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月
(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寧夏銀川750021)
元代牙人負面形象及其成因探析
劉志月
(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寧夏銀川750021)
牙人是中國古代商品流通領(lǐng)域中為買賣雙方說合交易的職業(yè)經(jīng)紀人。元人文集對牙人群體的道德批判與俗文學、《樸通事》對牙人具體形象的刻畫共同建構(gòu)了牙人生活奢侈、鉆營圖利、與官吏相勾結(jié)、貪婪狡詐、坑蒙拐騙的負面形象,兩種文本相互影響,最終使得牙人邊緣化。牙人負面形象的成因除了與牙人制度的弊端有關(guān)之外,也與士人和市民階層各自的階級立場有關(guān)。
元代;牙人;負面;形象;成因
牙人是中國古代商品流通領(lǐng)域中為買賣雙方說合交易的職業(yè)經(jīng)紀人。關(guān)于牙人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牛馬貿(mào)易中的中間人,他們被稱為狙或狙儈,而后擴大到商品流通交換的各個領(lǐng)域,至唐開始被稱為牙郎或者牙人,其后“牙人”的稱謂一直被沿用。文獻中關(guān)于牙人的稱謂還有牙子、牙保、牙儈、市儈等。
元朝政府規(guī)定:“凡買賣人口,頭疋(匹)、房屋一切物貨,須要牙保人等,與賣主、買主明白書寫籍貫、住坐去處,仍召知識賣主人或正牙保人等保管,畫完押字,許令成交,然后赴務投稅。”[1]524要求在買賣人口、牲畜、房屋等大宗商品時,要有牙人充當?shù)谌健9俜皆O置牙人的初衷一方面是為了保證國家稅收,另一方面是為了穩(wěn)定物價,促進交易,減少糾紛。那么在實際的執(zhí)行過程中,牙人的形象是怎樣的呢?是否能達成官方設置牙人的初衷?
學界關(guān)于牙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唐宋,研究重點在經(jīng)濟活動上①李達三《宋代的牙人變異》(《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1991年第4期)一文主要探討了宋代牙人依托官府的勢力發(fā)生分化的過程;李偉國《宋代經(jīng)濟生活中的市儈》(《歷史研究》,1992年第2期)一文對經(jīng)濟生活中市儈所擔當?shù)慕巧捌湫蜗笞髁朔治?;毛蕾、陳明光《中國古代的“人牙子”與人口買賣》(《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00年第1期)一文考察了中國歷史上從事人口買賣中介的“人牙子”。,對牙人群體的社會形象關(guān)注不夠。陰春英《宋代牙人相關(guān)問題研究》指出,牙人以其極低的社會地位獲得了廣泛的社會認可,但是也存在很大的社會局限性。以下將從元人文集與俗文學以及作為高麗人識字讀本的《樸通事》來管窺元代牙人的形象。
