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沁剛
我為什么會焦慮
莊女士是來咨詢兒子學習問題的。她的兒子小昊今年上小學三年級,一向成績優(yōu)異,頗讓她自豪,可是不久前的期中考試,小昊的成績出現(xiàn)了較大波動,從班級第1名下滑到第9名。莊女士驚慌失措,找到我咨詢。分析各方面的情況之后,我認為小昊沒有厭學傾向,只是學習方法需要調(diào)整,勸她不要太焦慮。莊女士松了一口氣。
本來,咨詢可以到此為止了,但莊女士沒有告辭的意思。她給自己的杯子里續(xù)上水,穩(wěn)穩(wěn)地坐下,鄭重地問:“我還想請教,我為什么如此焦慮?”
這是我一直以來都想回答的問題,因為相對于“孩子為什么不愛學習”“孩子為什么跟我不親”“孩子為什么總是跟我對著干”等具體問題,“我為什么如此焦慮”才是根本問題。遺憾的是,幾乎沒有家長問這樣的問題,似乎他們認為自己就應該焦慮,如果不焦慮就不是合格家長。但是,要回答好這個問題卻很難,難就難在家長聽不進去。
我試探著問:“如果小昊成績一直拔尖兒,別的方面也沒出現(xiàn)問題,您還會焦慮嗎?”
“當然不會!”莊女士說,“孩子沒有問題,我為什么要焦慮?”
我接著問:“那您平時關(guān)注小昊嗎?比如觀察他的情緒變化,比如預測他下個年齡段會遇到什么問題,比如知道他有哪些興趣,有哪些潛力??傊?,就是對小昊的成長有一個宏觀的掌控?!?/p>
莊女士迷惑地盯著我,緩緩搖頭。
我說:“那我就明白了,您是一個救火隊員式的家長,有火警了就馬上出現(xiàn),沒火警就基本消失。這叫間歇性關(guān)注。我猜,您對孩子、對家庭教育都缺乏持久而深入的理解,也沒有長遠的打算,看到小昊有不如意的地方,就開始憂慮他6年后中考、9年后的高考、13年后的事業(yè)以及15年后的婚姻。至于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做得夠不夠,您心里也沒底,難怪要焦慮?!?/p>
“大多數(shù)家長都這樣。”莊女士申辯道,“孩子的未來是什么樣,父母怎么能確定呢?再說,關(guān)于孩子的成長,還是老師和教育專家更專業(yè),父母大多是外行?!?/p>
我說:“別的事,父母可能是外行,但唯獨家庭教育例外,因為父母也曾是孩子,即使沒有系統(tǒng)地學習,至少有深刻的感悟和豐富的經(jīng)驗?!?/p>
莊女士自嘲道:“父母都老了,早就定型了?!?/p>
“在我看來,這正是焦慮的癥結(jié)。”我語重心長地說,“許多父母,大學畢業(yè)以后就不再讀書了,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似乎達到了某種意義上的圓滿,看上去悠然自得,輕松灑脫,于是便放棄了自我探索,年輕時沒有得到答案的思考就擱置在那里。心理學上把這種情況稱為‘成長的斷崖,也稱之為‘尋求安逸的本能,說白了,就是小富即安的懶惰。有一位作家用‘四十歲死,八十歲埋來描述這種狀態(tài)。事實上,這種安逸最終會變成煩惱的泥沼,到頭來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p>
莊女士的臉漲得通紅,說:“四十歲的人難道還不成熟嗎?還需要繼續(xù)成長嗎?”
我說:“美國心理學家M·斯科特·派克在其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道:‘我們對現(xiàn)實的觀念就像是一張地圖。憑借這張地圖,我們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斷妥協(xié)和談判。地圖準確無誤,我們就能確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樣到達那里;地圖漏洞百出,我們就會迷失方向。有的人過了青春期,就放棄了繪制地圖。大多數(shù)人過了中年,就自認為地圖完美無缺,世界觀沒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為神圣不可侵犯,對于新的信息和資訊,他們也沒有多少興趣,似乎已疲憊不堪。只有極少數(shù)幸運者能繼續(xù)努力,他們不停地探索、擴大和更新自己對于世界的認識,直到生命終結(jié)。您不愿意成為極少數(shù)的幸運者嗎?”
莊女士問:“如果人到中年不再繪制人生地圖,會有怎樣的結(jié)果?”
我回答:“所謂人生地圖,是靠三組關(guān)系來定位,即與自己的關(guān)系、與他人的關(guān)系、與世界的關(guān)系。如果不想再繪制人生地圖,也有很多逃避的辦法。最簡單的就是退縮,并保持現(xiàn)狀。許多人不接納自己,放棄了內(nèi)在探索,常常會自我否定和自我攻擊,或者選擇忍耐和逃避。面對人際關(guān)系中存在的障礙,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際關(guān)系簡化,有的索性只剩下親人關(guān)系,因為在家人面前,就算再任性也會獲得包容。而對世界的看法則保持不變,不再對世界產(chǎn)生好奇。許多父母埋頭于現(xiàn)實生活,最大限度回避了這三組關(guān)系,結(jié)果往往罹患或隱或顯、或輕或重的心理疾病。正如派克所說:‘規(guī)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
孩子不是創(chuàng)可貼
莊女士坦誠地說:“其實,我和大多數(shù)家長一樣,都對自己不滿意,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都放棄了努力,選擇了逃避,也就是您說的停止成長,不再繪制自己的人生地圖。事實上,我們也沒有不幸到哪里去呀?!?/p>
我說:“是的,大部分情況下,逃避是可以做到的,但有了孩子就不同了?!?/p>
莊女士不解:“這跟孩子有什么關(guān)系?”
