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譯的不可譯性在翻譯史上是一個歷史性的問題,歷來都是受到各國翻譯學者爭論的一個話題。這一問題產生于傳統文化的特點。本文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即詞匯缺失,歇后語,謎語和字謎來探討不可譯性的存在,闡釋了音譯作為在對傳統文化進行翻譯時的有效方法及其不同使用場景,從而肯定音譯在翻譯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關鍵詞】傳統文化 不可譯性 音譯
一、引言
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跨社會的溝通行為。翻譯過程既是話語交流的過程,又是不同社會特征所體現的文化交流過程??勺g性是基于文化的常識而不可譯性是基于其自身的個性。一種語言的某些詞匯可以在另一種語言中找到意義相同的詞。例如,當我們談論漢語和英語時,翻譯這些詞匯沒有問題:山—mountain, 河—river, 水—water, 太陽—sun等等。我們人類生活在不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不同國家的社會歷史也不盡相同。每個民族的物質文明的創(chuàng)造也會有諸多差異,尤其表現在話語特征和表達感情的方式,這些差異在文化交流中造成障礙。雖然譯者是雙語言者和跨文化人士,但是相比其他文化,他們中的大部分對自己的文化更為了解。
二、傳統文化的特性
文化是社會生活土壤中的一種思想形態(tài),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風格的文化。但是,每個民族文化的差異形成于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民族的物質生活方式以及各國以各種形式組建的社會組織??缥幕瘻贤ó斨?,我們會面對可譯和不可譯的諸多問題。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社會文化,他們的文化在政治、哲學、宗教、教育、文學、藝術和風俗等方面有許多差異。例如,“羅漢”作為一個佛教的詞是音譯的“arhat”,來自梵文。在許多英語詞典找不到“arhat”這個單詞。但在一本宗教辭典中,我們找到了這樣的釋義,“已經達到佛教生活目標的人,即:已經洞察了事物本質的人。”當源文化和目標文化存在沖突的時候,隨之而來的是翻譯障礙。
三、不可譯性的歷史存在
1.國外學者對不可譯性的描述。事實上,可譯或不可譯性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在英國語言學家兼翻譯John Cartford看來,語言的不可譯性和文化的不可譯性確實存在。前者主要是因為沒有目標語言的同義詞,但后者的主因是無法將功能性的相關特性引進到譯語文本的語境意義。就語言的不可譯性而言,功能性的相關特性包括那些源文語言的形式特征,如果譯文沒有形式對應的特征、文本、或項目,那么相對不可譯。雖然我們有遵守有些明顯和直觀的方法,來區(qū)分語言和文化的不可譯性,但是這種區(qū)分最終是否必要可能會受到質疑。談到“文化的不可譯性”或許是換一種方式談論搭配的不可譯性:無法在目標語言中找到等意搭配詞,這也是一種語言不可譯性。
2.中國學者對不可譯性的描述。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的邱茂琳教授認為“語言是一個復雜的現象。”“沒有哪兩種語言能用相同的系統將語言符號做出有意義的表達”。在邱教授看來,“源于許多復雜原因每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形式。兩種語言之間的差距大部分可以用翻譯來填補,然而有些語言太難彌合。在這些情形下,從微觀的角度來看一些翻譯單位或語言現象具有不可譯性?!闭Z言翻譯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文化翻譯。翻譯不僅僅是克服語言障礙也需要克服文化上的痛點。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如不能彌合,不可譯性便出現了。
3.不可譯性的有關細節(jié)。
(1)詞匯缺失。一個民族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語言,同時該語言也服務于該民族。詞匯應反映國家的社會現實。它受制于民族習慣、思維方式、語言心理、行為規(guī)范、倫理價值、政治觀念和傳統文化。由于文化和語言之間的差異,一種語言中的詞匯在另一種語言中可能沒有對等詞。即我們所說的“詞匯缺失”。在譚載喜教授看來,兩種語言之間缺失的詞匯可以分為五類:第一類,生活經驗的差異導致詞匯的缺失;第二類,不同的風俗習慣導致詞匯的缺失;第三類、宗教信仰的不同導致詞匯的缺失;第四類,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可能導致詞匯的缺失;第五類,語言和文化的原因導致詞匯的缺失。
(2)有關歇后語的不可譯性。歇后語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獨特現象,它由兩部分組成。前部分是一種積極的隱喻,后部分則是對原文意義的闡釋、解釋或指導。如果歇后語本身沒有雙關意義,那么譯文也沒有雙關的意思。雖然這兩個部分都可以翻譯。例如:“你真是旗桿上綁雞毛—好大的撣子(膽子)”,這里“撣子”是同音雙關的“膽子”。如果我們把這兩塊分別翻譯成“你像根綁雞毛的旗桿”和“一根真正的大雞毛撣子!”那么就無法表達這個歇后語“你敢!”的真正的意思。
