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優(yōu)娟
【摘要】新課改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課堂應該是富有生命力和人文關懷的鮮活課堂??蓪徱暜斍暗恼Z文教學,不難發(fā)現(xiàn)有些課堂,過多地追求成績,關注效率,忽視了學生這個主體,背離了教育初心。筆者從“活教”“活學”“活用”“活練”等四方面闡述了如何給學生構建“和諧、自主、高效、可持續(xù)”的綠色課堂,如何引領學生“活力四射”地學習語文。
【關鍵詞】把脈 語文課堂 活的學習
一、現(xiàn)狀掃描:語文課堂背離教育初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可是,現(xiàn)在的語文課堂呢,逐漸變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藝傳授,乃至畸變?yōu)橐环N應試訓練。課堂上,原本高高舉起的小手和通紅的小臉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幾只膽怯的小手和漠然的臉龐。即使偶爾可見,課堂表面顯得很“熱鬧”,學生似乎學得很“快樂”,但在“參與”和“表現(xiàn)”的背后,卻透露出浮躁、盲從和形式化的傾向。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什么是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钡聡逃幕瘜W家普斯朗格也曾指出:“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chuàng)造力引發(fā)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苯逃谟谒茉旌团囵B(yǎng)人的健全人格,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fā)展。很明顯,我們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背離了教育初心。
案例:
二年級的《學棋》,老師帶領孩子學習第二自然段:
師:拜同一個師傅學棋,怎么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呢?他倆是怎么學的呢?請你好好讀第二節(jié)。
生自讀第二節(jié)。
師:請兩名同學起來分別讀兩個學生不同表現(xiàn)的句子。
師:兩個學生學棋的態(tài)度一樣嗎?
生:不一樣的。(接著這名學生又讀了書上的兩句話)
師:是的,他們兩個學棋的態(tài)度不同,一個“專心致志”,一個“走了神兒”。(師讓學生在書上圈出這兩個詞兒)
師出示插圖,接著又滔滔不絕地介紹什么叫專心致志,什么叫走了神兒。
最后老師總結:因為學棋的態(tài)度不同,所以結果也不一樣。所以我們大家一定要專心致志地學習。請大家再齊讀這一節(jié)。
我們清晰地看到,這位老師壟斷了整個課堂,以自己條分縷析、口若懸河的宣講,代替了學生的學。整個過程中,學生處于一種“無為”的狀態(tài),他們的思維沒有碰撞,智慧沒有交融,課堂沒有“對話”,沒有“生長”……
二、分析把脈:尋覓“背離初心”之根
認真審視當前的閱讀教學,我們發(fā)現(xiàn)存在這樣一些癥結:
1.“追求完美”的心態(tài)困住了自己的手腳
我們經(jīng)常看到,尤其是公開課,當課上出現(xiàn)“意外”時,很多老師因為預設不充分,而手忙腳亂,無法收場。老師生怕拓展后收不回來,就按部就班地、穩(wěn)妥地按照自己預設把自己的設計一個個快捷地呈現(xiàn),課堂上不敢放慢腳步隨意停留,因此課堂只是停留在淺層次,每節(jié)課都是在挖“淺溝”,甚至是“枯井”。
2.應試教育的體制綁架了自己的課堂
為了適應應試教育的需要,有些語文老師走向了功利主義教育的歧途,語文教學呈現(xiàn)出“唯技術化”傾向,語文課堂成了傳授技能的學堂。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更多地傳授應試的技巧,而缺少人文關懷;教師更多地講授書本知識,而忽視文本傳達的情感。教師掌控著課堂,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生成了看客,默默地看老師的表演,成了接受知識的儲器。
3.高高在上的權威扼殺了學生的發(fā)展
部分老師認為自己就是課堂的“權威”,教學內容不確定,教學隨意性大,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致使有些內容每個年級都在重復,例如比喻、擬人等修辭,從三年級教到六年級,結果小學畢業(yè)時有些學生還是不會,因為老師每一次都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有些課上,表面教師成了課堂的引領者、組織者,實際呢,還是牽著學生的鼻子,于是乎,辯論、表演、比賽……熱熱鬧鬧的背后學生收獲了多少?
