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xué)華
語言,就好比是文章的外衣,光亮與否,直接影響別人對你的第一印象。只有生動形象的語言,才能使你的文章具有風(fēng)采。然而,在高考閱卷過程中,我看到有較多作文存在語言幼稚、過于口語化的問題,這些作文缺乏書面化與文學(xué)化,失去了應(yīng)有的文采,削弱了思想的表達,被判為低分也在情理之中。
范文示例
【低分片段】
進步了就得到獎勵,退步了就要被批評,這是一種賞罰的標準。但是進步和退步的依據(jù)是什么呢?難道僅僅是看分數(shù)的多少?我看不是這樣的。圖中那個曾經(jīng)考滿分的男孩因為少考了兩分便被打了一個巴掌,可實際上他得到的98分比那個受到獎勵的同學(xué)所考得的61分要好,甚至他仍然有可能是第一名。既然這樣,為什么他要被否定呢?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父母大概是被單純的分數(shù)標準捆住了。父母沒有根據(jù)實際情況就盲目地評價孩子,這是不可取的。
——選自2016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Ⅰ《不要被標準所綁架》
【高分示范】
“蓋余之勤且艱若此”,大儒宋濂少時即嗜學(xué),當他趨百里外,跟隨鄉(xiāng)之先達潛心學(xué)習(xí)時,也曾不斷地援疑質(zhì)理。試想鄉(xiāng)野小兒,立侍尊者之左右,怎么會沒有一絲失誤呢?倘若先達亦如漫畫中的家長,對宋濂的失誤毫無包容之心,宋濂又怎能在一步步的完善中終成大儒?溫暖的容誤之心,讓一個貧困學(xué)子獲得了繼續(xù)向前的勇氣,卒獲有所聞。
管夷吾舉于市時,若無鮑叔牙對其之前過錯的容納與規(guī)勸,他又怎能在東周列國的舞臺上嶄露頭角,成就千秋英名?“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負荊請罪的廉頗千古流芳,正因藺相如之容誤,方有趙國文武雙全的王者格局。古往今來,毫無瑕疵的完人少之又少,更多的,是那在容誤之心與規(guī)勸之言下抬頭向前,于溫暖和寬厚中成就大美格局的“非滿分學(xué)生”。
——選自2016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Ⅰ《懷容誤之心,成大美格局》
【高分揭秘】
上述文字寫得有文采、有底蘊,語言典雅精辟。在上述文段中,作者所用的經(jīng)典文章有《送東陽馬生序》《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廉頗藺相如列傳》等。這三篇文章包含多個話題,有多個運用角度,但作者在具體運用時只攻其一點,不及其余,從而容易獲得高分。
技法提煉
在寫高考作文時,我們應(yīng)該學(xué)會用技巧來為文章的語言“化妝”,走出幼稚化和口語化的誤區(qū),具體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旁征博引,讓你的文章更富文采
考生如果想要讓自己的作文文采飛揚,就要學(xué)會旁征博引,這樣既可展示你深厚的文化積累,又可擴大文章的容量,使語言包含深刻的意蘊。如:
我猶記得美國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一句哲理詩:“假如我不曾見過太陽,我本可以忍受黑暗。然而太陽已使我的荒涼變成更新的荒涼。”其意在于,知足的人們會因新生的事物而逐步提高對自己的標準。
不滿足,是因為可以更好。其實,我們需要用不滿足來提升自己的境界。
或許,很多人認同傅佩榮的這句話:“人生種種,無論悲喜逆順,最后難免都是‘水過無痕,而懂得知足,總會在這平靜的水面上感得半許清涼。”不知足,不是貪得無厭,而是嚴格要求。不是說梭羅“我在天空垂釣,釣一池晶瑩剔透的繁星”的隱居生活不值得羨慕,也不是說古代文人“天子呼來不上朝,一心只謀三分田。餐風(fēng)飲露好風(fēng)雅,被天席地度韶華”的胸襟不值得贊揚,而是,我們生活在當今的時代,應(yīng)該有更高的追求。如狄更斯所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碑斎唬抑幌霃娬{(diào)前半句。當今社會競爭激烈,難道我們不應(yīng)該順著時代潮流逐夢人生嗎?
——選自2016年湖北高考佳作《假如我不曾見過太陽》
上述片段的特點是大量運用名言名句來論述自己的觀點,使得文章具有意蘊,文采斐然。作者所用的名言名句涉及古今中外,不但充實了文章內(nèi)容,更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
二、化用經(jīng)典,讓你的文章典雅充實
考生在運用作文素材時,可以對作文素材進行剪裁、加工,從而使文章的中心更鮮明,更有利于突出主旨。如:
畫師毛延壽在給宮女畫像時,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黃昏時分,畫像開始了。毛延壽看到我給他的禮品,詭秘地一笑,手中的畫筆輕揮,轉(zhuǎn)瞬間,我都被自己畫上的美貌驚呆了?;氐骄铀?,我將一份禮物拿給了昭君,告訴她:“放心吧,咱們給毛延壽的禮物是一樣的,你比我貌美,就更不用擔心了?!闭丫舆^禮物,淡淡一笑說:“謝謝你,你先睡吧。姐姐祝福你?!笨吹秸丫邮芰宋医o她置辦的禮物,我就放心地睡了。夢中,我與昭君在皇宮內(nèi)相依為伴。
一覺醒來,我聽到的卻是噩耗般的消息——昭君居然被選中了。
在她離開長安的那一天,我去送她,煙雨朦朧中,我仿佛看到,昭君輕甩衣袖,飛身策馬,毅然決然地往茫茫戈壁飛馳而去……
——選自2015年北京高考佳作《假如我和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
上述文段較好地化用了“昭君出塞”這一經(jīng)典素材。作者運用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虛構(gòu)有關(guān)情節(jié),給人以新奇的審美感受。最后一段,“我”想象昭君出塞之況,顯得真實可信,讓人們看到了昭君的一片愛國之情。文章虛實結(jié)合,體現(xiàn)出精巧的構(gòu)思藝術(shù)。
三、運用修辭,讓你的語言色彩斑斕
巧用比喻,可以化平淡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巧用排比,可以使文章節(jié)奏鮮明,富于韻律;巧用擬人,能夠賦予萬事萬物以情感;巧用夸張,可以揭示事物本質(zhì),烘托氣氛。巧用修辭是避免語言幼稚和過于口語化的主要途徑,也是使文章文采飛揚的有效方法。如:
路上,我扔掉了許多東西,但行囊還是沉甸甸的。我將手探入行囊,指尖劃過青書上的鉛字,仿佛看遍千山萬水?;厥走^往,青書為杖,助我耕耘出蔥蘢生命;展望未來,青書始終伴我策馬揚鞭,劍指遠方……
松樹之淚落地千萬年而成琥珀,河蚌有心孕育出溫潤珍珠,大海寬宏養(yǎng)育出斑斕珊瑚,青書如刀雕刻出如今的我。
——選自2016年山東高考佳作《囊納青書,劍指遠方》
上述文段綜合運用比喻、排比、擬人、對比等修辭手法,使得語言生動形象,富有表現(xiàn)力。句式上長短結(jié)合,靈動而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