元人文集中涉及到大量的關(guān)于牙人的描寫,反映了士人對牙人的一般態(tài)度。據(jù)任士林記載,每當海船抵達明州港時,“市儈布立岸上,遙呼問海伴故舊三老,倚桅長揖”[2]551。牙人在海商登岸后與之接洽生意,展現(xiàn)了明州港商品交易的繁榮。明州港又稱慶元港,元代成為海路貿(mào)易的三大港口之一,商業(yè)繁盛為牙人的聚集提供了天然的沃壤,牙人的聚集又進一步促進了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由于任士林生活于商業(yè)繁榮的寧波,此地“是幫控夷,走集聚商舸,珠香雜犀象,稅人何其多”[3]7,使他接受了寧波商業(yè)氣息的感染,因而對待牙人有更為開放和包容的心態(tài)。然而,元人文集中關(guān)于牙人形象的記載卻多為道德批評,以下分為四類來展現(xiàn)。
第一類反映了牙人生活奢侈。“貨殖駔驕盈”[4]592,“不及屠沽余酒肉,不及駔儈多僮仆”[5]205,表明有些牙人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財富,過上了優(yōu)渥的生活。
第二類反映了牙人鉆營圖利。姚燧所作的《浙西廉訪副使潘公神道碑》中記載,潘澤在宏州任地方官時,“令持價即鄉(xiāng)民自為市,吏無所奸利,駔儈亦不得上下其直”[6]639,表明在潘澤上任以前牙人在買賣雙方間通過“上下其直”的手段牟取利益。孛術(shù)魯翀作的《知許州劉侯民愛銘》中載,至大元年,劉天孚上任伊始,就面臨“初郊農(nóng)貿(mào)谷市儈,連郡豪徼糴外關(guān),擅輕重以售嬛弱胥困”的現(xiàn)象,市儈和大賈把持市場,抬高物價,他“立斗斛市”穩(wěn)定物價,還“杖大駔數(shù)人”,糾治了牙人擾亂市場的行為,并制定了市場法規(guī),使得“民農(nóng)兩利”[7]213。
第三類反映了牙人依附、勾結(jié)官府的情況。有牙人通過賄賂的方式進入官府,正所謂“駔儈曳青紫,倡優(yōu)佩章印”[8]483,“前省所選人員,例以賄賂得官,屠沽駔儈、市井無賴,群不逞之徒十居七八”,他們作惡多端,顛倒是非,唯一的目的是“務在得錢”[8]489。元朝海運發(fā)達,泉州成為重要的通商口岸,“泉據(jù)南海津會,豪儈吏商,假權(quán)貴聲勢,日凌轢請索,紊大府紀綱,牟取眾利”[9]733,船牙假借權(quán)貴的聲勢,目無法度,旨在求利。
第四類反映了牙人的狡猾欺詐?!断⒚鳌分刑岬较⒅萦幸晦r(nóng)民為兒子娶媳婦,聽信于奸詐的媒人“他媒氏”,最終導致納得悍婦。文中說他媒氏“性駔儈”[10]259,此處的“駔儈”當為形容詞,形容媒人奸佞,顛倒是非?!榜z儈”已由一個名詞發(fā)展成為一個形容詞,并且具有了固定的意象,表示像牙人一樣奸猾狡詐,足以見牙人民間形象之不堪。
在千篇一律的批評聲音當中也有不一樣的記載。胡祗遹在《論體覆之弊》中對牙人抱有同情心理,他提到:“事關(guān)兵農(nóng),則罪在于田夫野父;事關(guān)錢帛,則罪在于市井商賈行鋪戶牙人。天下庶事,有司不任其責,而罪歸于細民,此奸邪胥吏之末技,省部遵而行之寧有愧于心乎?”[8]456由是可見,以胡祗遹為代表的一批士人也并不同意將市場秩序的混亂完全歸咎于牙人,而是指出了“奸邪胥吏”不作為的原因。在他們的觀念中,牙人僅僅只是市場混亂的替罪羊。
然而類似于胡祗遹的觀念在元代社會中畢竟還是少數(shù)。元代士人筆下的牙人形象仍然脫不開一種難以扭轉(zhuǎn)的負面印象,這類反復的負面書寫,最終使得牙人的形象跌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元代婺州浦江豪族鄭氏甚至將家族子弟不得與牙人交往的規(guī)勸寫進了家規(guī)之中:“不可與駔儈交謀,潛萌侵人利己之心。否則天道好還,縱得之,必失之矣?!盵11]5可見元代的世家大族唯恐牙人逐利之思想影響家族成員。
