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芷璐
從修辭形勢看白巖松巴西奧運會解說
□黃芷璐
每一個承辦奧運會的國家都會把開閉幕式作為體現(xiàn)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平臺,解說員作為其中一環(huán)就顯得尤為重要。2016年,白巖松在巴西奧運會中的解說,又成為了熱門話題。他的解說究竟是如何達到這種效果的?本文運用比徹的修辭形勢理論,從缺失、受眾和修辭局限的角度出發(fā),全面地分析白巖松是如何去應對奧運會解說中出現(xiàn)的修辭形勢的,為今后的大型活動直播解說以及電視語言塑造提供參考。
巴西奧運會;白巖松;解說;修辭形勢
從2010年的廣州亞運會,到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白巖松都在進行“白說”的嘗試。四年后,里約奧運會上的“白說”更是掀起一陣熱潮,成為熱門話題。白巖松式的解說,為觀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為大型體育盛事的解說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本文運用西方修辭學中的修辭形勢理論來分析里約奧運會開幕式的解說詞,從而揭示白巖松版本的獨特表達效果在受眾中反響更好的原因,力圖找出現(xiàn)代電視語言發(fā)揮效力的機制所在,從而加深我們對西方修辭學的認識以及運用西方修辭學的觀點來指導實踐。
修辭形勢理論作為西方修辭學核心的理論之一,由美國修辭學家羅埃德·比徹提出,他認為修辭是改變現(xiàn)實的一種方式,這種改變是通過行為和話語來干擾受眾的思想和行為,從而改變現(xiàn)實。任何修辭行為都是對一個先已存在的“修辭形勢”做出的反應。修辭形勢被定義為:由人物、事件、物體以及關系構成的綜合體,展示一個實在的或潛在的情急狀態(tài),假如引入情景的語篇能夠約束人的決定或行動以至于使情急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的話,情急狀態(tài)可以被徹底地或部分地解除。修辭形勢由三個基本成分構成:急缺、受眾、修辭局限。急缺指“一種缺陷,一種障礙,一件待處理的事情,當前存在的一種迫切需要、一種亟待填補的缺憾,或一個必須馬上解決的問題”。修辭形勢的第二個基本成分是受眾。修辭話語能夠改變現(xiàn)實,正是通過影響作為現(xiàn)實干預者的人的行為與決定來完成的。除了上述兩個成分,每一個修辭形勢都會有一系列的人物、事件、物體和它們的相互關系所組成的“修辭局限”,它們能夠制約改變急缺所需的決定和行為。修辭局限通常來自于人的信仰、態(tài)度、文件、事實傳統(tǒng)、形象、利益和動機等。①
每一個承辦奧運會的國家都會把開幕式作為體現(xiàn)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平臺。這使得奧運會開幕式受到全世界關注。國際大型運動會開幕式需通過電視進行實時的直播,而解說員的解說作為其中的一環(huán)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解說不僅可以幫助觀眾補充奧運會背后的知識,揭示表演背后的意義,更能夠起到增強主題、升華情感的作用。那么這種解說詞作為一種修辭話語,也有很高的要求。比徹認為,只要有修辭話語的產(chǎn)生,就一定對應著某種修辭形勢。隨著時代的變遷,觀眾的欣賞水平越來越高,傳統(tǒng)的朗誦式解說已經(jīng)不能滿足觀眾的要求,這時候的修辭形勢需要修辭者做出“適切的反應”。什么是“適切”?適切的修辭話語應該有助于修辭形勢或急缺的消除、改善或緩解,修辭話語必須能夠影響受眾的觀點、立場,動員他們參與到“改變現(xiàn)實狀況”的進程中去。②奧運會開幕式的解說要想影響更多的受眾,就必須了解當下的修辭形勢,嘗試新的解決方案。下面結合修辭形勢三個基本成分——缺失、受眾、修辭局限來分析巴西奧運會解說面臨的修辭形勢。
