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豐都中學校 重慶 408200)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積極開發(fā)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學校應充分發(fā)揮圖書館、實驗室、專門教室及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的作用;廣泛利用校外的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工廠、農村、部隊和科研院所等各種社會資源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利用并開發(fā)信息化課程資源?!痹谏锝虒W中,教師除使用“紙質”的文本資源外,還要走出課堂,深入到社區(qū)企業(yè)、自然界中引入“鮮活”的資源,帶動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的變革,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學習觀念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發(fā)展。
1.1課程改革的需要。新課程實施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因此學校要加強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力求改變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生物教學與科技發(fā)展、社會生產、生活實際的聯系,引入學生感興趣和探究意義的學習內容,豐富生物課堂教學。
1.2課程標準的要求。生物課程標準對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觀察、多發(fā)現,除利用學校的資源外,還要從家庭、從社區(qū)中獲得唾手可得的資源,從電視、廣播、報紙、網絡中挖掘資源并加以利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1.3個性發(fā)展的需求。傳統(tǒng)的生物教學中,采用教師“灌輸——接受”的教學方式,大搞機械訓練,學生缺少自主思考的時間,毫無興趣可言,學生千人一面,缺乏個性。新課程呼喚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強調實施探究式學習,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
2.1趣味性原則?!拔匆娨馊?,必不樂學?!睂W生對學習內容感興趣,勢必會熱情地參與其中,樂此不疲。因而教師要摒棄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盡可能地開發(fā)和利用學生感興趣的生物課程資源,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2.2生活性原則。生物教學應植根于學生的生活世界,選取貼近自然、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的素材,讓學習變得輕松、愉悅。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實際,不斷改造、不斷超越現實生活,改善當下的生存狀態(tài)。
2.3探究性原則。新課程倡導自主探究學習,教師要支持學生走向自然、走向社會,從多方面、多途徑收集材料,注重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用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 運用生物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1加強校內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迫于應試的壓力,教師片面追求考點,課堂內容被簡化成枯燥的課本,加之高中生的學習空間狹小,他們對身邊的自然現象缺乏觀察。教師要擺脫課程資源相對封閉的現狀,要高效利用校內外的課程資源,避免資源的閑置浪費。(1)利用校園環(huán)境資源。教師要充分利用高中校園植物種類繁多的優(yōu)勢,與學生共同分享自然環(huán)境資源。除對校園的花草樹木進行標注,讓學生學會辨識植物外,還要根據季節(jié)特點,開展對花草的特征進行探究,掌握接種、培養(yǎng)、移栽和栽培的方法。(2)利用圖書和網絡資源。學生要利用下午的活動課時間,通過借閱書刊、上網瀏覽等方式了解生物識別、克隆、轉基因食品、雜交水稻、生物柴油等前沿技術,提高學習生物的興趣。
3.2挖掘身邊的隱性課程資源。(1)教師資源。教師有著豐富的專業(yè)技術,集理論與教學實踐與一身,是課程進行開發(fā)利用和拓展延伸的實施者,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要通過“優(yōu)質資源下鄉(xiāng)工程”教學視頻、公開課教學的觀摩,以及從專家學者、骨干教師的講座中學習專業(yè)知識,感受他們身上的人格魅力和專業(yè)素養(yǎng)。要通過集體備課活動互相補充、分享經驗、共同進步,要認真研讀課標、分析教材,定期開設公開課,不斷地反思教學行為,促進自身的專業(yè)化成長。(2)學生資源?!皫煵槐刭t于弟子”,學生的生活經驗、興趣愛好也是極好的教學資源。有家長是搞蔬菜大棚種植的,有的是做水果批發(fā)的,有的是搞花卉培植的,學生受到耳濡目染,教師可以讓他們講授水果的保鮮、花卉的嫁接,能引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3注重多媒體技術的使用。近年來,多媒體教學設備已步入尋常教室,它以資源豐富、形象生動、聲色俱備的特點深受師生的青睞。在生物實驗中,部分實驗受時間、條件的限制,往往在較短的時間內無法完成,有些教師因此而省去了不必要的“麻煩”,讓學生“背實驗”現象,學生機械地記憶結論,沒有什么興趣可言,更談不上教學效果了。教師要借助于現代教學媒體的展示,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獲取實驗結論。
總之,我們生物教師既要充分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又要根據課程開發(fā)的基本原則,深入挖掘身邊的潛在資源,合理開發(fā)新的課程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