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處在當前信息化社會中,新聞謠言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產生的社會影響也愈發(fā)嚴峻。文章結合語用學基礎理論,針對新聞謠言傳播現(xiàn)象,對其言語行為的語用特征進行了闡述,并基于相同交際圖式,探究了新聞謠言傳播的言語行為合適性條件及傳播的合適性條件,總結了新聞謠言傳播的語用公式,詳細分析了新聞謠言傳播的關鍵要素,以期制定出有效的新聞謠言傳播的語用學治理對策,強化對新聞謠言的管制力度,有效抑制新聞謠言的傳播。
【關 鍵 詞】新聞謠言;語言行為;傳播;語用現(xiàn)象
【作者單位】吳希斌,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
一、新聞謠言傳播的語用學基礎理論
1.奧斯丁言語行為理論
在言語行為理論研究方面,奧斯丁結合其本質特點,針對話語進行了二維分類,創(chuàng)新了邏輯命題語言研究思維,不再側重語言真假值,而是將注意力轉向話語施為性[1]。因此基于奧斯丁言語行為理論,施為句在言語行為分類中無真假值可言,只是在有效性、合適性上存在不同。在奧斯丁看來,言語行為下有效的施為句是開展溝通、交流活動的關鍵。因此,言語行為的兩大關鍵特點即為有效性及合適性。將奧斯丁言語行為理論運用到謠言傳播領域,施為句的合適性仍至關重要,只有當言語交際中的謠言存在合適性,才能夠確保謠言的順利傳播。因此可以說,言語交際的謠言存在合適性為謠言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奧斯丁言語行為理論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并沒有片面、單純地分析命題的真假值,而是從全新的視角出發(fā),基于言語行為理論體系,對語力作用進行分析和研究。奧斯丁將語力闡釋為通過言語成事的力量,即話語在相應言語交際環(huán)境中所擁有的功能及作用,而這種話語功能又同交際目的存在緊密的聯(lián)系。奧斯丁在明確語力基礎概念理論的同時,還探究了語力的影響要素,發(fā)話人在表出話語后,環(huán)境因素不會干擾語言所蘊含的信息及含義。語言本質規(guī)律能夠體現(xiàn)出話語意義,處在一致的交際環(huán)境中,聽話人借助語言規(guī)則能夠清晰地獲取話語意義[2]。語言內在要素同語力的形成無直接、必然性的聯(lián)系,它涵蓋多種語境條件,例如,宗教信仰、社會背景及交流雙方關系等。
2.塞爾言語行為理論
作為奧斯丁的學子,塞爾在奧斯丁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對言語行為進行了深層次的研究,形成的塞爾言語行為理論在語用學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塞爾言語行為理論下,基于交際環(huán)境中的話語必須要實現(xiàn)相應的語言行為,這樣才能夠使話語體現(xiàn)出以言行事的意義,且每句話均存在與其對應的語用意義及特點,根本不存在無語用含有的話語,交際中的話語并不單單以言指事,還存在其他含義[3]。話語均擁有不同的語力,代表話語的語用特點各不相同,與話語的表意部分相伴,因此話語的含義主要是由語力組成的,不能將話語中的語力進行獨立分析。
針對奧斯丁對言語行為以言行事、以言指事類的型劃分,塞爾持有不同的觀點。在塞爾看來,劃分言語行為類型的過程中,不僅需要考慮施事動詞,還應對以言成事的行為進行研究,只有這樣才能夠使言語行為分類更加科學、準確。由于以言成事行為、以言行事行為均屬于言語行為的范疇,如果僅依靠施事動詞就判斷為以言行事就過于片面化,在對以言成事行為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還應分析發(fā)話者、受話者的所有交際條件。塞爾言語行為理論彌補了奧斯丁理論的不足和缺陷,使言語行為理論更加完善和健全。
