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The Ballad of Sad Café被譽為美國南方女作家卡森·麥卡勒斯最好的作品,出版后受到美國評論界的熱烈批評,這部小說迄今有兩個中譯本,一為1975年金圣華所譯的《小酒館的悲歌》,一為1978年李文俊所譯的《傷心咖啡館之歌》。本文以The Ballad of Sad Café的金圣華和李文俊譯本為研究對象,借鑒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社會學理論的核心概念慣習,通過細讀比較兩譯本,分析譯者慣習對譯者翻譯選擇的影響。筆者認為兩譯者受教育、職業(yè)、性別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不同的翻譯慣習,因而產出了風格相異的譯本。
關鍵詞:譯者慣習;譯本比較;文本細讀;翻譯選擇
《傷心咖啡館之歌》被譽為美國南方女作家卡森·麥卡勒斯最好的作品,出版后受到美國評論界的熱烈批評。1975年由金圣華所譯的《小酒館的悲歌》由今日世界出版社出版,但此版本未在大陸發(fā)行。1978年李文俊將其譯為《傷心咖啡館之歌》,在《外國文藝》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引起了國內讀者對麥卡勒斯的熱情關注。(由于為人所熟知是李譯本,后文中都以《傷心咖啡館之歌》指代The Ballad of Sad Cafe)根據中國知網文獻檢索統(tǒng)計(截至2016年11月末),以《傷心咖啡館之歌》為研究對象的學術論文有334篇,多是對作品主題、敘事結構、語言風格的探討,鮮見基于其譯介的研究文獻。筆者以《傷心咖啡館之歌》為研究文本,另擇取其兩中譯本為研究對象,從翻譯社會學角度出發(fā),通過細讀比較兩譯本,探討慣習對譯者翻譯實踐的影響。
一、社會學視域下的譯者慣習概念
布迪厄認為“慣習是一個同時具備了持續(xù)性與變換可能性的性情傾向體系。作為一種結構化結構,慣習同時又是被賦予了某種傾向的促結構化的結構。它既生成于實踐與表象之中,又形塑了實踐與表象?!保˙ourdieu,1977:72)自20世紀末,布迪厄的“慣習”理論開始被用于翻譯研究。1998 年,丹尼爾·西梅奧尼(Daniel Simeoni)的《譯者慣習的關鍵地位》一文對慣習做了有益的嘗試,開拓了學者們的視野。西奧·赫曼斯和讓·馬克·古安維克也分別從理論和實踐角度分析慣習對譯者的影響。國內學者諸如邢杰、王悅晨、屠國元等也都對譯者慣習進行了不同層次的研究。在翻譯活動中,譯者對翻譯規(guī)范的接受過程也即譯者翻譯慣習的形成過程,但譯者的慣習并非只限定于翻譯場域之中,“譯者自早期的教育經歷,生活背景及社會軌跡中所內化的性情傾向也影響譯者慣習的形成?!保∕eylaerts,2010:3)慣習對譯者翻譯實踐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對譯者翻譯文本選擇、翻譯策略和語言風格的影響。
二、譯者慣習對譯者翻譯選擇的影響——兩譯本對比研究
(一)譯者慣習對翻譯文本選擇的影響
通過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除了《傷心咖啡館之歌》的文學價值,金圣華和李文俊選擇這部小說受到不同的慣習影響。金圣華認為擇書如擇友,不可不慎,萬一在翻譯過程中發(fā)覺不合適,就會陷入兩難的境地?!秱目Х瑞^之歌》揭露了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壓迫,也傳達了作者對男權社會的抗爭。金圣華在翻譯行業(yè)也發(fā)現(xiàn)了男女的不平等。她認為男女譯者在工作能力上沒有明顯差別,但是女性以與男性同樣的能力卻不容易獲得同樣的社會地位。(穆雷 1999:38)因此她希望能提高女性譯者的地位,呼吁兩性平等。金圣華選擇翻譯這部作品是出于對于作品中女性主義的共鳴。
李文俊翻譯《傷心咖啡館之歌》是在新時期初期,當時國內文學百廢待興,作為編譯者,李文俊肩負著介紹外國文學流派的任務。因在工作初期,李文俊接觸了比較多的美國作品,“慢慢地覺得自己對美國文學比較對路,所以就開始翻譯美國文學”。1958年選了兩篇??思{的短篇請人譯介之后發(fā)表在《譯文》上,從此便與美國南方文學締結了不解之緣。由此可見李文俊選擇翻譯這部小說是出于對美國南方文學的喜愛和介紹美國南方文學的需要。
(二)兩譯者慣習對翻譯策略選擇的影響
1.歸化與異化
