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雄飛,盧忠萍
(南昌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南昌 330031)
鄧小平《用中國的歷史教育青年》及其對青年紅色革命史教育的啟示
程雄飛,盧忠萍
(南昌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南昌 330031)
20世紀80年代,處在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各方面都處在巨大變化中:經濟上由計劃向市場轉變;政治上由集權向分權轉變;文化上由一元向多元轉變。這些變化導致了青年思想的混亂。在這一背景下,鄧小平進行了《用中國的歷史教育青年》的談話,闡述了以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為目標、以中國歷史進程及四項基本原則為內容、以說服及比較為方法、以家庭教育為途徑的青年歷史教育思想。學習鄧小平青年歷史觀教育思想,對用紅色革命史教育青年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青年;歷史教育;啟示;紅色革命史
習近平多次強調要多讀經典著作,不僅要多讀中國古代經典著作,還要多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用中國的歷史教育青年》是眾多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一篇。它誕生于社會發(fā)生巨大變化的20世紀80年代,是鄧小平同志1987年2月18日會見加蓬總統(tǒng)邦戈談話的一部分,內含了鄧小平關于青年歷史教育的目標、 內容、方法及途徑等有關青年歷史教育的思想。學習這些思想,對于用紅色革命史教育青年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用中國的歷史教育青年》誕生在社會復雜多變的特殊年代,有著復雜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
1.誕生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之中
計劃經濟即國家對社會的生產、分配、消費等經濟環(huán)節(jié)事先做好計劃和安排,以高度集中性、計劃指令性為特征,萌生于建國初對大地主、大資本家、官僚資本的沒收和對私人資本的改造,初步形成于黨的七屆三中全會對全國經濟發(fā)展的討論。經濟發(fā)展計劃的編制和對國民經濟各方面的計劃管理,基本形成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對計劃經濟的進一步的法律確認和國家計劃委員會的成立。市場經濟即社會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由市場來完成,以自由為突出特點,市場主體在市場上自由生產、自由分配、自由交換、自由消費。計劃經濟在建國初期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促進了生產力的巨大發(fā)展,提高了國家的綜合國力,保衛(wèi)了新生的人民政權。但在發(fā)展中逐步顯示出其弊端:人們生產的積極性減弱,企業(yè)的生產活動受到束縛,國家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受到限制。正如社會主義產生于資本主義一樣,市場經濟產生于計劃經濟。因此,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定,揭開了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序幕。
2.誕生在由集權政治向分權政治轉變之中
經濟決定政治,經濟上由計劃向市場轉變必然決定了政治上由集權向分權轉變。跟計劃經濟相適應的是集權政治,計劃經濟為集權政治提供了經濟基礎,集權政治為計劃經濟的發(fā)展提供了組織上、政策上的支持。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相對落后的建國初期的新中國,正如計劃經濟對經濟的發(fā)展作用一樣,集權政治統(tǒng)一了國家意志,保證了政令暢通,提高了行政效率。但是集權政治在接下來的發(fā)展中逐漸暴露出一些弊端,例如,個人崇拜之風嚴重,國法黨紀遭到破壞,民主法制受到踐踏,文化大革命就是很好的例子。世上沒有無權力的責任,也沒有無責任的權力,既然市場經濟要求明確參與市場競爭的市場主體的權力、責任和利益,那么市場主體的權力、責任和利益的切實保障,必須賦予市場一定的權力。世上沒有無自由的紀律,也沒有無紀律的自由,市場經濟的自由性需要對市場主體有一定的紀律約束,而紀律只有由權威部門制定才有威信,而只有有權力的部門才稱得上是權威部門,因此,市場經濟的自由性呼喚政治分權。
3.誕生在由一元文化向多元文化轉變之中
文化指的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物質與精神之和,思想觀念、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政治和經濟共同決定了文化,計劃下的集權政治和計劃經濟決定了文化的一元性。在建國初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廣大人民群眾堅信社會主義,上下一條心,思想統(tǒng)一,表現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極大熱情,尤其是青年。對于青年來說,“革命帶來很多好處,但也帶來一個壞處,就是大家太積極太熱心了,以致過于疲勞。”[1]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提出、實施,國門的打開,世界上的其它國家包括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國家的文化、思潮和價值觀不斷涌入國內,進入青年的頭腦,帶來了文化的多元化、思想的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在這些文化當中,先進與落后并存,精華與糟粕共存,先進的、精華的東西有國外先進的生產技術,科學的管理方法,開拓進取的精神,落后的、糟粕的東西有民主社會主義、歷史虛無主義、資產階級自由化等多元文化思潮。
