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北縣安石鎮(zhèn)平山小學 廣西 欽州 535327)
前言:“問題導學”的教學模式是以問題解決為課堂教學的開端和主線,通過問題的探索,提高學生的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數(shù)學解題習慣,是實現(xiàn)有效課堂的基本方式之一,為了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培養(yǎng)學生解題能力,需要教師將“問題導學”與具體的數(shù)學教學進行有效的結合,從而使得教學的有效性得到發(fā)揮。
問題導學是重要的課堂引入方式,但是不當?shù)膯栴}導學則會影響學生們的思路,不利于學生理解教師的真正目的。比如在學習乘法時,教師希望學生們認真觀察圖示中小朋友的分法和數(shù)量,但是提問時卻說“學生們在圖中看到了什么?”那么學生們只能直白地說出“有小朋友在數(shù)數(shù)、在畫畫、在游戲”并不能一下子就回答出教師想要的答案。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明確導學的目的,教師可以這樣進行提問:“圖中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可以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有幾個人?如果你能直接看出圖中共有幾個人嗎?”以層層遞進的提問方式,來推進學生的思路變遷[1]。這樣的問題導學會使得教學的目的得以明確,學生也不用再猜測教師提問的真正目的,從而提高了導學的效果。
問題的情境模式是課堂的開端,決定著課堂對學生的吸引程度,學生是否能對課堂產(chǎn)生興趣,如果教師不重視分析學生的接受能力,就盲目地進行問題的情境模式。如果情境中題目設置太簡單,就會讓學生認為課堂也簡單,不會重視課堂的聽講,但如果設置太難,那么就超出學生的理解能力,使得學生難以承受,因此需要對學生對癥下藥,吸引學生們的目光。此外,對于情境的選擇也需要因地制宜[2]。教師要善于采用學生們比較喜歡的情境進行預設,過多的采用課本的情境預設則會產(chǎn)生事倍功半的效果。比如學生們都很喜歡小豬佩奇,教師就可以將乘法學習中的小朋友分組活動的情境設置為小豬佩奇賣水果的情境來吸引學生回答問題。這樣會比直接來借鑒書中的情境要好許多。
小組合作是“問題導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教師進行問題時,通常都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進行回答。但是教師去沒有注意到這樣的問題導學方式并不能提高對學生的吸引力,有些學生甚至會對這樣的問題方式感到懼怕,害怕因為自己的回答不正確而受到教師的批評。而問題導學的目的是啟發(fā)學生的思考,如果都是千篇一律的提問模式,那么如何可以體現(xiàn)出教學的創(chuàng)新。因此可以將小組的合作探究引入到問題導學之中[3]。在具體運用時,教師可以在具體的情境之下,通過有效的引導讓學生小組進行自由的提問,教師可以選取幾個比較符合主題的問題,分配給幾個小組進行討論。如果學生小組們提不出與導學有關的問題,教師也可以直接將問題交給小組們進行討論,這樣比較靈活的“問題導學”模式,就是希望教師可以因地制宜地進行問題的創(chuàng)新,但是無論是哪種創(chuàng)新的模式,都必須以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思維意識為教學的基本原則。
結語:“問題導學”是引發(fā)學生關注,培養(yǎng)學生解題思路的重要過程,對于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綜合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在進行“問題導學”的基本教學實踐時,教師要重視知識遷移對于提高導學效果的積極影響,從問題的情境預設中實現(xiàn)高效的數(shù)學課堂,并重視合作小組對于問題的探索能力,提高學生們的自主解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