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麟
單一新聞事件的大時段直播探索
——以《拯救“千手觀音”》為例
□劉美麟
在國家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進行過程中,重慶電視臺新聞頻道推出特別節(jié)目《拯救“千手觀音”》。節(jié)目打破日常編排,結合電視短片、SNG衛(wèi)星連線、演播室嘉賓訪談、現場演示和虛擬再現的方式,進行了三個小時的大時段直播。從最后效果看,獲得了口碑和收視的雙豐收。如此超出常規(guī),由單一新聞事件為報道主體,利用多渠道、多手段進行大時段新聞直播,已經成為地方新聞頻道樹立公信力、提升影響力的重要手段。這也是傳統(tǒng)媒體開辟戰(zhàn)場、謀求發(fā)展的新常態(tài)。
新聞事件;直播;編排;多形態(tài);大時段
從2011年至今,特別節(jié)目《拯救“千手觀音”》多次在重慶衛(wèi)視和重慶新聞頻道并機直播。節(jié)目的核心新聞點是國家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最新進展。歷時多年,修護完成的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和市民見面。節(jié)目利用豐富的電視手段,展現了千手觀音造像重新露面時的場景,介紹了文物修護的技藝和千手觀音造像及大足石刻的文化內涵。這檔節(jié)目引發(fā)了良好的社會反響,觀眾表示媒體利用如此大時段展現一個文化項目,這種情懷讓人感動。節(jié)目的收視表現也比較突出。以2015年6月13日的節(jié)目為例,根據央視索福瑞的調查數據,和平日同時段相比,重慶衛(wèi)視在整個重慶地區(qū)的收視率上漲209%,重慶主城收視率上漲107%;重慶新聞頻道在整個重慶地區(qū)的收視率上漲135%,重慶主城收視率上漲40.7%。
在傳媒環(huán)境日趨復雜、內容競爭愈發(fā)激烈的今天,這檔節(jié)目是如何由一個單一新聞事件生發(fā),發(fā)展為融合多種表現形式的大時段直播,做到“既叫好,又賣座”的呢?筆者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
2015年6月13日,國家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完工。按照常規(guī)的報道模式,記者會對這一事件進行拍攝,如果能夠搶上時效,這條新聞會在當晚重慶衛(wèi)視的《重慶新聞聯播》和重慶新聞頻道的新聞消息欄目《天天630》中播出,時長不會超過三分鐘??山涍^前期調研,節(jié)目組發(fā)現這一事件十分有看點:
第一,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鑿于南宋,距今已經有八百多年歷史,是全球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摩崖石刻千手觀音造像,藝術價值巨大。但由于風雨侵蝕,造像斑駁不堪,一些手指甚至已經脫落。2008年,國家文物局正式啟動千手觀音造像的搶救性保護工程,這是我國首次對石質文物的主體進行修復,之前沒有任何經驗可言,難度可見一斑。正是造像首屈一指的藝術性和修復的巨大難度讓這項工程成為“國家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經過七年修復,千手觀音造像將以怎樣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這無疑具有極大的新聞性。
第二,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里的許多技術裝備,在我國文物修復中是首次使用,在全國乃至全球都處于領先水平。如果能深入展示修復過程,無疑是一次有趣、生動的科普傳播,同時也是對我國文物修復水平的很好展現。
第三,大足石刻在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重慶市重要的文化旅游景點。它集佛、道、儒文化于一身,在我國石窟造像群中占據重要位置。如果以千手觀音造像這一代表石窟為切入點,多角度對大足石刻的石窟文化和造像藝術進行講解,無疑是展現重慶文化傳統(tǒng)、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的絕佳機會。
