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縣西關小學,福建 寧德 355100)
基于語言實踐的小學習作教學策略
陳振勇
(霞浦縣西關小學,福建 寧德 355100)
“重習作技法指導,弱化語言實踐”的現(xiàn)象在小學習作教學中普遍存在,這就造成了學生的習作表達無法得心應手。教師可以通過得法指導,豐富學生內(nèi)在的語言儲備,落實語言表達和強化語言拓展,從而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
語言實踐;習作教學;提升
在小學習作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教師在賣力地教,學生也在盡力去寫,而收效甚微,學生的表達無法“得心應手”,文章內(nèi)容千篇一律,平淡無奇。通過對學生調(diào)查分析,發(fā)現(xiàn)“病根”在于:沒有豐富的語言儲備,無法進行生動表達;不留心觀察生活,沒有豐富的生活體驗;習作內(nèi)容、指導方式限制了思維和想象。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豐富的語言儲備,寫文章時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一)閱讀實踐,積累語言
現(xiàn)行小學語文入編教材的課文都是文質(zhì)兼美,值得誦讀與積累,都是學生語言實踐的好材料。但是單靠課內(nèi)閱讀實踐是不夠的,還要在廣泛課外閱讀中引導學生積累語言。[1]一是可以推薦相關的課外拓展性閱讀,如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可推薦閱讀名著《水滸傳》;教學《月光啟蒙》,推薦作家孫友田的《母愛三部曲》;教學《我和祖父的園子》,推薦閱讀作家蕭紅的《呼蘭河傳》等和課文有關聯(lián)的一些書籍。二是可以根據(jù)學生興趣和學段特點推薦一些合適的課外讀物,鼓勵學生到圖書館、書店自主選擇喜歡的書籍閱讀。并開展一些相關活動,如好書推薦會、經(jīng)典誦讀等活動來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教師還可指導學生適當借助電視、網(wǎng)絡等新媒體獲取語言素材。這樣,日積月累,有了豐富的語言儲備后,為得心應手習作奠定基礎。
(二)留心生活,獲得素材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庇辛素S富的生活素材,才能“有言可表”。感人的習作,來自于真實的日常生活。要想語言表達得心應手,那就要離生活近些,再近些。教師應該教給學生一雙慧眼,讓他們留心觀察生活,留心觀察大自然,留心觀察身邊人,留心觀察身邊事。[2]教會他們認識生活,了解生活,捕捉生活中的鏡頭。習作就需要到生活這個寶庫去尋“寶”,這樣可為習作積累大量的素材。并學會記錄敘述喜聞樂見的事情,再加上自已的真實感受。他們的思想將呈現(xiàn)耀眼的火花,感情將插上翱翔的翅膀,就避免了習作時“無米之炊”“無情可表”的尷尬局面。
語言表達是習作教學的核心。教師指導方法是取決習作教學效果的關鍵。教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語言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大量的、豐富多彩的習作實踐中去感悟、去習得,逐漸掌握運用語言。
(一)授之以“欲”,樂于語言表達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學生的語言實踐無從談起,我們的習作教學也將會走進死胡同。因此,小學生的習作指導不僅要授之以漁,還要授之以“欲”。激發(fā)學生習作之“欲”的重點在于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如教學蘇教版四年下冊習作四《討論話題,發(fā)表看法》,課伊始,筆者設計從微信聊天開始引入一個話題《老人摔倒扶不扶》進行討論。由于微信對現(xiàn)代孩子很有吸引力,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學生的熱情高漲,討論激烈,喚起學生已有的語言積累。有了“欲”后,習作指導就事倍功半。
(二)目標突顯,訓練語言表達
一節(jié)習作指導課,時間是有限的。教師要把握習作教學語言訓練點,指導要做到精練簡潔,盡可能地把更多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習作表達。教師在習作指導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一定要做到訓練指導的一致性,抓住目標,實施到底。切忌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有位教師在指導五年級習作《場面描寫》時,一節(jié)課的目標是既要學習正面、側(cè)面描寫,又要學習心理描寫以及詳略得當?shù)膶懛?。以致于一?jié)課下來,教師教得滿頭大汗,教學重點在哪,學生學了什么,自己也說不清,學生更是似懂非懂。這樣的習作指導失去了他本身的意義,教學目標一散,就無法落實學生的語言實踐,學生就隨著教師的指揮棒走,寫出的文章也是平淡無奇。因此,教師不能急功近利,每節(jié)課都面面俱到,需要系統(tǒng)安排,提倡一課一得。這樣的做法看似學生學的知識點少,但語言實踐訓練扎實。日積月累,孩子的習作能力肯定能突飛猛進,更上一層樓。
