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生
曾經(jīng)在倫敦地鐵上出現(xiàn)的藏書戲碼被引進到了中國,在北上廣三地同時上演,舉辦者號稱將一萬本圖書隨機放置在地鐵、航班和滴滴順風車上,供人分享閱讀。
雖然“地鐵丟書”活動刷爆了朋友圈,但是這種簡單照搬的模式,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最后是許多沒人看的書被保潔員收走。人們質疑最多的是:在早晚高峰期人擠得都轉不開身的地鐵里,這場文化秀是不是選錯了地方?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tǒng)計數(shù)字顯示,在英國,平均每人每年讀書64本。而2015年我國人均圖書閱讀量僅為7.84本(含電子書)?!皝G書”活動在中國的水土不服,除了地鐵空間不同,或許也與閱讀空間的大小有關。
但我認為,閱讀本應是一項自主性的活動,任何來自外界的強加,都會適得其反。在這次大規(guī)模的“地鐵丟書”活動之前,就有人小范圍地嘗試過,都沒有取得成功。有論者認為,中國人的閱讀習慣,在上學階段就被搞壞了——那種灌輸式的教育方式,不是讓我們克服“閱讀障礙”,而是制造“閱讀障礙”,令人對閱讀失去興趣并望而生厭。若“地鐵丟書”活動仍是被熱潮挾裹的“要我讀”,又豈能獲得共鳴?
閱讀應該是一項安靜的活動,發(fā)乎心,動乎情,怡然自得。倫敦的“地鐵丟書”就是一項安靜的活動,“地鐵丟書”活動始于2012年,每周在倫敦的車站約放置150本書,已經(jīng)習慣成自然。《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飾演赫敏的艾瑪·沃特森,不過是順勢參加了這項活動,錦上添花而已。不像我們這還沒開始就先鳴炮三聲,搞得轟轟烈烈,被人詬病“只有營銷沒有情懷”。
當“地鐵丟書”成了一種時髦與風口,就失去了閱讀的本來意義;當公益活動夾雜有商業(yè)意圖,同樣也會變味。所以“丟書”活動應是讓人走心,而不是為了吸引眼球。不管是時間、地點的選擇,還是書的種類篇目,都應切合實際,順應讀者的需要,不能只顧自己高興。
有人說,書應該丟到圖書館里才是。這也只說對了一部分,書應該送到“我要讀”的地方,才能觸動心懷。真想丟書,就送到望眼欲穿的鄉(xiāng)村兒童手中,豈不更好?
【評點】
本文從“環(huán)境需求”的角度分析了“地鐵丟書”在中國“水土不服”的社會原因?!暗罔F丟書”者固然有著良好的初衷,但不從我們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就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文章有理有據(jù),又能結合實際出發(fā),觀點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