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高
(臨沂大學 教育學院,山東 臨沂 276000)
我國現代化過程促進公共生活領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展,也促使高校治理體系現代化日益引起重視,而高校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則需要利益相關者的積極參與,高校學生為維護自身權利或促進社會公益,通過各種合法的途徑與方式表達利益訴求與公益觀點,從而能夠影響公共活動以及公共決策。因此,不斷培養(yǎng)高校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既是時代發(fā)展的訴求,也是促進學生自身發(fā)展的有效途徑。當前,高校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現狀不容樂觀,已經影響了高校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和學生自身的發(fā)展,亟須學界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進行反思,并提出積極的政策建議,以促進高等教育的健康發(fā)展。
高校學生公共參與意識不僅對公共參與行為具有重要的影響,而且對培養(yǎng)公共精神,以至于對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學生公共參與意識的意義重大。
意識指導和支配行為,參與意識的有無、強弱直接關系到參與行為能否發(fā)起、持久和有效。高校學生的公共參與行為在很多時候表現為一種被動卷入的狀態(tài),具有很大的隨機性、盲目性和低效性。積極、理性的參與意識可以引導學生主動行使參與權利、履行參與義務,自覺揚棄自然沖動所帶來的任性,從而引導公共參與行為向著長期性、建設性的方向發(fā)展。因此,高校學生公共參與意識是實現其從被動卷入狀態(tài)過渡到積極主動的理性參與行為的前提。
高校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可以促使其對公共參與中自身的參與身份和地位進行確認,自覺意識到作為高校學生在公共生活領域中應該享有的權利、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從而形成合理的公民角色意識、公共空間意識、公共規(guī)范意識、協(xié)商意識、妥協(xié)意識等,并自覺地用這種意識來指導自己的行為,最終形成主動進行理論建構、制度建設和實踐活動的公共參與行為。
所謂公共精神是指社會共同體成員對公共領域內的準則、規(guī)范等的主觀認可和客觀遵守,是孕育于公共領域之中的一種關心公共事物、改善公共生活、建構公共秩序、塑造以民眾利益和社會需求為依歸的倫理規(guī)范、政治價值和社會制度的深層意識[1]。人們的公共精神不會憑空產生,公共參與意識是公共精神形成的基礎。首先,強烈的公共參與意識能夠引導學生走出一己之私的樊籬,使個人的目光從自我轉向共同體和公共福祉,向他人、集體和社會公眾投以道德關懷的目光,真正地致力于公民、社會和自我共同發(fā)展。其次,學生在通過公共參與行為增進公共福祉的過程中重新認識和完善自我,對公共準則、公共規(guī)范有了新的認識,從而形成更高層次的公共精神。
高校治理機制包括決策機制、激勵機制和監(jiān)督機制。治理機制的合法性來源于高校管理者、教師和學生的廣泛參與,其中,具有強烈參與意識的學生對高校實現治理機制現代化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首先,決策機制的合法性在于制定程序的科學性,即各個層次的利益相關者是否從各自的立場提供廣泛的信息,從而滿足多元主體的利益訴求。[2]從這個意義上說,培養(yǎng)高校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進而激發(fā)其參與決策的行為是確保高??茖W決策的前提。其次,高校治理中任何一項決策的生命力不僅在于決策本身是科學的,還在于決策實施過程中可以以最小的成本投入獲得較大的利益產出,形成最佳的利益產出比。[3]這就要求高校政策在實施過程中通過激勵機制獲得包括高校管理者和師生的廣泛參與和認同,從而保證決策實施過程中的低成本。最后,決策監(jiān)督機制包括評估和反饋等需要包括高校學生在內的廣大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參與。高校學生既是政策的主體,又是政策的客體,是高校決策的主要利益相關群體,可以以多元主體的身份從各個角度對決策的效果進行全方位評估和反饋,從而推動高校決策的優(yōu)化??傊?,高校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是促進高校治理機制現代化的強力保證。
公共參與意識是指公民對自身在參與公共事務中的地位以及應該享有的權利和應該履行的責任的意識。高校學生公共參與意識的缺失主要表現在公共參與主體意識、公共權利意識和公共責任意識的缺失等三個方面。
1.公共參與主體意識的缺失
