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文佳
摘要:在進行高中物理學習時,學生應先對每節(jié)教材內容預習,然后帶著問題去聽課,最后復習鞏固,這是學習經驗的“三步曲”,它也被證明是獲得高分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但是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這種學習方法顯得過于刻板,存在著諸多弊端,它極大地阻礙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在實際教學時,我們要想辦法克服物理教學中預習的弊端,更好地開展物理教學。
關鍵詞:高中物理;預習;弊端;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8-0012
一、課前預習易產生的問題
1. 不利于發(fā)現(xiàn)學習
一位教師在演示反沖運動實驗時,為增強懸念,事先將透明水槽中的彎管遮住,讓學生只看到水注入錐形容器自動旋轉起來的現(xiàn)象,然后再讓學生猜測被遮住部分的設計。話音剛落,馬上就有學生回答:下面接有“之”字形兩端開口的彎管。問該生是怎么想到的,回答說是預習時從課本上看到的。謎底已揭,其他同學也就不愿再去思考,一次很好的思考機會就此喪失了。其實,類似情況在教學中并不鮮見,若任其發(fā)展,將會削弱教學效果,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和思考問題的習慣。
有一種發(fā)現(xiàn)學習模式,是運用探究的方法去發(fā)現(xiàn)學科的基本原理。在課堂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習首先在于創(chuàng)設一種問題情境,學生通過對問題的研究與解決獲得發(fā)現(xiàn),再把發(fā)現(xiàn)的知識加以內化形成認知結構。通過發(fā)現(xiàn)學習,學生可以更多地經歷發(fā)現(xiàn)的過程,更多地體驗發(fā)現(xiàn)的快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和創(chuàng)造能力。
2. 不利于猜想
沒有大膽的猜想,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將猜想引入教學之中,將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活躍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促進能力的提高。猜想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自由創(chuàng)造的廣闊天地,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讓各種方法自由發(fā)展。一旦學生經過預習直接獲得了問題結果,猜想的情境就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壞,學生的思維活動就得不到充分展開,久而久之,學生也就失去了主動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機會,猜想的源泉也因此而枯竭。
譬如《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這節(jié)課,如果學生課前進行了預習,必定知道加速度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顯然會抑制學生的思維,學生所做的猜想也就只能局限于課本的幾種情況,想象的翅膀又如何伸展得開呢?
3. 不利于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于科研工作者開展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以小組合作形式開展研究性學習,通過與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問題、確定目標、制訂方案、收集信息資料并進行分析處理、尋找問題的答案或結論。盡管高中生的學習活動不能等同于科學家的研究工作,但兩者在組織形式和探究過程上的相似,又為學生獲得與科學研究相似的體驗提供了基礎。然而,一旦學生在課前進行了預習,了解了結論,小組合作學習就將無法開展,學生也就不能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二、如何應對
課前預習——帶著預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聽課——課后復習鞏固,這是傳統(tǒng)學習的“三部曲”和寶貴經驗。如今,這種預習方式對于高中物理這門實驗性和探究性極強,特別需要創(chuàng)新思維的學科,卻產生了諸多流弊。這是否意味著學習高中物理就完全不需要預習呢?在預習環(huán)節(jié)利弊并存的情況下,教師這一教學的主導者又應該采取哪些有效的對策呢?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預習是必要的,但并非所有的內容都適合預習。一般來說,概念課、了解性內容、整理和復習課,學生可適當預習。而那些以探究為主的內容,像“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探究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和實驗,一般不宜讓學生預習。因為這類知識預習后反而失去了探究的意義,不利于學生問題意識和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
其次,預習要有針對性。具體說來,預習的設計要考慮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點。高一年級學生應側重培養(yǎng)其預習興趣和習慣,高二年級以上的學生重在訓練其物理思維、引導其掌握物理學習方法。必要時,還可給學生提供預習提綱,以增強預習效果。指導預習方法也不可忽視。一般而言,物理預習可采用如下步驟:初讀教材,了解主要內容;細讀教材,把握知識的來龍去脈;精讀難點內容,思考、標注疑點;嘗試練習,檢驗預習效果。
第三,根據(jù)預習的成果“以學定教”,高效演繹課堂教學。作為物理教學的起始環(huán)節(jié),預習對于后續(xù)的物理課堂教學具有特殊重要的影響??偟恼f來,預習后的課堂教學需要把握以下原則:
1. 教師應注重傾聽
例如,有這樣一個“思考與討論”:根據(jù)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作圖,可以看出,兩個力F1、F2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隨著F1、F2的夾角而變化,分別考慮:當夾角等于0°和180°時,怎樣確定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這是在引入平行四邊行定則后學生所做的工作,待解決的問題是:學生要根據(jù)解決矢量問題的經驗,嘗試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設,進而運用平行四邊形的知識進行分析論證,得出結論。這樣的問題學生預習后基本上能夠解決,教師應盡可能少說或者不說,讓學生匯報自己預習后的收獲。
2. 教師應注重點撥
有些知識學生預習后似乎懂了,但是又說不出其中的緣由,覺得這樣或那樣理解都可以,這時教師可以適當給學生一些提示。
3. 教師應及時補充
學生的“視力”畢竟有限,有些知識是隱性的,學生在預習時難以看透教材,體會到教材中所蘊涵的物理思想和方法,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適時“補充”,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
綜上所述,預習是探究教學中的重要手段,但在教學過程中這一手段應慎用,特別要根據(jù)具體情況確定是否需要預習。需要學生以發(fā)現(xiàn)學習的形式去學習的內容,就不需要布置預習;需要學生以接受學習的形式來學習的內容,則可布置預習。布置預習,不可籠統(tǒng),應提出具體要求,列出思考提綱;對前后聯(lián)系較為密切,不一定非要預習下一課的內容,可提供課后思考題,讓學生課前研究,同時引導學生樹立不唯上、不唯書、不唯師的預習態(tài)度。
(作者單位: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第三中學校 04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