改革開放是把雙刃劍,在帶來積極的影響的同時也帶來了消極的影響。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年,缺乏社會經驗,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容易成為別有用心的人手中的工具。盡管如此,鄧小平依然強調堅持改革開放,同時也在多種場合下提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要用中國的歷史教育青年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觀點。
用中國的歷史教育青年是鄧小平政治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用中國的歷史教育青年》一文較系統(tǒng)展現了鄧小平關于青年歷史教育思想的體系。說它是體系,就在于這一思想內容有著相互聯系的關系,其中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是目標,歷史進程與四項基本原則是內容,說服、比較是教育方法,家庭教育是教育途徑。
(一)青年歷史教育的目標: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人們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在意識指導下進行的有目的活動,這是人區(qū)別與動物的基本特征之一。用中國的歷史教育青年不是漫無目的的活動,而是有目的性的活動,其目的就是通過讓青年了解中國歷史尤其是中國近現代史,明白“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不行,中國除了走社會主義道路沒有別的道路可走”[2],從而樹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教育青年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實質是對青年的一種信念教育,信念是一個人行動的指南,為人們的行動提供持久的動力。社會主義信念是青年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告別資本主義道路的精神動力,對青年的一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教育目標分為知識目標,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能力目標。這三層教育目標層層遞進,知識是基礎,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是關鍵,能力是歸宿。對照這一教育目標,可以將鄧小平青年歷史教育目標分為掌握有關社會主義道路的知識,培養(yǎng)熱愛社會主義的情感、態(tài)度,提高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本質的辨別能力。其中有關社會主義道路的知識包括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過程、經驗和社會主義道路與資本主義道路的區(qū)別等;熱愛社會主義的情感、態(tài)度包括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等;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辨別能力包括社會主義下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資本主義下的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同時教育目標又可分為個人目標和社會目標。鄧小平的青年歷史教育目標也就可以分為“教育人民成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為‘四有’干部”[3]。即教育青年及青年干部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的個人目標和在“本世紀內達到小康水平,……到下世紀中葉我們建成中等發(fā)達水平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目標。[4]在社會主義國家,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有高度的一致性,個人目標的實現要以社會目標為指導,社會目標的最終實現要靠個人目標的實現。
鄧小平關于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的青年歷史教育目標具有系統(tǒng)性,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tǒng)一整體,要發(fā)揮這一目標的整體效益,需要用中國歷史尤其是中國近現代史的進程及四項基本原則教育青年。
(二)青年歷史教育的內容:歷史進程與四項基本原則
用中國近現代史的歷史進程及四項基本原則教育青年是使青年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信念的主要途徑。關于用哪段歷史進程教育青年,鄧小平說:“中國從鴉片戰(zhàn)爭起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成了世界著名的‘東亞病夫’?!髞?,孫中山覺得資本主義西方不行了,提出‘以俄為師’,學習十月革命后的俄國,開始了國共合作,導致北伐戰(zhàn)爭的勝利。孫中山逝世以后,國民黨的統(tǒng)治使中國繼續(xù)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悲慘地位,在日本侵華期間大片國土淪為殖民地?!盵5]鄧小平指出了中國經歷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國、國民黨統(tǒng)治這三大歷史進程,并在各個歷史進程中分別得出了“東亞病夫”、“以俄為師”、需要“國共合作”的歷史結論,綜合這些結論得出總的結論就是:“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后來發(fā)展起來的官僚資本主義壓迫下,中國繼續(xù)貧窮下去?!坏┲袊鴴仐壣鐣髁x,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要說實現‘小康’,就連溫飽也沒有保證?!盵6]實際上這跟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中的“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這一項相吻合?!