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于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游戲與享樂……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雖然是無用的裝點,卻是愈精煉愈好?!?/p>
—— 周作人
石本無心。
這無心的石頭,古人以之為師、友之為侶、借以明志者卻不乏其人。賞石,儼然是古代文人精神回歸的樂園。明·林有麟在《素園石譜》中說:“石尤近于禪”。
禪,是人在入定時的精神靜態(tài),與石何干?
眾說紛紜,我曰無爭。
人生匪易,充滿苦難。佛經(jīng)上說,人生有七大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這些“苦”的源頭無一不在于“爭”。人為形成胚胎就得參予競爭,好不容易兩億分之一的概率修成人形,為保住勝利果實,又無時無刻不為了生存奔波,與天斗、與地斗、與別人斗、與自己斗、斗得不亦樂乎,日久生厭。
人需要休息,自得其樂,恰恰是人生最值得追求的理想狀態(tài)。
想怡情,得找個好所在。
山林泉石,花鳥魚蟲,是自然界中最友好的存在。它們簡單、質(zhì)樸、無害,賞心悅目,自帶忘憂愁、平郁結(jié)的功能。
石尤可愛。
畢竟林泉花鳥各有自性,心向往之,身卻難至。而易見而無言的石頭,就是縮微的自然景觀,相處最易和諧。人與石的關(guān)系,最富有中國人精神內(nèi)涵和人文特征,是性靈的映照。
賞石,其實就是尋求人與自然相處之道。“石尤近于禪”,指的是自然與心靈的契合。
現(xiàn)代人忙,信息爆炸、生活多元、理念隨時被顛覆,光是為了適應這個變化的社會就已經(jīng)筋疲力盡,生活條件雖有改善,卻讓人失去時間內(nèi)省,精神世界也因此而顯荒蕪。
人心思歸。
人們開始摒棄世間的爭執(zhí)與不快。回到石中,仿佛與天地對話,重新徜佯于無拘無束的精神世界。
石就是石,何堪為師?亦非真堪為友。與石為伍,是在跟世界和自己妥協(xié),在縮微的自然界中獨處,享受失去已久的精神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