二、新聞謠言的言語行為及傳播的合適性條件
1.新聞謠言的言語行為合適性條件
奧斯丁言語行為的類型劃分理論依據存在一定的缺陷,與言語行為的內涵定義不統(tǒng)一。塞爾對此進一步分析了言語行為的類型劃分,做出完善和補充,依據交際理論,總結出構造性、調節(jié)性兩大規(guī)則[4]。根據構造性規(guī)則及調節(jié)性規(guī)則,言語行為合適性條件如下。
(1)滿足常規(guī)語言輸出/輸入條件。具體指的是交際雙方了解語言的運用方式,且彼此正常,不存在語言和聽力障礙,均明白語言交際活動并非表演和玩笑。
(2)通過話語能夠體現(xiàn)發(fā)話者的命題。
(3)發(fā)話者在對命題進行表示的過程中,會談到自身未來所做出的行為。
(4)受話者對發(fā)話者所表達的行為具有較強的實施意愿,且發(fā)話者也同樣期望執(zhí)行該行為。
(5)通常發(fā)話者不愿意對行為進行主動執(zhí)行,明顯的體現(xiàn)在交際雙方。
(6)發(fā)話者對該行為存在特意執(zhí)行的思想。
(7)發(fā)話者希望借助話語將該行為的執(zhí)行責任施予自身。
(8)發(fā)話者希望受話者能夠明白,發(fā)話者在表達話語時就擁有執(zhí)行該行為的職責,其希望受話者能夠明白話語所表達的意圖,并期望受話者在清楚話語內涵的同時,能夠對話語意圖進行明確掌握。
(9)結合語言語義規(guī)則,在以上條件都成立的情況下,才能夠確保是真誠和正確的話題。
塞爾針對言語行為合適性條件進行了不同類型的劃分,主要包括基本條件、真誠條件、預備條件和命題內容條件四大類。從某種角度來看,基于語言交際背景下,言語行為同語力傳播二者合適性條件相同。在分析新聞謠言傳播合適性條件的同時,也即為探究語力傳播的過程。
2.新聞謠言傳播的合適性條件
新聞謠言歸屬于言語行為的范疇,謠言的傳播至關重要,但是也要從謠言傳播以言成事的角度開展探究,所以在語用學視角對謠言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必須要注重探究言語行為的以言成事性特點。對新聞謠言的傳播而言,這種作用存在語力功能,所以在研究新聞謠言問題時,才涉及謠言傳播的合適性條件。而語力作用在以言成事角度下的體現(xiàn)即為合適性,同時也為新聞謠言的語用學分析奠定了基礎。
探究新聞謠言傳播問題的過程中,可以從語言交際的關鍵語力因素入手,包括人的因素、語境因素及語言自身因素。在探究新聞謠言合適性的基礎上,能夠發(fā)現(xiàn)模糊指數(shù)、語境系數(shù)和價值關聯(lián)度是新聞謠言傳播的主要語用力量因素。要想有效傳播新聞謠言,必須要保證謠言擁有一定的自身語力作用,從而能夠在多種語言環(huán)境中進行傳播,并形成一定的以言成事效應[5]。
基于語用學層面,研究新聞謠言傳播的邏輯公式時,可以將新聞謠言傳播力及其言語行為語力用F(R)來表達,新聞謠言言語價值關聯(lián)度用V來表達,而語境系數(shù)和新聞謠言模糊指數(shù)分別用C、A來表達,則有V×A×C=F(R)[6]。
傳播新聞謠言的時候,所處的交際模式相對復雜,具有多次傳播動態(tài)性的特點,即在合力作用下才能夠有效傳播新聞謠言。針對新聞謠言的合力傳播現(xiàn)象,能夠借助公式F1(R)+F2(R)+F3(R)+…+Fn(R)=F(R)來表達。式子中的新聞謠言語力合力表示為F(R),其為相同主題謠言R在不斷進行交際傳播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合力效果;特定交際中的新聞謠言語力表示為F1(R);相同主題下新聞謠言在其他交際下形成的語力表示為F2(R),在最終傳播n次后,交際可合成新聞謠言語力Fn(R)。
三、新聞謠言傳播語用現(xiàn)象分析
1.新聞謠言傳播語用分析的實例
人們對于國內每年發(fā)生的時事新聞事件非常關注,也會圍繞這些社會事件形成一系列的新聞謠言,透過新聞謠言的表象,人們需要進行深刻的思考和分析。