與元人文集主要反映士人的思想不同的是,俗文學以及作為高麗人識字讀本的《樸通事》的傳播和接受對象主要是市民階層,反映庶民的利益訴求,因而這些文本更能反映庶民階層對牙人的看法。
俗文學對牙人的描繪在元曲《正宮端正好·上高監(jiān)司》和元末明初成書的小說《水滸傳》中都有體現(xiàn)。劉時中的《上高監(jiān)司》反映了元末江西發(fā)生了旱災,并引起了嚴重的饑荒,百姓生活沒有著落,卻有些“無廉恥買賣人,有過犯駔儈徒,倚仗著幾文錢百般胡做,將官府覷得如無”[12]217,他們不顧官府的規(guī)制,為非作歹,“私牙子船灣外港,行過河中宵月朗。則發(fā)跡了些無徒米麥行。牙錢加倍解,賣面處兩般裝,昏鈔早先除了四兩”[12]212,私牙趁火打劫,多要牙錢,買低賣高,操縱市面,加重了人民災難。
施耐庵所作的《水滸傳》中提到戴宗和李逵要買魚,店家卻說:“今日的活魚,還在船內(nèi),等魚牙主人不來,未曾敢賣動,因此未有好鮮魚?!盵13]1228由于魚牙把控著魚業(yè)市場,所以小商販的買賣極不自由。這里的魚牙指的便是有“浪里白條”之稱的張順?!端疂G傳》中號稱“老身為頭是做媒,又會做牙婆”的王婆在西門慶與潘金蓮通奸的過程中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并謀劃害死了武大郎。“牙婆”是從事人口交易的,多為女性牙人。施耐庵將王婆的貪婪歹毒、奸詐狡猾的嘴臉刻畫得淋漓盡致,這也是“牙婆”在社會上的不良形象的文學反映。
作為高麗人識字讀本的《樸通事》也是以市民階級為傳播和接受對象的。元朝和高麗的人員及物資的交流很頻繁,有很多高麗人到中國經(jīng)商,由于本地人熟悉行情,所以他們往往會雇傭本地人作牙人?!稑阃ㄊ隆分杏幸粍t對話:“李小兒那廝這兩日不見他……那廝高麗地面來的宰相門上做牙子,那狗骨頭知他那里去誆惑人東西,不在家。”[14]231對話中談到李小兒給高麗商人作牙人,言談之中流露出對他的鄙視和不屑之意,他們對牙人的理解是“誆惑人東西”,這種心態(tài)大體能代表一般人對牙人坑蒙拐騙的鄙薄。
遍觀俗文學和《樸通事》對牙人趁火打劫、操縱市場、貪婪狡詐、坑蒙拐騙形象的渲染和塑造,集中體現(xiàn)了市民階層對牙人的信任危機,也導致了市民階層從自己的價值理念出發(fā)展開對牙人的批判和嘲諷。
士人基于對“正統(tǒng)”和“秩序”的塑造以及進行日常道德教化的需要,對牙人的批評主要集中于道德方面,甚至懲治不法牙人成為官員的重要政績,在《浙西廉訪副使潘公神道碑》和《知許州劉侯民愛銘》中都著重強調(diào)了地方官初上任時,打擊擾亂市場秩序的牙人。
在進行道德批判時,一方面,士人總是將牙人納入一個更大的群體“市井之徒”中。所謂的“市井之徒”,指的是下層社會的各種人,“蓋所謂市者,府吏、胥徒、兵戎、卜祝、百技、工巧、駔儈、負販之輩淆處而襍繇之”[15]547,“又下而百技、工巧、駔儈、負販、奴客、倡優(yōu)淆處而集由之”[16]169。該詞用來指代那種只貪圖私利而不顧信義的無賴。元人文集中提到牙人時多與下層社會的各種人一起出現(xiàn),如“貨殖駔驕盈”,“吏無所奸利,駔儈亦不得上下其直”,“駔儈曳青紫,倡優(yōu)佩章印”,“前省所選人員,例以賄賂得官,屠沽駔儈、市井無賴,群不逞之徒十居七八”,分別把牙人與商販、吏員、倡優(yōu)、屠沽、市井無賴并列。