金圣華與李文俊在大體上都主張采用歸化的策略。金圣華深受傅雷的影響,傅雷主張“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這也是金圣華譯途中時時不忘的圭臬。她強調行文的流暢,但是當“順暢”與“忠實”不可兼得時,金圣華選擇忠于原文。她認為即使有些話由自己來說更簡潔了當,也得照著原文一字一句地斟酌。李文俊翻譯思想受錢鐘書影響很深,他認為好的譯文應該精煉講究,不能歐化、跳躍得讓讀者看不懂。
Eg.3 Now it seemed to the town that he was more dangerous than he had ever been before, as in Atlanta he must have learned the method of laying charms.(McCullers, 52)
金譯:對鎮(zhèn)上的人來說,現(xiàn)在的馬文·梅西比以前更危險了,因為在亞特蘭大監(jiān)牢中,他一定學會了施妖術的本領。(P63)
李譯:如今,在鎮(zhèn)上的人看來,他比以前更危險了,因為他在亞特蘭大的監(jiān)獄里準是學會了蠱惑人的妖術。(P1)
兩位譯者都采取了歸化的翻譯策略,譯文符合漢語表達習慣,流暢通順。英語多長句漢語多短句,因此,為了符合漢語習慣,對于長句都做了拆分處理,金譯本將第一句拆分為兩句,將“now”移到后面形容馬文,李譯本將第一句拆分為三個短句,將“now”摘出來單獨成句,盡管在細微處有所不同,但都完整地表達出了原文的意思,并且表達方式符合漢語表達習慣。但是兩位譯者對于一些地方還是有分歧的。
Eg.4 原文:The largest building, in the very center of the town, is boarded uncompletely and leans so far to the right that it seems bound to collapse at any minute.(P1)
金譯:位于小鎮(zhèn)中心最大的那座建筑物,全部用木板封起,向右傾側的幾乎隨時都會倒下來。(P1)
李譯:鎮(zhèn)中心全鎮(zhèn)最大的一座建筑物上,所有的門窗都釘上了木板,房屋向右傾斜得那么厲害,仿佛每一分鐘都會坍塌。(P1)
這一句是小說一開始對后來愛密利亞小姐最后獨居的地方的描寫,為符合漢語表達習慣兩譯本都把前兩個小句合成一句并對最后的長句進行了拆分,但具體處理方法還是存在差異。首先“is boarded up completely”為符合漢語習慣化都被動為主動,但金譯本直接譯為“全部用木板封起”,而李譯本采用了增譯的策略譯為“所有的門窗都釘上了木板”,李譯本增加了原文沒有表達出來但暗含的意思,把建筑物的外觀及細節(jié)都具體化了,更加生動形象。接下來的這個復雜句金譯本沒有拆分,一個句子下來有點歐式表達的味道,而李譯本將其拆分為兩個小句,更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讀起來意思表達得更為明晰。
2.譯序和譯注
譯序“讓讀者更好地享有知情權,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擺脫譯文與原作之間的分裂狀態(tài)?!保ㄐ鞜?,2005)譯注則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原作品的文化背景。自從意識到譯者不受重視之后,金圣華就主張譯作應該有譯序,把原著與作者的來龍去脈,翻譯過程所遇到的困難及迎刃而解的方法,介紹得一清二楚。但是《小酒館的悲歌》是金圣華的第一本譯作,當時對譯者地位的感受還沒那么深刻,因此沒有寫譯序。李文俊了解《世界文學》向讀者介紹最新的外國文學思潮和經典作品的辦刊宗旨,譯序是譯者與讀者溝通的橋梁,因此李文俊在譯后記中道出了與這部小說的淵源。
兩位譯者都采用了腳注作為對譯文的補充,李譯本共有四個地方加了腳注,金譯本共有三個地方加了腳注,其中有兩處關于文化背景的腳注是相同的?!秱目Х瑞^之歌》中在前后兩段分別出現(xiàn)了“圣燭節(jié)”和“土拔鼠”,這兩個意象是有內在文化上的聯(lián)系的,但是中國讀者不清楚兩者的聯(lián)系,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原文。因此兩位譯者都在下邊加注解釋了兩者的聯(lián)系。此外,李譯本另外兩處腳注分別解釋了“小花生米”和“洛”,金譯本另外一處腳注解釋了“鏈囚”。李譯本一處將“Law”譯為“洛”并解釋“‘洛是‘李蒙第一個音節(jié)的轉音,是一種愛稱”,此處金譯本將其譯為“老天爺”,顯然是將其看作“Lord”的簡稱。根據上下文,此處是愛密利亞小姐對李蒙的昵稱,且英文中也不曾有把“Lord”簡稱為“Law”的用法,因此李譯本是正確的。