扒嗄耆瞬涣私膺@些歷史,我們要用歷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盵7]四項基本原則即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是對當時部分人反對社會主義道路,反對無產階級專政,反對共產黨的領導,反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直接回應,體現了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鄧小平鮮明的階級立場。四項基本原則即是對反對者的正面回應,更是對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的高度概括,“因此,我們特別強調堅持四項基本原則,”[8]用四項基本原則教育青年。
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是“史”,四項基本原則是“論”,史論結合才是完美的統(tǒng)一。相對在青年中進行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來說,在青年中進行四項基本原則的教育要更難些,不是歷史知識的簡單識記,而是這些原則的心理內化。鄧小平深知這一點,提出了“說服”、“比較”的教育方法。
(三)青年歷史教育的方法:說服、比較
對青年進行歷史教育需要講究一定的方法,方法不對,努力白費,對青年進行歷史教育實際上是指社會或社會集團利用一定的歷史史實、歷史經驗、歷史教訓等對青年施加有目的、有計劃的影響,使青年形成符合一定社會的歷史價值觀,是對青年一種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說服、比較是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基本方法,這兩種方法被鄧小平用在對青年歷史教育當中,他指出對于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斗爭是長期的,“所以我們不能搞運動,主要是進行教育。既是斗爭的過程,也是說服教育的過程。”[9]這里所說的“說服教育”一般指理論說服。雖然理論說服能達到一定的說服效果,“但最終說服不相信社會主義的人要靠我們的發(fā)展。如果我們本世紀內達到了小康水平,那就可以使他們清醒一點;到下世紀中葉我們建成中等發(fā)達水平的社會主義國家時,就會大進一步地說服他們,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才會真正認識到自己錯了?!盵10]鄧小平的這番論述強調,要徹底說服人,必須靠“發(fā)展”、“達到小康水平”、“建成中等發(fā)達水平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實在在的事實。到那時理論不說一句話,也能說服人,這就是所謂的“桃李不言,下自成溪”。在談到用歷史進程這一內容教育青年時,鄧小平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國、國民黨統(tǒng)治這三段歷史進程進行縱向比較,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與資本主義理想進行橫向比較,指出“搞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人提出的理想與我們的不同”[11]。將西方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蘇聯進行橫向比較得國共合作的結論,這也就是“后來,孫中山覺得資本主義西方不行了,提出‘以俄為師’,學習十月革命后的俄國,開始了國共合作”[12]的原因。通過比較,能使青年較好地鑒別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道德與資本主義道德,資產階級自由化與四項基本原則的區(qū)別,“明確努力方向,從而努力奮斗,把工作做得更好,同時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全面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盵13]
理論說服有了事實說服顯得更有說服力,以縱橫交錯的比較為說服增添光彩,鄧小平關于用說服、比較的方法對青年進行歷史教育至今仍有重大意義。
(四)青年歷史教育的途徑:家庭教育
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教育好青年。按照人的一生在不同階段接受的教育來說,一般包括相互聯系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啟蒙、學校教育是主要途徑,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社會上的擴展和延伸。說家庭教育是啟蒙,是說對于一個人來說,第一個啟蒙老師是父母,第一所學校是家庭,對一個人良好性格的培養(yǎng),高尚品德的培育至關重要。習近平在2015年春節(jié)團拜會上指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绷暯降倪@種對家庭教育重視的態(tài)度,鄧小平早已有之,鄧小平指出對青年進行歷史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事,學校不可能每時每刻都對青年進行歷史教育,當“學生們放假回家,可以看到自己家里生活確實發(fā)生了變化,父母也要給他們上課”[14]。學生沒放假時,學校教育是他們主要的教育方式,學生放假回家時,家庭教育是他們主要的教育方式。父母就是學生們的老師,“父母也要給他們上課,”父母也要擔負起青年歷史教育的責任,與學校教育一起形成教育合力。同時,鄧小平也指出了父母對青年歷史教育方法,那就是用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的事實說服青年,讓青年“可以看到自己家里生活確實發(fā)生了變化”。
對青年進行歷史教育的途徑多種多樣,通過父母這一途徑對青年進行歷史教育,有著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尤其對青年進行思想、道德這種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因為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子女,當然排除個別不是這種情況。
