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內源污染控制技術研究進展

    2017-04-10 13:11:15薄濤季民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17年3期
    關鍵詞:污染

    薄濤,季民

    天津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天津 300350

    內源污染控制技術研究進展

    薄濤,季民*

    天津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天津 300350

    內源污染已成為水體污染的重要來源,嚴重時可引起水體黑臭,甚至威脅人類健康。外源污染是內源污染的重要來源。近年來環(huán)保工作者在重視外源污染控制的同時,通過科學、系統(tǒng)的研究和實踐提出了多項行之有效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技術以實現(xiàn)對內源污染的控制。文章對內源污染定義、污染物種類及危害、污染現(xiàn)狀、各控制技術定義及優(yōu)缺點等內容進行了總結,同時提出未來各技術可能的研究方向。主要結論如下:(1)底泥疏挖能有效移除污染底泥,但存在引發(fā)二次污染和破壞底泥生境的風險;(2)底泥覆蓋能減少污染物向水體擴散,但存在不能移除污染物和隨時間推移覆蓋層遭破壞等問題;(3)化學修復能有效去除污染物,但化學藥品可引起二次污染和其他污染物異常釋放,其更適用于應急處理;(4)生物修復具有費用低、管理簡單、環(huán)境友好、有效時間長等優(yōu)點。但受動植物耐受性影響,動物修復和植物修復在重污染環(huán)境適用性較差。相較于物理和化學修復,生物修復是較有潛力的內源污染控制方式。最后,依據未來發(fā)展的需要,提出以生物修復技術為基礎,大力發(fā)展底泥生態(tài)修復技術,實現(xiàn)底泥自我凈化,減少人為干預的內源污染控制觀點。

    內源污染;物理修復;化學修復;生物修復

    1 內源污染及其危害

    內源污染是指底泥中的污染物向外釋放造成水體污染及底泥污染導致的底棲生態(tài)系統(tǒng)破壞的現(xiàn)象。其形成與外源污染過量輸入、河道內生物代謝及遺體、大氣沉降、降水等有關(許士國等,2015)。內源污染物釋放受水溫、pH、溶解氧濃度、氧化還原電位、水體擾動、污染物形態(tài)及理化性質、底泥結構、微生物活動等多因素影響(陳文松等,2007),對其控制相對較為困難。通常內源污染物可分為氮磷營養(yǎng)鹽、重金屬和難降解有機物三類。

    氮磷營養(yǎng)鹽除部分被水生生物吸收和利用外,大部分儲存于底泥中,并與水體氮磷保持動態(tài)平衡。當水體中氮磷濃度下降且環(huán)境條件適宜時,底泥中的氮磷營養(yǎng)鹽會向水體釋放(Moore et al.,1994),引起水體富營養(yǎng)化(王庭健等,1994)。另外,水體中過高濃度的氨氮還會在硝化細菌的作用下大量消耗水體中的溶解氧,導致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最終破壞水體生態(tài)系統(tǒng)。同時,厭氧狀態(tài)還可觸發(fā)或加速底泥中氮磷的釋放(張麗萍等,2003),使水體中的氮磷進一步增加,加重富營養(yǎng)程度,增大水華爆發(fā)機會。水華一旦爆發(fā)會繼續(xù)加劇水體厭氧狀態(tài),最終形成惡性循環(huán)。而大量藻類將分泌數(shù)量可觀的藻毒素,微囊藻毒素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強、急性危害最大的一種淡水藍藻毒素(Fromme et al.,2000)。過高濃度的微囊藻毒素可引發(fā)魚卵變形、蚤類死亡、魚類行為和生長異常等現(xiàn)象(Lindholm et al.,1999)。微囊藻毒素還可以通過飲水或食物鏈進入人體,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巴西某透析中心使用受微囊藻毒素污染水源為126名病人進行透析,結果病人出現(xiàn)急性神經中毒和亞急性肝中毒特征和癥候群,最終造成60名病人死亡(Pouria et al.,1998)。

    重金屬是一類不被微生物降解、不易消除的累積性污染物,在適宜條件下可向水生生物、水體等遷移。多數(shù)重金屬能抑制生物酶活性,破壞正常生化反應。有些重金屬還能直接作用于神經系統(tǒng)、生殖系統(tǒng)、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和身體各臟器,表現(xiàn)出急慢性中毒,嚴重時可危及生命(常學秀等,2000)。即使水體中重金屬濃度相對較低,也可在藻類和底泥中積累以及被魚和貝的體表吸附,并通過食物鏈濃縮,被人類誤食而造成公害(Sekhar et al.,2004)。日本的水俁病就是由于企業(yè)向河道排放含汞廢水,經生物作用形成有機汞后引起的公共安全事故。另外有試驗證明,當鎘質量濃度為1.0 mg·L-1時可使柵藻中毒,表現(xiàn)為細胞質萎縮,葉綠體損傷;重金屬對水生動物也有很強的毒害作用,短暫暴露于高濃度重金屬溶液中的魚類會產生應激反應,使魚體的免疫能力降低;重金屬銅、鋅、錳的積累對魚類的性別、體長也存在一定的影響(李戰(zhàn)等,2010)。

    難降解有機物,如多環(huán)芳烴(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多氯聯(lián)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有機氯農藥和有機染料,在自然界中存在時間長,易在生物體內富集滯留,導致人類和動物癌變、畸變、突變及雌性化(Younes,1999)。美國五大湖鮭魚甲狀腺癌變增加、佛羅里達州鱷魚和密歇根湖燕鷗孵化率下降都被懷疑與PAHs、PCBs以及有機氯農藥等有機物質有關(陳華林,2003)。同時實驗室模擬研究表明受多環(huán)芳烴污染的底泥可明顯減少魚類對外界環(huán)境變化的響應(Gregg et al.,1997)。而長期生活在受難降解有機物污染底泥條件下的成年魚類的基因毒性生物標記物也會明顯增多,這可能與成年魚類將其所積累的有機污染物傳遞給了魚卵有關(Sundberg et al.,2007)。

    目前,國內外內源污染已經非常嚴重。云南滇池中80%的氮和90%的磷分布在底泥中(張麗萍等,2003);瑞典Erken湖夏季有99%的營養(yǎng)物來自于底泥(Xie et al.,2002);滇池底泥中重金屬含量嚴重超標(Li et al.,2007)。美國在1998年的一項調查中還指出,全國已發(fā)生的2100起魚類消費安全問題均與污染底泥存在直接關系(許煉烽等,2014)。如此嚴重的內源污染終將威脅人類健康,對內源污染的控制已經勢在必行。本文對目前常用的內源污染控制技術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分析和介紹,提出未來內源污染控制可能的研究方向,為內源污染治理提供一定的參考。

    2 內源污染控制技術

    20世紀70年代前,環(huán)保工作者們并未對沉積物產生足夠重視,沉積物更多地被認為是水體污染物的匯。1975年在阿姆斯特丹召開的關于沉積物-水界面相互作用的研討會引起了科學界對沉積物內源污染和沉積物-水界面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的關注,由此內源污染的治理工作才逐步開展。目前,內源污染治理技術可分為三大類,即物理修復、化學修復和生物修復。

    2.1 物理修復

    2.1.1 底泥疏挖

    底泥疏挖是通過挖除表層含有高濃度氮磷營養(yǎng)鹽、重金屬和難降解有機物的污染底泥,從而去除底泥污染的修復手段(Zhong et al.,2008)。當?shù)啄嘀形廴疚锏臐舛雀叱霰镜字?~5倍時被認為其對人類及水生生態(tài)系統(tǒng)存在潛在危害,可考慮進行疏挖(Pedersen et al.,1998)。