(一)奧運會解說的程式化
細數(shù)北京奧運會及其之前的大型運動會開幕式,我國解說員基本都是沿用固定的詩歌朗誦式的開幕式解說風格,解說員在解說過程中都是按照事先擬定好的具有詩歌散文體特征的非口語化語言進行傳播。這種解說風格的運用雖然沉穩(wěn)大氣、意蘊豐富,但是在北京奧運會結束之后,不少觀眾對開閉幕式的解說不滿,認為話語都有不少雷同之處,過于程式化。對于這種解說方式,觀眾已經(jīng)形成了審美疲勞,認為離我們的生活過于遙遠,已經(jīng)不能滿足需求。中央電視臺體育節(jié)目中心主任江和平也在北京奧運會舉辦之后的“奧運電視報道與傳播高層論壇”上表示,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的解說不盡如人意,奧運會的開、閉幕式的解說需要主持人具有很高的文化素養(yǎng),它的核心內(nèi)容是不可預知的,對解說提出很多挑戰(zhàn),現(xiàn)在的主持人還有一段差距。那么央視該如何面對即將到來的奧運會,以何種方式解說才能更好向國內(nèi)觀眾解讀異國文化呢?這形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缺失,而這種缺失只能通過口語修辭來實現(xiàn)改變。于是央視開始了探索之路,之后奧運會解說都采用了兩套解說方案。白巖松式的奧運會解說正是應此勢而誕生。
(二)奧運會受眾對解說缺乏認同感
修辭話語能夠改變現(xiàn)實,是通過影響作為現(xiàn)實干預者的人的行為與決定來完成的。從表面上來看,受眾對于修辭者而言,處于一種無權、無力因而無言的地位,央視怎么播,觀眾怎么看。但實際上,受眾是否真的那么無權無勢,任人擺布呢?北京奧運會之后,受眾對于奧運會解說不滿的修辭形勢已經(jīng)達到頂點,而老套程式化的解說也飽受詬病,正是因為受眾對奧運會解說缺乏認同感這一事實,才推動了央視對于奧運會解說的大力變革。在此之后,央視在倫敦奧運會同時推出兩套方案以供受眾選擇,在這個時候,受眾又能憑借自身的“權力”進行選擇,進而促使修辭者對修辭話語不斷完善和改變。這種改變又需要通過影響作為現(xiàn)實干預者的人的行為與決定來完成,受眾具有思想并且可以做出決定。因而對于奧運會的解說來說,受眾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修辭者本身或是理想化的圣人”。修辭實踐能否獲得成功最終是由受眾決定的,取決于受眾能否被成功說服,進而接受修辭者的觀點。修辭者通過調(diào)整其修辭發(fā)明對修辭形勢需要做出積極的回應。這時候,明確受眾主體需求應對修辭形勢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奧運會解說存在的主客觀修辭局限
無論是修辭者選擇修辭話語,還是受眾對修辭者的話語做出反應,都要受到一些動機、信念、偏見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對解決問題造成了障礙,也就是所謂的“修辭局限”。奧運會解說不是一件易事,在修辭者述說修辭話語的過程中,多多少少會受到一些局限。奧運會解說是作為官方話語發(fā)聲的,具有正式性。正式性話語往往以書面語居多并運用大量的辭格。這是為什么北京奧運會之前采用的都是詩歌朗誦式解說的原因。然而這種方式的解說會有一定的局限性:主題不突出,行文高度程式化。這會造成與受眾需求脫節(jié),達不到良好的傳播效果。這是接下來的奧運會解說所面臨的客觀性的修辭局限。大型運動會的解說都是直播節(jié)目,解說員在直播之前準備好稿件。但是奧運會開幕式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現(xiàn)場會有各種各樣的突發(fā)事件。這時,修辭者該如何把握呢?此時便形成了主觀修辭局限。再者,白巖松解說比較注重對巴西文化、歷史的解讀。而央視5套張斌、沙桐的版本則更加專業(yè),擅長對體育知識的把握。白巖松作為一名新聞評論員與體育愛好者,對于奧運會解說體育專業(yè)知識的把握弱于張、沙二人。白巖松面臨的這些主觀修辭局限的解決刻不容緩。
