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海
(莆田第一中學,福建 莆田 351100)
“教學做合一”理論是陶行知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币黄饦嫵商招兄罱逃碚擉w系?!敖虒W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實施的方法和途徑,也可以作為當下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理論借鑒。
“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依據(jù)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jù)做的法子?!逼鋬群恰敖虒W做合一”,以“做”為中心,行是知之始。陶行知認為:教學做是一件事情,而不是三件事情,教學做必須合一,先生在做上教才是真教,學生在做上學才是真學;而教學做是教學的三個方面,做是教與學的中心,做必須是真做,要在勞力上勞心;做含有實踐的內涵,并沒有否定書本上知識的價值,而是強調做是教與學的基礎,要處理好直接經(jīng)驗與間接經(jīng)驗的關系,做到學習效果的最大化。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理論在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良好品行的養(yǎng)成、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一)明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主體地位是一個辯證的關系,是相對的,根本意思是對個人主體的尊重及個人潛能的發(fā)揮。在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學生的學習越來越自主,學生需要學什么,怎么學,未來從事何種職業(yè),這些都是由學生自己來決定。學生在學校的學習,也要根據(jù)自己的需求來決定,只有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等才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教學做合一”理論充分認識到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地位,并充分注重在教學過程中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傳統(tǒng)教育是先生教學生學,學生只是接受式學習,慢慢就成為“裝知識的容器”,沒有絲毫的創(chuàng)造性和自主性,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衰退。陶行知在“教學做合一”理論中強調先生要了解學生的興趣和特長,根據(jù)學生的學法來思考自己的教法,將兩者聯(lián)系起來,開展民主對話,發(fā)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但由于學生本身的個體差異,陶行知提出在學習上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叭瞬煌瑒t教的東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著不同了。”只有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需求及學習方法來確定教學策略,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二)促進學生良好品行的養(yǎng)成
知識可以傳授,可以死記硬背,而良好的品行不是靠記憶,而是靠自己在生活中觀察、體驗中感悟。教師在傳授給學生知識的同時,要進行德育的凈化及養(yǎng)成教育,設計實踐活動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加以應用,在實踐應用的過程中實現(xiàn)知識的重構及品行的內化。
建立在“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哲學認識論基礎上的“教學做合一”理論,可以看出陶行知對“行—知—行”三者之間關系的重新理解,更可以看出他對“行”的重視。因此加大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力度,讓學生進行活動體驗,有利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利于良好品行的養(yǎng)成。特別是在道德實踐活動中,學生通過活動的參與,親近自然,融入社會,認識自我,準確定位自己的人生,避免眼高手低,搭建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社會舞臺,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環(huán)境及“參與式”德育工作新思路。
(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過程中,教師的地位和角色也發(fā)生了變化,不再是傳統(tǒng)教育的教書匠,而是在教學活動中起到主導的作用,即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引導、領導和指導,一是根據(jù)學生的價值取向,引導其健康成長;二是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和教學活動中要組織、實施、管理和調控好各方面要素,起到領導作用;三是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指導學生如何學習,促進其全面發(fā)展。
陶行知認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在“教學做合一”理論中,教學就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一種教育活動,“教”與“學”是教學活動中的一對矛盾共同體,“教”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的方法要根據(jù)學的方法來,要考慮學生的學習差異性;“學”也不是簡單的死記硬背,生搬硬套,而是活學,要學會求知、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在實踐中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的方法要根據(jù)做的方法來;“學”,不僅僅是學生的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需要學習,邊教邊學,提高自己的育人本領,做到教學相長。因此,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可能教給學生所有知識,而要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個性特長,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基于學生的經(jīng)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自身生活及社會實際中的問題,增強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的實踐性課程。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理論對該課程的實施具有深遠的意義,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一)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
