 號南下路段仍為直線,故往國道 3 南下之駕駛人必無減速之心態(tài)
進入國道 5 號接國道 3 號南下匝道路段,全無傖速標志,但有一“前方彎道減速慢行”標志提醒駕駛人,之后有一“警 2 ”左彎標志,緊接著便是急彎路段之傖速 40kph 標志
由此可見,此路段的安全警告設施似有不足,從南港隧道內部直至彎道前皆無限速標志,駕駛人如稍有分心,極易在此路段超速,造成安全隱患。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汽車安全技術研究所所長朱西產
過彎道時駕駛人打方向不足。引發(fā)本次事故的原因是駕駛人在彎道上轉向不足,車體右側面與混凝土護欄碰撞,造成大客車向右傾翻。對于體型高大的大客車,在這類道路上發(fā)生傾覆事故并不少見,但令人震驚的是,這起事故竟導致車上44名乘員中的33人死亡,大客車的被動安全保護措施值得思考。
車輛被動安全技術不達標。以往造成重特大事故傷亡的原因,往往是在山區(qū)道路翻車后墜入深谷或河流,這種情況下車輛的被動安全措施幾乎無法有效保護車內乘員。但是,本次事故的道路外并不是深谷、河流,而是相對比較平坦的地面。如果被動安全保護技術措施(如上部結構強度、座椅固定點強度、乘員強制系安全帶等)得到落實,在翻車事故中就能夠避免車內乘員的傷害。
我國國家標準 GB/T 17578 - 1998 《客車上部結構強度的規(guī)定》規(guī)定了大客車在翻車情況下車頂?shù)膹姸?、整體梁框架能夠承受巨大的沖擊載荷而不坍塌,給車內乘員提供一個“生存空間”。再配合強度符合要求的座椅、乘員正確地系安全帶,以在這類翻車事故中有效地保護車內乘員。對照臺灣這次側翻事故,事故車車頂已經完全“脫離”,很多乘員在翻車過程中被“甩出車外”,因此,導致重大傷亡的主因是運營車輛被動安全技術要求沒有落實、乘員未系安全帶。
GB/T 17578 - 1998《客車上部結構強度的規(guī)定》標準中規(guī)定的大客車側翻試驗(圖片來源:朱羉產)
這起事故的旅游客車已經使用了19年,這個車型肯定沒有經過類似GB/T 17578標準的檢驗。從事故現(xiàn)場圖可見,事故大客車翻出護欄后,右側面車頂在與路邊山體邊坡碰撞時造成了整個車頂?shù)摹懊撀洹?,車內乘員完全失去了車體的保護。
事故中碰撞“脫落”的車頂
在我國機動車認證管理中, GB/T 17578 - 1998標準對客車上部結構強度的強制要求,是在 2011年8月的“中機汽車產品技術委員會 2011年第11號”文件中規(guī)定的。也就是說,在我國大陸運營的大客車, 2011年8月以前的車輛上部結構也不一定達到要求。我國規(guī)定,運營的旅游客車使用年限是 15 年,一個新標準規(guī)定的技術要求需要 10 - 20年后才能得到完全落實,這給大客車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思考。
從這起事故看,我國大陸地區(qū) 2011年8月前的大客車車型也存在上部結構強度不足的隱患,如果所有規(guī)定都得到嚴格執(zhí)行,也要到 2026 年才能完全消除這樣的安全隱患,“經濟”和“安全”這對矛盾長期存在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
美國馬里蘭大學土木工程博士、逢甲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所副教授徐耀賜
車輛重心過高,低角度撞擊護欄后翻覆幾率大。臺灣的游覽車是先進口底盤,然后再打造車身,車體高度為3.8米,其重心要比進口整車(例如美國的灰狗巴士)高出數(shù)十公分至1米之間,因此,凡是此類組裝車輛以低角度(25°之內)撞擊路側任何護欄,翻覆的幾率都非常大。
福建工程學院交通運輸研究所所長呂英志
事故車輛車體脆弱。說到大客車的生產,由于臺灣只具備組裝技術,車輛底盤要靠進口,而在車體自身打造上,為了減少車重與油耗,加上要求車體美觀與加大乘客視野,都將車體該有的梁柱改細或是改變焊接形式,以加大車窗、加高車身,并且裝設各項游樂設施。例如臺灣的大客車都至少有三臺以上的電視,甚至每座位一臺,以及唱歌、視聽及手機充電座。如此的改裝結果,必定容易造成事故的發(fā)生或是加大事故的傷亡率。
由于顧及美觀、車重和油耗,上部車體框架被人為改細
由于顧及美觀、車重和油耗,上部車體框架被人為改細。
另外,臺灣此類車輛重心過高,很容易發(fā)生翻覆,同時由于車體強度不足,在發(fā)生翻覆時或造成車身嚴重損毀(上周才發(fā)生旅游車撞擊橋梁下方削掉前方車頂?shù)氖鹿剩?、或造成乘客拋甩至車外而傷亡,無法充分保護乘客安全。
駕駛人疲勞駕駛。臺灣大客車由于駕駛人短缺,不論是城市公交車、長途大巴乃至于旅游車,長期以來都存在司機工時過長的問題。尤其是臺灣的旅游景點集中在山區(qū),由于要長時間專注在路況上,因此稍有不慎就很容易發(fā)生事故。在這方面,日本采用的雙駕駛制,以及歐盟采取插卡記錄控管司機駕駛與休息時間、嚴罰駕駛超時工作或休息時間不足,都是可以借鑒改進之處。
近些年臺灣地區(qū)旅游車事故屢屢見諸報端,除了專家們分析的人車路的因素之外,在更深層次上,或許還有制度、安全理念方面的原因。
近些年臺灣地區(qū)旅游車事故屢屢見諸報端,除了專家們分析的人車路的因素之外,在更深層次上,或許還有制度、安全理念方面的原因。
美國馬里蘭大學土木工程博士、逢甲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所副教授徐耀賜:臺灣地區(qū)負責高速公路興建、養(yǎng)護的工程單位,通常較重視土木工程及路面工程,對交通安全的概念比較陌生,并且重視程度不足。另外,臺灣的工程都是根據“采購法”進行采購,由于懼怕檢察單位動輒以“為他人謀利”為由起訴,因此工程主管單位通常對新型混凝土護欄及其它安全產品甚為排斥,從而變得保守、無法創(chuàng)新,公務人員也因此養(yǎng)成了“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