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gxing
入夜的城市,車依舊川流不息,不知道你是否也幻想過一切靜止,而自己成為那個唯一的移動者。
阿島用一臺無人機和一個名為Cinemagraph的軟件把這個想法實現(xiàn)了。只需要找到一個城市立交橋,按下錄像按鈕,之后將視頻導入這個APP,一鍵完成后期。過程簡單,效果兼具創(chuàng)意和趣味,阿島實驗室的這一分享成功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
之后還用無人機的智能飛行加上延時攝影拍出了白駒過隙和斗轉(zhuǎn)星移,用點燃的鋼絲綿和LED燈開啟了無人機光繪的新玩法,怎么做到的他在視頻里有很清楚的闡釋,但我更關心的是他怎么想到的。
攝影的重啟
阿島接觸攝影有好幾年了,他對攝影對象沒有特別的要求,不管是風光、城市、人像他都感興趣,在剛接觸攝影的時候他喜歡拿著相機亂走亂拍,但漸漸的隨著攝影技能、自我要求的提高,他開始有點兒不喜歡“舉起相機”了,畢竟自由時間有限,老是拍日常的東西讓他感到有些膩味。直到2015年年初,看到朋友的Inspire 1,無人機輕松地飛起來,圖傳又很清晰,感到大為震驚,好像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
“高頻的外出旅行對于大部人來說都不現(xiàn)實,對于常年呆在一個地方的攝影愛好者來說,同樣的東西翻來覆去地拍,大概也難免會感到乏味,而無人機的出現(xiàn)就好像把我的攝影愛好之路重啟了一遍?!卑u說即使是同一個地點,無人機拍出來的是完全不一樣的照片。但這并不意味著一臺會飛的相機能直接讓你的作品升華。相反,因為高度大幅上升,構圖的難度反而變大了。同樣一個場景,不同的航拍高度和角度,拍出來的片子也大不一樣。對于航拍愛好者來說,需要思考的是根據(jù)被拍攝物的造型特色,甚至光線方向來選擇不同的構圖方式。
以禮堂的一組照片為例(右圖),他分別用三種不同的角度拍攝了這一個物體。第一張從禮堂正面平拍,最直觀地展示了建筑造型,同時把后面的“耶穌光”也拍了下來;第二張升高無人機并靠近物體俯拍,讓禮堂尖頂上的十字架映在海面的波浪上;第三張則是標準的“上帝視角”,從建筑正上方扣拍下去,禮堂仿佛變成了一艘停泊在海岸邊的船。
當然他并不僅僅滿足于視角的不同,還開始嘗試將微動、延時、光繪這些都是傳統(tǒng)攝影中已存在的玩法和無人機嫁接起來。他說,無人機不止可以作為航拍設備,還能用作拍攝道具,充分利用無人機飛行的特點,發(fā)揮想象力,就能實現(xiàn)新鮮的效果。
新玩法的互聯(lián)網(wǎng)基因
如何在生活的半徑內(nèi)發(fā)現(xiàn)有意思的玩法是阿島的分享中想解決的“痛點”,除了本身的攝影基礎所提供的靈感和“異于常人”的腦洞,用簡單、快速的方式實現(xiàn)并且輕松地介紹給其他的新人玩家是他更為特別的一點。
阿島坦言,互聯(lián)網(wǎng)的從業(yè)經(jīng)驗對玩航拍是有一定幫助的,例如善用搜索功能。他說在大疆社區(qū)有很多經(jīng)驗貼,從無人機的使用到拍攝技巧、到不同地區(qū)的飛行規(guī)定和后期制作,通過搜索可以輕松找到。那些反復被介紹的玩法,也意味著在制作方法上有進步的空間,需要簡化。
不需要祈禱天時地利人和,通常阿島的攻略有很好的可復制性,各式各樣的APP被他用得淋漓盡致,職業(yè)使然,他甚至會在推薦中分析某款工具的界面布局和交互設計。
在想要實現(xiàn)特殊效果和高效的制作方法都找到之后,問題只剩下如何更好地吸引受眾。有用更要有趣,從頗具魔性的片頭到埋下不少“梗”的腳本,控制在3分鐘左右的短視頻,顯然這些都很符合傳播規(guī)律。
去年和朋友一起創(chuàng)立的無人機自媒體“HeyDrones”,讓他從產(chǎn)品經(jīng)理成功轉(zhuǎn)型,成為“放飛機”的少年。每一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阿島希望通過他的教程和文章,讓無人機的小白玩家們能夠快速入門,更輕松地享受無人機帶來的樂趣。
認知盈余
要玩好無人機,與拍攝和后期方法相比,地點的尋找對航拍來說是一個更為基礎性的因素。阿島說,很多專業(yè)的朋友在教授新人的時候可能忽略了這一點,只學會如何操控無人機、設置參數(shù)、后期處理是不夠的。對于航拍新人來說,如何尋找好的航點恐怕更為重要。
他推薦了一款能夠幫助尋找航拍點的APP:奧維瀏覽器。在APP中開啟衛(wèi)星圖模式后可以以上帝視角檢索地面,不再受限于我們的三維想象力,可以輕松發(fā)現(xiàn)優(yōu)質(zhì)航拍點。
當然,除了借助地圖軟件外,阿島建議在別人的分享中找到真正吸引你的小眾航拍點。
DJI GO中,有一個搜索和發(fā)現(xiàn)的功能,能迅速找到由飛友提供的周邊航拍點?!彼f,在去往一個陌生城市航拍時,我們可以提前在螞蜂窩等旅游攻略平臺搜索當?shù)刂穆糜尉包c,以及Instagram這樣的社交媒體中通過標簽查找,這些地方往往也是相對有價值的。
初識攝影時體會過一個人摸索的艱難,他也呼吁更多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分享。這一建議讓我聯(lián)想起了《認知盈余》這本書,作者克萊·舍基說,美國人一年花在看電視上的時間大約2 000億個小時,而這幾乎是2 000個維基百科項目一年所需要的時間。如果我們將每個人的自由時間看成一個集合體,一種認知盈余,那么,這種盈余會有多大?我們已經(jīng)忘記了我們的自由時間始終屬于我們自己,我們可以憑自己的意愿來消費它們,創(chuàng)造它們和分享它們,我們可以通過積累將平庸變成卓越。
隨著無人機更多地走進人們的生活,通過平臺的聚合,具備一定規(guī)模的航拍社群正在形成。越來越多像阿島這樣的樂于分享者的出現(xiàn),對于航拍這個大社區(qū)以及混跡其中的每個人而言,都是很大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