第四,6月13日工程完工當天,是第十個“中國文化遺產日”,全國主會場設在重慶大足,如果能夠全方面多角度報道這一盛事,也是對中國文化遺產的關注。
經過分析,“國家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竣工”這一單一主題的新聞事件,生發(fā)出許多外延內容。極強的新聞性、有趣生動的科普效果、內涵深厚的文化底蘊,再加上“中國文化遺產日”這個節(jié)點,這些都表明千手觀音造像修護完成是一個新聞大事件。如果按照固有思維進行傳統(tǒng)的新聞報道,可能呈現的將是去掉豐富外延以后的“干貨”新聞。就算做得更為豐富些,結合背景制作多條新聞形成組合報道,頂多也就是十多分鐘的長度,難以形成集合效應,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帶來好的傳播效果。即便再引入直播連線,實時展現千手觀音造像“揭開面紗”的時刻,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傳播的時效,可時間畢竟有限,格局也難以打開。
“非?!敝乱谩胺浅!敝?。綜合考慮后,節(jié)目改變了傳統(tǒng)報道模式,打破日常編播,結合電視短片、SNG衛(wèi)星直播、演播室嘉賓訪談、現場演示和虛擬再現的方式,制作出了三個小時的大型直播節(jié)目《拯救“千手觀音”》。
從不到三分鐘的新聞到三個小時的并機直播,這不僅僅是時長的變化,更是內容的延展和報道形式的豐富,要實現創(chuàng)意編播,并不簡單?!墩取扒钟^音”》特別節(jié)目,運用了三維虛擬動畫、演播室大場景調度和文物修復高科技手段現場演示等手段。在直播中,僅臺內演播室部分就使用了八個大型虛擬動畫、二十張圖片和十個機位(包含一個機器人搖臂和三個全景攝像頭)。這些都大大增加了節(jié)目的沖擊力和感染力。
(一)三維虛擬動畫,充分還原修護過程
三維動畫又稱3D動畫,是設計師運用計算機在虛擬的三維世界,按照表現對象的形狀尺寸建立模型以及場景,設定運動軌跡,依靠虛擬攝影機實現。
三維動畫技術能夠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最大的特點就是精確性、真實性和無限的可操作性。之前三維動畫被廣泛地應用于醫(yī)學、教育、軍事、影視等諸多領域,近幾年在電視節(jié)目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多。情景再現,是三維動畫在新聞節(jié)目中運用最為廣泛的領域。就《拯救“千手觀音”》特別節(jié)目而言,對石窟造像的修護已經完成,對修護的展示也可以理解為一種情景再現。這里再現的不是某一事件,而是修護的原理和過程。
在對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進行修護的過程中,科研組為了拿到最準確的原始數據,利用儀器對造像進行了三維掃描。節(jié)目組以掃描數據為基礎,建立了千手觀音造像的三維模型,利用三維動畫展示了修護過程的三個重要階段。節(jié)目主持人置身于虛擬的三維場景,結合生動有趣的調度展示,將原本枯燥的修復原理展現得明白曉暢,從而有利于觀眾理解,并進一步增強電視媒體視覺語言的表現力,提升了傳播效率。
(二)現場演示文物修護科技,將電視語言發(fā)揮到極致
首次在文物保護工程中運用的高科技是《拯救“千手觀音”》特別節(jié)目的重要看點。按照傳統(tǒng)表現形式,修復已經完成,只能通過資料畫面制作電視短片呈現當時的場景??蛇@種節(jié)目樣態(tài),一方面相對比較單一,另一方面,因為時間久遠,難免會讓受眾有一種疏離感,不易接受。
特別節(jié)目除了用資料畫面編輯新聞短片展示修護過程外,還把“高精尖”儀器搬到演播間現場演示。不是簡單地重現,而是結合演播環(huán)境再現。
例如,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造型復雜,千眼千手。為了全面了解造像,幫助建立修護檔案,文物工作者運用了紅外線三維掃描儀。這在我國尚屬首次。掃描儀被搬到了導播間,該如何演示呢?難道現場搬來一尊佛像,用它掃描?特別節(jié)目選擇了掃描主持人的手。這個設計很有意思。首先,掃描活生生的人,說明了儀器是無害的,安全性良好;其次,主持人不比石像,可以即刻說出自己的感受:這個儀器發(fā)出的光束,看似紅紅的,但沒有溫度,并不覺得熱,也沒有任何感覺;再次,掃描的過程可以完整呈現,一邊掃描,另一邊筆記本電腦立即成像。然而最后成像結果,手的形狀并不準確。文物修護人員解釋,掃描儀很敏感,主持人正常呼吸帶來的上下浮動,也會影響掃描結果,因此,在對石像掃描時,必須得屏氣凝神,才能保證成功。對于主持人的一只手尚且如此困難,更何況造像的千手呢?這樣一個結合演播環(huán)境的演示設計,既生動有趣,又不露聲色地展示了儀器的特點以及文物保護工作者工作的不易。