中國的歷史階段大體可劃分為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這三個階段,其中每個階段又可劃分為若干階段。其中,包含在中國近代史中的“紅色革命史”,指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歷史,這一歷史包括了八一南昌起義、井岡山斗爭、中央蘇區(qū)、長征、延安時期。在這一階段,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紅色文化,培育了崇高的紅色精神。鄧小平在《用中國的歷史教育青年》一文中關于青年歷史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和途徑的論述與當下對青年進行紅色革命史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對如何更好地進行青年紅色革命史教育有著啟示意義。
(一)青年紅色革命史教育的背景
青年紅色革命史教育與鄧小平《用中國的歷史教育青年》有著背景上的相關性。其相關性表現在二者都突出問題意識。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隨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各方面的變化,西方民主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享樂主義、資產階級自由化等資產階級思潮猶如洪水猛獸,侵蝕著青年的心靈,導致青年學生鬧事,影響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穩(wěn)定環(huán)境,影響了青年的健康成長。面對這一問題,鄧小平提出用中國的歷史教育青年這一命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領導的黨中央集體提出“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兩個百年目標、五大發(fā)展理念、中國夢等一系列治國理政思想,時間緊、任務重,需要全國人民尤其是青年發(fā)揚紅色精神。然而當代青年并非屬于“生在舊中國,長在紅旗下”的一代,對如何將紅色精神融入自己的血液,有一定的距離感,因此,需要從加強對青年紅色革命史教育開始。
(二)青年紅色革命史教育的目標
如何確定青年紅色革命史教育的目標,應該以鄧小平關于青年歷史教育的思想為指導,并結合當今新形勢來加以確定。如前所述,青年歷史教育的目標是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強調社會主義,原因是當時正面臨資產階級思想侵蝕。而今青年紅色革命史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確切地說是堅定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強調中國特色有兩個原因:一是要振奮“中國精神”、走好“中國道路”、體現“中國風格”、顯示“中國氣派”、講好“中國故事”、創(chuàng)新“中國模式”、實施“中國方案”。二是紅色革命時期創(chuàng)造的“工農武裝割據”、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也是在革命時期一條中國特色之路,這條特色之路萌芽于井岡山斗爭時期,形成于中央蘇區(qū)時期,發(fā)展于延安時期。對照教育的目標分類,青年紅色革命史教育的目標包括了解紅色革命時期的歷史進程,培養(yǎng)對紅色革命斗爭時期黨和人民的熱愛之情,提高對紅色革命道路和“左”傾盲動主義,“右”傾投降主義的辨別能力,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三)青年紅色革命史教育的內容
但凡精神的東西都來自于人們的實踐,紅色精神來自于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獨立領導中國廣大農民進行武裝斗爭、土地革命的歷史進程中產生。因此,要對青年進行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教育,首先要對青年進行紅色革命斗爭史的歷史進程教育。紅色革命史的歷史進程可以分為斗爭初期、全面斗爭、曲折斗爭和斗爭后期。在斗爭初期,教育內容是:在大革命失敗后革命形勢下轉的背景下,周恩來等領導人舉行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領導中國革命,創(chuàng)建紅色革命軍隊的開始,揭開了紅色革命的序幕。在全面斗爭時期,教育內容是:毛澤東創(chuàng)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并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紅色共和國。在曲折斗爭時期,教育內容是:“左”傾盲動主義的影響,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為了挽救軍隊、挽救黨,挽救革命進行了長征,紅軍在長征途中面對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和敵人的圍追堵截,進行了艱苦地斗爭,并通過遵義會議的召開,糾正了“左”的錯誤思想,充分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思想。在斗爭后期,教育內容是:紅軍結束長征,勝利到達陜北,鞏固和發(fā)展西北革命根據地,進入了紅色革命斗爭的后期,使延安成為紅色革命的中心,開啟了抗日戰(zhàn)爭的新的歷史時期。從以上歷史進程可以得出的結論是:事實求是。
(四)青年紅色革命史教育的方法