另一方面,士人又將牙人中的一個特殊類型“牙婆”納入到“三姑六婆”之中。“三姑六婆”的說法產(chǎn)生于宋代:“尼姑、道婆、媒婆、牙婆及婦人以買賣針炙為名者,皆不可令入人家,凡脫漏婦女財物及引誘婦女為不美之事,皆此曹也?!盵17]58宋人對這些職業(yè)的大體印象也被元人繼承下來,元人認為三姑六婆“蓋與三刑六害同也。人家有一于此,而不致奸盜者,幾希矣。若能謹而遠之,如避蛇蝎,庶乎凈宅之法”[18]125,對待這種人,士人一般采取的態(tài)度是“謹而遠之,如避蛇蝎”。
長久以來,人們對上述兩個群體形成了“鉆營圖利”“狡猾奸詐”的刻板印象,“市井之徒”和“三姑六婆”成為各種社會問題的眾矢之的。將牙人置于這個更大的、污名化更為嚴重的群體之中,勢必會對牙人負面形象的形成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元人文集中的牙人呈現(xiàn)單一、刻板的形象。
然而這種形象的形成又進一步影響了俗文學和《樸通事》中個體牙人的形象?!渡细弑O(jiān)司》中“牙錢加倍解,賣面處兩般裝”的私牙子、《水滸傳》中以魚牙為業(yè)操縱市場的張順、貪婪歹毒的王婆,《樸通事》中“誆惑人東西”的李小兒,無不是受這種刻板印象書寫的產(chǎn)物。在元代牙人形象形成的過程中,群體形象與個體形象互相摻雜疊加,最終使得牙人落入一種不堪的境地。
雖然俗文學和《樸通事》也受到了這種刻板印象的影響,但是他們對牙人的刻畫已經(jīng)由群體性的道德攻訐轉(zhuǎn)為對具體人物形象的刻畫,因而是具有進步意義的。這與文本創(chuàng)作者生活的環(huán)境有關(guān),據(jù)考察,劉時中“可能是個不得志的文人,在元末的動亂中,度過了自己牢騷滿腹、窮困潦倒的一生”[19];施耐庵生于船家,從小熟悉河湖港汊的水上生活?!稑阃ㄊ隆访枥L了蒙元時期百姓的日常生活,保存了元代社會的基本面貌,其創(chuàng)作者應該也是市民階層的一員。他們本身就生活于底層社會中,所以能夠感庶民之所感,為市民階級發(fā)聲。
值得注意的是,俗文學中不單有對牙人的嘲諷,還用各種方式對鉆營圖利的牙人進行了懲罰。《上高監(jiān)司》中牙人擾亂市場被江南行臺御史大夫高納麟處治以及《水滸傳》中的王婆被官府凌遲處死,都體現(xiàn)了庶民對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最終通過清官行德政的方式得到了解決;對于張順的牙人身份,在他成為一個“豪俠”之后,庶民的偏見得以自動消解,所以市民階層最終通過“清官”和“豪俠”獲得道義的支持和正義的實現(xiàn)。
由于“民間文學的創(chuàng)作過程是一個創(chuàng)作者和接受者不斷交流影響的互動過程,最能反映民眾思想情緒和價值取向的內(nèi)容得到不斷強化”[20],所以從俗文學對牙人的嚴懲這一情節(jié)的重復書寫中,也可以看出此時牙人的民間形象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
元人文集對牙人群體的道德批判與俗文學、《樸通事》對牙人具體形象的刻畫共同建構(gòu)了牙人生活奢侈、鉆營圖利、操縱市場、與官吏相勾結(jié)、趁火打劫、貪婪狡詐、坑蒙拐騙的負面形象,最終使得牙人邊緣化。