4.眼花繚亂的媒體限制了學生的思維
如今,多媒體技術迅速發(fā)展,并大量走進課堂。毋庸置疑,較之其他教學手段,它有無與倫比的優(yōu)勢,然而它的不盡如人意也不容小覷。課堂上,大量的文字、圖片、音效生硬塞給學生,置學生于無奈、無語且無為之地,學生被動地接受各種感官刺激,淺嘗輒止地感知文本,思維完全停留在簡單淺層狀態(tài)。
三、對癥下藥:追求“活”的語文學習
呂叔湘先生曾經(jīng)指出:如果說一種教學法是一把鑰匙,那么,在各種教學法上還有一把鑰匙,它的名字叫作“活”。“活”是語文教學法的精髓,“活”是打開語文教學之門的鑰匙。
一直以來,我們學校致力于霞客精神引領下學習文化建構的校本研究,提出讓孩子“活的學習”,這里的“活”,是相對于呆板、機械、枯燥、單一而言的,改變陳舊死板的教學模式,構建以生為本的、勇于實踐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課堂學習文化,力求讓知識活在實踐中,活在探究中,活在體驗中,活在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1.比較發(fā)現(xiàn),追求“活教”
對于新的知識,學生通常有很大的好奇心,想知道為什么,在這一過程中會出現(xiàn)自己的想法。此時,教師若毫無懸念地將答案直接告知學生,則撲滅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即使講解得再精彩,學生也只是被動地接受,課堂就會成為一潭死水,波瀾不驚;相反教師若能及時啟發(fā)、引導,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讓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經(jīng)驗,知識的積累等發(fā)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讓學生在思辨中主動地發(fā)現(xiàn),則會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體現(xiàn)。
一位教師在教學《我和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時,請學生在文中找出表現(xiàn)蕭紅自由的語句好好讀讀,并結合所了解到的資料來說說自己的感受。其中幾位同學說到了:“‘祖父鏟地,我也鏟地……其實哪里是鏟,也不過爬在地上,用鋤頭亂勾一陣就是了。我不是在鏟地,而是在用鋤頭亂勾,在瞎鬧,因此讓我們感受到了蕭紅的自由。”于是這位教師讓他們把自己體會到的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其中有一名同學讀得非常好,極富感染力,可是卻把“爬”讀成了“趴”,面對學生出現(xiàn)的這個錯誤,教師抓住契機,問:能否將“爬”改成“趴”?讓他們將兩個詞語進行了比較,學生在朗讀比較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兩個詞語的不同:“爬”表現(xiàn)的是一種動態(tài),“趴”則反映的是一種靜態(tài),這里用“爬”更能表現(xiàn)出作者的自由和調皮。在兩個詞語的比較中,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作者在祖父的園子中生活無憂無慮,隨心所欲。
回想當時,如果老師只是提醒學生“請看清楚,是‘爬而不是‘趴”,那么課堂上就失去了一筆寶貴的資源,失去了一次很好的訓練機會,課堂教學也會因此而失色很多。
2.合作探究,追求“活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應該是系著線的風箏,而不應該是系著牛繩的耕牛。
“活教育”教學原則十二指出:分組學習,共同探究。因為和別人討論就有刺激,有刺激就有反應,刺激越多反應也越多。從刺激——反應的中間就可以研究出真理來。分組研究、共同討論的方式就是合作學習,讓各人都有意見發(fā)表,彼此都有不同的思想,思想愈多愈復雜,就可以整理出真理來。
如學習變色龍外形、捕食、變色這部分內容,師出示了合作學習要求:
(1)課文哪一部分給你留下深刻印象,選擇你最感興趣的一方面認真讀讀,你讀懂了什么?