公共參與的主體意識在公共參與過程中表現為對自身參與身份和地位的確認,是公共參與意識的重要表現。高校學生理應成為具有公共參與意識和實踐能力的主體,并具備參與和改造世界、改造自我的主體意識。但是在現實教育過程中,人們更強調高校學生對公共利益的服從而忽視對其主體意識的激發(fā)。長期以來,高校學生一直以受教育、被管理的身份出現,其作為“單向信息輸入的被動顧客”的角色非常突出,一直習慣于完成上級和老師布置的任務,而“積極主動參與者”的角色則比較弱化,未清晰意識到自身在公共事務中的角色以及處于何種地位,對公共事務的參與處于茫然狀態(tài)。
2.公共參與權利意識的缺失
高校學生公共參與權利意識主要包括學生對自身在公共參與中應該享有的權利及其價值的認知,對行使和維護自身權利的有效方式的掌握和主觀態(tài)度,以及對自身權利邊界的認知等。高校學生在公共參與中應該享有的權利基本上已經表述在我國法律和政策文本中,學生的參與權多隱含在“參與民主管理”等表述中。2005年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指出“學校應當建立和完善學生參與民主管理的組織形式,支持和保障學生依法參加學校民主管理”;201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指出:“完善教育信息公開制度,保障公眾對教育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jiān)督權”。公共參與是國家法律和政策賦予高校學生的表達、維護、實現個人及集體利益的正當權利。通過公共參與,高校學生不僅能夠“形成豐富的個性、豐富的視角、與眾不同的思維和觀點”,[4]還能“形成其對自身知識、能力的自信和重建自尊,建立主人翁意識”[5],并提高公共參與的質量,更好地增進公共福祉。[4]但是在現實中,高校學生更多地處于行政命令的末端,以被動地接受行政命令為主,還沒有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公共參與權利及其價值,對法律和政策中關于參與權的規(guī)定了解較少,對于維護自身參與權的有效方式掌握遠遠不夠,當組織或他人侵害自己的參與權時,往往“首先選擇私了的手段,其次考慮進行報復,再次習慣于向上級領導反映……最后在這一切都無濟于事時,才最終選擇了法律”[6]。由此可見,高校學生的公共參與權利意識是非常欠缺的。
3.公共參與責任意識的缺失
公共參與不僅是權利,也是一種責任。公共參與責任意識是指人們在參與公共生活過程中對自己應承擔的公共參與責任的價值、角色、行為方式、行為規(guī)范與準則等的認識。目前高校部分學生缺乏公共參與責任意識,表現在公共活動過程中普遍存在“搭便車”的心理,認為公共參與需要付出時間、精力等成本,但收益卻不能獨享;也有學生存在“畏懼心理”,不愿意承擔公共參與可能帶來的風險。數據表明在選舉態(tài)度和行為上,大學生的積極性并不比農民高。[7]部分學生參加政治活動和政治學習往往是迫于學校的紀律而不是自愿參加,對于各種集會、會議、報告等公共活動的反應也不積極。[8]在某種程度上,多數人的袖手旁觀造就了我們時代的罪惡。高校學生公共參與責任意識的缺失,導致其公共參與過程充斥著猜疑、逃避、利用、疏離、混亂和停滯等態(tài)度和行為。
高校學生公共參與意識缺失的原因概括起來,主要包括傳統(tǒng)文化中集權主義政治的影響、高校自身公共參與機制的不健全以及高校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公共參與要素的缺失等。
1.傳統(tǒng)集權主義政治文化的影響
首先,傳統(tǒng)集權主義政治文化強調權力的集中,與此相反,公共參與的過程是一個決策的民主化、權力下放的過程,即從資金、權力等資源擁有者那里分權,或賦權給其他相關群體以便從多方傾聽中求得決策的公正與科學。[9]公共參與所彰顯的權力再分配與傳統(tǒng)集權主義政治文化的錯位,是導致高校學生公共參與意識缺失的重要原因。
其次,作為傳統(tǒng)集權主義政治文化產物的“官本位”文化影響高校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一方面,“官本位”導致高校管理行政部門對學生公共參與權利和自由的漠視[10];另一方面,“官本位”導致人們迷信國家力量,對政治生活冷漠疏遠。集權主義政治文化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它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這些渠道對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形成強烈的影響,以至于大學生形成了被動的公共參與意識和冷漠的政治心理。[11]
2.高校公共參與機制的缺失
高校學生公共參與機制,是指高校學生在參與公共事務行動中所形成的各種構成要素的結構、功能及其相互影響的組合,通過此機制,高校學生的利益和訴求能夠表達并體現在高校的各項政策中。通過創(chuàng)設這樣一個利益平衡的雙贏的公共參與機制,一方面,學生的合理訴求能夠得到滿足,另一方面,學校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得到提高。反之,如果高校的公共參與機制不能提供一個訴求表達的合理空間,學生就可能通過集會、消極應對等形式來表達。
