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闖李 蕾梁 艷(.安徽工商職業(yè)學院 安徽 合肥 30000;.安徽國防科技職業(yè)學院 安徽 六安 3700)
體育社團作為高校課外體育鍛煉助推劑的可行性剖析
丁 闖1李 蕾2梁 艷2(1.安徽工商職業(yè)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00;2.安徽國防科技職業(yè)學院 安徽 六安 237001)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考察、訪談等方法,對高校課外體育活動開展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分析了高校體育社團助推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意識的形成、體育鍛煉知識的掌握、實現課外體育鍛煉時間和頻度的保證、以及滿足大學生體育鍛煉選擇及需求等方面的積極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高校體育社團對提升大學生健康水平、促進大學生健身意識的養(yǎng)成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高校體育社團作為助推大學生體育鍛煉效果的手段是可行的,并且具有實際意義。
體育社團;高校課外體育鍛煉;可行性;助推
近年來,國家高度關注高校體育的發(fā)展,并相應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和相關政策,以加強高等學校體育教學工作,提升高校體育教學質量,切實提高在校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然而,雖然高校在體育課程建設、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方面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針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和學生體質健康促進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逐漸增多,但依然面臨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xù)下降的尷尬局面。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意識仍有待提高,參加體育活動的觀念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學生課外體育鍛煉參與度低、頻度小、持續(xù)時間短的局面仍沒有得到徹底改變。如何深入貫徹落實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相關文件要求,切實提高大學生健康水平,找到切實可行的辦法是急遽解決的問題。高校課外體育鍛煉是大學生課余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改善和提高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基本途徑之一,是學生養(yǎng)成體育習慣、提高體育學習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實現體育教學目標的有力保障。而體育社團是以體育運動為目的或活動內容的社會團體,大學生體育社團是以相同興趣愛好為紐帶,以相似需求為共同目的組建而成的,具有主觀意識強,鍛煉目標一致等特點,能夠充分調動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課外體育鍛煉參與度等優(yōu)勢。因此,以體育社團為抓手,助推高校課外體育鍛煉的開展,使其在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銜接上發(fā)揮重要作用是切實可行的。
體育鍛煉意識包括人們對體育的認識,對體育鍛煉的態(tài)度和情感以及體育鍛煉行為的調節(jié),是對體育本質、特性、價值、作用以及體育與人、體育與其他事物之間關系的一種自覺反映。通過對合肥市幾所高校的調查,結果顯示,高校大學生對于學校體育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等情況了解甚少,65%的學生根本沒有了解過相關法律法規(guī),35%的學生聽過或學習過相關知識,但對于體育鍛煉知識的掌握還具有局限性。大學生對參加課外體育鍛煉有著積極、明確的動機,主要集中在增強體質、調節(jié)情緒、提高運動能力、休閑娛樂,豐富課余生活等方面,也有些同學把體育考試作為參與體育活動的動機。同時,大部分學生對課外體育鍛煉持積極態(tài)度,能夠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有體育鍛煉需求,但由于缺乏學校相關部門的重視、統(tǒng)一的組織和指導,沒有形成課外體育鍛煉氛圍,養(yǎng)成鍛煉習慣,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意識仍相對薄弱。