    底泥疏挖是目前最常用的內源污染控制技術,與水利疏挖相比,最大特點是底泥疏挖屬生態(tài)環(huán)保工程,要綜合考慮環(huán)境、社會和經濟效益。底泥疏挖有如下特點(顏昌宙等,2004):(1)盡可能保留原有生態(tài)特征,為疏挖區(qū)的生態(tài)重建創(chuàng)造條件,充分保護生物多樣性;(2)去除湖泊底泥中所含的污染物,減少底泥中高濃度污染物向水體的釋放;(3)疏挖泥層厚度一般小于1 m,按清除內源性污染、控制大型水生植物的生長以及有利于生態(tài)恢復的要求確定疏挖深度,并將疏挖精度控制在5~10 cm;(4)采用專業(yè)環(huán)保疏挖設備進行施工,嚴格監(jiān)控施工進程,避免因疏浚擾動造成污染物擴散及顆粒物再懸浮,防止二次污染出現(xiàn);(5)根據底泥和水污染性質和程度不同對底泥進行特殊處理,避免疏挖污染物對其他環(huán)境造成污染。在底泥疏浚工程得到詳盡技術論證,并按底泥疏挖的要求施工,底泥疏挖可帶來很高效益(李正最等,2003):(1)清除內污染源,改善水體質量,降低水華發(fā)生風險;(2)促進水生及河岸帶生態(tài)系統(tǒng)恢復;(3)增加水深和蓄水量,提高水環(huán)境承載能力,增強污染物的擴散與水體自凈能力;(4)給疏挖區(qū)的景觀恢復和生態(tài)旅游開發(fā)提供環(huán)境支持。

    瑞典的Trummen湖在疏挖表層1 m厚的底泥后水體總磷濃度迅速下降(Harrison et al.,1993)。美國馬薩諸塞州的New Bedfold港通過疏挖有效抑制了底泥中PAHs和重金屬的釋放(Latimer et al.,2003)。昆明滇池草海在實施底泥疏挖工程后,水體中的TN、CODCr、BOD5、葉綠素a和TP比疏挖前分別下降了36.4%、37.8%、40.5%、62.5%和64.7%,隨底泥去除的TN約20000 t、TP約1700 t、重金屬約5000 t,水體透明度由小于0.37 m提高到0.8 m(柳惠青,2000)。巢湖在實施底泥疏挖工程后水體主要污染指標TN、TP、高猛酸鹽指數(shù)、葉綠素a、氨氮和硝酸鹽濃度較清淤前均有所下降(董海燕,2009),對改善巢湖水質起到了重要作用。

    若疏挖過程中采取的疏挖方案或技術措施不當,將會給疏挖區(qū)帶來不利影響(賈海峰等,2006;鐘繼承等,2010):(1)底泥間隙水中的污染物隨疏挖釋放進入水體,導致水體污染加劇;(2)影響水體中原有生態(tài)系統(tǒng),破壞底棲生物的生存環(huán)境,降低微生物多樣性,改變微生物種群結構;(3)疏挖底泥若未得到妥善處理,底泥中的污染物有可能二次進入環(huán)境。浙江省寧波市于1999年對月湖進行底泥疏挖,疏挖一段時間后水體中的氮磷等營養(yǎng)物質濃度增加,兒童公園附近水域在疏挖前TN和TP質量濃度分別為0.150 mg·L-1和3.700 mg·L-1,疏挖后分別達到0.375 mg·L-1和4.200 mg·L-1,分別上升150.0%和13.5%;二中附近水域TN和TP質量濃度則從疏挖前的0.088 mg·L-1和3.100 mg·L-1分別上升到0.300 mg·L-1和3.220 mg·L-1,分別上升了240.9%和3.9%(陸子川,2001)。此外,疏挖過高的成本限制了其大規(guī)模應用。美國疏挖底泥深度分別為0.6 m和1.5 m時,其成本預計分別可以達到6~20 dollars·m-3和4~13 dollars·m-3(孫傅等,2003)。從中國“三湖”底泥疏挖的規(guī)模和投資可估算出施工成本為30~60 yuan·m-3(國家環(huán)境保護總局,2000)。底泥的進一步處理則會使成本更高,如疏挖美國Hamilton灣全部污染點需2000萬美元,如需底泥后續(xù)處置則總費用高達40億美元(Murphy et al.,1995)。底泥疏挖是一項具有雙面作用的內源污染控制技術,在實施前確定正確的疏挖范圍、深度和方式,并做好可行性分析和風險評估。疏挖后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行詳細評估,必要時應針對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后果制定處理預案。疏挖底泥也必須做到合理處置,避免二次污染??傮w而言,底泥疏挖是一種將內源污染物移除的有效方法,可從根本上解決底泥對水體的污染作用。

    2.1.2 底泥覆蓋

    底泥覆蓋主要是通過在污染底泥上構建一層或多層覆蓋物,實現(xiàn)水體和污染底泥的物理隔離,并利用覆蓋材料和污染物之間的吸附和降解等作用以減少底泥中的氮磷營養(yǎng)鹽、重金屬和難降解有機物等污染物向水體遷移(Azcue et al.,1998;Detenbeck et al.,1991;Theofanis et al.,2001)。常用的覆蓋材料包括天然材料(如清潔的沉積物、土壤、沙子、砂礫)、改性粘土(如有機改性膨潤土、有機改性沸石、有機改性高嶺土)和活性覆蓋材料(如零價鐵、磷灰石、方解石)等(Huang et al.,2011;陳國元等,2011;張衛(wèi)等,2012;周瑩等,2011)。一般工程上通過機械設備表層傾倒、移動駁船表層撒布、水力噴射表層覆蓋和駁船管道水下覆蓋等方式將覆蓋物放置到底泥上形成覆蓋層(Palermo,1998)。

    美國在1978年首先運用原位覆蓋技術對底泥進行處理,隨后日本、挪威和加拿大都采用這一技術實施底泥污染控制(敖靜,2004)。1988年在華盛頓塔科馬St. Paul航道用取自Puyallup河的粗糙沙礫對含PAHs、苯酚等有機物的底泥實施原位覆蓋工程,覆蓋厚度為0.6~3.6 m。監(jiān)測表明,10年后未見污染物遷移,且覆蓋厚度平均大于1.5 m(黃建軍,2009)。另外,華盛頓Eagle港、哈密爾頓海港、安大略湖、日本Kihama Inner湖、威斯康星Sheboygan河、挪威Eitrheim海灣、紐約Stlawrence河等地也成功地運用該方法進行了污染底泥控制(Palermo,1998)。國內薛傳東等(2003)選取添加了適量粉煤灰和石灰粉的天然紅土為覆蓋物對滇池富營養(yǎng)化水體進行原位修復,結果表明紅土是有效的底泥覆蓋材料,添加粉煤灰和石灰粉有助于消減底泥中氮磷的釋放,對降低水體富營養(yǎng)化程度具有良好效果。

    覆蓋具有對有機污染物和無機污染物處理均適合、環(huán)境潛在危害小等優(yōu)點,但覆蓋工程量大、需大量清潔泥沙、增加底泥厚度、減小庫容等問題(唐艷等,2007),因此該技術不適用于淺水水域如河道、湖泊和港口等,較適用于深海底泥修復。另外,覆蓋技術并未將污染源從水體中移除,在覆蓋層遭到破壞時仍存在污染物釋放到水體的風險。即使覆蓋材料能夠吸附污染物,在條件合適時也有發(fā)生脫吸附的可能。因此,單獨使用覆蓋技術是存在一定風險的。但覆蓋技術可與底泥疏挖聯(lián)合使用,即在疏挖后對河床進行覆蓋,以求進一步降低污染物向水體釋放的可能。但如果污染源不及時去除,會在覆蓋層重新形成內源污染,從這方面看覆蓋技術不是控制內源污染的長久之計。

