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壯麗
人教版的“資料袋”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起到豐富文本內容,拓展學生閱讀視野等作用。在教學中,合理有效地運用“資料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一些教師對“資料袋”的重視程度不夠,只是讓學生自己讀讀看看就算完事,多數(shù)學生對“資料袋”視而不見,造成了學生閱讀面狹窄等局面。那么,在教學中,教師如何運用“資料袋”,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呢?教師可以借助“資料袋”,指導學生高效預習;借助“資料袋”,串聯(lián)文本優(yōu)化課堂;借助“資料袋”,比較鑒賞文本內容;借助“資料袋”,合理拓展課外閱讀。筆者主要就這幾個方面進行具體闡述。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練習閱讀的最重要階段是預習?!痹陂喿x教學中,為了避免學生預習目標不明或者預習走過場等現(xiàn)象的發(fā)生,教師就可以結合“資料袋”的內容,給學生布置恰當?shù)念A習作業(yè),以提高學生的預習質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伯牙絕弦》一文主要講了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表現(xiàn)了主人公俞伯牙與鐘子期之間令人感動的真摯情誼。作為一篇文言文,學生做好必要的預習就顯得尤為重要。鑒于《伯牙絕弦》一文中課后“資料袋”的主要內容是對“高山流水”傳說的介紹以及對比喻義的說明,筆者提出了如下預習要求:(1)讀課文數(shù)遍,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2)閱讀“資料袋”,了解“知音”以及“高山流水”的由來。(3)結合課文后的注釋與自己的理解,簡要說說課文寫了什么內容。這樣一來,由于在預習過程中,學生對“資料袋”的內容已經(jīng)了然于胸,在學習課文的時候,就很容易被俞伯牙與鐘子期之間感人的友情所打動,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有效提升了預習效果。
在閱讀教學中,筆者巧妙運用“資料袋”指導學生預習,幫助學生明確了預習的方向,使學生做好了充分的課前準備,與此同時,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鑒于“資料袋”與文本內容聯(lián)系比較緊密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資料袋”,結合課文內容,提出恰當?shù)南嚓P問題,引領學生把文本內容有機地串聯(lián)起來,從而優(yōu)化整個課堂結構。
如《絲綢之路》一文主要通過對絲綢之路形成原因的介紹來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根據(jù)課后“資料袋”的特點,在閱讀這篇課文的時候,筆者主要是通過對“資料袋”的巧妙運用從而幫助學生串聯(lián)起整篇文章。結合課文內容與“資料袋”的內容,筆者首先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人們把哪條路稱為“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的起始分別指的是哪里?絲綢之路是古代橫穿亞歐的通道……(資料袋)。絲綢之路有什么標志?如今,透過這條絲綢之路人們好像看到了什么?(課文第1自然段)絲綢之路得名的原因是什么?(資料袋)這條絲綢之路曾經(jīng)發(fā)生過哪些有意義的、值得我們永遠記憶的事情呢?(課文重點段落)后來,在這條絲綢之路上還發(fā)生過哪些重要人物的經(jīng)歷呢?(出使西域的張騫,投筆從容的班超,西天取經(jīng)的玄奘)這樣教學,在“資料袋”與課文內容的多次切換中,學生巧妙地把與課文相關聯(lián)的內容都串聯(lián)了起來,真正感受到了“絲綢之路”的貢獻與價值,體驗感受更深刻,學習效果也更為顯著。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從“絲綢之路”的命名到“絲綢之路”的由來,以及在這條“絲綢之路”發(fā)生的事情與“絲綢之路”給我國古代人民帶來的便利與收獲等,一切都是由筆者自然引入,而又逐步深化,從而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學習了文本內容以及作者所要表明的思想情感等。這樣借助課后“資料袋”教學,可以使課堂結構渾然一體,令人印象深刻。
被選入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經(jīng)過編者精挑細選的。在教學時,教師如能充分借助“資料袋”,引領學生就文本中有價值的詞句進行比較、品評、鑒賞,則可以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還可以知其所以然,真正明白文本中語言內容或者表達方式等方面的奧妙。
如《泊船瓜洲》這首詩主要表現(xiàn)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在教學這首詩的時候,筆者先讓學生自讀古詩,結合注釋大致了解一下詩的意思。再讓學生反復朗讀古詩,說說哪些地方寫得好,為什么。當學生感受到“綠”在這兒用得比較巧妙的時候,筆者依據(jù)課后“資料袋”中介紹《泊船瓜洲》中“綠”由來的經(jīng)過,引領學生品讀鑒賞。于是結合課后“資料袋”中王安石在創(chuàng)作這首詩時先用“到”,后來覺得“到”字不妥就改為了“過”,后來還是不滿意,又改為“入”,最后受“春風何時至,又律湖上出”的啟發(fā),把詩句改為了“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經(jīng)過,讓學生品讀古詩,并品析“綠”字與“到、過、入”,比較“綠”字好在哪里,或者有什么區(qū)別。如此一來,學生在品讀鑒賞中真正感受到了詩人在用字上的講究與獨到。
在教學中,教師妙用“資料袋”引領學生比較鑒賞文本內容,不僅有效拓寬了學生視野,還讓學生學會了鑒賞文本、品評文本、比較文本、推敲文本等等,學生真正明白了古人在詩詞用字上的講究,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全面提升。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的時代,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掌握到豐富的知識、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是教師首先要考慮的任務。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資料袋”,引領學生拓展閱讀,這樣有助于學生在由課內知識向課外知識的過渡中學會學習,并使自己的思想認識更加豐富,閱讀水平得以提高。
如《景陽岡》一文主要通過對武松打虎前因后果的描述,表現(xiàn)了武松豪放、無畏、倔強、機智勇敢等性格特點。在教學時,在初步感受武松這一人物形象的基礎上,為了豐富學生視野,拓展學生閱讀面,筆者讓學生閱讀課后“資料袋”,并向學生簡要介紹了武松這個人物形象。當學生正聽得津津有味的時候,筆者又話鋒一轉,拋下一句:“水滸傳里關于武松的故事還有很多,如果你想了解武松或者更多像武松這樣的英雄好漢,那么不妨借來原著《水滸傳》利用課余時間讀一讀?!痹谶@里,筆者戛然而止的故事、特意為之的懸念,一下子把學生的胃口吊了起來,學生的心里癢癢的,這就為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鼓勵學生拓展閱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的鈴聲并不是學生學習的終點,教師如能根據(jù)課文的性質特點,巧妙運用“資料袋”,就能把學生的閱讀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將學生引向更為廣闊的閱讀空間。
“資料袋”作為小學語文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教學資源。教師只有認真鉆研文本,找出“資料袋”與文本內容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適時切入,才能真正點亮閱讀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