再比如,造像修護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回貼金箔。工作人員專門制作了仿真的佛手進行練習。特別節(jié)目把模型和工具搬到了演播間,請文物保護工作者現場貼金,還讓主持人現學現練。
(三)專題式新聞片,展示新聞縱深背景
不了解重慶大足乃至全國的石刻文化,就很難理解如此“做大”一個單一新聞事件的背景。三個多小時的直播,有可能顯得空洞,為做而做。
在日常新聞直播中的短片,通常以展示新聞事件為主,時長不長,敘事也更偏向“消息體”。而在特別節(jié)目中的新聞片,短則三五分鐘,長則十多分鐘,敘事更像新聞專題。精美的畫面、優(yōu)美的文字、恰當的音樂、精妙的編輯,處處體現出電視語言的美感。就內容來說,這些電視片展示了文物的修護過程,還講述修護進行中的故事、大足石刻的文化內涵、千手觀音造像的歷史沿革。
據了解,2011年,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正式啟動,特別節(jié)目的制作方重慶電視臺新聞中心開始著手拍攝新聞資料。四年時間,詳實的畫面被保留,再加上前期勘探、實驗的素材,千手觀音八年修復,積累素材近5T。這海量的素材,最終被編輯為30個短片,總時長近一小時。再加上航拍器、十五米搖臂的應用,才有了最后精美的呈現,帶給觀眾的是視覺震撼。
《拯救“千手觀音”》特別直播,在演播室之外,選取了兩個外場直播點。一個是千手觀音造像所在的殿宇大悲閣,一個是大足石刻景區(qū)大門外。
千手觀音造像在修復期間被一個帷幔遮擋,所在的大悲閣也一直關閉。新聞中最大的亮點就是帷幕拉開那一刻,時隔八年,修護后的千手觀音所呈現出的狀態(tài)。將其中一個外場直播點設立在大悲閣,第一時間傳播新聞最核心的畫面,這不難理解??扇绻鈭鲋辈H僅限于此,就會略顯單薄。文化工作者、文物愛好者、佛教信徒,對再次見到造像真容都是充滿期待的,事先得知消息的人們,很有可能會提前趕到大足石刻的景區(qū)門口,一睹文物修護后的效果。因此,特別節(jié)目設立了第二個外場直播點,關注參與新聞事件中的“人”。事實證明,在大足石刻景區(qū)門口,的確有人早早排隊買票。在整個特別節(jié)目中,千手觀音造像拉開帷幕前,景區(qū)門口的直播點通過實時連線,展現了這一事件對當地群眾的影響,對核心亮點進行了預熱,讓大家對整場直播的高潮更加期待。
更為核心的第一個外場直播點,在帷幕拉開后,也沒有戛然而止。繼續(xù)將關注點放在了專程趕來一睹造像真容的人們和完成工作卸下重擔的文物保護工作者身上。他們的狀態(tài),通過多次直播連線得到呈現。最真實的情緒,通過攝像機鏡頭傳遞給屏幕外的觀眾。
在整場節(jié)目的時間軸上,造像帷幕拉開那一幕,是情緒傳播的最高峰,而前后的多次直播連線拉長了情緒傳播的時間。從預熱到迸發(fā)再到舒緩釋放,張弛有度、節(jié)奏適宜,更能強化傳播效果。
近年來,涌現出大量制作精良的真人秀、綜藝類娛樂節(jié)目,觀眾對電視的審美要求不斷提升,簡單的新聞制作、傳統(tǒng)的播報形式,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新聞同樣需要大手筆?!墩取扒钟^音”》面對的是單一的新聞事件,采用的卻是大時段直播、多手段展示的手法,產生了一絲“晚會”“娛樂”的效果。新聞中不應該有“娛樂”的態(tài)度和思維,但可以運用“娛樂”的手段,那就是如綜藝節(jié)目般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傳媒環(huán)境的變化、技術的飛速發(fā)展,都對電視的表現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觀眾希望看到的是具有視覺沖擊力、能夠深度互動、表達真實、觸動人心、有內涵的節(jié)目。筆者認為,不斷挖掘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傳播正能量的新聞性題材,并以創(chuàng)新的形式表現出來,是傳統(tǒng)媒體發(fā)展的正途。重慶新聞頻道特別節(jié)目《拯救“千手觀音”》用“娛樂”的形,做“新聞”的事,不失為一種有益探索。
(作者單位: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