    2.2 化學修復

    化學修復的原理是化學試劑與污染物發(fā)生氧化、還原、沉淀、水解、絡合、聚合等反應,使污染物從底泥中分離、轉化成低毒或無毒形態(tài)(Sun,2003)。目前常用的化學藥劑有鋁鹽、鐵鹽、生石灰、Ca(NO3)2、CaO2、H2O2和KMnO4等(李晶等,2008)。將鋁鹽、鐵鹽、生石灰投入水體會在沉積物表面形成活性層,其可與沉積物中的磷形成沉淀,阻止磷向水體擴散(Murphy et al.,1999)。Ca(NO3)2則對提高磷、硫化物、油和PAHs的去除有很大幫助(Murphy et al.,1995)。其作用機理主要有三方面:(1)硝酸根可將Fe2+氧化為Fe3+,使鐵結合態(tài)磷更加穩(wěn)定,同時鈣離子也能與磷酸鹽結合成穩(wěn)定的鈣結合態(tài)磷,有效抑制底泥中磷的釋放;(2)促進脫氮細菌的反硝化作用,降解有機物;(3)硝酸根的氧化作用能夠有效改善水體黑臭現(xiàn)象。而CaO2作為氧氣緩釋劑在去除底泥有機碳和有機氮、控制河道底泥臭味及氮磷釋放等方面都具有明顯效果(Hanh et al.,2005;王熙等,2012)。此外,研究還發(fā)現(xiàn)CaO2會使底泥中的細小顆粒凝聚形成大顆粒,使污染物不易被其吸附而以游離形式存在,便于去除(吳華財,2012)。強氧化劑H2O2和KMnO4能提高底泥的氧化還原電位,控制酸揮發(fā)性硫化物的含量,有效改善底泥黑臭(孫遠軍,2009)。零價鐵作為還原劑可將某些大分子有機物還原成生物可利用的小分子有機物,也可對難降解有機物進行脫氯和脫硝作用以提高其生物可利用性,還可還原某些重金屬離子以降低其毒性(Liu et al.,2006)。同時,零價鐵腐蝕時釋放的Fe2+和Fe3+可與硫化物形成沉淀抑制硫化氫的產生(Chen et al.,2001)。金屬螯合劑則可與底泥中的重金屬離子結合,形成穩(wěn)定的螯合物以修復受重金屬污染的底泥,降低重金屬對環(huán)境的危害(方盛榮等,2011)。近年來,曝氣充氧技術也開始被應用在內源污染控制上。有研究表明曝氣充氧能明顯控制底泥中氮磷的釋放(林建偉等,2005;凌芬等,2013;袁文權等,2004)。此外,,氧氣可以改善底泥的厭氧環(huán)境,提高好氧微生物數(shù)量和活性,加速氮磷和有機物的去除。

    化學修復雖然能耗較低、投資較少,但也存在問題。首先,化學藥劑存在增加水體毒性的可能。如在低或中等堿度(<30~50 mg·L-1以CaCO3計)的湖泊中投加少量鋁鹽,水體pH值會明顯下降,使鋁鹽以毒性較強的Al(OH)2+和Al3+形式存在(Smeltzer,1990)。其次,化學藥劑可能會引起污染物的異常釋放和穩(wěn)態(tài)改變。如投加Ca(NO3)2會引起氨氮、重金屬等的異常釋放(Liu et al.,2015;Yamada et al.,2012);氧化劑在提高底泥氧化還原電位的同時可使底泥中的重金屬由穩(wěn)定結合態(tài)向不穩(wěn)定結合態(tài)轉化(Kelderman et al.,2007)。除曝氣充氧技術外,總體而言,化學修復可能更適用于應急處理。在可選用其他技術對內源污染進行控制時,盡量不使用化學修復,以免給水體造成二次污染,增加水體治理成本。

    2.3 生物修復

    生物修復技術可以概括為利用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中的一類或幾類對水體中的污染物進行吸附、降解、轉化,以實現(xiàn)水環(huán)境凈化和生態(tài)修復目的的技術(谷勇峰等,2013)。植物、微生物和水生動物在水體生物修復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各自為水體的凈化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2.3.1 植物修復

    植物修復是以植物能耐受和積累的一種或幾種化學元素為前提,利用植物吸收、降解、固定等作用,有效去除水中有機和無機污染物,達到凈化底泥目的的修復技術(周曉惠等,2011)。例如在污染河道中種植對重金屬具有較強耐受和富集能力的植物,可通過根部吸收將重金屬儲藏在植物中,通過收割植物可將重金屬污染物從底泥中去除(Moffat,1995)。華常春等(2010)在利用水葫蘆Eichhornia crassipes研究重金屬去除時發(fā)現(xiàn),24 h內每1千克水葫蘆能從污泥中除去鉻0.76 mg、鉛0.176 mg、汞0.150 mg、銀0.65 mg、鈷0.57 mg、鍶0.54 mg。為同時去除3種不同的污染物,一般會同時利用多種植物對底泥進行處理。董悅等(2013)利用伊樂藻Elodea nuttallii、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輪葉黑藻Hydrilla varticillata和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等5種不同沉水植物對上海世博區(qū)后灘濕地底泥進行生態(tài)修復后發(fā)現(xiàn)有機指數(shù)從Ⅳ級(有機污染)降至Ⅱ級(較清潔),氮磷含量也明顯降低。用于底泥修復的植物還有很多,這里不再一一列舉。除直接在河道內種植植物外,目前常用的生態(tài)浮床其實質也是植物修復,其原理不再贅述。

    與傳統(tǒng)物化技術相比,植物修復建造和運行成本相對較低,運行維護技術也相對簡單。停水植物根部還能為一些水生動物和微生物提供相應生境,對恢復生態(tài)系統(tǒng)和提高水體自凈能力有很大幫助。收割的植物得到合理處理后,一般也不會引起水體二次污染。此外,水生植物還可以改善周邊的生 態(tài)景觀。但植物修復也存在一些局限(唐迎洲等,2003):(1)植物生長周期較長,一般見效時間較長;(2)植物生長和生理活動易受季節(jié)變化影響,其修復效果隨季節(jié)變化可能出現(xiàn)波動;(3)植物對污染物耐受性有限,在出現(xiàn)高濃度突發(fā)性污染情況時,水生植物可能由于根部滲透壓過大,造成根部嚴重失水而導致植物死亡,失去水體修復能力,而死亡的植物若未能及時清除可能造成水體二次污染;(4)在營養(yǎng)物質相對豐富的水體進行植物修復時,繁殖能力較強的水生植物會過度繁殖形成優(yōu)勢種群,抑制其他物種繁殖,破壞原有生態(tài)系統(tǒng);(5)引進外地物種作為修復植物時存在生物入侵風險。因此,今后應在培養(yǎng)和改造本地植物、預防生物入侵和降低外來植物對本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影響等方面開展相應植物修復研究。另外,有研究顯示沉水植物在衰亡過程中會釋放氮磷營養(yǎng)鹽和重金屬(鄧晗等,2017;司靜等,2009;葉春等,2014)。深入研究沉水植物衰亡與污染物釋放規(guī)律也將是未來研究的重點,也可為植物收割提供科學依據。

    2.3.2 微生物修復

    微生物修復即利用微生物代謝、吸附等作用將底泥中的污染物進行削減或減毒的修復技術(Bento et al.,2005)。微生物作為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分解者,對污染物的去除和養(yǎng)分的循環(huán)具有很重要作用,是河流生物修復技術的核心(鄢恒珍等,2009)。研究發(fā)現(xiàn)底泥中存在非常豐富的微生物資源,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樣性,在一些特定環(huán)境中還存在特異的微生物種群(Bowman et al.,2003;Zhang et al.,2008),這為微生物去除內源污染提供了巨大的種質資源庫。目前,通過科學篩選已經得到多種可以用來污染物移除的特效菌種。