(3)謎語的不可譯性。謎語的形式是豐富多彩的,一般來說,它可分為兩種形式:描述性謎語和雙關謎語。英語和漢語都存在描寫性的謎語。當語言間的翻譯沒有太多的文化差異的時候,也就是說,是可譯。但基本上雙關謎語是不可譯的。雙關謎語的基礎是雙關語。經過翻譯以后,因大多雙關語不可譯,所以會大量遺失。有兩支–同音異義詞,如“本周最強的一天是哪天?答案是:“星期日,因為所有其他的日子是工作日?!保ㄓ型糇帧爸堋焙汀叭酢?。)謎語,來自多義雙關,通常是同音詞的結果。
(4)論字謎的不可譯性。字謎是一類利用字的特點編的游戲。類似于猜英文單詞里的字母,如“水中間有什么?”答案是“T”?!笆裁礀|西在時尚的前頭,但總是過時?”答案是“F”。在漢語中,字謎不甚枚舉。說到漢字 “一”有“李字去了木,不作了字猜”;“伐”有“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這些謎語都充滿了文化的潛臺詞,幾乎有堵不可譯的傳統之墻。換句話說,這是不可譯性。
四、音譯
1.關于音譯的解釋。音譯是一種以語音為單位,在譯文中保留原文讀音的翻譯方法,它強調原文的語言效率。一方面,源語符號只有在其自身的符號系統中才有意義。另一方面,語言符號系統不是封閉的,它會吸收一些外在的符號,即外來詞。我們可以用音譯的方式避免直譯和意譯帶來的誤解和誤讀。例如翻譯成漢語的“卡拉OK”(karaoke), “吉他”(guitar), “席夢思”(Simmons), “阿司匹林”(aspirin)等。音譯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漢語拼音的直接拼寫。如Baozi,Qipao,等;另一種是造詞,它們的拼寫類似英文或中文單詞但發(fā)音和源語言一致,例如,我們把Kodak譯成“柯達”,vitamin譯成“維他命”。
2.傳統文化翻譯中的音譯。
(1)人名的音譯。翻譯人名時需遵循音譯的原則。約二三十年前不難發(fā)現一些像“二狗子,柱子”這類名字,這些在中國農村貧困縣最受歡迎,接地氣而又充滿傳統特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頭幾年,許多夫婦為孩子取名為“國慶”(國家的歡慶)。20世紀80年代,中國政府開始推行了“獨生子女政策”。這使得中國一些貧窮村莊的人們非??释鷥鹤?,仍然懷抱多子多福的想法,他們會給女兒取名為“盼娣”、“招娣”、“等娣”直到生下兒子。外國人可能無法理解這些名字象征的意義,需要再做后續(xù)解釋。
(2)關于對傳統稱謂的音譯。對于自古以來且具有深厚的傳統影響的一些稱謂,也可采用音譯。在封建時代,中國社會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年輕的一代和下層人應該對貴族和長者表示極大的尊重。在“Moment in Peking”里我們看到一些詞的漢語拼音為“NAINAI”“TAITAI” “LAOYEH”、“ YATOU”等。雖然我們用它們來稱呼長輩,但是會根據高貴或卑微進行分類。
(3)傳統特征的音譯。在音譯中我們對傳統文化特征相關的一些特殊名詞進行了翻譯。英譯中,我們將“Sauna” 譯成 “桑拿浴”,“Poseido” “波塞多”(希臘神話中的海
神) “Pandoras box ” “潘朵拉的盒子”(同樣來自于希臘神話)。這些都是基于西方的文化,有自己的語境意義,我們不應轉達,只需音譯。在中到英的翻譯中,有“氣功”譯成“Qigong”再備注:一套深呼吸運動的系統;“清明”譯成 “Qingming”備注:一種中國傳統節(jié)日,在晚春紀念已故的人。
(4)品牌的音譯。品牌的音譯也很普遍。一個為人所熟知的且成功的案例就是“Coca cola”的中文翻譯“可口可樂”,“可口”是 “味覺”體驗,“可樂”則是在喝了以后的“感受”。美國有一個化妝品品牌“Revlon”,很多中國人可能知道“露華濃”這一詞源于中國古代唐朝著名詩人的一首詩。詩人用這樣的詩詞描述了中國歷史上一位美人楊玉環(huán)——唐朝皇帝唐明皇的寵妃。因此,當現代女性購買化妝品時,當她們看到這個牌子便會不由地想起這位寵妃,更希望自己也能像她一樣美麗。
五、結論
總的來說,我們獲知不可譯性有兩個原因。第一,兩國語言之間的“語言遺失”,第二,則是我們不能將“原義”翻譯得“盡如其意”。這是因為不同文化之間存在著太大差異。另外一個原因則是“音譯”是保護各國特點的最好的翻譯方式。另一個我們需要弄清楚的重要問題是“不可譯性”并不是要將“翻譯”帶入歧途,也并不是當我們遇到“不可譯詞匯”的最好解決方式。一些學者認為“音譯”并不屬于“翻譯”,他們認為“音譯”仍然保持了翻譯文章中的原始表達及發(fā)音,那些是用另一種語言創(chuàng)造出來的詞語。嚴格來說,音譯只是將原文的讀音轉換為譯文,這是翻譯一些專有名詞的唯一方法,它是翻譯的補充。音譯與意譯和直譯是翻譯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雖然有不可譯的詞匯,我們仍然會盡力去翻譯。我們也知道“不可譯性”仍然存在。對于我們來說,想要克服不可譯的問題仍然需要很長的時間。有些問題我們可以通過“音譯”來解決,而有些則不能。但是我們還是要多學習,培養(yǎng)更高效的翻譯技巧,這是每一代譯者的重要任務。
References:
[1]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2]Peter Newmark.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3]鄒濤.為什么翻譯文學是中國文學[J].中國比較文學,2004(4): 67.
作者簡介:丁燕,女,苗族,湖南人,大學本科,吉首大學英語教育專業(yè)畢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