作為一條世界性新聞,2014年馬來西亞航班失聯(lián)事件對人們產生了極大的震撼,失事殘骸至今仍未找到,時至今日依然讓人們心有余悸。由于該航班中中國國民數(shù)量多達154名,所以這場事故可以說是中國人的災難。自新聞發(fā)布飛機失去聯(lián)系,大量新聞謠言開始傳播和散布。
最初傳播的新聞謠言是馬航MH370 被迫在南寧機場降落,《成都晚報》官微發(fā)布新聞——“馬航在越南南寧地區(qū)降落!”并在標題中添加嘆號來提高新聞醒目程度,頓時備受社會新聞媒體的關注。而南寧國際機場發(fā)表聲明,根本沒有收到備降信息,新聞報道有誤,這一謠言事實上很容易識別,居然把廣西南寧寫成越南南寧,本身就荒誕不經,但還是引發(fā)了傳播效應;隨后據國外媒體CNN報道,MH370在越南地區(qū)發(fā)生墜毀事故,且飛機殘骸于土珠島西南地區(qū)發(fā)現(xiàn);國內《羊城晚報》也立即跟隨CNN進行了報道,在新聞中說明馬航飛機墜毀地點為胡志明市北部地區(qū)。但上述新聞謠言馬上被澄清,聲明報道存在誤差;此后還相繼出現(xiàn)菲律賓海事船發(fā)現(xiàn)失事馬航、明確馬航墜毀地點、接收到馬航飛機信號等一系列新聞報道,但這些新聞報道也一一被相關國家政府辟謠。關于馬航墜毀信號、失事地點等相關新聞謠言一直層出不窮,在群眾中廣泛傳播[7]。之后波音公司也通過媒體發(fā)布找到馬航飛機信號的新聞訊息,但該則新聞立刻被刪掉,這就更引發(fā)人們的猜疑,從而使相關新聞謠言大肆產生和傳播。
2015年天津發(fā)生了重大的爆炸事故,該事件在當時成為一項社會熱點話題,很多新聞媒體對有關信息、視頻進行了播報。自爆炸事件發(fā)生之后,新聞謠言隨之產生和傳播,眾多媒體不斷進行造謠、辟謠,當時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問題是環(huán)境污染,因此很多新聞媒體把事故對環(huán)境的影響作為重點報道方向。最初播報的新聞謠言是:天津市的空氣遭到嚴重污染,這同爆炸事故有直接的關系。但之后也有媒體說天津日報在之前就已經報道過當?shù)乜諝馕廴緺顩r比較嚴重,表示這僅僅是主觀猜測,對新聞謠言進行了辟謠。隨后在公眾群體中逐漸出現(xiàn)爆炸釋放有害物質會危害大氣環(huán)境的謠言,對此問題,媒體對專家進行了采訪解釋,表明爆炸事故雖然釋放了有害物質,然而對環(huán)境的污染程度較低,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擴散,危害性不大;國內天氣網首席氣象專家也進行了說明,天津港在發(fā)生爆炸事故之后,根據風向及設計監(jiān)測結果,有害物質、污染物能夠在風力作用下逐步擴散,不會影響天津主城區(qū)和北京的環(huán)境。天津爆炸事故的氯化物擴散現(xiàn)象是當時一則主要的新聞謠言,眾多新聞媒體將標題設置為:北京將會出現(xiàn)毒雨、津京地區(qū)降雨會因氯化物成為劇毒雨、爆炸事故的氯化物嚴重超標等,這些新聞謠言立即在公眾中大規(guī)模傳播,產生了不良影響……公眾因為缺乏對事件和真實狀況的了解,存在嚴重的恐慌心理,再加上新聞報道不夠科學、準確,專業(yè)人士沒有做出解釋,也就為新聞謠言的傳播提供了更開闊的渠道。
結合上述兩大新聞謠言,能夠看出社會新聞性事件能夠引起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而媒體播報的新聞謠言在未經證實的情況下,會大規(guī)模傳播,也會引發(fā)公眾的熱議。
2.新聞謠言傳播綜合治理的語用分析
根據新聞謠言傳播的特性,在整治過程中要調控適應性,根據新聞謠言公式F(R)= V×A×C ,可以研究出科學、有效的語用學治理策略。