元人文集與俗文學、《樸通事》對牙人的攻訐與牙人制度的弊端不無關(guān)系,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牙人在交易中通過左右物價的方式阻礙商品交易的進行。牙人“不令買主、賣主相見,先于物主處撲定價直,卻于買主處高抬物價”[21]226,以欺瞞的手段騙得買主付出更多價錢。在交易達成后,牙人又往往多取牙錢,并利用買主懼怕官府刁難的心理而多要稅錢,卻不向官府交納,所謂“官豪勢要、莊宅牙行欄頭人等,將買賣田宅、人口、頭疋之家說合成交,寫訖文契,兩相要訖牙錢,又行收取稅課……買置之家畏懼稅司刁蹬,多被權(quán)豪勢要、牙行欄頭、巡稅之徒結(jié)攬文契,多收稅錢,并不納官”[22]891-892。牙人更受詬病的是他們甚至染指人口買賣。元朝法律禁止人口買賣,并規(guī)定:“贖買、典雇良人為娼,賣主、買主、引領(lǐng)牙保人等依例斷罪。”[21]62人們把這種憤怒情緒轉(zhuǎn)移到了牙人這個群體上,使得他們“所釀成的斑斑血淚浸透了野史口碑”[23]。
其次,元代法律文書中未見有對官牙從業(yè)資質(zhì)進行考評的相關(guān)條文,這說明該職業(yè)似乎并無準入門檻,即便“詐冒昏賴”[22]891-892之徒亦能躋身官牙隊伍之中,極易引起詞訟糾紛。大德十年(1306年),河南道廉訪司上報:“近年告爭典質(zhì)田產(chǎn),買囑牙見人等,通同將元典文據(jù)改作買契,昏賴。親鄰、牙見證說爭差,致使詞訟雍滯。”[21]200說明該廉訪司監(jiān)臨的各地發(fā)生了多起由牙人和知見人將典據(jù)篡改為絕賣契而引起的詞訟糾紛。后來禮部在解決這一問題時,也僅僅只從契約文書制度入手改革,試圖堵住牙人鉆空子的途徑,而沒有從根本上革罷那些為非作歹的牙人。
再次,私牙人擾亂市場秩序。元朝官方本在各地設有官牙,但卻無法禁止私牙的橫行。如鹽商本應由鹽牙從中說合,將鹽批發(fā)給當?shù)氐匿亼?,由于政府選人不當,“所設鹽牙皆非從公選擇,濫用無籍破落之徒,各名下別帶小牙秀才一勾當人等百數(shù)成群,結(jié)攬鹽商”,即便官方明令“敢有私充鹽牙,及已罷牙人,結(jié)攬鹽商,私相交易者,決杖六十七下,門前粉壁,毋令再犯”[22]828-829,依然有私牙鋌而走險,染指鹽業(yè)銷售,可資為元代私牙猖獗,破壞市場秩序的重要例證。
除此之外,還與這兩種文本的書寫者各自代表的階級立場有關(guān)。士人階層肩負著維護正統(tǒng)和現(xiàn)實秩序的使命,處處踐行著“以天下為己任”“兼濟天下”的理念,在“學而優(yōu)則仕”的傳統(tǒng)之下,他們期望能以官僚的身份參與到國家的統(tǒng)治之中,上以建言統(tǒng)治者,下以教化民眾,所以導致了他們視牙人為低賤之業(yè),自秦漢以來,駔儈為賤業(yè),乃士君子之所不為。元代是理學發(fā)展史上的重要時期,存天理、滅人欲成為理學家們強調(diào)的道德實踐的基本原則,理學家將義利對立起來,反對舍義逐利的行為。楊維楨在《鹽商行》中寫道“鹽商本是賤家子,獨與王家埒富豪”[24],富比王侯的鹽商尚且被認為是“賤家子”,那么可以想見,依附于商人比商人地位還要低下的牙人所處的境地。牙人因為不需本錢,所以被認為坐收漁翁之利,從而為士人所不齒。
牙人之所以受到市民階層的批評和嘲諷,主要與侵犯了商人利益有關(guān),而“因經(jīng)商而致富的商人階層,是市民階層中最活躍的力量”[25]。正因如此,交易雙方有時會越過牙人直接進行交易,《樸通事》中有一段在角頭店里買段子的生動的對話:
這鋪里有四季花段子么?
你要甚么顏色的?
南京鴉青段子、蔥白素通袖膝欄段子有么?牙子道:“都有?!?/p>
干你甚么事?沒你時怕買不成?