    歷史上首次大規(guī)模使用微生物進行污染修復并獲得成功的案例發(fā)生在1989年美國對Alaska海灘溢油的處理中,經處理的海灘溢油明顯減少(Pritchard et al.,1991)。隨后通過實踐進一步證明通過投加微生物菌劑可有效去除底泥中的有機物(Fabiano et al.,2003;馮奇秀等,2003)。另外,有研究發(fā)現(xiàn)利用氧化亞鐵硫桿菌對重金屬污染底泥進行生物瀝濾時能顯著降低底泥中的Cd、Zn和Cu的含量(謝華明等,2012)。而通過投加適當微生物菌劑還能促進底泥中氮磷釋放(曹陽等,2009)。然而,目前對氮磷和重金屬的去除還處于實驗室和圍隔試驗水平,今后應加強工程水平上的研究。另外,由于水體環(huán)境變化和水流影響,微生物活性和有效濃度往往不能達到預期效果,而固定化微生物技術能夠提高細胞濃度及抗環(huán)境因素變化的能力。在國外,利用固定化微生物實施底泥處理已有工程應用報道,但在國內幾乎空白。今后也應加強對固定化微生物技術的理論和應用研究,以求開發(fā)出適應國內底泥特性的固定化微生物產品。除向底泥直接投加微生物外,還可通過投加生物促生劑以刺激土著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加快微生物對污染物的降解速率。研究發(fā)現(xiàn)在受污染底泥中投加生物促生劑可使底泥異養(yǎng)菌的數(shù)量提高1個數(shù)量級(盧麗君等,2007)。此外,向底泥表面投加生物促生劑可大幅提高底泥生物降解能力(蔡惠鳳等,2006)。與物化修復技術相比,微生物修復技術雖發(fā)展時間較短,但因其環(huán)境友好、操作維護簡便、處理費用低等優(yōu)點(Frankenberger,1992),開始引起廣大科研人員的注意。

    2.3.3 動物修復

    動物修復是通過動物的攝食行為或富集能力去除氮磷、重金屬和有機物污染物,以達到底泥凈化目的的一種生物學修復手段(沈新強等,2007;向文英等,2013)。鄧錦松(2006)在研究雙齒圍沙蠶Neanthes succinea和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對蝦池的生物修復作用時發(fā)現(xiàn)雙齒圍沙蠶能有效降低底質中氮磷和硫化物的積累速率,毛蚶攝食懸浮物和沉積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蝦池有機物的積累。另外,螺類可以從底泥中富集重金屬,并且對溶解態(tài)、離子交換態(tài)、碳酸鹽結合態(tài)和結晶態(tài)重金屬都有富集作用(楊震等,1996)。同時,動物在沉積物中的攪動還能促進污染物的釋放(Adamek et al.,2013),有利于底泥中污染物的去除。然而也有報道指出僅放養(yǎng)動物雖可以對池底泥進行修復,但很難徹底凈化水質。因此,動物修復應與其他修復技術配合使用,從而達到更好的底泥修復和水質凈化效果(孟順龍等,2011)。另外,動物投放量要保持在合理范圍。密度過小,無法起到凈化作用;密度過大,動物自身的呼吸作用與排泄反而會導致水體污染(安鑫龍等,2006;周一兵等,1995)。在重污染環(huán)境,由于動物對氧氣需求和其他生存要求較高,其適用性受到限制。動物修復宜用于溶解氧充足,適于生存的輕度污染水域或后期保持階段。目前,利用動物對底泥進行修復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已有的研究還處于室內模擬和圍隔試驗階段,還有諸多問題需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加強,如提高底泥修復動物多樣性、最佳投放密度及投放密度與污染程度之間關系、動物對底泥與水體污染物濃度平衡影響等。

    3 結論

    (1)底泥疏挖能從根本上去除底泥中的內源污染物,但工程量較大,費用昂貴,尤其在對疏挖底泥進行后處理時成本增加更加明顯。另外,疏挖操作不當可能加重上覆水污染加重,甚至可能給底泥生態(tài)系統(tǒng)帶來不可逆轉的破壞。從長遠看,疏挖并不是解決內源污染的最佳方法。

    (2)覆蓋能有效緩解底泥中污染物向水體轉移,但并不能將污染物移除。隨時間推移存在覆蓋層破壞,增強污染物向水體遷移的風險。覆蓋技術適用于較深水域。

    (3)化學修復雖然見效快、費用低,但由于實際需要往往藥劑投加量會略過量,這可能引起水體二次污染。部分具有毒性的試劑還存在威脅公眾健康的風險。此外,一些化學試劑在消耗某種污染的同時,存在引起其他污染物的異常釋放的可能。綜合考慮,化學修復更適合應急處理。

    (4)根據所利用生物形式不同,生物修復可分成植物修復、微生物修復和動物修復。植物修復和微生物修復技術相對較為成熟,可利用的植物和微生物種類也比較豐富,并且市場上已有相對成熟的產品可供選擇和應用。動物修復技術在內源污染控制上尚處于起步階段,有關報道相對較少。今后的研究中還有諸多內容需要進一步研究。總體而言,生物修復費用低、發(fā)生二次污染風險小、通過合理管控能發(fā)揮長效作用,是內源污染控制的主流技術和發(fā)展方向。

    4 展望

    物理和化學修復的固有特點使得這兩種修復方法在滿足未來修復需要上存在較大不足,尤其在引起二次污染和破壞原有水生生態(tài)系統(tǒng)上顯得更加突出。從長遠來看,內源污染控制應以生態(tài)修復為主。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成分,相互之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實現(xiàn)三者的有機結合,形成復雜的食物網是實現(xiàn)生態(tài)修復和穩(wěn)定、健康與良好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基礎。同時,努力恢復水體、底泥等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原始特征和功能,也是生態(tài)修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只有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各組成部分充分發(fā)揮各自作用,才能實現(xiàn)良性循環(huán),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生態(tài)修復。當然,必要時也應引進物理和化學修復,尤其在污染特別嚴重的地區(qū)和時段,在不宜直接使用生態(tài)修復時更應注重這兩種修復技術在前期的應用。底泥生態(tài)修復是一個復雜和漫長的過程,不是單靠某些植物、動物或微生物就能夠實現(xiàn)的,而是靠一系列生物共同作用和其他輔助技術支持才能實現(xiàn)的系統(tǒng)工程??傊?,底泥生態(tài)修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何建立有效的生態(tài)修復方法、操作過程和修復后功能與效果評估體系都將成為科研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ADAMEK Z, MARSALEK B. 2013. Bioturbation of sediments by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s and fish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nd ecosystems: a review [J]. 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 21(1): 1-17.

    AZCUE J M, ZEMAN A J, MUDROCH A, et al. 1998. Assessment of sediment and porewater after one year of subaqueous capping of contaminated sediments in Hamilton Harbour, Canada [J].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37(6-7): 323-329.

    BENTO F M, CAMARGO F A, OKEKE B C, et al. 2005. Comparative bioremediation of soils contaminated with diesel oil by natural attenuation, biostimulation and bioaugmentation [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96(9): 1049-1055.

    BOWMAN J P, MCCUAIG R D. 2003. Biodiversity, Community Structural Shifts, and Biogeography of Prokaryotes within Antarctic Continental Shelf Sediment [J]. Applied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69(5): 2463-2483.

    CHEN J L, AL-ABED S R, RYAN J A, et al. 2001. Effects of pH on dechlorination of trichloroethylene by zero-valent iron [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83(3): 243-254.

    DETENBECK N E, BREZONIK P L. 1991. Phosphorus sorption by sediments from a soft-water seepage lake. 2. Effects of pH and sediment composition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5(3): 403-409.

    FABIANO M, MARRALE D, MISIC C. 2003. Bacteria and organic matter dynamics during a bioremediation treatment of organic-rich harbour sediments [J].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46(9): 1164-1173.

    FRANKENBERGER W T J. 1991. The need for a laboratory feasibility study in bioremediation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s [M]. Lewis: Boca Raton.

    FROMME H, K HLER A, KRAUSE R, et al. 2000. Occurrence of cyanobacterial toxins-microcystins and anatoxin-a-in Berlin water bodies with implications to human health and regulations [J].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15(2): 120-130.

    GREGG J C, FLEEGER J W, CARMAN K R. 1997. Effects of suspended, diesel-contaminated sediment on feeding rate in the darter goby, Gobionellus boleosoma (Teleostei: Gobiidae) [J].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34(4): 269-275.

    HANH D N, RAJBHANDARI B K, ANNACHHATRE A P. 2005. Bioremediation of sediments from intensive aquaculture shrimp farms by using calcium peroxide as slow Oxygen release agent [J].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26(5): 581-589.

    HARRISON S P, DIGERFELDT G. 1993. European lakes as palaeohydrological and palaeoclimatic indicators [J].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12(4): 233-248.