另外兩個腳注都是對原著文化負載詞的解釋,李譯本將“Peanut”譯為“小花生米”并解釋“在美國俚語中,小花生米指矮小的人”,相比于金譯本的“小矮子”,李譯本保留了原作中的文化意象,并豐富了漢語的詞匯。金譯本將“chain gang”譯為“鏈囚”并解釋“指一群腳踝鎖上鏈子的囚犯,常被派往監(jiān)獄外服勞役。以前美國南部常見”。相比于李譯本的“苦役隊”,金譯本的譯法直接指明了這伙人的囚犯身份,且加以注釋有助于讀者的理解。這兩處都采取了直譯加腳注的方式,譯文生動形象,且腳注注明了原文用詞的微妙。
綜上所述,兩位譯者所選擇的翻譯策略有同有異,他們都認同歸化的翻譯策略,但金圣華為了忠實于原文,有的地方選擇用采用異化的策略。此外,兩位譯者都采用了腳注作為補充,李文俊還寫了譯后記,而金圣華在當時還沒意識到譯者的地位問題,并沒有寫譯序。
(三)譯者慣習對譯作語言風格的影響
金圣華認為文學翻譯應注重文采,“原文是部經典名著,文采逼人,譯者在翻譯時,必須保留那一份原著中的靈氣”(金圣華 2014:60)。這也和她自身的創(chuàng)作風格有關,金圣華認為一部理想的譯作是“原著風格加譯者風格,兩者交疊糅合,以最自然、最不著痕跡的風貌重現(xiàn)作品”(金圣華 2001:22)李文俊主張譯者應該在全面理解原著之后,在忠于原著的基礎上進行翻譯,對全書的精神、原著的風格、作者的感情態(tài)度和文字口語化的程度進行宏觀上的把控。在這方面他深受蕭乾翻譯思想的影響,蕭乾認為方言里有些獨特的表達方式妙不可言,李文俊在譯文中用了不少方言和俗語,在貼近原著風格的基礎上力求語言生動、貼切。
Eg.5 He is a man of not much account -- sallow, shambling, and with no teeth in his head. He has the three-day malaria, which means that every third day the fever comes on him. So on two days he is dull and cross, but on the third day he livens up.(P13)
李譯:這是個說話沒分量的人——臉色灰黃,行動蹣跚,嘴里連一顆牙都不剩了。他身上有三天發(fā)一次的瘧疾,這就是說他三天就要發(fā)一次燒。所以,有兩天他呆頭呆腦、脾氣乖戾,可是到了第三天他活躍起來了。(P12)
金譯:他是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形容枯槁,舉止散慢,滿嘴牙齒都掉光了。他患了三日周期的瘧疾,即是每三天發(fā)熱一次,所以第一、第二天無精打采,脾氣暴躁,第三天則神氣活現(xiàn)起來。(P14)
使用四字格“可使文章增添不少生花之筆,一篇譯文恰到好處地用一些四字格,可讓人讀起來抑揚頓挫,起落跌宕,可以享受到語音上的諧美感”(馮慶華2001: 113)在兩個中文譯本當中,都出現(xiàn)了中文的四字格,比如:“行動蹣跚”、“呆頭呆腦”、“脾氣乖戾”、“無足輕重”、“形容枯槁”、“舉止散慢”、“脾氣暴躁”、“神氣活現(xiàn)”等。漢語的四字格很好地保留了中國傳統(tǒng)語言的文字之美,他們讓譯文増色不少的同時,還使譯文符合中文讀者的表達習慣。
雖然《傷心咖啡館之歌》兩個譯本在一些地方都有采用四字格,但是由于受到不同慣習的影響,譯者的翻譯策略不同,造成兩個譯本在用語方面還是有很大差別。上文有提到,譯者李文俊主張在宏觀上把控原作的語言風格,《傷心咖啡館之歌》獨特的民謠敘事風格是一大特色,秉承“民謠體”簡潔的特征,李譯本多選擇簡單的表達方式,相對而言,金譯本則多選擇帶有文學性的“四字格”和帶有古言色彩的詞匯。比如:
Eg.6 Unless she knew exactly and definitely what she thought of a matter (which was nearly always the case) she preferred to ignore it.(P58)
李譯:如果她對一件事沒有具體明確的結論(一般情況下她都是有的),她寧愿是置之不理。(P57)
金譯:除非她對一件事知道得清清楚楚,確確實實(她對每一件事幾乎都是如此),她寧愿完全置之不理。(P70)
在上述例子中,兩個譯本在用語上有明顯不同,相對而言,李譯本用語較為簡潔,而金譯本則是多用四字格。恰當使用“四字格”能讓譯本錦上添花,但過度使用四字格則會有堆砌之嫌,譯本難免失之流暢。此外,李譯本中多出現(xiàn)如“黑不溜秋”、“今兒”、“斷脊梁的”、“二流子”等方言和俗語,不僅貼合原著風格,更是是譯文語言生動、形象。而金譯本中多見一些有古文色彩的詞匯諸如“承繼”、“子夜時分”、“如此良宵”等,這也是受譯者創(chuàng)作慣習的影響,此類詞語有古言意趣,但與原文簡單的語言風格并不相符。