今天,高校的公共參與機制未充分滿足學生的參與訴求。首先,學校組織制度不完善。學校往往沒有形成完備的規(guī)章制度以支持學生公共參與,學生組織參與公共事務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參與,很多時候僅僅是任務的執(zhí)行者。[12]其次,國家法律制度和機制不健全。相對于發(fā)達國家完善而嚴密的公共參與法律體系,我國公共參與法律制度和機制還不健全,立法的層次還不高,管理比較粗放,與其他法規(guī)銜接性差,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缺乏可操作性。這些因素都促成了高校學生公共參與意識的缺失。
3.高校人才培養(yǎng)中公共參與要素的缺失
高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人才培養(yǎng)的指針,從總體上規(guī)劃設計人才培養(yǎng)類型、規(guī)格、層次和標準,集中反映學校辦學價值取向、根本理念和特色等。[13]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設置直接影響到學生公共參與意識的培養(yǎng),雖然已經從一個接受基礎教育的中學生轉變成一個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但高校學生更多還沉浸在受教育者這一社會角色中,高校應該把公共參與元素融入人才培養(yǎng)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滲透到大學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的全過程,培育學生積極、理性、有效的參與意識。
從當前的教育實踐來看,高校雖然在一些教育環(huán)節(jié)給予了學生公共參與的空間,但學生公共參與并沒有明確反映到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整個過程。高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模式、教學評價等主要圍繞學生學業(yè)水平、科研水平、職業(yè)能力等目標展開,[14]雖然少數培養(yǎng)方案有社團活動、社會服務等公共參與的內容,但無論是從深度上還是從廣度上都不能完成公共參與意識和能力培養(yǎng)的任務。
大學時代是青年人融入社會之前自我精神結構固化的重要階段,高校學生作為社會中一個特殊的群體,其年齡特征、心理特征、學識能力、社會地位及歷史使命等特點,決定了他們的公共參與意識的培育具有其獨特性。
在大學階段,課堂作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場域,對學生影響較大,因此,課堂教學作為培育學生公共參與意識的主要途徑,其主要的方式是構建參與型課堂教學模式。首先,課堂應該變成公共參與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師生不再是主客二分,而是作為雙主體,共同參與到從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方法的選擇到教學評價的實施等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其次,教學過程應該變成公共參與的過程。教學過程不是教師改造學生的過程,而是師生共同建構知識、共同成長、共謀公共福祉、共同參與的過程。最后,教材知識應該被視為公共參與的平臺或工具。教材不是真理的代言者,而是師生交流的材料;教學不是為了灌輸教材,而是為了豐富學生的個性;知識不是凝固的,而是主動建構的。通過構建參與型課堂模式,學生在獲得知識、提升能力的過程中不斷增強公共參與的意識。
“大學乃天下之公器”,但是目前,大學的“公”更多體現在其作為自上而下行政體制中的一環(huán),體現為行政體制的貫徹,而不是通過自下而上的公共參與、公共服務行為的培育和倡導來實現。在社會服務的過程中培育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是大學之為“天下公器”的應有之意。
高校學生參與社會服務指高校學生以“準知識分子”的身份,以組織或非組織形式參與社會活動、服務社會、以爭取社會認同的活動。高??梢酝ㄟ^豐富服務內容、建立長效機制、提升專業(yè)化水平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服務。首先,豐富社會服務的內容。不斷擴展社會服務的范圍,促使社會服務從簡單的觀察、參觀、訪問等活動發(fā)展到參與程度更深的定向社會調查、咨詢服務、定點科技文化服務、希望工程和社會性勞動等,從而提高社會參與度。其次,提升高校學生社會服務的專業(yè)化水平。使高校學生的公共服務因其專業(yè)知識、能力素養(yǎng)而呈現出獨特價值,提高社會服務的影響和效果。
健全公共參與組織機構、完善公共參與體系,公共參與模式要從傳統(tǒng)威權制向合作與信任模式轉化。
