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穗
藏書,地處姑蘇城西穹隆山麓,素為山清水秀之地。相傳是紀念西漢名臣朱買臣賣薪讀書,而得此一口書香之名。然真正讓蘇州人記得藏書的,并非僅僅是那里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眾多的風景名勝,更主要的是因為當?shù)匾煌肷l(fā)著吳中家味的羊湯。
蘇州地處溫潤水鄉(xiāng),但由于濕度大,一到北風呼嘯的季節(jié),著實凍得人夠嗆。某個深秋夜晚,正當我于昏黃的路燈下,一路走,一路瑟瑟發(fā)抖間,忽于路口處聞得陣陣羊肉香。遂駐步尋望,發(fā)現(xiàn)前方不遠處有一家門面不大的羊肉鋪。走近一看,店家沒掛招牌,只在墻上歪歪扭扭地寫著“藏書羊肉”四字。
藏書羊肉,聞名江南久矣。其始創(chuàng)于明代,有白煨、紅燒之分,還有帶皮的羊糕制法,但最有名的要屬羊湯。藏書羊湯,原料須選兩歲以下齒齡,不老不嫩的散放小山羊。較之綿羊,山羊脂肪更少,肉質(zhì)更緊,也更符合蘇州人的口味。烹制時,藏書羊肉也有自己的獨門秘笈——一個特制木桶。這種用木桶烹制羊肉、羊湯的獨特工藝,已歷經(jīng)數(shù)個世紀,至今被頑強地保存下來。它也成了顧客判斷藏書羊肉正宗與否的關(guān)鍵。
徑直推門而入,但見霧氣繚繞的店堂里,熱氣人聲正旺。再看小店陳設(shè),局促簡陋,典型的“螺螄殼里做道場”。門口桌臺上擺了個玻璃罩,里面各個部位的熟羊肉如羊頭、羊腸、羊肝、羊肚等一應俱全。邊上,則是藏書羊肉店的標志性物事——深色杉木桶,醒目地坐在大號鐵鍋上,里面裝著滿桶熱氣騰騰的羊湯,誘惑著饑腸轆轆的夜歸客。
等待時間不長,我便候到了位子,落座后便點了碗羊湯。只見老板利落地抓起一把切成薄片的碎羊肉放在碗里,而后移開桶蓋,用大銅勺舀起一勺沸騰的白湯,高高舉起,沖入碗內(nèi),略燙一下后潷掉,再舀起一勺羊湯注入碗中,再潷,如此三次后,店內(nèi)已飄滿了肉香,繞梁不去……
當一碗香氣四溢,熬得既濃又白的羊湯端至面前時,我那被凍得冰涼的臉頰,頓時已暖了一半。自己動手,于桌上擺放的小缸里舀幾勺辣醬,再從青口扁瓷碗內(nèi)挖些許食鹽,最后抓上一把切得細細的蒜葉。白湯綴上點點紅綠,愈發(fā)的秀色可餐。
先俯身小嘬一口。湯是老湯,濃稠似乳,緩緩吸入,口感極厚,卻無膻味。此時,你便會明白“鮮、美”二字為何都離不開個“羊”了。于是乎,既不執(zhí)筷,也不用勺,只以兩手捧碗,一口接著一口,有滋有味地喝開了。那滾燙的羊湯一落肚,唇齒留香間,濃濃的暖意即刻傳遍全身,真有種身心俱悅的感受。
細膩靈秀的藏書羊湯,年年都在落葉蕭蕭的秋天如期而至,季節(jié)性強得就如一茬茬莊稼。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nèi),整個蘇州城都將被它香飄十里的香味所浸潤。一旦這味淡了,春天也就要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