鄧小平在《用中國的歷史教育青年》一文中指出通過說服、比較進行青年歷史教育,這也適用于青年紅色革命史教育。對青年進行紅色革命史教育采用的說服方法包括理論說服和事實說服。理論說服,指以馬克思主義思想尤其是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在與青年平等交流中,對紅色革命的斗爭初期、全面斗爭、曲折斗爭和斗爭后期各階段形成的理論進行闡述。事實說服,指用八一南昌起義的舉行來說明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是必要的,可行的;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斗爭的事實來說明中國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的正確性和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紅色政權理論的科學性;用中國共產黨成功取得反圍剿和長征勝利的事實來說明我黨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的重要作用;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建立的實踐來說明對新中國的建立要有自信。對青年進行紅色革命史教育采用的比較方法包括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v向比較即要將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井岡山斗爭、中央蘇區(qū)斗爭、長征和延安時期等紅色革命時期內部各個時期進行比較,教育青年認識它們的不同點與共同點,區(qū)別與聯系,認清紅色革命時期內部不同階段的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又要將紅色革命時期前面的和后面的革命歷史時期進行比較,使青年明白紅色革命史的承上啟下的歷史地位。橫向比較指將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紅色的歷史,紅色革命中非革命思想被改造的歷史,國民黨對紅軍進行圍剿的歷史,和共產國際及中共中央對紅色革命政策變化的歷史進行“四史合一”的比較,以及將以農村包圍城市的紅色革命斗爭和直接在城市斗爭的十月革命進行中外比較。
(五)青年紅色革命史教育的途徑
廣大青年們大多數正處于求學期間,因而學校教育是廣大青年接受紅色革命歷史教育的最主要途徑,其中通過高中歷史課及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一途徑進行青年紅色革命史教育又是在學校進行青年紅色革命史教育的主要渠道,除此之外還包括課外實踐活動,夏令營等形式。關于青年紅色革命史的社會教育,包括有關圖書的出版,紅色網站的建立,紅色精神的宣傳,相關會議的召開等渠道。鄧小平談到父母也要給青年上課,也說明了父母及祖父母對青年的教育作用。這啟示我們對青年進行紅色革命史教育時,也可發(fā)揮父母的教育作用,甚至祖父母,外祖父母及親歷紅色革命斗爭的老紅軍、老戰(zhàn)士。老紅軍、老戰(zhàn)士的口耳相傳式的教育,充分發(fā)揮了老紅軍榜樣的示范作用,適應了青年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使得青年更容易接受教育,使得革命的光榮傳統(tǒng)代代相傳。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經典著作選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74.
[2][3][4][5][6][7][8][9][10][11][12][14]鄧小平文選: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6 ,205,204,205-205,206,206,205,204,204,205,205-206,205.
[13]陳萬柏, 張耀燦.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二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27.
(責任編輯:孫書平)
DENG Xiao-ping'sChineseHistoryEducationfortheYouth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the Red Revolution History Education for the Youth
CHENG Xiong-Fei,LU Zhong-ping
(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31, China )
At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1980s, China saw such great changes as from plan to market economically , from centralization to decentralization politically, from one to multiple culture. These changes led to ideological confusion for the youth, so in this context, DENG Xiao-ping made the conversation on the Chinese history education for the youth. He expressed the thought on history education for the youth which contains belief of socialism road as the goal, the process of China history and the four basic principles as the content, the method of persuading and comparing, and the education way of family education, all these ideas, are of significance to the education for the youth about the red revolution history.
youth; history education; enlightenment; the red revolution history
2016-10-26
程雄飛(1982-),男,江西婺源人,在讀博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盧忠萍,女,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西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研究。
G413
A
1008-7605(2017)01-00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