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楠
(信息產業(yè)部電子綜合勘察研究院)
地質災害風險的評價以及管理措施研究
解 楠
(信息產業(yè)部電子綜合勘察研究院)
近年來,隨著環(huán)境破壞的日益加劇,使得許多地方都出現了地質災害,地質災害對于人們的正常生產以及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都造成了嚴重的威脅,所以必須要加強對于地質災害的防治。而要有效地防治地質災害,就需要對于地質災害風險進行評估,在對于地質災害風險有效地進行了評估之后,然后再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從而使得地質災害對于人們所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因此本文主要就地質災害風險的評價以及管理措施進行了相應的研究。
地質災害;風險評估;管理措施
隨著近些年地質災害的頻發(fā),對于地質災害風險的評估也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地質災害風險評估是預防和管理地質災害的一個重要基礎,只有在科學的對于地質災害風險進行評估之后才能夠有效地對其進行管理,而通過對于地質災害的有效管理,能夠將地質災害所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所以對于地質災害風險的評價以及管理措施進行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1.1 地質災害風險評價體系
要有效地對于地質災害風險進行評價,往往需要依賴于地質災害風險評價體系,而就我國的實際情況而言,地質災害風險評價體系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危險性分析,通過對于歷史地質災害的活動程度以及地質災害所帶來的影響進行分析,從而綜合確定出地質災害可能帶來的危險。其次是易損性分析,易損性分析主要是對于評價區(qū)域內的受災體數量以及其防災減災能力進行分析,從而確定評價區(qū)在地質災害來臨時的易損性。第三是期望損失分析,期望損失分析主要是建立在危險性分析以及易損性分析的基礎之上的,對于地質災害所帶來人口傷亡、經濟損失以及對應的損失值進行定量的分析。以上就是地質災害風險評價體系的主要內容。
1.2 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的流程
在對于地質災害風險進行評價的過程中,首先需要根據風險評價的目的以及相關評價區(qū)域的實際條件來建立起相應的地質災害風險評價體系,并且確定相應的評價方法。然后再對于各種基礎數據全面地展開調查,從而對于評價區(qū)域的地質災害情況加以了解。在完成了對于基礎數據的調查之后,再依據地質災害危險性的構成、易損性構成以及防治能力等對于評價區(qū)域的期望損失進行分析,最后再依據以上結果來提出地質災害的應對對策,從而有效地控制地質災害所帶來的損失。
1.3 地質災害風險評價類型
針對不同的目的以及服務對象,可以將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的類型進行相應的劃分,一般都是按照地災害風險評價范圍或者是面積來對于地質災害風險評價類型進行劃分的,按照該分類方式,可以將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劃分為點評價、面評價和區(qū)域評價三類。其中,點評價所指的是對于一個地質災害體或者是一個具有相同活動條件和特征的相對獨立的災害群的災情或者是風險程度進行評價,一般來說,點評價的范圍在及時平方公里以內,而行政區(qū)范圍一般不會超過一個縣。而面評價則是針對一個具有相對統一特征的自然區(qū)域或者是社會經濟區(qū)域展開評價,面評價的面積從幾十平方公里到幾千平方公里不等,而且行政范圍至少為一個縣。進行面評價的地區(qū)一般都是地質災害危害較為嚴重的地區(qū),所以在進行面評價的范圍內,一般都存在著多處地質災害點,因此在評價的過程中往往也是采用的綜合評價的方式。而區(qū)域評價則是指的跨流域、跨地區(qū)進行大面積的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其評價范圍一般是一個省或者是多個省,在評價區(qū)域內,地質災害點往往也較多。對于不同范圍的地質災害風險評價而言,其評價目的、基礎、途徑以及方法都是不一致的,需要根據實際的情況選擇相應的方法,從而獲得準確的評價結果。
2.1 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機制
要想有效地對于地質災害進行管理,首先就必須要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機制,加強對于地質災害的勘察,通過建立起專門的勘察小組,對于地質災害的發(fā)育狀況以及潛在的安全隱患進行必要的調查,從而為相關部門制定地質災害防治措施提供依據。同時還應該建立起專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組,該工作組主要負責對于地質災害的預報和抗災救災工作。只有對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機制加以完善,才能夠在地質災害來臨之前有效地對其進行預防,同時在地質災害發(fā)生時有效地對其加以應對,從而減少地質災害所帶來的損失。
2.2 加大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力度