鍛煉頻率和時間是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直觀反映,也是衡量高校課外體育鍛煉開展情況的重要指標。通過調查發(fā)現,在鍛煉頻率上表現出明顯的性別差異,男生參與課外鍛煉的頻率明顯高于女生,極少參加或者從不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學生之中,女生比例居多。若按照我國對體育人口即每周身體活動頻度三次以上相比的標準來界定,在男生中也僅僅只有一部分能夠達到標準,女生的非體育人口比例則較大。通過運動時間的指標來看,在參與鍛煉的學生之中,每次鍛煉時間在30分鐘以上的,男生比例同樣高于女生,女生70%的運動時間少于或等于30分鐘,12.5%的女生運動時間介于30分鐘和1小時之間,17.5%的女生運動時間超過1小時以上。事實上,頻度和時間對于學生身體機能及體質的改善有著極大的影響,較少的頻度和較短的運動時間對于鍛煉效果的實現意義不大。
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行為方式,一般分個人行為和群體性行為,課外體育鍛煉的組織形式是體育行為的一種體現,包括自主鍛煉,自發(fā)小群體,社團,班級、系部、學校統(tǒng)一組織等形式。在調查中發(fā)現,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個人行為比例多于群體行為,主要參與形式是自主鍛煉或依靠小群體自發(fā)組織活動,社團、班級、系部、學校組織的活動較少。然而在交流中,發(fā)現女生則更傾向于被動參加統(tǒng)一組織的活動,并且希望能有組織來安排、帶領他們進行課外鍛煉。由此可見,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主要以興趣相投的小群體的組織為主,這種現象與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密切相關,大學生本身屬于群居體,習慣于多人行為。然而,由于自發(fā)小群體缺乏統(tǒng)一的管理和系統(tǒng)的組織,活動形式有較大的隨意性和不穩(wěn)定性,容易造成課外體育鍛煉的停滯,社團等組織沒有發(fā)揮其功能和作用。
課題項目:安徽省教育廳體育青年領軍計劃資助課題,(課題編號為GXYQZD2016458)。
對參與鍛煉的項目的整體統(tǒng)計,選擇較多依次是籃球、羽毛球、跑步、足球、排球、乒乓球、輪滑、健身操、網球、舞蹈。男女生的差異在鍛煉項目上表現明顯,男生更偏愛于籃球、足球等高強度、強對抗的項目,對于刺激、挑戰(zhàn)類的項目興趣濃厚,女生則更偏向于強度小、健身性高、動作優(yōu)美,對身形塑造有作用、運動效果明顯的項目。但由于場地、器材等硬件設施以及專業(yè)指導老師配布比例缺乏的現狀,造成課外體育鍛煉只有想法,實施不了做法的尷尬局面。
體育社團對大學生鍛煉習慣的形成以及體育意識的增強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首先,高校體育社團是由在體育方面志趣相同的大學生自發(fā)組建的社會組織,其在很大程度上,為大學生有目標、有組織、有選擇地參加特定體育鍛煉,規(guī)避個人鍛煉的盲目性、隨意性等方面提供保障。其次,在社團中學生們的年齡相仿、習慣和行為相似,思維方式相近,相似群體的體育行為對大學生的興趣愛好乃至對其鍛煉習慣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由于他們彼此相似度高,導致他們比較、模仿、競爭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加之社團內相互激勵和幫助,能夠促進參加體育社團的大學生順利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
社團對參與其中的大學生在體育鍛煉知識、方法的傳授和能力培育方面非常有效,這是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無法實現的。在體育課堂中主要的教學內容以動作技能的實踐和相關技能的理論知識為主,而忽視體育鍛煉知識的傳授。體育社團目標明確,內部寬松的鍛煉背景也有利于大學生針對個體的特點,對其自身運動技能進行客觀的診斷,學生們有鍛煉的興趣,并以此為基礎,積極指導社團內學生自覺制定體育鍛煉計劃、目標、任務,主動通過執(zhí)行來約束和督促他們的體育鍛煉行為,最終能夠根據鍛煉效果來評價各自的運動知識和鍛煉技能的掌握情況,樹立鍛煉的信心,奠定長期進行體育鍛煉的理論基礎。此外,體育社團都配備有指導老師,老師的專業(yè)知識既可以填補學生們的理論和實踐空白,同時也能夠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fā)點,豐富學生們的鍛煉知識儲備。
體育社團是有組織的小群體,是通過學生自主管理,安排和組織活動,相對于體育課有較強的自主性,較之個體又具有一定的組織性,在課外體育鍛煉時間和頻度的安排上能夠根據社團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應急調整形式、內容和時間,可操控性強;但另一方面,作為有組織的活動,其對社團成員有一定的強制和制約,提高學生們鍛煉的積極性,消除學生們的惰性,如此能夠更合理有效地推進社團成員參與課外體育鍛煉,保證體育鍛煉時間和鍛煉次數。
