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亦安冉
小巷里的大宅門后走出的民國大家
整理 亦安冉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都說蘇州人不顯山露水,一如蘇州的園林。但凡蘇州的大宅門,不像北方那么張揚,總是在一條不起眼的巷子里,推開一扇小門,說不定后面就藏著一個大戶人家,你很難一眼窺見門里的繁華。就是這些曲曲折折的蘇州小巷里,走出了許多民國大家,只消說上幾個,就夠叫人嘆為觀止的了。
蘇州的平江路上,有很多條支開的巷子,在眾多的巷子里,盤踞著兩個潘家,一個“貴潘”,一個“富潘”。
貴潘歷朝為官,家族中狀元、探花和進士、舉人的不計其數(shù),最有名的是狀元宰相、四朝元老潘世恩?!百F潘”家族科舉及仕途顯赫,在清廷六部九卿百官(文官)都有人做過官,清同治年間,李鴻章?lián)崽K時曾為潘祖蔭所屬的“貴潘”家族題匾曰:“祖孫、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當(dāng)時有“天下無第二家”之譽。位于鈕家巷3號的留余堂,便是“貴潘”宅第。
留余堂,舊稱“太傅第”?;颈3衷洳季郑稍瓉淼牧M縮為四進,門廳、轎廳、大廳、內(nèi)廳齊全,約占地2135平方米,是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清代古建。主落大廳“留余堂”保存較好,為楠木結(jié)構(gòu),前架船篷軒,內(nèi)四界扁木梁架,梁托棹木形如烏紗帽翅。西落第二進為鴛鴦廳,雕工精細(xì),為少見之佳作。西落第三進即“紗帽廳”,面闊三間10米,進深11.3米,據(jù)稱曾為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居留處。
另一家富潘從清末延續(xù)到民初,在商界叱咤風(fēng)云,在蘇州擁有無數(shù)店鋪、作坊、房地產(chǎn),潘麟兆就是富潘的代表人物之一。
富潘祖宅禮耕堂坐落在平江路衛(wèi)道觀前3號,大宅的名字,來源于潘家祖訓(xùn)“詩禮繼世、耕讀傳家”,匾額‘禮耕堂”高懸于大廳,禮耕堂的名字也由此而來。清乾隆52年,由“富潘”第九代人潘麟兆修建,五路六進,規(guī)模龐大,裝修精致,雕鏤工巧,占地6700平方米,號稱“江南第一豪宅”。據(jù)說當(dāng)年耗資30萬白銀,歷經(jīng)12年才建成。
“富潘”的財富積累是從皇城開始的,從潘麟兆乾隆年間開辦京城“瑞蚨祥”起,后在蘇州創(chuàng)辦一系列百年老店,清末民初更是開辦了上海的國華銀行,由此“富潘”家族聲震大江南北。
富潘在鼎盛時期曾經(jīng)擁有蘇州觀前街的大部分商號:元大昌酒店、稻香村糕點、黃天源糕團、文昌眼鏡店……幾乎都是今天我們?nèi)匀欢炷茉數(shù)睦献痔枴?/p>
九如巷3號,蘇州五卅路南口一條短短的小弄堂。既不深邃,也不幽靜,這條長不過百米的小弄堂,常常被人忽略掉。一座白鐵皮防盜門的老房子也不起眼,就是這樣一幢老房子里,走出了四位端莊秀麗的小姐: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四姊妹。
她們的父親是樂益女中校長張冀牖,張家祖上是晚清的安徽巡撫張樹聲,家業(yè)傳到張冀牖,就在蘇州安了家。張冀牖與蔡元培、胡適之等人興辦新學(xué),在蘇州創(chuàng)辦了樂益女校(今蘇州第一中學(xué)前身)。
張家這“四鳳”,平和溫潤、知書達(dá)理,昆曲、書法、丹青、詩詞無一不精,說她們是才女一點也不為過。葉圣陶有句評價:“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p>
九如巷既不深邃,也不幽靜
張家這“四鳳”,平和溫潤、知書達(dá)理,昆曲、書法、丹青、詩詞無一不精
那么又是誰娶走了張家這四個才女呢?