    HUANG T, XU J, CAI D. 2011. Efficiency of active barriers attaching biofilm as sediment capping to eliminate the internal nitrogen in eutrophic lake and canal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3(5), 738-743.

    KELDERMAN P, OSMAN A A. 2007. Effect of redox potential on heavy metal binding forms in polluted canal sediments in Delft (The Netherlands) [J]. Water Research, 41(18): 4251-4261.

    LATIMER J S, BOOTHMAN W S, PESCH C E, et al. 2003. Environmental stress and recovery: the geochemical record of human disturbance in New Bedford Harbor and Apponagansett Bay, Massachusetts (USA) [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313(1-3): 153-176.

    LI R Y, YANG H, ZHOU Z G, et al. 2007. Fraction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Sediments from Dianchi Lake, China [J]. Pedosphere, 17(2): 265-272.

    LINDHOLM T, OHMAN P, KURKI-HELASMO K, et al. 1999. Toxic Algae and Fish Mortality in a Brackish-Water Lake in Aland, SW Finland [J]. Hydrobiologia, 397: 109-120.

    LIU C C, TSENG D H, WANG C Y. 2006. Effects of ferrous ions on the reductive dechlorination of trichloroethylene by zero-valent iron [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136(3): 706-713.

    LIU T, YUAN J, DONG W, et al. 2015. Effects on inorganic nitrogen compounds release of contaminated sediment treatment with in situ calcium nitrate injection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lution Research, 22(2): 1250-1260.

    MOFFAT A S. 1995. Plants proving their worth in toxic metal cleanup [J]. Science, 269(5222): 302-303.

    MOORE A, REDDY K R. 1994. Role of Eh and pH on phosphorus geochemistry in sediments of Lake Okeechobee, Florida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23(5): 955-964.

    MURPHY T, LAWSON A, KUMAGAI M, et al. 1999. Review of emerging issues in sediment treatment [J]. Aquatic Ecosystem Health & Management, 2(4): 419-434.

    MURPHY T, MOLLER A, BROUWER H. 1995. In situ treatment of Hamilton Harbour sediment [J]. Journal of Aquatic Ecosystem Stress & Recovery, 4(3): 195-203.

    PALERMO M R. 1998.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situ capping of contaminated sediments [J].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37(6-7): 315-321.

    PEDERSEN F, BJ RNESTAD E, ANDERSEN H V, et al. 1998. Characterization of sediments from Copenhagen Harbour by use of biotests [J].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37(6-7): 233-240.

    POURIA S, DE A A, BARBOSA J, et al. 1998. Fatal microcystin intoxication in haemodialysis unit in Caruaru, Brazil [J]. Lancet, 352(9121): 21-26.

    PRITCHARD P H, COSTA C F. 1991. EPA's Alaska oil spill bioremediationproject. Part 5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5(3): 372-379.

    SEKHAR K C, CHARY N S, KAMALA C T, et al. 2004. Fractionation studies and bioaccumulation of sediment-bound heavy metals in Kolleru lake by edible fish [J].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9(7): 1001-1008.

    SMELTZER E. 1990. A successful alum/aluminate treatment of Lake Morey, Vermont [J]. Lake and Reservoir Management, 6(1): 9-19.

    SUNDBERG H, HANSON M, LIEWENBORG B, et al. 2007. Dredging associated effects: maternally transferred pollutants and DNA adducts in feral fish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41(8): 2972-2977.

    THEOFANIS Z U, ASTRID S, LIDIA G, et al. 2001. Contaminants in sediments: remobilisation and demobilization [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66(1-3): 195-202.

    XIE L, XIE P. 2002. Long-term (1956—1999) dynamics of phosphorus in a shallow, subtropical Chinese lake with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cyanobacterial blooms [J]. Water Research, 36(36): 343-349.

    YAMADA T M, SUEITT A P E, BERALDO D A S, et al. 2012. Calcium nitrate addition to control the internal load of phosphorus from sediments of a tropical eutrophic reservoir: Microcosm experiments [J]. Water Research, 46(19): 6463-6475.

    YOUNES M. 1999. Specific issues in health risk assessment of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and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 [J]. Chemosphere, 39(8): 1253-1257.

    ZHANG W, KI J S, QIAN P Y. 2008. Microbial diversity in polluted harbor sediments I: Bacterial community assessment based on four clone libraries of 16S rDNA [J]. Estuarine Coastal & Shelf Science, 76(3): 668-681.

    ZHONG J C, YOU B S, FAN C X, et al. 2008. Influence of Sediment Dredging on Chemical Forms and Release of Phosphorus [J]. Pedosphere, 18(1): 34-44.

    安鑫龍, 周啟星. 2006. 水產養(yǎng)殖自身污染及其生物修復技術[J]. 環(huán)境工程學報, 7(9): 1-6.

    敖靜. 2004. 污染底泥釋放控制技術的研究進展[J]. 環(huán)境保護科學, 30(6): 29-32.

    蔡惠鳳, 陸開宏, 金春華, 等. 2006. 養(yǎng)殖池塘污染底泥生物修復的室內比較實驗[J]. 中國水產科學, 13(1): 140-145.

    曹陽, 宋菁. 2009. 固定化微生物技術對受污染緩流水體底泥生態(tài)修復的研究[J]. 黃石理工學院學報, 25(3): 11-14.

    常學秀, 文傳浩, 王煥校, 等. 2000. 重金屬污染與人體健康[J]. 環(huán)境科學導刊, 19(1): 59-61.

    陳國元, 周易勇. 2011. 不同生態(tài)修復措施對滇池沉積物無機氮遷移轉化影響[J]. 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 34(11): 18-24.

    陳華林. 2003. 沉積物對有機污染物的不可逆吸附行為[D]. 杭州: 浙江大學.

    陳文松, 寧尋安, 李萍, 等. 2007. 底泥污染物的環(huán)境行為研究進展[J].水資源保護, 23(4): 1-5.

    鄧晗, 張翔, 張成, 等. 2017. 三峽庫區(qū)消落帶優(yōu)勢草本植物淹水后汞的釋放特征[J]. 環(huán)境科學, 38(3): 987-992.

    鄧錦松. 2006. 投放雙齒圍沙蠶和毛蚶對蝦池的生物修復作用[D]. 青島:中國海洋大學.

    董海燕. 2009. 巢湖水污染現(xiàn)狀及防治對策[J]. 巢湖學院學報, 11(3): 106-109.

    董悅, 霍姮翠, 謝文博, 等. 2013. 上海后灘濕地沉水植物群落系統(tǒng)對底泥的生態(tài)修復效應[J]. 安全與環(huán)境學報, 13(2): 147-153.

    方盛榮, 徐穎, 路景玲, 等. 2011. 螯合劑處理重金屬污染底泥的實驗研究[J]. 化工學報, 62(1): 231-236.

    馮奇秀, 謝駿, 劉軍. 2003. 底泥生物氧化與城市黑臭河涌治理[J]. 水生態(tài)學雜志, 23(6): 42-44.

    谷勇峰, 李梅, 陳淑芬, 等. 2013. 城市河道生態(tài)修復技術研究進展[J].環(huán)境科學與管理, 38(4): 25-29.

    國家環(huán)境保護總局. 2000. “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計劃及規(guī)劃(簡本)[M].北京: 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

    華常春, 高桂枝. 2010. 水葫蘆治理瘦西湖污染可行性分析[J]. 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 (5): 265-266.

    黃建軍. 2009. 城市河道底泥營養(yǎng)鹽釋放及化學修復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學.

    賈海峰, 馬洪濤. 2006. 城市河湖底泥疏浚對水生態(tài)的影響分析與對策探討[J]. 北京水務, (1): 48-51.

    李晶, 李軼. 2008. 難降解有機物污染底質原位修復技術研究進展[C]//中國水環(huán)境污染控制與生態(tài)修復技術學術研討會. 廣州: 2482-2487.

    李戰(zhàn), 李坤. 2010. 重金屬污染的危害與修復[J]. 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 534(16): 268-270.