首先,建立形式多樣的學生組織。目前高校學生組織名稱各異,我國目前比較普遍的學生組織是學生會,而美國等西方發(fā)達國家高校的學生組織形式則呈現多樣化。參與大學治理的學生組織在美國肯尼索州立大學等高校被稱為學生治理聯合會;在圣芭芭拉城市學院等高校,學生正式組織稱為學生評議會;美國幾乎所有大學都設董事會并吸收學生加入,它是美國大學普遍設立的內部最高權力機構,是美國大學法定的“擁有者”和大學治理的最高權力機構。[15]這些學生組織是公共參與機制的基礎,因此,培育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首先必須健全學生公共參與的組織機構。
其次,建立推動各類組織運行的機制。建立完備的規(guī)章制度,包括定期會議制度、經費補充制度等;通過規(guī)章制度,明確學生公共參與的內容,確保學生參與大學內部與自身利益相關的生活和學習活動等并提出決策建議。進一步拓寬公共參與渠道,包括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創(chuàng)新公共參與方式,包括座談會、聽證會、對話會、評議會、民意測驗、網絡調查、民主投票等;完善公共參與保障機制,包括建立決策公示制度、決策審計制度等。
高校學生身份的特殊性決定了高校學生的公共參與機制在參與內容、途徑和方式等方面有著與社會其他群體不同的設計,因為高校學生并未成熟到有能力參與管理決策并承受決策結果,且在校時間較短,不能進行可持續(xù)性的決策并負責。[12]所以,高校學生的公共參與機制的設計需要體現較強的特殊性和針對性。
參與型的校園文化氛圍主要表現為公共參與過程中信息傳輸的開放性和對弱勢群體的補償。
首先,保證信息傳輸的開放性。一方面,滿足高校學生的“知情權”。對于重大事務,高校管理者及行政人員須及時向學生通報,同時接受學生的質詢。另一方面,高校也要通過各種渠道,傾聽學生的聲音,擴大學生公民的“參與權”。
其次,保障弱勢群體的參與權。實施“權力依賴救濟”政策,給公共參與活動最不利者以補償[2],實施“逆向歧視”與“反向優(yōu)待”政策?!澳嫦蚱缫暋笔菍σ恍妱萑后w的特殊對待,降低他們參與的影響力,避免他們利用自己的優(yōu)勢產生話語權;“反向優(yōu)待”是對一些弱勢群體采取特殊措施,提高他們的影響力,避免他們由于自己的弱勢而失去話語權。[16]“參與救濟”可以有效地保障弱勢群體的參與權和公共參與氛圍,從而保證公共參與對高校各階層學生都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1]陳付龍.論我國公共意識的當前生態(tài)及應然指向[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06(12).
[2]張洪高,辛麗春.教育的正義性[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6.88
[3]張國慶.現代公共政策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26
[4]漢娜·阿倫特.人的條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53-54;53-54.
[5]童吉渝.論參與性與基層民主政治的發(fā)展[A].參與性:拓展與深化[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145.
[6]尹梅紅.關于公民權利意識的思考[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2).
[7]劉金文.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矛盾性的理性解讀[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6(04).
[8]褚松侖.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問題的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5(05).
[9]周大鳴,秦紅增.參與式社會評估:在傾聽中求得決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43.
[10]張樹輝.當代大學生政治冷漠現象探析[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06).
[11]張艷敏.大學生政治冷漠現象原因探究[J].天中學刊,2008(06).
[12]馬培培.論美國大學治理中的學生參與[J].高等教育研究,2016(02).
[13]藍漢林.省部共建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定位及其思考[J].高等農業(yè)教育,2010(05).
[14]王煥霞.物理學業(yè)評價與課程標準的一致性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7(02).
[15]歐陽光華.董事、校長與教授:美國大治理結構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0.
[16]胡延廣.論行政程序中的公眾參與保障機制[J].河北法學,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