(一)語體的創(chuàng)新
在巴西奧運會開幕式之前,白巖松曾展望開幕式說:“期待獨特而有個性的開幕式,自己將提供‘白菜版’的解說,為的是給觀眾提供多一份選擇。”他認為“獨特高于一切,相信投緣的人自會相聚?!卑讕r松巴西奧運的解說具有獨特性,在語體上有較大的創(chuàng)新,不同于詩歌朗誦式的解說,它是以自然平和的新聞評論式的解說為主。作為新聞頻道的解說,照顧的層面和傳播層次更廣泛,既要對賽事有所關注,但又不至于像體育頻道那樣面面俱到定量分析,當然也要關注每個國家發(fā)生的新聞事件,體育領域以外的人文社科也要適當囊括進來。而白巖松在綜合節(jié)目定位、領域整合、時事描述的基礎上,還加入了個人白話風格,尺度拿捏得當。并且白巖松的修辭話語沒有過于激動的情緒,而是娓娓道來,給人一種面對面解說的感覺,親切幽默,貼近觀眾。
例:
白巖松:此時,您是在躺著或者坐著看電視的話,那您站起來,來融入世界上最大的夜店——馬拉卡納。您還坐著嗎?現(xiàn)在應該站起來啊,應該響應號召,跳起來吧!馬拉卡納夜店,此時達到了高潮。馬拉卡納體育場旁邊就有一個貧民區(qū),在這個城市,有人錢多,有人錢少,但有了體育、有了音樂、有了藝術,他們就是平等的,有錢沒錢,跳舞過年。
這一段是白巖松關于巴西文化的闡述,一反原來奧運會開幕式解說的史詩化風格,使用短句,用最真實的話語和語調(diào),描繪出巴西奧運會現(xiàn)場的溫度,使電視機前的每一位觀眾都仿佛親臨現(xiàn)場。白巖松的解說,猶如一陣清風徐徐吹入觀眾們的耳中:這是百年奧運首次移師南美,第一次在南美洲的巴西舉行,盡管我們有膚色和文化上的差異,但所有人都愛熱情的體育和舞蹈,這一刻,任何人都是平等的。這段解說給觀眾無限的想象空間,這是我們所有人心中的美好未來。白巖松以語體的創(chuàng)新性成功應對了奧運會解說詞長久以來的個性化缺失。
(二)理念的創(chuàng)新
對于解說員來說,在解說的過程中很容易形成一種結構式的固定思維。而白巖松在這條路上,始終追求著新的角度、新的觀點。白巖松解說奧運,贏在擁有強烈的受眾意識上。白巖松為了達到最佳修辭效果,根據(jù)受眾的新需求、新期待,包括其情感、認識、信念、好惡、價值取向等,針對不同的修辭形勢講述不同的修辭話語,采取各種有效的說服手段,在訴諸具體受眾的同時及時調(diào)整自身的修辭發(fā)明,從而獲得受眾認同。解說中白巖松對細節(jié)的準確把控,更是他追求新角度下的創(chuàng)意性表述方式,其本身也是對創(chuàng)新的召喚與回歸。
例:
白巖松:剛才那一段,開幕式的導演特意提醒各個國家電視臺的解說閉嘴,要讓觀眾聽到熱帶雨林中各種鳥的叫聲。
這段解說白巖松將為受眾服務的心態(tài),明確地在這一段表演結束之后傳達給了受眾,有兩個作用:第一,對這一段的表演起到強調(diào)的作用,使觀眾會更加關注這一段表演中熱帶雨林中各種鳥的叫聲,更好地引導觀眾進入狀態(tài),能夠從畫面和同期聲中直接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這間接使得具有現(xiàn)實干預力量的“觀眾”能夠改變行為與決定。這一段表演如果有過多的解說反而無益。第二,則是把“白說”以人為本的特點傳達給觀眾,告訴觀眾,我是解說員,我不是高高在上的,我是為你們而服務的,并且該“閉嘴”的時候我就該“閉嘴”,一切都以如何為觀眾呈現(xiàn)最美最好的視聽享受為目的。而在慣常奧運會開幕式解說中導演對解說員強調(diào)的話語往往是隱性的,解說員并不會直接將導演意圖傳送到解說詞當中。而白巖松此舉,膽識超群,不僅使節(jié)目演出效果佳,而且刻意傳達解說員強烈的受眾意識,拉近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通過調(diào)整修辭發(fā)明獲得受眾認同。
(三)團隊的創(chuàng)新