    李正最, 李廣源, 寧邁進. 2003. 洞庭湖環(huán)保疏浚生態(tài)系統(tǒng)恢復效益研究[J]. 水利發(fā)展研究, 3(12): 28-31.

    林建偉, 朱志良, 趙建夫. 2005. 曝氣復氧對富營養(yǎng)化水體底泥氮磷釋放的影響[J].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14(6): 812-815.

    凌芬, 劉波, 王國祥, 等. 2013. 曝氣充氧對城市污染河道內源銨態(tài)氮釋放的控制[J]. 湖泊科學, 25(1): 23-30.

    柳惠青. 2000. 湖泊污染內源治理中的環(huán)保疏浚[J]. 水運工程, (11): 21-27.

    盧麗君, 孫遠軍, 李小平, 等. 2007. 用生物促生劑修復受污染底泥的試驗研究[J]. 環(huán)境科學導刊, 26(6): 27-31.

    陸子川. 2001. 湖泊底泥挖掘可能導致水體氮磷平衡破壞的研究[J]. 中國環(huán)境監(jiān)測, 17(2): 40-42.

    孟順龍, 吳偉, 胡庚東, 等. 2011. 底棲動物螺螄對池塘底泥及水質的原位修復效果研究[J]. 環(huán)境污染與防治, 33(6): 44-47.

    沈新強, 陳亞瞿, 全為民, 等. 2007. 底棲動物對長江口水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修復作用[J]. 水產學報, 31(2): 199-203.

    司靜, 邢奕, 盧少勇, 等. 2009. 沉水植物衰亡過程中氮磷釋放規(guī)律及溫度影響的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 25(1): 217-223.

    孫傅, 曾思育, 陳吉寧. 2003. 富營養(yǎng)化湖泊底泥污染控制技術評估[J].環(huán)境工程學報, 4(8): 61-64.

    孫遠軍. 2009. 城市河流底泥污染與原位穩(wěn)定化研究[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唐艷, 胡小貞, 盧少勇. 2007. 污染底泥原位覆蓋技術綜述[J]. 生態(tài)學雜志, 26(7): 1125-1128.

    唐迎洲, 阮曉紅. 2003. 城區(qū)河道底泥修復技術探討[J]. 環(huán)境科學與管理, 28(2): 39-41.

    王庭健, 夏忠林. 1994. 城市富營養(yǎng)湖泊沉積物中磷負荷及其釋放對水質的影響[J]. 環(huán)境科學研究, 7(4): 12-19.

    王熙, 孫飛云, 董文藝. 2012. 用過氧化鈣控制城市河道底泥嗅味物質及氮磷釋放試驗研究[J]. 水利水電技術, 43(8): 66-69.

    吳華財. 2012. 城市感潮河道污染底泥原位處理小試研究[J]. 人民珠江, 33(5): 54-58.

    向文英, 向濤, 彭穎. 2013. 動物修復技術對城市景觀水體的修復研究[J]. 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 24(4): 155-159.

    謝華明, 楊朝暉, 徐海音, 等. 2012. 微生物瀝浸法去除底泥中的重金屬[J]. 環(huán)境工程學報, 6(4): 1320-1326.

    許煉烽, 鄧紹龍, 陳繼鑫, 等. 2014. 河流底泥污染及其控制與修復[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3(10): 1708-1715.

    許士國, 汪天祥. 2015. 水庫內源污染蓄積過程及影響研究綜述[J]. 水利水電科技進展, 35(5): 162-167.

    薛傳東, 楊浩, 劉星. 2003. 天然礦物材料修復富營養(yǎng)化水體的實驗研究[J]. 巖石礦物學雜志, 22(S1): 381-385.

    鄢恒珍, 龔文琪, 梅光軍, 等. 2009. 水體富營養(yǎng)化與生物修復技術評析[J]. 安徽農業(yè)科學, 37(34): 17003-17006.

    顏昌宙, 范成新, 楊建華, 等. 2004. 湖泊底泥環(huán)保疏浚技術研究展望[J].環(huán)境污染與防治, 26(3): 189-192.

    楊震, 章惠珠, 孔莉. 1996. 長江南京段沉積物中銅、鎘形態(tài)對水生生物富集的影響[J]. 中國環(huán)境科學, 16(3): 200-203.

    葉春, 王博, 李春華, 等. 2014. 沉水植物黑藻腐解過程中營養(yǎng)鹽釋放過程[J]. 中國環(huán)境科學, 34(10): 2653-2659.

    袁文權, 張錫輝, 張麗萍. 2004. 不同供氧方式對水庫底泥氮磷釋放的影響[J]. 湖泊科學, 16(1): 28-34.

    張麗萍, 袁文權, 張錫輝. 2003. 底泥污染物釋放動力學研究[J]. 環(huán)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 4(2): 22-26.

    張衛(wèi), 熊邦, 林匡飛, 等. 2012. 不同覆蓋方式對底泥內源營養(yǎng)鹽釋放的控制效果[J].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3(6): 52-54.

    鐘繼承, 劉國鋒, 范成新, 等. 2010. 湖泊底泥疏浚環(huán)境效應IV: 對沉積物微生物活性與群落功能多樣性的影響及其意義[J]. 湖泊科學, 22(1): 21-28.

    周曉惠, 許偉, 高慧. 2011. 植物修復在水環(huán)境生態(tài)修復中的應用[J]. 黑龍江環(huán)境通報, 35(1): 24-26.

    周一兵, 謝祚渾. 1995. 蝦池中日本刺沙蠶的次級生產力研究[J]. 水產學報, 19(2): 140-150.

    周瑩, 潘綱, 陳灝. 2011. 土壤原位覆蓋對底泥的修復作用研究[J]. 環(huán)境工程學報, 5(11): 2459-2463.

    The Advance of Control Techniques for Internal Pollution

    BO Tao, JI Min*
    The colla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China

    Internal pollution has played a fairly important role on water pollution. It could cause water black-odor and threat human healthy when internal pollution was very severe. External pollution was the important source for internal pollution. The environmentalists has paid attention to managing external pollution, meanwhile also has established many efficient techniques included physical method,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bioremediation for controlling internal pollution through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By referring to plenty of many literatures, the concept of internal pollution, the kinds of contaminants and those harm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nal pollution, the concept and pros and cons on control techniques were summarized. At the same time possible research fields of each technique were involved. Some significant results were also got: (1) Contaminated sediment can be removed by digging. But this method may cause secondary pollution and habitat destruction; (2) the trend of pollutant diffusion into water can be weakened by capping. But the technique can’t eliminate pollutant out of sediment and the covering layer may destroy with duration; (3) Chemical technology can wipe pollutant out off sediment, but chemistry used for controlling internal pollution may induce secondary pollution and other contaminant to be release abnormally. Chemical technology is suitable for emergency in genera; And (4) the advantages of bioremediation include economy, management-easily, environment-friendly, long valid period and so on. Take account of the tolerance of animals and plants, fauna remediation and phytoremediation are not appropriate for heavy pollution. But comparison with physical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bioremediation possesses great potential for internal pollution in controlling techniques. Finally, according to demand in future, the viewpoint that ecology restoration will be further developed base on bioremediation is established, and achieves sediment to self-purify contaminants under less human Intervention.

    internal pollution; physical method; chemical technology; bioremediation

    10.16258/j.cnki.1674-5906.2017.03.022

    X522

    A

    1674-5906(2017)03-0514-08

    薄濤, 季民. 2017. 內源污染控制技術研究進展[J].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6(3): 514-521.

    BO Tao, JI Min. 2017. The advance of control techniques for internal pollution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6(3): 514-521.