首先,政府必須對各個公眾媒體機構進行嚴密、縝密的監(jiān)測和管理,可以根據各個媒體以往報道的相關信息和內容進行綜合性的核查,建立可信度檔案,從而結合可信度來設置等級,對各個媒體進行等級劃分。一旦出現(xiàn)有散播新聞謠言的媒體或中介,政府部門可以利用現(xiàn)代的科學技術對相關事件進行檢查和監(jiān)督,若這些傳媒機構的確存在散播新聞謠言的現(xiàn)象,要立馬對其進行整治和處理,也可以在可信度檔案中記錄相關事件,然后進行等級劃分的處理。如若情節(jié)嚴重或者多次發(fā)生散布新聞謠言的現(xiàn)象,則需要對相關媒體進行降級處理。提高等級設置的管控力度后,相關的媒體機構及傳媒中介必定會加強對傳播內容的控制和監(jiān)督檢查,在發(fā)布報道之前定會更加關注自身所報道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和傳播速度,以此來確保自己的可信度和等級保護[8]。政府還可以設置權威網絡發(fā)布平臺,如果出現(xiàn)新聞謠言散播的現(xiàn)象或歪曲事實的新聞報道,權威網絡公眾發(fā)布平臺可以進行公正、合理、正面的報道,瓦解新聞謠言,逐步縮減新聞謠言散播的范圍、速率,對散播謠言的傳媒機構進行側面的攻擊和管控。在實際的謠言散播控制措施中,必須不斷地縮小新聞謠言散播的范圍及新聞謠言在人民群眾中散播的速率,及時有效地控制新聞謠言的進一步散播,使語境系數(shù)C在新聞謠言傳播公式中的數(shù)值得到有效降低。
其次,若新聞謠言的言語行為合適性條件中真誠條件下降,就可以針對新聞謠言傳播的命題內容條件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結合新聞謠言傳播邏輯公式F(R)= V×A×C,在降低C值后,減小模糊指數(shù)A的值能夠有效控制新聞謠言的傳播。運用縮短謠言主體距離度、調控謠言命題內容條件的方式,能夠使新聞謠言的模糊指數(shù)A得到有效降低??山柚侣勈录黧w、當事人進行現(xiàn)場解釋的方式,使主體距離度明顯減小,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避免謠言的大肆傳播。當前公眾很容易受到新聞事件中造假視頻及圖片的誤導,因此在對新聞謠言的傳播進行控制時,必須要做好新聞信息的管控工作[9]。政府部門應設置加注認證符號,嚴格考察新聞信息的準確程度,通過統(tǒng)一的渠道來整理新聞報道資料,從而使新聞謠言證實度得到改善。
四、結語
本研究基于語用學的角度對新聞謠言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并通過言語行為理論,針對新聞謠言的傳播方式,開展了合適性條件分析。把新聞謠言的傳播看作對語力進行合成的效果,符合公式 F(R)=V×A×C ,正基于此新聞謠言才能夠大肆散布,甚至出現(xiàn)失真的狀況。語力的這種合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大新聞謠言的危害性,產生不良的新聞謠言傳播后果,因此我們必須要借助有效的新聞謠言語用治理策略進行控制,強化新聞謠言的證實度。
參考文獻
[1]王瀾. 微博傳播中的話語權濫用現(xiàn)象解析[J]. 新聞傳播,2011(08):85.
[2]劉軍,葛苑菲. 新聞傳播中的語用失誤現(xiàn)象分析[J]. 新疆財經大學學報,2008(04):78-81.
[3]朱冠樺,蔣國平,夏玲玲. 社交網絡上從眾現(xiàn)象對謠言傳播影響的研究[J]. 計算機科學,2016(02):135-139,143.
[4]鄭路. 群體極化中的網絡謠言傳播研究[D]. 江西財經大學,2011.
[5]向卓元,陳宇玲. 微博謠言傳播模型與影響力評估研究[J]. 科研管理,2016(01):39-47.
[6]蔡盈洲. 數(shù)字新媒體環(huán)境下突發(fā)性群體事件的謠言傳播研究[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
[7]金枚. 網絡語言模因傳播的規(guī)范化探索[J]. 出版廣角,2016(21):85-87.
[8]周裕瓊. 當代中國社會的網絡謠言研究[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9]郭小安. 當代中國網絡謠言的社會心理研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