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群艷
(商丘師范學院外語學院河南商丘476000)
信息化時代新型外語課堂教學模式有效性研究
□楊群艷
(商丘師范學院外語學院河南商丘476000)
在信息化時代下,傳統(tǒng)外語教學模式暴露出來的弊端越來越突出,嚴重影響了外語課的教學效果,培養(yǎng)出來的外語人才滿足不了國家對人才需求的數(shù)量和質量。針對這一現(xiàn)實狀況,在信息化時代的大環(huán)境下,筆者根據翻譯課程的本質特點、培養(yǎng)目標,從教材、教學模式等幾個方面對翻譯課堂教學進行了探索,提出了信息化時代下新型外語課堂教學模式。
翻譯;教學模式;信息化時代
1.1 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弊端
傳統(tǒng)外語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給學生灌輸一些知識、理論,再輔以大量的練習來鞏固課堂上學的知識,學生則被動的聽。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也很少,完全忽略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生的能力也沒有得到提高。這種教學模式不符合語言教學的規(guī)律,尤其是外語教學,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目標的,而不是會做題。翻譯教學也不例外,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是教師課堂上講解一些翻譯理論、知識和技巧,然后給學生找一些練習來做,教師在講作業(yè)時也是以參考譯文為標準,指出學生譯文中的優(yōu)缺點。
1.2 翻譯教材偏重文學文體
當前無論是教學模式還是翻譯教材都明顯落后于社會對翻譯人才的需求和期望。正如陶友蘭(陶友蘭,2008:12)所說翻譯教材“大多數(shù)介紹文學體裁的翻譯,而現(xiàn)實中,大量的中譯外文字材料是廣告、合同、產品說明書、旅游資料等,造成學習者難以‘學以致用’”。非文學翻譯在翻譯實踐中的地位和比重是毫無疑問的,但非文學文體翻譯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種以文學文體為依托的教材和教學課堂,教師講解的大部分是適用于文學翻譯的理論、標準和方法,學生學得的和練習的也都是以文學文體的翻譯實踐為主。而現(xiàn)實中我們所翻譯的大部分都不是文學體裁,而是以應用文體、新聞文體或科技文體為主。這樣學生就不能學以致用,而是在工作以后經過長時間的鍛煉才能很好的適應工作。結果,雖然教師花了大力氣來教學,學生也是努力學習翻譯,但教學效果不盡人意,學生的翻譯能力沒有得到提高,難以滿足社會對翻譯人才和翻譯質量的需求。
1.3 信息網絡和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發(fā)展
當今社會,信息網絡在很多方面影響著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F(xiàn)代教育技術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逐步趨向成熟,信息網絡和計算機也逐漸走入了課堂教學,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陳舊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校園信息化建設, 不僅僅可以使學校的師生都能掌握應用網絡的技能,來獲取知識,查找資料, 更重要的是要探索一種新教學模式,在這樣的模式下, 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如查找資料獲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因此, 充分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 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工具, 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 來培養(yǎng)真正高素質人才。這種教學模式可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進行個別化教學、協(xié)作型教學。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按照個人的需要、能力和基礎來選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引導方式。
任何形式的教學模式都必須有正確的教學理論指導,而網絡環(huán)境下計算機輔助課堂教學模式是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在先前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通過主觀努力,和周圍環(huán)境、知識的聯(lián)系,積極建構來形成新知識的過程,而不是傳統(tǒng)的被動的接受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這恰好與語言學習本質相符,語言的輸入和輸出都離不開與周圍環(huán)境的交流,以及運用所學知識理論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信息網絡和多媒體計算機技術改變了翻譯教學課堂的信息傳遞模式,創(chuàng)建了一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主動、和諧的教學模式。
3.1 重審翻譯教學的交際性和社會性
翻譯具有交際性,其功能之一就是促進跨文化交際。正如Wilss 所指出的:“翻譯是交際的一種現(xiàn)代手段”(2002:13,17)。所以,我們應該以它的交際特性為中心組織翻譯教學,這也是建構主義翻譯教學的主要特征。另外,根據認知科學的研究,翻譯學是對翻譯實踐的科學認識,始于經驗,也基于經驗。那么,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角色就是活動主體的參與者和體驗者,而不是翻譯知識和經驗的被動接受者。因此,不能只以教師為中心,而必須以學生為中心來實施翻譯教學。教師必須從灌輸者、評判者和問題解決者的中心地位轉變成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輔助地位,讓學生成為翻譯活動中的主角。不過,在經驗的基礎上還需要有一個理論提升的階段。為此,學生事先必須儲存相應的知識結構,而這樣的知識結構是學生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認知建構成的。
3.2 以真實生動的語料為依托
針對翻譯教材側重文學體裁的特點,補充多樣化的翻譯材料,課堂上理論結合例句進行討論時也盡量使用新穎、真實、貼近生活的材料,讓學生體驗翻譯的實用性價值。學生進行翻譯實踐、討論和翻譯批評所用資料也應全面、真實,最好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領域的最新資料。課堂所講內容不再是單一的課本知識,而是不同文體的翻譯理論和實踐,并以多種形式的教材展現(xiàn)在翻譯教學中,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如:網絡資料庫,音、視頻庫、微課、多媒體課件等資源,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學習特點和知識結構實施自主學習。
3.3 確立口筆譯教學的同步性
口譯和筆譯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兩者不應該完全分離開來,而應該相互協(xié)調、相互促進。目前的翻譯教學對筆譯有所偏重,口譯教學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而社會對口譯人才的需求也很迫切??谧g相對于筆譯來說在翻譯速度上有更高的要求。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口、筆譯、個人翻譯和集體翻譯相互結合,可以使筆譯和口譯水平同步提高。本學期,我校英語專業(yè)三年級的翻譯課程融進了口譯教學的環(huán)節(jié),每隔一周讓學生觀摩口譯現(xiàn)場視頻,進行速記訓練、口譯訓練。結果表明,筆譯能力強的學生口譯速度和質量也好,筆譯質量較差的學生的口譯速度和質量也不好。另一方面,口譯訓練也會加速筆譯速度和質量的提升,兩者相輔相成。因此,要把口筆譯教學同步進行。
信息化時代新型的翻譯教學模式以認知建構主義的理論為主要依據,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網絡和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優(yōu)勢,擴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和時間,真正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角。同時,教師要以翻譯的交際性和社會性為中心組織課堂教學,教學形式多樣化,增加課堂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如單獨翻譯、小組合譯、一譯多稿、讓學生嘗試進行翻譯評論?,F(xiàn)代的新型翻譯教學模式以認知建構主義理論為背景,突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注重培養(yǎng)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在當前我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教學改革中成為主導翻譯教學模式。
[1]陳堅林.大學英語教材的現(xiàn)狀與改革——第五代教材研發(fā)構思[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5).
[2]方夢之.譯學辭典[Z].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55-256,346.
[3]陶友蘭.翻譯目的論觀照下的英漢漢英翻譯教材建設[J].外語界,2006(5).
1004-7026(2017)04-0102-02
G4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04.076
楊群艷(1976-),女,河南虞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英漢語言比較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