    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課題(2014ZX07203-009)

    薄濤(1983年生),男,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河道水體生態(tài)修復。E-mail: botao233@163.com

    *通信作者:季民(1957年生),男,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水污染控制。E-mail: jimin@tju.edu.cn

    2017-01-13

    猜你喜歡
    污染
    河流被污染了嗎?
    什么是污染?
    什么是污染?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zhàn)
    當代陜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18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zhàn)
    可以喝的塑料:污染解決之道?
    飲用水污染 誰之過?
    食品界(2016年4期)2016-02-27 07:36:15
    對抗塵污染,遠離“霾”伏
    都市麗人(2015年5期)2015-03-20 13:33:49
    P265GH低合金鋼在模擬污染大氣環(huán)境中的腐蝕行為
    污染防治
    江蘇年鑒(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6
    国产精品亚洲一级av第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香蕉五月| 女同久久另类99精品国产91|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鲁大|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入口|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18| 美女高潮喷水抽搐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av高清观看| 成在线人永久免费视频| 性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2| 一本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草成人影院|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大全电影3| 99精品在免费线老司机午夜| 亚洲欧美日韩东京热| 亚洲专区国产一区二区| 身体一侧抽搐| 日韩成人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蜜桃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密|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网站| 19禁男女啪啪无遮挡网站| 亚洲av熟女| 一进一出抽搐动态| 久久人妻av系列| 欧美乱色亚洲激情| 老司机靠b影院| 男女做爰动态图高潮gif福利片| 国产三级黄色录像| 99久久无色码亚洲精品果冻| 国产成人aa在线观看| 女人被狂操c到高潮| 精品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老司机深夜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女同久久另类99精品国产91| 午夜福利18| 一二三四社区在线视频社区8| 国产三级黄色录像| 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 日韩欧美三级三区| 51午夜福利影视在线观看| 青草久久国产| 成熟少妇高潮喷水视频| 亚洲成av人片在线播放无| 欧美成人午夜精品| 一级a爱片免费观看的视频|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99久播| 啪啪无遮挡十八禁网站| 国产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脱女人内裤的视频| 日本成人三级电影网站| 精品人妻1区二区|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 国产高清有码在线观看视频 | 日日爽夜夜爽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二区二区免费| 国产黄片美女视频| 日韩精品青青久久久久久| 18禁国产床啪视频网站|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一二三四区| 非洲黑人性xxxx精品又粗又长| 中文字幕久久专区| 老司机在亚洲福利影院| 神马国产精品三级电影在线观看 | 亚洲免费av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视频了| 国产精品亚洲美女久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日韩| 99re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琪琪午夜伦伦电影理论片6080| 国产精品久久视频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色| 国产av又大| 中出人妻视频一区二区| 99热这里只有是精品50| 国产亚洲精品av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了| 一级a爱片免费观看的视频| a级毛片a级免费在线| 久久九九热精品免费| 日韩欧美在线二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欧美日韩|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黄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制服诱惑二区| 成熟少妇高潮喷水视频| 亚洲午夜理论影院| 一区二区三区激情视频| 国产男靠女视频免费网站| 香蕉av资源在线| 亚洲人成77777在线视频| 色精品久久人妻99蜜桃|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国产视频内射| 九色国产91popny在线|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一边摸一边做爽爽视频免费|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日韩 | 成人亚洲精品av一区二区| 91老司机精品|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99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avwww免费| 欧美性猛交黑人性爽| 国产人伦9x9x在线观看| 免费在线观看日本一区| 每晚都被弄得嗷嗷叫到高潮| 色综合站精品国产| xxxwww97欧美| 少妇熟女aⅴ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香港三级国产av潘金莲| 久9热在线精品视频|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高清视频| 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 99久久无色码亚洲精品果冻| 国产av麻豆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欧美精品欧美久久欧美| 免费搜索国产男女视频| 窝窝影院91人妻| 久久久久亚洲av毛片大全|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5区| 欧美成人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五月六月丁香网| 国产91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色视频一区免费| 男男h啪啪无遮挡| 人人妻人人澡欧美一区二区| a在线观看视频网站| 怎么达到女性高潮| 婷婷精品国产亚洲av在线| 午夜亚洲福利在线播放|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三级| 久久久久亚洲av毛片大全|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一二三四区| √禁漫天堂资源中文www|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床上黄色一级片| 国产视频内射| 白带黄色成豆腐渣|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 av片东京热男人的天堂| 熟女电影av网| 俄罗斯特黄特色一大片| 欧美久久黑人一区二区| 午夜福利高清视频| 99久久无色码亚洲精品果冻| 波多野结衣巨乳人妻| 无遮挡黄片免费观看| 一级片免费观看大全| 色综合欧美亚洲国产小说| 看黄色毛片网站| 女同久久另类99精品国产91| 久久久久亚洲av毛片大全| 久久欧美精品欧美久久欧美| 一a级毛片在线观看| videosex国产| 色播亚洲综合网|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网站| 99久久综合精品五月天人人| 国产激情偷乱视频一区二区|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性长视频在线观看| 一边摸一边做爽爽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香港三级国产av潘金莲| avwww免费| 俄罗斯特黄特色一大片| 色精品久久人妻99蜜桃|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2020| 级片在线观看| 欧美日本视频| 亚洲 国产 在线| 男女做爰动态图高潮gif福利片| 久久人妻福利社区极品人妻图片| 日本一区二区免费在线视频| 人妻丰满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5卡| 99re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日本免费a在线| aaaaa片日本免费| 一级毛片高清免费大全|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亚洲,欧美精品.| 亚洲精品久久国产高清桃花| 欧美国产日韩亚洲一区| 又黄又爽又免费观看的视频|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夜夜爽天天搞| 日韩欧美在线二视频| 精品福利观看|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激情久久老熟女| 老汉色∧v一级毛片| av在线天堂中文字幕|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三级| 精品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香蕉久久夜色|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亚洲av| 性欧美人与动物交配| 全区人妻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二区二区91| 亚洲人成网站高清观看| 搡老岳熟女国产| 成人手机av| 中文资源天堂在线|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表现在哪些方面| 亚洲电影在线观看av|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男人| 制服人妻中文乱码| 巨乳人妻的诱惑在线观看| 午夜免费激情av| 国产亚洲精品一区二区www| 91麻豆精品激情在线观看国产| 午夜激情福利司机影院| 亚洲中文字幕日韩| 久久亚洲真实| 亚洲午夜理论影院| 九色成人免费人妻av| 色av中文字幕| 免费看a级黄色片| 在线观看免费日韩欧美大片|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变态另类丝袜制服| 蜜桃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 999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综合| 免费在线观看视频国产中文字幕亚洲| 九九热线精品视视频播放| 成人18禁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系列免费观看| 免费在线观看成人毛片|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在线| 一本久久中文字幕|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第100页| 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电影| 欧美久久黑人一区二区| 国产蜜桃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aaaaa片日本免费| 久久精品91蜜桃|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男人| 淫妇啪啪啪对白视频| 97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国产av又大| 曰老女人黄片| 露出奶头的视频| 国产又黄又爽又无遮挡在线| 搡老岳熟女国产| 啪啪无遮挡十八禁网站| 脱女人内裤的视频| 亚洲,欧美精品.| 欧美成人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午夜精品在线福利|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日本电影| 国产伦人伦偷精品视频| 在线国产一区二区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av高清观看| 成人18禁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三级毛片av免费| 夜夜看夜夜爽夜夜摸| 51午夜福利影视在线观看| 国产激情偷乱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av成人av| 亚洲av成人精品一区久久| av欧美777| 在线看三级毛片| 色哟哟哟哟哟哟| 国产精品 国内视频| 在线国产一区二区在线| 久久久久久国产a免费观看| 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77| 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野外av| 成年免费大片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高清无吗| 桃红色精品国产亚洲av| 又紧又爽又黄一区二区| 欧美在线一区亚洲|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av久久久久免费| 啦啦啦观看免费观看视频高清| 男女下面进入的视频免费午夜| 亚洲成a人片在线一区二区| 12—13女人毛片做爰片一| 日本 欧美在线| 国产免费男女视频| 丝袜美腿诱惑在线| 91九色精品人成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人妻丝袜一区二区| 成人18禁高潮啪啪吃奶动态图| 精华霜和精华液先用哪个| 国产成人av教育|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有码在线看 | 悠悠久久av| 一边摸一边抽搐一进一小说| av福利片在线观看| 母亲3免费完整高清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亚洲av| 国产av一区在线观看免费| 成人三级黄色视频| 女人被狂操c到高潮| www.