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瑞康
每每閑逛于超市食品柜臺,愛人總會面帶微笑的問一句“要不要去看下你的學生?”我倆早已有了默契,她口中的“學生”是那盒裝的薯片,而薯片的影子里盡是她!
她叫丁**,我的學生,2010年畢業(yè),出生成長在一個不幸的家庭:父親病逝,母親改嫁,隨年邁體衰的爺爺奶奶步入中學。穿著樸素,面相清秀,一尾長發(fā)卻沉默寡言,冷眼相待,獨來獨往,安靜的蝸在角落,仿佛世間一切皆與她無關,宛如超脫塵俗的仙子。
時間流逝,因她在課堂上總是習慣低頭不語,不喜舉手也不屑討論,即便是教師善意的提問,也只是木訥的站著以沉默應答;作業(yè)向來是草草了事,偶爾也會遞交空白,哪怕是用來記錄生活點滴的周記。她的成績一直停滯在年級中下游,所以我在課余將她請入辦公室,目的很明確,只想掌握她的想法,改變她的學習習慣。
為了達到預期目標,我給她搬了椅子,請她坐,靠近她,滿臉堆笑,捏著嗓子,輕聲細語的開始跟她交流。誰知,她咬定“沉默”不放松,任我東南西北風!那承載著我真誠關心的詢問,那苦口婆心的教育開導,全都硬生生的砸在她堅硬面龐上,簌簌墜下。我漸漸喪失了耐性,熄滅了熱忱,滿腦子都圍著“對牛彈琴”的結論,飛速的轉。
我不服輸,不灰心,事隔數日再請她一敘,結果卻和第一次出奇相似。
于是,“山窮水盡”的我決定將“冥頑不化”的她晾一邊,大有“老死不相往來”的勢頭,直至那一頁周記的出現(xiàn)。
讓學生在周末花點時間將生活與學習中的點滴收獲或是疑惑,記在本子上交給我,師生間借此談談心、溝通交流,增進了解,是我多年的習慣。而她的周記就不曾讓我有過新鮮感,不是隨手抄一篇作文,就是幾句無關痛癢的話?!斑@次,想必也沒有看頭”,嘀咕著的我翻開了她的周記。果不其然,還是那幾句,依舊與痛癢無關。我麻木的準備批上“閱”字的時候,跳入眼簾的“薯片”讓我的手驟然而止,“還好,原來她還關心著吃!”滿心鄙夷的我開始重新審閱那一句話:
“又看見別人吃薯片了,我這么大了,還沒吃過,也沒買過”。
“連薯片都沒吃過?”我驚愕!就是我女兒吃一片掉一地的薯片嗎?可能嗎?然而當我聯(lián)系著她的家庭一想,卻容不得絲毫懷疑,際天而來的心疼塞滿心靈,“不過區(qū)區(qū)薯片,我買了送她又如何!”
考慮到她是那樣的冷漠,生怕觸碰到她的底線,傷了她的自尊,我在購買了一盒薯片之后附上了一份簡短留言,內容大約是我很欣賞她,她很優(yōu)秀,她會有著似錦前途,另外告訴她,這是我自愿贈給她的小禮物,無需回報。
第二日清晨,我便趕去學校,偷偷地把那盒薯片放進她的抽屜,壓在留言之上。毫不掩飾的說,我很開心,并不因為填補了她那小小遺憾,更多是我期待她的致謝,她的感動,她能夠開口跟我言語,她能夠改變現(xiàn)狀。
然而,我就那樣滿懷憧憬的過了好幾天。于是我又一次怒不可遏,心里不停責備她為何連基本的禮儀都遺忘了,何以至此!以后的日子,她逐漸在我眼中消失了。
又一周的周記本正值批改,避不開她的周記,仍然是那屈指可數的幾行,寥寥無幾的話。我大筆一揮,“閱”字卻沒寫完,紅筆生生戳進了紙張褶皺處,墨水四濺,像極了朵朵盛開的臘梅。揭開一看,里面夾著一根細長的“圓筒”,打開一看,淚盈眼眶。
“賈老師您好,謝謝您的薯片。早就想謝謝您,可總有人翻看我的周記,我又不想別人知道你買東西給我吃。薯片真的太好吃了,謝謝您!”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是啊,“圓筒”里的內容讓我長嘆不已。一個在不幸家庭中頑強生存下來的女孩,一個早已習慣用冰冷、沉默來抵擋外界侵擾的女孩,一個在別人排斥的夾縫中秉持本性的女孩,是有著怎樣一個熾熱堅強善良的心靈?。《覅s用著自己的生活標尺去衡量她,埋怨她,以至差點誤解她,憎恨她?,F(xiàn)在想來也滿是后悔和慶幸。
我認真的給她回了字條,滾成圓筒,夾進周記。告訴她周記依舊可以“敷衍了事”,把想說的話寫在另外的紙上,滾以圓筒,“偷偷”塞進教室后的辦公桌即可,她欣然接受,“圓筒”便不停歇。
直至現(xiàn)在,我仍精心保存著她的“圓筒”周記,數十封。那是一個曾經冰冷沉默女孩的轉變,“圓筒”見證著她在課堂上第一次舉手答題,見證著她勇敢邁步上臺表演,見證著她身邊從無到有的朋友,見證著她信心滿滿的走進高中。
教育如水,不靠鐵錘的敲擊,砂輪的打磨,靠的是自身的靜默流淌,潤物無聲。尤其是面對那些遭遇過不幸,品嘗過痛楚的敏感易碎的心靈,我們需要真誠相待,用愛的溫度暖化她,用愛的力量支持她,用愛使她明白存在的價值;教育是愛,所有怒目圓睜的呵斥,聲嘶力竭的訓導都不及耐心的交談,關切的注視來得有效。我們要有“不撞南墻不回頭”的信念,樂于享受交談溝通中碰壁和徒勞,更重要的是不輕易放過任何一個細節(jié)和變化,仔細推敲縝密思考。捧著一顆細致的心去靠近學生心靈,以熾熱的心叩開學生的心門,拿一顆體貼的心撫慰學生的創(chuàng)傷, 用一顆善良的心去拉近師生關系。誠如是,轉變學生何難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