很多地質災害都是由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所導致的,所以要想有效地對于地質災害進行預防和管理,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有效地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只要生態(tài)環(huán)境不被嚴重地破壞,地質災害發(fā)生的可能性也將大大減小,所以加大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力度也是管理地質災害的一個有效措施。而在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過程中,必須要依據該區(qū)域具體的自然條件來進行,可以通過采取植樹造林,合理的對于開墾進行控制等措施來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同時增強人們的環(huán)保意識,避免由于人為活動而導致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全面推動生態(tài)文明建設,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對于地質災害加以預防。
2.3 加強工程防治
許多的地質災害實質上是可以通過防災減災工程的建設來加以控制的,因此要想更好地對于地質災害進行管理,還可以采取工程防治的措施。有效地進行防災減災工程的建設,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來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從而實現對于地質災害進行管理的目的。比如說在進行房屋建筑施工的過程中,為了有效地防止小型土質滑坡,可以采取滑坡后緣地表排水以及削方減載護坡等工程措施,又比如說在進行大型基坑開挖的過程中,為了防止基坑邊坡失穩(wěn),可以采取擋土墻以及土釘墻等防護措施來有效地對于邊坡失穩(wěn)進行防治,從而實現對于地質災害的管理。
2.4 建立地質災害預警系統
為了有效地對于地質災害進行預防和管理,還需要通過對于一些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加以利用,建立起科學的地質災害預警系統,從而實現對于地質災害的預警,對于地質災害所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比如說可以通過對于 GIS技術以及測量動態(tài)變形監(jiān)測技術等加以應用,建立起動態(tài)的地質災害預警系統,通過對于系統所收集的地質數據進行分析,從而有效地對于即將發(fā)生的地質災害進行預報,提前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防治,使得人們能夠從容地應對地質災害。同時還應該建立起科學的地質災害應急方案,一旦地質災害發(fā)生,能夠及時地進行應急處理。將地質災害預報系統和應急處理系統有效地結合在一起,能夠進一步提高人們管理地質災害的能力。2.5 加強生物防治
要想有效地對于地質災害進行防治,除了采取上述的措施之外,還可以采取生物防治措施,通過植樹造林、種草護坡以及合理耕牧等措施來促進生態(tài)的平衡,采取這些生物防治措施能夠有效地改善當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減少對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進而有效地減少由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而引起的地質災害。而且通過生物防治的方式也是最為根本的防治措施,只有從根本上恢復地質災害點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才能夠更加有效地避免地質災害。同時,生物防治還具有持續(xù)時間長以、投資少以及應用范圍廣等優(yōu)勢,其對于改善自然環(huán)境條件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所以生物防治也是避免地質災害的一個有效措施。
地質災害風險評價以及管理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為地質災害管理工作提供了必要的依據,所以必須要對于地質災害風險評價以及管理引起足夠的重視,從而有效地減少地質災害所帶來的損失。同時在地質災害來臨之前,采取必要的措施對于地質災害加以防治,減少地質災害對于人們的生產生活所造成的影響。
[1]唐亞明,張茂省,李政國等.國內外地質災害風險管理對比及評述[J].西北地質,2015,(2):238-246.
[2]欒銀州.地質災害風險評價與風險管理[J].有色金屬文摘,2016,31(1):127-128.
[3]葉智亮,李柳華.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及其風險管理[J].大科技,2016,(25):191-191,192.
TU723
B
1007-6344(2017)09-0146-01
解楠,籍貫:陜西西安;生日:1982-11-03;專業(yè):巖土工程;職稱:工程師;單位:信息產業(yè)部電子綜合勘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