自偷自拍.com| 精品熟女少妇八av免费久了|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在线| 麻豆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日本黄大片高清| 99riav亚洲国产免费| 精品福利观看| 日本 欧美在线| 天天一区二区日本电影三级|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久清纯| 超碰成人久久| 亚洲七黄色美女视频| 欧美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一个人免费在线观看的高清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二区二区免费| 亚洲无线在线观看| 可以在线观看毛片的网站| 亚洲av美国av| 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视频了| 他把我摸到了高潮在线观看| 正在播放国产对白刺激| 精品国产美女av久久久久小说| 亚洲av电影不卡..在线观看| 午夜福利欧美成人| 一卡2卡三卡四卡精品乱码亚洲| 国产男靠女视频免费网站| 狂野欧美白嫩少妇大欣赏| 人妻夜夜爽99麻豆av| 禁无遮挡网站| 色哟哟哟哟哟哟| 日本一二三区视频观看| 亚洲欧美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视频播放| 国产亚洲av高清不卡| 老鸭窝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东京热| 在线观看美女被高潮喷水网站 | 88av欧美|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网在线观看| 十八禁网站免费在线| xxx96com| 十八禁网站免费在线| 久久热在线av| www.999成人在线观看| 91大片在线观看| 黄色女人牲交| 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波| 国产精品av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熟女少妇亚洲综合色aaa.| 国产真人三级小视频在线观看| 可以免费在线观看a视频的电影网站| 欧美日本亚洲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看品久久| 国产成人啪精品午夜网站| 日韩精品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18禁国产床啪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av激情在线播放| 美女高潮喷水抽搐中文字幕| 国产探花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琪琪午夜伦伦电影理论片6080| 丁香六月欧美| 九九热线精品视视频播放|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人妻蜜臀av| 国产黄a三级三级三级人| 国产激情欧美一区二区|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密| 一级毛片高清免费大全| 国产精品精品国产色婷婷| netflix在线观看网站| 女生性感内裤真人,穿戴方法视频|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日韩av在线免费观看| 99精品在免费线老司机午夜| 床上黄色一级片| 一级毛片精品| 国产精品精品国产色婷婷| 欧美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а√天堂www在线а√下载| 少妇熟女aⅴ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二区二区91| 激情在线观看视频在线高清| av超薄肉色丝袜交足视频| 亚洲专区国产一区二区| 毛片女人毛片| 亚洲专区中文字幕在线| 夜夜夜夜夜久久久久| 国产三级在线视频| 91麻豆av在线| 两个人免费观看高清视频| 国产片内射在线|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av | 后天国语完整版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黄片免| 久久香蕉激情| 国产av在哪里看|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国产蜜桃av|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影| 伦理电影免费视频| 免费高清视频大片| 99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 少妇裸体淫交视频免费看高清 | 中文字幕熟女人妻在线| 老司机深夜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熟女| 黄色成人免费大全| 欧美乱妇无乱码| 少妇粗大呻吟视频| 两人在一起打扑克的视频| 久久人人精品亚洲av| 99久久综合精品五月天人人| 色综合亚洲欧美另类图片| xxx96com|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密| 亚洲成av人片在线播放无| 欧美日韩乱码在线| 777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网站| 日韩高清综合在线| ponron亚洲|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网站| 少妇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蜜桃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 久久天堂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免费在线观看日本一区| 黄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日本熟妇午夜| 国产成人影院久久av| 麻豆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 国产成人av教育| 村上凉子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avbb在线观看| 69av精品久久久久久| 久热爱精品视频在线9| 午夜福利视频1000在线观看| 亚洲专区中文字幕在线| 中出人妻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大码av|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电影| 蜜桃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 日韩 欧美 亚洲 中文字幕| e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两个人的视频大全免费|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末码|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中文字幕一级| 亚洲av中文字字幕乱码综合| 国产av不卡久久|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视频| 欧美午夜高清在线| 国产精品 欧美亚洲| 成人三级黄色视频| 美女 人体艺术 gogo| 夜夜看夜夜爽夜夜摸| 久久精品91无色码中文字幕|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最近视频中文字幕2019在线8| 50天的宝宝边吃奶边哭怎么回事| 少妇被粗大的猛进出69影院| 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精华液| 国产成人系列免费观看|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二区| 国内少妇人妻偷人精品xxx网站 | 制服诱惑二区|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毛片| a级毛片在线看网站| 欧美激情久久久久久爽电影| av在线天堂中文字幕| 午夜日韩欧美国产| 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电影| 怎么达到女性高潮| 88av欧美| 久久午夜综合久久蜜桃| 日本 av在线| 成人亚洲精品av一区二区| 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狠狠躁| 欧美黄色淫秽网站| 亚洲精品一区av在线观看| 欧美人与性动交α欧美精品济南到| 变态另类成人亚洲欧美熟女| 久久亚洲真实| 欧美日韩瑟瑟在线播放| 51午夜福利影视在线观看| 欧美日本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 一进一出抽搐gif免费好疼| 欧美成狂野欧美在线观看| 久热爱精品视频在线9| 国产高清有码在线观看视频 | 97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两人在一起打扑克的视频| 午夜福利在线在线|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 久久久久亚洲av毛片大全| 老司机午夜十八禁免费视频| 人人妻人人澡欧美一区二区| 国产日本99.免费观看|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五| 欧美人与性动交α欧美精品济南到| 欧美三级亚洲精品| 91国产中文字幕| 亚洲熟女毛片儿| 黄片大片在线免费观看| 夜夜看夜夜爽夜夜摸| 一本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成人免费电影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在线福利|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高清毛片免费观看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一级av第二区|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电影免费观看| 一级黄色大片毛片| 18美女黄网站色大片免费观看| 久热爱精品视频在线9| 中国美女看黄片|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 | 国产三级在线视频| 国产97色在线日韩免费| 最好的美女福利视频网|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国产蜜桃av| 人人妻人人澡欧美一区二区| 国产麻豆成人av免费视频| 久久热精品热| 国产麻豆成人av免费视频| 男人舔奶头视频| 精品无人区乱码1区二区| 国产av在哪里看| 国产视频内射| 村上凉子中文字幕在线| 又爽又黄无遮挡网站| 国产真实伦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日本黄色片子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 色视频www国产| 久久99精品国语久久久| 啦啦啦啦在线视频资源| 久久国产乱子免费精品| 欧美成人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色噜噜av男人的天堂激情|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热99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在线观看| 高清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十八禁国产超污无遮挡网站| 床上黄色一级片|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高清视频| 亚洲精品粉嫩美女一区|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69人妻影院| av天堂中文字幕网| 精品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 99久久久亚洲精品蜜臀av| 欧美xxxx性猛交bbbb| 日韩欧美精品v在线| 亚洲欧美精品综合久久99| 91av网一区二区| 午夜福利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午夜a级毛片|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中文看片网| 黄色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精品国内亚洲2022精品成人|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 日韩成人伦理影院| 观看美女的网站| 国产白丝娇喘喷水9色精品| 97热精品久久久久久| 免费观看在线日韩| 能在线免费观看的黄片|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 韩国av在线不卡| 国产真实伦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干丝袜人妻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精品成人综合77777| 色尼玛亚洲综合影院| 99热只有精品国产| 成人欧美大片| 一级二级三级毛片免费看| 日本熟妇午夜|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免费高清观看| 夜夜看夜夜爽夜夜摸| 国产精品一区www在线观看| 日日啪夜夜撸| 人妻久久中文字幕网| 高清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成人欧美大片| 日韩成人av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1区2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清纯卡通|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免费完整高清在 | 欧美另类亚洲清纯唯美| 日日撸夜夜添| 99热精品在线国产| 黄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黄色配什么色好看| 中国美女看黄片| 寂寞人妻少妇视频99o| 在线免费十八禁| 91aial.com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成人二区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观看|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网站| 成人漫画全彩无遮挡| h日本视频在线播放| 老司机影院成人| 日本与韩国留学比较|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美|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日韩欧美在线乱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