課外體育活動要真正為大家感興趣的運動項目,才可能是讓他們終身參與體育運動的最佳途徑之一。在對高校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影響因素中也發(fā)現,學生們能夠自主參與的課外體育活動項目少、項目操作性差等都是制約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因素。多樣性和多項性是體育社團的優(yōu)勢,體育社團可以開設的體育項目種類多、涉及面廣、選擇性強,能夠提供學生施展才華的無限空間,滿足不同愛好的學生,吸引更多的學生積極投入其中。其次,體育社團能夠整合教師資源,合理配置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的興趣和關注度,同時通過提升教師的鍛煉能力和水平,以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鍛煉方法學習和指導的需求。
(1)大學生對參加課外體育鍛煉有著積極、明確的動機。
大部分學生對課外體育鍛煉持積極態(tài)度,有體育鍛煉需求,但由于缺乏學校相關部門的重視、統(tǒng)一的組織和指導,沒有形成課外體育鍛煉氛圍,養(yǎng)成鍛煉習慣。缺乏相關的體育鍛煉知識,形成有興趣無能力進行課外體育鍛煉的局面。因此,建立、健全和完善組織管理機制學校領導必須提高對課外體育鍛煉重要性的再認識,體育教師要有提供課外體育鍛煉相關理論知識和專業(yè)技能指導的意識,自上而下,認真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終身體育”理念引導高校體育社團發(fā)展,優(yōu)化體育社團運行模式。
(2)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時間和頻率不能完全保證其體育鍛煉的需要。
場地和體育課程設置也無法滿足學生體育愛好。因此,我們要積極倡導和扶持鼓勵創(chuàng)建多樣體育社團和戶外活動營地,學??梢酝ㄟ^開展趣味性強、場地要求低、易操作、便控制的體育活動,提高學生參與度,充實課外生活,提升學生鍛煉時間和頻率。
(3)利用高校體育社團搭建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橋梁,讓高校體育活動不僅活躍于校園,同時能夠輻射到社會,有效的整合校內和校外資源,合理配置教師資源,利用教師所長,針對性的指導學生體育社團活動,真正實現大學生體育鍛煉終身體育習慣的形成。
通過對高校課外體育鍛煉現狀的分析,不難看出當代大學生的課外體育鍛煉態(tài)度積極、動機明確,但由于缺乏相應的宣傳、指導和重視,沒有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在鍛煉頻率和時間上不能完全保證,鍛煉效果不明顯。課外體育鍛煉的組織形式不規(guī)范,管理體制混亂,隨意性強,在鍛煉項目上由于鍛煉方法掌握不足,造成想法多于做法。基于這種情況,分析原因,無外乎主觀和客觀因素。因此,若要改善課外體育鍛煉行為就要從源頭入手,以組織形式為落點,利用群體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社團作用,規(guī)范制度,統(tǒng)一管理,并且進行系統(tǒng)化、科學化組織,助推高校課外體育鍛煉。
[1]袁勇,張鵬.美國青少年課外體育活動對我國課外體育運動開展的啟示[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2016(1).
[2]曹展等.對“陽光體育運動”倡導下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現狀的調查研究——以長沙崎嶇6所高校為個案[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04.013.[3]景榮會.高校體育俱樂部與社團相結合的實踐路徑研究[J].2016(15).
[4]張春輝.安徽省部分高校在校大學生課余體育鍛煉開展狀況調查與研究[D]2007,12.
[5]劉曉莉.參與高校體育社團對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養(yǎng)成的各階段影響研究[J]2009,(3).
[6]韓志霞,樊少波.我國普通高校大學生參與課余體育鍛煉的現狀分析與建議[J].吉林廣播地電視大學學報,2010,(1).
[7]劉朝霞.普通高校大學生業(yè)余體育鍛煉的動機、特征及社會學分析[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教育教學研究專輯),2006,(9).
[8]葉琴.江蘇省普通高校體育教師健康狀況與體育鍛煉的現狀調查與分析[D].
G80-3
A
2095-7327(2017)-10-0065-02
丁闖(1982.02—),男,安徽鳳陽人,漢族,碩士,安徽工商職業(y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