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付霞
2016年5月,江蘇某大學利用大數(shù)據(jù)對本校的貧困生話費情況進行篩查、識別,共取消21名貧困生資格;2016年11月,云南某大學在評定助學金時,讓學生上臺演講“比窮”,根據(jù)投票劃分等級,這引起了社會的強烈不滿。這些現(xiàn)象實質上揭露了高校貧困生資格認定方面的弊端。
貧困資格認定是高校資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是值得關注的敏感的倫理問題。如何盡到責任去照顧貧困生的心理感受與人格尊嚴訴求,構建富有倫理意蘊的認定制度,是當前高校資助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一、高?,F(xiàn)行的貧困生認定制度
2007年6月,教育部、財政部聯(lián)合發(fā)出的《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高校要實行民主評議和學校評定相結合的原則開展貧困資格認定工作。社會對此廣泛認可,各高校普遍采用,這標志著高校資助認定工作開始走向規(guī)范化、制度化。但是,目前在認定的過程中,各高校都有自己的界定標準,雖客觀、公正和公平,但仍有弊端。在認定制度的剛性化與應有的倫理之間普遍存在種種沖突與矛盾,嚴重違背了制度安排的初衷。
為了進一步完善貧困生認定辦法,改進認定方式,2016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規(guī)范高校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通知》,要求評定學生家庭經(jīng)濟狀況時,不能讓學生當眾訴苦,互相比窮;對多年前制定且現(xiàn)已不適應新形勢、新情況的認定辦法和條款,要盡快予以修訂。
二、高校貧困生認定中的倫理困境
所謂倫理,是指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相互關系時應遵循的道理和準則。倫理困境也稱為道德悖論,是道德命令之間的一種沖突。筆者認為,目前高校的貧困生認定工作存在以下倫理困境。
1.認定程序僵化
如何認定貧困及貧困等級?貧困認定的原始資料應由誰把關?什么樣的認定程序符合邏輯?雖然各高校的貧困生認定方法各有不同,但總體來說,各高校對貧困生的認定主要依據(jù)是生源地政府出具的貧困證明。
由于學生生源地的差異,高校在技術手段和實際依據(jù)方面有所欠缺,因此很難逐一調查核實所有申請者,只能依據(jù)學生的申請書和當?shù)卣块T的意見實施認定,而學生的誠信度、當?shù)卣块T實際了解的程度以及班級初定的基本依據(jù)的合理性等問題,使得“偽貧困生”和夸大貧困程度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由此可見,這種僵化且剛性的認定制度偏離了制度設計者的初衷。
2.責任主體缺乏倫理監(jiān)督
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涉及的責任主體包括政府、高校和貧困生。由于認定過程缺乏倫理監(jiān)督,導致從開具貧困證明到貧困生的申請,再到高校認定等環(huán)節(jié),都會存在義務主體不清的現(xiàn)象。無人問責開具虛假貧困證明的相關政府部門,也無人監(jiān)督認定過程中偏袒偽貧困生的教育者,更無人懲戒享受國家無償資助的偽貧困生。然而社會對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高標準、嚴要求的同時,卻又忽視社會機構及學生個人的義務與責任,這無形中加大了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的難度。
3.道德誠信缺失
資源的稀缺性將導致各種利益的沖突,而利益沖突存在,又將挑戰(zhàn)倫理道德底線。高校可供支配的資助金額對于貧困生群體來說是稀缺的,因而必然要求有一種制度來解決這種因資源有限帶來的各種利益沖突。
然而由于我國各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不一,高校很難制定出統(tǒng)一標準來開展貧困生認定工作,這一局限就為現(xiàn)存的偽貧困現(xiàn)象提供了發(fā)展空間。如偽貧困生通過開具假證明、惡意欠費、比窮、拉選票等形式來獲得資助,甚至部分貧困生拒還國家助學貸款或挪作他用,使國家蒙受損失,以上種種無疑暴露了某些大學生在金錢的誘惑下道德誠信的嚴重缺失。
三、用倫理維度重構貧困生認定制度
1.構建倫理化的貧困生認定制度
結合制度的“剛”和倫理的“柔”, 通過認定制度其內(nèi)在強制性的準則以及在整合和調節(jié)各種利益矛盾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倫理性和倫理功能,從而體現(xiàn)制度本身的公平正義。在貧困生認定過程中,要將有限的資源進行最優(yōu)配置,構建倫理化的貧困資格認定制度,先要認定分配對象的家庭經(jīng)濟狀況,再劃定困難等級。
在具體操作中,首先,可以通過建立包括學生的基本素質、學生歸屬地的經(jīng)濟情況、學生家庭基本情況的三層認定指標體系,避免因“一刀切”帶來的僵化等弊端。其次,通過實地調查、深度訪談等方式深入了解貧困生的生存困境,準確及時地掌握貧困生的重要信息。最后,依據(jù)政策和規(guī)定制定富有人性化的實施方案,在尊重制度要求的同時,增加人性化的倫理原則,充分保證認定制度的公正性和信息的保密性,從而做到與貧困生情感相融,彰顯出資助工作的人性關懷。
2.強化政府的資助倫理責任
政府在高校貧困生資格認定中承擔著維護社會公正、保障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權利的倫理責任,保證每個受助者都能得到自由發(fā)展的機會。這也是政府踐行以人為本的發(fā)展理念,確保貧困個體能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但是,在貧困生資助過程中,政府方面仍存在決策失誤、監(jiān)管不力等現(xiàn)象,尤其是在出具貧困證明時,由于政府部分工作人員的作為不當,為高校貧困生資格認定工作增加了難度。因此,政府的有關部門要加強貧困生資格認定環(huán)節(jié)管理,切實履行好自身的審核和監(jiān)管職責。
3.建立公示制度,強化倫理責任
公示認定結果是確保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公開、公平和公正的有效手段,能進一步強化貧困生認定中涉及 的各主體的倫理責任,因此,要將基 于倫理化和人性化的認定程序評定出的認定結果進行公示,隨時接受群眾的監(jiān)督。
由于公示的只是名單,而非貧困具體情況,以此可證明貧困生所獲得的資助并不是別人的同情與施舍,而是他們應有的權利,這不僅保障了貧困生的利益,而且也維護了他們應有的自尊,更重要的是,這種監(jiān)督形式將進一步規(guī)范貧困生的言行,促使校園高尚道德風尚的形成。
參考文獻:
[1]林曉忠,杜志欣.高校貧困生資助的倫理缺失困境及應對策略[J].梧州學院學報,2016(2):105-108.
[2]趙美玉,李 強.新資助體系下高校貧困生認定體系的難點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yè),2010(20).
[3]鄭榮偉,高美娟.高職院校貧困大學生資助主體的倫理學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4(3).
[4]歐彥祺.公共倫理學視野下的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的現(xiàn)狀、問題及改進措施[J].教育教學論壇,2013(20):19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