張家四姐妹依次名為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名字里都有兩只腳,似乎寓意著長大后,都會嫁人遠(yuǎn)走。事實上,四姐妹嫁人后,也都遠(yuǎn)走他鄉(xiāng)。他們的愛情故事,也是20世紀(jì)中國現(xiàn)代文化史上的傳奇。
四姐妹中的大姐元和嫁給了昆曲名家顧傳玠,顧傳玠是個昆曲演員,他在當(dāng)紅的兩年里曾風(fēng)靡整個上海,元和在上海讀大學(xué)時,常??搭檪鳙d的舞臺演出。1939年4月,元和與顧傳玠結(jié)婚,也許是出于對昆曲和舞臺的熱愛,元和義無反顧地嫁給了這個男人。要知道當(dāng)時戲子地位低下,他們的婚事令當(dāng)時社會大為震驚,上海小報以“張元和下嫁顧傳玠”為題大事渲染。晚年的張元和與女兒女婿生活在美國紐約,在國外創(chuàng)辦曲社,弘揚昆曲,培養(yǎng)昆曲人才,還常與曲友一起登臺。
二姐允和在姐妹中結(jié)婚最早,1933年結(jié)婚,嫁給了中國語言文字專家、漢語拼音的締造者之一周有光先生,但是戰(zhàn)亂卻使她盡嘗顛沛流離。從1937年秋直到抗戰(zhàn)結(jié)束,她至少經(jīng)歷了“十次大搬家、二十次小搬家”。1941年5月,一家人逃難住在重慶郊區(qū),6歲的女兒小禾因盲腸炎于重慶去世,不久兒子小平在成都玩耍時被流彈襲中,所幸活了下來,遭遇令人唏噓。允和晚年致力于寫作,著有《最后的閨秀》、《昆曲日記》等書,并續(xù)辦家庭刊物《水》雜志。
三妹兆和,因為嫁給了著名小說家沈從文,在四姐妹中最出名。當(dāng)年沈從文熱烈追求兆和,連續(xù)三年,沈從文不斷寫信給兆和,發(fā)信地點從上海到北京,又變成青島。1932年夏天,張家所在的九如巷迎來了一位“不速之客”敲響了張家的大門,二姐允和出來招呼。弄堂很窄,允和對站在太陽底下的沈從文說:你進來吧,有太陽。沈從文不進來,允和就告訴他三妹上圖書館去了,不在家,讓他進來等。沈從文聽完說了聲“我走吧”,回頭就走了。這次貿(mào)然造訪也直接促成了沈從文和允和的婚姻,1933年9月9日,沈從文與張兆和在當(dāng)時的北平中央公園宣布結(jié)婚。
上圖:三妹張兆和和沈從文
下圖:四妹張充和與德裔美國漢學(xué)家傅漢思
四姐妹中最小的一個充和,因?qū)W識淵博而頗有名望。她與德裔美國漢學(xué)家傅漢思結(jié)婚后,于1949年移居美國康涅狄格州。傅漢思在耶魯大學(xué)教中國詩詞,張充和在該校美術(shù)學(xué)院教授中國書法和昆曲。張充和還先后在加拿大、法國和港臺的23所大學(xué)以及各學(xué)術(shù)所講授、示范演出昆曲。張充和的昆曲演出,使美國人對昆曲的優(yōu)美感到震撼。尤令張充和感到欣慰的是,她有四個高足,在促成昆曲被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代表作”一事上,立下了汗馬功勞。
1923年,時任申報社副編輯長兼律師的楊蔭杭決計定居蘇州,第二年,他在廟堂巷購下一文廳舊址,又花費巨額整修一新并題名“安徐堂”,也就是今天的廟堂巷16號。楊絳先生在回憶文中曾專門提起在一文廳的童年往事。
一文廳是小楊絳的“天堂”:她與弟妹們冬天拿魚缸下的雪自制冰淇淋;春天,躺在院子里高高的秋千架上看書,仰看“天澹云閑”,睜眼間臉上蝴蝶亂飛;頑皮的時候偷廚房里的雞蛋做“叫花蛋”;乖巧的時候給父親泡上一碗釅釅的蓋碗茶,幫父親削水果皮剝風(fēng)干栗子殼。楊絳每每回憶時,總流露出對蘇州舊宅的無比眷戀。
情到濃時淡若無。恬靜含蓄、從容大氣,這是楊絳先生的文風(fēng),亦是她的為人。1927年,振華女中(今十中前身)??峡d了兩首讓人眼前一亮的清新小詩?!笆廊私詾槔瑪_擾如逐鹿”“世事舟移壑,天道太不公”似乎為楊絳的一生定下了基調(diào)。
楊絳和錢鐘書的愛情,也為世人所稱道。
1932年早春,在清華大學(xué)古月堂門口,兩人初次偶遇,楊絳覺得他眉宇間“蔚然而深秀”,錢鐘書被她“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的清新脫俗吸引,一段曠世情緣就此萌發(fā)……
1935年7月13日,錢鍾書與楊絳在蘇州廟堂巷楊府舉行了結(jié)婚儀式。多年后,楊絳在文中幽默地回憶道:
“《圍城》里結(jié)婚穿黑色禮服、白硬領(lǐng)圈給汗水浸得又黃又軟的那位新郎,不是別人,正是鍾書自己。因為我們結(jié)婚的黃道吉日是一年里最熱的日子。我們的結(jié)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籃的女孩子、提紗的男孩子,一個個都像剛被警察拿獲的扒手?!?/p>
今天走在窄窄的廟堂巷,昔日“安徐堂”已經(jīng)散為雜亂的民居,尋不到張謇題字的匾額,也看不到繁花滿樹的后院?!翱鄲劬液蒙n坊,無多歲月已滄桑。綠槐恰在朱欄外.想發(fā)濃蔭覆舊房。”這首錢鐘書當(dāng)年寄給楊絳的家書中所形容的丈人家,早在歲月的更迭中失了舊時清雅。人生如夢,夢醒一切都隨風(fēng)。
楊絳每每回憶時,總流露出對蘇州舊宅的無比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