我解釋道:“親人和朋友會包容我們,但孩子只是憑天性和直覺生活,親子關(guān)系不是完全對等的人際關(guān)系,父母的情緒和成熟程度,對生活的理解和態(tài)度,處理親密關(guān)系的能力,等等,都會被孩子感知,并表現(xiàn)在行為中。也就是說,孩子的行為會毫不留情地呈現(xiàn)父母的問題,甚至是以放大的方式。這個時候,您就不能再淡定了,不能再假裝問題不存在了。試想,如果您處理不好與自己、與他人的關(guān)系,怎能處理好與孩子的關(guān)系?如果您對這個世界不再好奇,又怎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更為嚴重的是,如果您抗拒自己的成長,就會把成長的任務轉(zhuǎn)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您不能接納自己,對自己不滿意,就格外需要一個令人滿意的孩子;如果您不能處理好與孩子的關(guān)系,心中就會有一個‘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動符合您的期待……總之,抗拒成長的父母,多半會綁架孩子?!?/p>
莊女士靜靜地聽著,但她的目光越來越恐懼。
我接著說:“不是嗎?您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和小昊綁定在一起了嗎?如果小昊被老師表揚了,或者取得了好成績,您會高興一整天;如果小昊成績出現(xiàn)了滑坡,您就心事重重。如此一來,小昊豈不成了一個創(chuàng)可貼?您覺得這樣對小昊公平嗎?一個孩子,很難擔負兩個人的成長任務,這樣的狀態(tài),遲早會出問題?!?
莊女士流下了眼淚。她哽咽著說:“我不再抗拒成長,我想重新繪制自己的人生地圖,現(xiàn)在還來得及嗎?”
“當然來得及!”我用激昂的語調(diào)表達對她覺悟的贊賞,“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他降生到您家,不是來白吃白喝的,他會用特殊的方式提醒您成長,促使您反思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和思維模式,最終幫助您的生命走向開闊。換言之,孩子其實也是父母的老師,時刻呼喚父母與他一起成長?!?/p>
栽培自己即教育
莊女士笑逐顏開:“您快說說,我具體該怎么做?”
我說:“選擇與孩子一起成長,意味著您要重新審視上述三組最基本的關(guān)系。要面對人生的問題,尋求答案,完善自我。這樣說,并不是說我們幼稚。要知道,我們并非過了18歲便是真正意義上的成人,在某些時刻,我們只是年長的孩子。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積累了很多暗傷,許多成長任務并沒有完成。與孩子相處,這些問題再次浮出水面,這就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線索。當我們感到困頓、力不從心的時刻,不妨停下來,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礙了我們。”
莊女士笑道:“人到中年了還要思考人生,有點自討苦吃的感覺?!?/p>
我說:“別說,還真是自討苦吃。當您不再逃避,勇敢面對問題,也意味著離開心理舒適區(qū),進入不確定的狀態(tài),會有煎熬、迷茫和焦慮。世間最美的花朵,都開在最艱辛的枝頭,成長就是一個破繭成蝶的過程。成長意味著冒險,也伴隨著苦痛,這也是我們回避成長的最主要的原因。但只要您堅持思考,終究會找到解決的途徑。面對困惑的時候,閱讀會為您打開一扇窗。建議您讀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F(xiàn)在市面上通俗心理學著作的質(zhì)量越來越高。閱讀中您會發(fā)現(xiàn),每個問題解決之后,您的人生都會變得更通透,更順暢,不會再被同一塊石頭絆倒。”
莊女士像是想起了什么,問:“我這樣自我培養(yǎng),會不會冷落了小昊?”
我說:“恰恰相反。家庭教育,拼的不是技巧和財富,而是內(nèi)功。所謂內(nèi)功,即父母的處世態(tài)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說,父母的整個人生,都會參與到教育中來。所以我認為,教育孩子的王道是執(zhí)著地栽培自己。最理想的狀態(tài)是:孩子懂的,我要懂;孩子不懂的,我也要懂;我和孩子都不懂的,那就一起探索,一起成長?!?/p>
莊女士恍然大悟,驚呼道:“以前常聽別的父母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以為是抓早教,后來又聽到許多批駁這句話的言論,現(xiàn)在我明白了,這句話其實是真理,但起跑線不是多報興趣班、幼兒園小學化、非名校不上,而是父母的精神境界。我這樣理解正確嗎?”
我沒有回答,我用欣慰的微笑沖她連連點頭。
這不是一次通常意義上的心理輔導,因為它似乎沒有解決什么具體問題,但仔細想想,好像又解決了許多問題。希望莊女士在自我成長的道路上一帆風順,也希望更多的家長幡然醒悟,用培養(yǎng)孩子的勁頭栽培自己,不斷增進家庭教育的內(nèi)功。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