總之,兩位譯者都用到了四字詞語為譯文增添文學性,但是相比李譯本,金譯本四字詞語數量及其可觀。金圣華受創(chuàng)作慣習影響,多用四字格和有古言意趣的詞語,李文俊譯本貼合原著風格,用詞簡潔,且多用方言和俗語。
三、結語
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似乎面臨無規(guī)可循的多種選擇,但一切都能從譯者的慣習中找到根源。由于教育背景、翻譯經歷和性別差異等因素,李文俊和金圣華形成了不同的翻譯慣習,進而形成了不同的譯本。通過細讀兩譯本并進行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兩譯者大體上都采取歸化策略,也會使用四字格為文章增色,但具體處理時還是有很大差異。李譯本在貼合原著語言風格的基礎上,采取“歸化”策略,譯文簡潔流暢,且對哥特元素翻譯的得心應手,但其男性的身份讓他在翻譯時無意識地進行了性別重構,賦予原文一些中性詞以貶義色彩,有悖原作追求男女平等的精神。相比而言,金譯本中多用四字格與帶有古文色彩的詞語,舍“流暢”而就“忠實”,有些地方讀起來就有些拗口,且對哥特風格的翻譯相形見絀,但金圣華女性的身份讓她對原作中的女性主義產生共鳴,譯文措辭嚴謹,更貼合原著所表達的反抗男權的精神。兩位譯者都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翻譯慣習,在幾乎同一時代為我們提供了風格各異的譯本,還有更多的研究價值有待發(fā)掘。
參考文獻:
[1] Bourdieu, Pierre.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M]. trans. by Richard N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2] McCullers, Carson. The Ballad of the Sad Café and Other Stories[M].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91.
[3] Meylaerts, Reine. 2010. Habitus and Self-image of Native Literary Author-translators in Diglossic Societies[J].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1): 1-19.
[4] 馮慶華. 實用翻譯教程[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 2001.
[5] 傅雷. 傅雷譯文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第一卷,476.
[6] 金圣華. 橋畔譯談新編[M].《譯家之言》.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
[7] 金圣華. 譯道行[M].《巴別塔文叢》.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8] 卡森·麥卡勒斯. 傷心咖啡館之歌[M].李文俊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7.
[9] 卡森·麥卡勒斯. 小酒館的悲歌[M].金圣華譯,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5.
[10] 穆雷. 心弦——女翻譯家金圣華教授訪談錄[J].中國翻譯,1999(2),,36-38.
[11] 謝莉·西蒙. 翻譯理論中的性別[A]. 徐寶強,語言與翻譯的政治[C]. 北京:中央編譯局出版社,2001.
[12] 徐煒.譯序的作用[J]. 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05,(02).
第一作者:王春,女,大連外國語大學研究生導師,文學翻譯研究方向。
通訊作者:趙明會,女,大連外國語大學研究生,文學翻譯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