(2)學生獨立思考,記下自己的理解。
(3)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個人思考,讓感受和想法走向深入。
下面是一個小組成員的交流實錄:
組長:請同學們任選其中的一點說說自己的理解、感受和想法。
生1:我說變色龍的外形,它是似蛇非蛇的怪物。
組長:你從哪兒體會到的?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生1:作者寫了它的頭、嘴、眼、身軀、背部、腹部、腳、尾巴。
生2:我給這個同學補充,我也關注了變色龍的外形,請大家看課題右面的插圖,每個部位都有自己的特點。它的頭……
生3:我來說變色龍的捕食,它速度很快。
生4:變色龍捕獲食物的動作干脆利索,一“伸”一“卷”就解決了問題。
組長:是的,變色龍動作快捷異常,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刷地伸出”“剎那間”“已被卷入”等詞語可以看出來。
生3:我們的印象中,變色龍反應遲鈍,不容易捕捉到食物,甚至有些替它擔心??墒聦嵣?,變色龍動作神速,以至于“我們被它嚇了一跳”,幾乎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組長:誰再來說變色龍的變色,變色龍皮膚的顏色會隨著周圍顏色的不同而變化呢。
生5:課文寫把它放到香蕉葉上,就變成香蕉葉色;把它放在泥土上,就變成棕色;把它放在水泥板上,就變成淺灰色,真是名副其實。
生:……
組長: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段話。
生齊讀。
我們的課堂倡導自主學習、分組學習、共同研討、多元互動,體現(xiàn)自信好學、充滿活力、自我管理與激發(fā)、共同學習、機智富有創(chuàng)見等五種品質,真正實現(xiàn)了由“教”而“學”向主動“活學”的轉變。
3.學以致用,追求“活用”
顧黃初先生在《語文要貼近生活》中說“要謀求語文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閉在四壁合圍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課本上,恐怕很難求得突破性的進展。語文是在生活的廣闊天地里頻繁運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學生掌握好語文工具,我們的思想要向廣闊的生活審視?!辈娬{“語文教學的改革,關鍵在貼近生活,這是‘根”。
的確如此,知識重在遷移。有知識不遷移、不會用,人也就成了擁有知識的“兩腳書櫥”。我們語文老師不僅要給學生知識,還要指導學生活學活用,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做到“活教、活學、活用合一”。
六年級下冊有一個“口語交際”,內容是“與××對話”。課上我讓學生們知道了什么是對話?為什么要對話?怎樣對話?等一些基本知識后,布置了一個作業(yè):自己選擇一個對象,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一次“面對面的對話”語文活動。
學生們立刻分頭行動,興趣盎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下是一名學生的對話整理稿。
我與校長的對話,主題:關于校園安全
我:校長您好,我知道您工作很忙,謝謝您與我交流。我今天想聊的話題是“關于校園安全”。我想先請問您:校園安全教育包括哪些內容呢?
校長:校園安全教育涵蓋了小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上課的安全、課間活動的安全,路上交通的安全及在校飲食的安全,等等。
我:哦,原來校園安全教育的內容那么多啊!這方面我們同學主要存在哪些問題呢?
校長:我們有些同學課間不文明游戲,喜歡追逐打鬧;部分同學安全意識差,過馬路時不注意左右看;還有,夏天天氣熱,一些男生喜歡瞞著大人私自去游泳,這些都是非常不安全的行為,要及時制止。
我:那學校是怎樣對同學們進行教育的呢?
校長:1.加強宣傳。學校準備通過升旗儀式、主題班會、霞小電視、觀看宣傳片等形式,加強對學生的安全教育。2.家校溝通。學校將聯(lián)合家長的力量,一起來督促。3.實踐演練。學校將不定期地進行安全逃生演練,培養(yǎng)學生應對危險自救的能力。
我:謝謝校長,我們一定會注意安全,保護自己。
教材與生活整合,生活融入課堂,教師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在生活中用語文,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個性得以充分發(fā)展,學習效率成倍提升,更重要的是,他們感受到了語文噴射出的繽紛色彩,激蕩起愛語文愛生活的熱情。
4.“自牧”作業(yè),追求“活練”
作業(yè)的目的是溫故知新、鍛煉能力、熟能生巧。所謂“自牧式”作業(yè),就是打破以前的作業(yè)模式,在布置作業(yè)時圈出一片“空地”留給學生,讓學生從自己實際需要出發(fā),自己建設,自己耕耘,追求“活練”。
例:在教學完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后,我設計了以下作業(yè)(任選一項):(1)背誦并默寫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描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發(fā)揮想象寫一段話。(3)學習本課的另一首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比較兩首詩中所描繪景物的異同。(4) 。顯然,第一項作業(yè)是課堂的鞏固,旨在積累語言。第二項是寫話作業(yè),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詩句。第三項是學法遷移,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第四項是特意留白,讓學生自己選擇。這幾項作業(yè)難度不同,適用于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學生們可以根據(jù)自己實際選擇。
第二天的語文課上,學生背、讀、寫、演,各展其能,不僅較好地達到了鞏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這首古詩的學習效果,更滿足了學生認同需求,給學生以新奇感、興奮感,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語文的熱情。
“活教、活學、活用、活練”的語文課堂,是以人為本的、動態(tài)的、生長性的課堂,是學生們求知、做人的樂園。在這里,我們關注生命自然發(fā)展,我們享受語文教學的詩意與真諦。讓我們的語文學習“活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