(三)突出主體,個性語言表達
目前,造成學生習作千篇一律,最大的問題就是習作主體的缺失。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就要從學生角度出發(fā)取題立意,引發(fā)真情實感。比如有一次雷老師在筆者班級借班上公開課,學生對雷老師的幽默風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筆者就以《印象雷老師》為題;期初,班上一個同學轉(zhuǎn)學了,筆者就以《給XX同學的一封信》為題。從學生的角度去選擇習作內(nèi)容,因為有體驗、有興趣,學生筆下的文章才能個性張揚,從不同的角度表達出了自已的情感。在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習作經(jīng)驗后,鼓勵學生自主擬題,寫自己想寫、愛寫的內(nèi)容,讓學生享受寫作的快樂與尊嚴。其次,要鼓勵學生說真話,表真情,寫出心靈的感動。孫紹振說:“只有心靈活躍、靈動起來,才可能進入為文的境界。”只要是基于他們的心靈的真實感受而寫的,是貼近心靈,表達真情實感的,教師都必須予以支持、理解和尊重。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實個性流露,必須要小心呵護!不然就會把他們的“棱角”磨平,從而又走進千篇一律,“假”“大”“空”的“魔咒”中。
“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蔽覀儜褜W生習作實踐拓展到課本之外,優(yōu)化語言實踐環(huán)境,提高語言實踐能力。
(一)任務前置,課前實踐
舊的習作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語言拓展。以前學生習作實踐只局限在一、兩節(jié)課中,固定在一間教室里,這就造成指導效率低下,學生的作品千篇一律,缺少靈性和生命力。我們可以任務前置,提前讓學生拓展實踐。比如教學蘇教六年下冊習作3《介紹喜歡的美味》,筆者就提前讓學生回家先嘗一嘗自已最喜歡的美食,然后盡量用上積累的好詞佳句來介紹,看誰能夠把教師和同學們介紹得垂涎三尺。這樣,學生即有鮮活的生活體驗又喚醒腦中積累的語言,又能進行語言的再加工、再運用。在這節(jié)習作課堂上,由于課前準備充分,他們的表現(xiàn)欲、成功感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教師上得輕松,學生說得有趣、寫得生動,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得到了鍛煉與提高。
(二)拓展活動,獲得體驗
學生習作能力的提升,離不開活動體驗。教師可以根據(jù)習作內(nèi)容有目的地設計安排豐富、有效的活動。無論是閱讀、朗讀、演講等競賽活動,還是文娛體育、社會生活實踐活動,甚至口語交際、習作訓練,學習評價等都是讓學生親身體驗,然后讓他們隨感而發(fā),進行表達。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習作七《一次體驗活動》,筆者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體驗一次當盲人,學生從當初開始的熱熱鬧鬧到后來的鴉雀無聲,真正體驗到盲人的不幸與不易。動筆習作時,學生的真實感受就噴涌而出;在教學蘇教版六下習作4《記一次有趣的實驗》,筆者設計了一個趣味實驗《四兩撥千斤》,將指導觀察與活動相結(jié)合,學生興趣濃厚、熱情高漲,習作時就有話可寫,有情可抒,有感可發(fā)。
(三)養(yǎng)成習慣,提升語言
首先,摘抄的習慣。教師應教給學生積累的方法,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將書中有用的材料以一定形式記錄下來,摘錄的好詞佳句,進行梳理歸類,納入《XXX擷語集》。通過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逐步構(gòu)建了自己的語言材料倉庫。其次,閱讀的習慣。堅持“親子閱讀”,讓家長參與監(jiān)督學生的閱讀,促使學生更自覺,更認真地進行閱讀,保證了學生閱讀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另外,養(yǎng)成寫日記的習慣。小學生每天寫日記是記錄發(fā)生在生活中的有意義的事,不要寫流水賬日記,要做到詳略得當,重點突出。還有要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的習慣、作前構(gòu)思的習慣、作后修改的習慣……讓學生用積累的語言、習作的技巧更好地記錄生活,這就是最好的內(nèi)化語言、運用語言的過程。
總之,在習作教學中,只要教師指導得法,豐富學生語言儲備,落實語言表達和強化語言拓展實踐,持之以恒,學生的習作能力必能得到提升。
[1]陳穎.課內(nèi)大量閱讀:切莫“誤入藕花深處”[J].小學教學研究,2012(1).
[2]李再文.習作選材的幾種方法[J].云南教育,2001(19).
[3]呂菊英.信手拈素材克服懼怕心——三年級習作起步策略談[J].語文教學通訊,2015(4).
G420
A
1673-9884(2017)02-0036-03
2017-01-18
陳振勇,男,霞浦縣西關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