賣段子的道:“你官人們和那弟子孩兒說甚么閑話,要時請下馬來看,我說與你。”
休哄弄我。
你放心,小人不敢。小廝將那廚里夾板來,解與官人高的。
這段子多小賣?牙青四季花六兩銀子一匹,蔥白膝欄四兩銀子一匹。
你休胡討價錢。
討的是虛,還的是實。官人你與多少便了?這段子中中的,你再饋我絕高的。我沒再高的了,官人十分休駁彈。
怕甚么?駁彈的是賣主。我是老實價錢,這牙青的五兩銀子,蔥白的三兩銀子如何?
那般時爭著遠里。
咱們這里沒牙子,省些牙錢不好?
罷,罷,將銀子來,小賣了五錢銀。[14]271-272
除了考慮節(jié)省一筆牙錢之外,也因此時牙人已經(jīng)背離了剛產(chǎn)生之時協(xié)助完成交易的功能,他們阻礙商品交換,侵剝商人利益,商牙關(guān)系隨之被破壞。這是一例沒有牙人參與由買賣雙方私下成交的案例。由于這一情景具有普遍性,所以在小宗商品交易中摒棄牙人的現(xiàn)象可能也很常見。
綜上所述,元人文集對牙人群體的道德批判和俗文學、《樸通事》對牙人具體形象的刻畫共同建構(gòu)了牙人生活奢侈、鉆營圖利、與官吏相勾結(jié)、貪婪狡詐、坑蒙拐騙的負面形象,兩種文本相互影響,最終使得牙人邊緣化。牙人負面形象的成因除了與牙人制度的弊端有關(guān)之外,也與士人和市民階層各自的階級立場有關(guān)。
[1]拜柱.通制條格[M].黃石鑒,點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2]任士林.松鄉(xiāng)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19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3]胡布.元音遺響[M]//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21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4]王逢.梧溪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21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5]楊宏道.小亨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19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6]姚燧.牧庵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20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7]蘇天爵.元文類[M]//四庫文學總集選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8]胡祗遹.紫山大全集[M].魏崇武,周思成,校點.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
[9]王惲.秋澗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20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10]馬祖常.石田文集[M].李叔毅,點校.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11]鄭太和.鄭氏規(guī)范[M]//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12]楊朝英.陽春白雪[M].許金榜,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13]施耐庵.水滸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4]汪維輝.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叢刊[M].北京:中華書局,2005.
[15]王禮.麟原文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22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16]歐陽玄歐陽玄全集[M].湯銳,點校.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
[17]袁采.袁氏世范[M]//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18]陶宗儀.南村輟耕錄[M].王雪玲,校點.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19]孔繁信.關(guān)于《上高監(jiān)司》套曲幾個問題的商榷[J].文學遺產(chǎn),1986,(4):52-58.
[20]尹富.伍子胥變文與唐代的血親復仇[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0,29(5):153-158.
[21]拜柱.通制條格[M].黃石鑒,點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22]佚名.元典章[M].陳高華,點校.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
[23]毛蕾,陳明光.中國古代的“人牙子”與人口買賣[J].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00,(1):126-133.
[24]楊維楨.鹽商行[EB/OL].[2017-02-20].http://www.baike. com/wiki/%E3%80%8A%E7%9B%90%E5%95%86%E8% A1%8C%E3%80%8B.
[25]邵毅平.中國文學中的商人世界[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程鐵標)
The Brokers'Negative Images and Causes in the Yuan Dynasty
LIU Zhi-yue
(Academy of Tangut Research,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Ningxia 750021,China)
The brokers are professional agents to bring two sides together in transactions.Literature, formal or informal,refined or popular,in the Yuan Dynasty expresses moral criticism.The brokers are given a picture of luxury,greed,deceit,swindle and tacit collision with officials.So,the broker group were marginalized.The negative images of the brokers are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broker system,but also to the class position of scholars and citizen.
the Yuan Dynasty;broker;negative side;image;cause
K207
A
1673-1972(2017)04-0078-05
2017-05-10
劉志月(1992-),女,山東濱州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宋元歷史與文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