教師教學生學,教師講學生記,作業(yè)一題又一題,考卷一份又一份,重復而機械地練習,仍然是現(xiàn)在學科教學的主流模式,學生出現(xiàn)了刷題多反思少、聽課多應用少的現(xiàn)象,教師生怕講得不全、不深,于是就出現(xiàn)了滿堂灌、一言堂現(xiàn)象,學生學習被動,毫無樂趣。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將徹底改變這一現(xiàn)象,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改變,課堂上師生平等、民主對話,學生主動學習,做到教學做合一。綜合實踐活動是學生基于自身的經(jīng)驗,以活動為載體,在活動中實踐體驗,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踐中的問題,這種以做為中心的學習,目標明確、有效,學生興趣濃厚、主動學習、真學;教師的教也是以做為中心,在學生做的過程中觀察,引導學生如何做、如何學,從傳統(tǒng)的教書到現(xiàn)在的教學,這樣就容易做到學生“想學、肯學、堅持學”,效果顯著,成功率高。比如要教學生學會烹飪,如果是基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記住烹飪的基本流程、原理,而沒有親自體驗,這樣學生只知道烹飪,而不會烹飪。因此筆者所在學校寒假布置學生回家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每人學會烹飪一道菜,并拍成視頻帶到學校交流,在交流中引導學生說說做菜的基本流程、原理,探究原料、火候、添加順序、添加量等,對菜的品質的影響;引導學生思考做菜中用到哪些學科的知識,提升知識綜合應用能力。在這個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學生興趣很高,體會很深,收獲很大,甚至有些家長也參與進行指導,有利于增強孩子和家長的情感。
“教學做合一”理論不僅促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實施,而且對其他學科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也有借鑒意義。有一位語文教師在以“春天”為主題的作文教學中采用了“教學做合一”的理論,讓學生融入大自然,到戶外去考察,體驗春天的氣息,感受大自然的美,并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記錄、聯(lián)想,最后學生寫出來一篇篇富有想象力、有血有肉的好作文。做中學、做中教,教學互動,教學做合一,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到主動學習。
(二)課程資源開發(fā)的依據(jù)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沒有統(tǒng)一的教材,也正因為如此,才顯示出綜合實踐活動學科的獨特育人魅力。可以說不同的學生個體就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教材,是活生生的教材。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育人,育人就要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而盡量避免周圍環(huán)境的干擾。依據(jù) “教學做合一”理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必須以學生的終身發(fā)展為本,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基礎,立足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開發(fā)一些生活類資源,培養(yǎng)學生生存能力及社會責任感,比如戶外生存能力拓展、垃圾處理、污水重復利用、環(huán)境保護、農(nóng)作物的生長過程研究及病蟲害防治等;基于時代發(fā)展的特征,開發(fā)一些科技類資源,培養(yǎng)學生科技素養(yǎng)及創(chuàng)新能力,比如3D打印技術應用、無人機、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物聯(lián)網(wǎng)技術、古建筑研究、橋梁設計、裝潢裝飾設計等;圍繞學生行為習慣及社會熱點問題,開發(fā)一些德育類資源,培養(yǎng)學生良好品行及社交能力,比如電子書的利弊、游戲化學習的前景、空巢老人的關愛、地域文化的傳承、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等。
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學科教學也要做到教學做合一,要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fā),將學科教學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開發(fā)具有學科特色、綜合應用幾個學科知識的綜合實踐活動資源,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理念滲透到學科教學活動中,做到有效教學。
(三)拓寬德育工作新思路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德育工作始終是學校工作的首要任務。當前大部分學校的德育工作仍采取說教的形式,因此要拓寬德育工作新思路,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踐育人特點,開發(fā)一些德育課程,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實踐中感悟,重新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教育不是單純傳授知識,而是要培養(yǎng)具有健全人格、追求真理的人才,在教學活動中每個教師都是德育工作者,要將德育工作滲透到學科教學中,在進行學科教材的綜合化開發(fā)時融入德育思想,用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理論來指導學校的德育工作,首先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讓學生在勞力上勞心,發(fā)揮實踐育人的功能。其次是構建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師要“以教人者教己”,做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生要主動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真正做到教學相長。第三是重視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做到“六大解放”,即頭腦解放,使之能思;雙手解放,使之能干;眼睛解放,使之能看;嘴巴解放,使之能講;空間解放,使之接觸廣泛;時間解放,使之學習自由。因此,要避免德育工作形式化,就必須開發(fā)優(yōu)質的德育課程資源,立足學生的生活實際,開發(fā)愛的教育、人格教育、法紀教育、愛國教育、民主教育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德育教育,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1]徐瑩暉.陶行知論生活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2]黃仁賢,涂懷京.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體系與當代價值[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3]李金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與當代語文教育[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