白巖松的奧運會解說雖然力在創(chuàng)新,但仍然有其局限所在,主要是單人現(xiàn)場解說模式的限制。大型活動直播涉及各方面的大量信息,單人解說的模式會造成風格單一、直播現(xiàn)場互動交流不足的問題,不利于擴大不同的收視人群。奧運會開幕式轉播中,國外多家電視臺采用多人搭檔解說,氣氛輕松活潑又有不同層次的信息傳遞,這種更加互動生活化的解說方式是探索的方向。那么針對這些局限,白巖松雖然只有一人解說,但仍然在團隊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他借鑒國外電視媒體互動生活化解說方式的優(yōu)勢,采取了一對二的團隊協(xié)作:白巖松、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白巖松在此之前看了不少于兩萬字關于巴西的東西,團隊另外兩人在直播間上網(wǎng),搜尋關于開閉幕式的即時信息,只要有人發(fā)布一些關于奧運的資訊,白巖松馬上能及時傳達給觀眾。他在團隊模式上的創(chuàng)新彌補了單人解說的局限,使得氣氛變得活躍,信息流動性強,使觀眾在第一時間獲得信息資訊。
例:
請注意,國際奧委會的官方推特已經(jīng)用了“超棒”這個詞來形容本屆開幕式,等到閉幕式的時候咱們聽聽會用什么樣的詞來形容里約奧運會。
這一例子正是白巖松運用團隊的力量達到動態(tài)解說,將資訊變成活的、即時的、流動的信息。團隊另外兩人利用新媒體搜集來的訊息使得解說詞變得新鮮及時,有效應對了單人解說的修辭局限。此外,白巖松還做了重大改變:全程都不低頭看稿。這種方式使得白巖松可以隨機應變現(xiàn)場出現(xiàn)的修辭形勢,達到奧運解說的修辭效果,以動態(tài)解說的方式應對了固定模式解說的主觀修辭局限。
白巖松的解說是一次大膽的新嘗試,但同時我們也要以辯證的眼光來分析和看待。以西方修辭學中的修辭形勢理論來審視白巖松的奧運會解說文本,讓我們更加明了:電視直播解說員修辭人格的塑造,可以增強大型電視直播解說的影響力、說服力;詩歌朗誦式的解說存在高度程式化等缺陷造成缺失,必須認真加以改造;解說詞中真正影響解說效力的是解說者是否有強烈的受眾意識,是否回應了受眾對大型直播節(jié)目的期待;電視主持、解說從業(yè)人員要重視西方修辭學的修習,使用修辭的藝術來提高宣傳效果,當大眾覺得解說詞不再照本宣科,而是言之成理之時,就是我們宣傳的成功之日。
注釋:
①涂家金.“以言動眾”的藝術——論比徹的修辭形勢理論[J].大連大學學報,2008(02):80-82.
②涂家金.關于“以言動眾”的策略——淺談比徹的修辭形勢理論[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5):128-129.
1.劉亞猛.追求象征的力量:關于西方修辭思想的思考[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4.
2.劉亞猛.西方修辭學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3.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4.溫科學.當代西方修辭情境論[J].當代修辭學,2000 (2).
5.曾毅平.修辭與社會語用論稿[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6.劉星酉.我國電視體育解說風格變化初探[J].新西部(理論版),2011(10).
7.孫玉勝.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tài)開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
8.楊靜.由白巖松解說亞運會開幕式看廣播電視語態(tài)[J].新聞傳播,2011(01).
(作者系江西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