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葛鵬云
南京市高淳博物館珍藏著一方城隍廟印,為原高淳古城城隍廟內(nèi)的法物,蘊含了溧水、高淳兩縣城隍祭祀和歷史沿革等重要信息。與一般府縣不同,兩縣城隍神同為白季康,皆建城隍廟祭祀,兩縣民眾城隍信仰蔚為大觀。
明清神像畫中的城隍神白季康像,高淳博物館藏
20世紀(jì)60年代,高淳老街西街實施拆遷改造,包括城隍廟及其周邊陳家祠堂、東平殿廣場等在內(nèi)的不少古建筑被拆除,高淳城隍廟建筑從此徹底“消失”。城隍廟內(nèi)的文物散落民間,歷經(jīng)變遷,原高淳城隍廟的一方城隍廟印被高淳博物館收藏。
這方城隍廟印保存完好,質(zhì)地為銀、鉛、錫合金。印通高11厘米,臺厚1厘米,印把手高10厘米。印把手呈倒“丫”形,底部銜接處飾獸紋。印面12厘米見方,印文為朱文篆體,刻有“敕封顯佑伯溧水高淳貳縣城隍司之印”豎排四行16字。背面字體楷書,陰文,內(nèi)容為“大宋敕封大明分?jǐn)z”8字。透過這方印,我們不禁要問,溧水、高淳兩縣城隍究竟是何方神圣?兩縣城隍信仰是如何形成、發(fā)展的?這些問題都引發(fā)我們深入探究的興趣。
“城”“隍”二字最早見于《周易》:“城復(fù)于隍,勿用師?!蔽和蹂觥吨芤住纷⒃疲骸啊菑?fù)于隍’者,居泰上極,各反所應(yīng),泰道將滅,上下不交;卑不上乘,尊不下施,是故‘城復(fù)于隍’也?!币馑际钦f:古人筑城墻、挖壕溝以保平安,是為“泰”;城墻倒塌了將壕溝掩埋,筑城的土取自溝中,又復(fù)歸原位,預(yù)兆“否”將至。根據(jù)周易卦象解釋,我們知道“城”“隍”分別是指城墻和護(hù)城的壕溝。而“城隍”一詞連用,始見于漢代班固《兩都賦·序》:“京師修宮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備制度?!边@里的城隍即是指城墻外的護(hù)城河,與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城池”是相近的概念。
城隍信仰起源于上古先民的土地神信仰。東漢《白虎通義·社稷》:“王者,自親祭社稷者何?為天下求福報……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稷,五谷之長,故立稷而祭之?!边@里的“社”就是土地神?!抖Y記》又載:“天子大臘八?!奔粗芴熳右D祭八神,其中之一就是“祭坊與水庸”。而“水庸”,據(jù)《說文解字》即城隍,說明水庸在當(dāng)時已經(jīng)作為保護(hù)城市的土地神,并接受祭祀了。如果說農(nóng)民崇拜土地神,那么城隍就成了城市居民所崇拜的對象?!陡叽境勤驈R志》即云:“夫天地間有一物,必有一神以主之,山川藪澤無不皆然,則聚一方之民而為高城深池以衛(wèi)之,豈無所以主之者?此城隍之神所以神歟!”可見祭祀城隍其實是上古社祭的延續(xù),由“水庸”衍化而來。
最早見于史籍的城隍廟,是建于三國赤烏二年(239年)的蕪湖城隍廟。《北齊書》載郢城(河南信陽)建有城隍廟,《隋書》亦有梁武陵王蕭紀(jì)祭城隍神的記載。至唐代,城隍廟的設(shè)立及祭祀已比較普遍,在唐人著作中常見有祭祀城隍的文章,如張悅、張九齡、李德裕、杜牧、李商隱皆有祭城隍文,李陽冰還有《縉云縣城隍祠記要》。由于城隍信仰糅合了諸如善惡報應(yīng)道德觀與儒、釋、道諸教,加之城隍神能應(yīng)人所請,時有靈驗,世人愈加信奉。五代時,各地的城隍神開始有了封號。宋代,城隍祭祀禮儀比過去更為隆重,并被列入國家祀典,而州縣城隍神“皆由禱祈感應(yīng),而封賜之多,不能盡錄”。至元代,已在京都建城隍廟,封城隍神為“佑圣王”,成為國家守護(hù)之神。明初,城隍祭祀真正在全國范圍內(nèi)普遍開展,當(dāng)時幾乎所有的縣城都修建了城隍廟。史載“洪武元年(1368),詔封天下城隍神,在應(yīng)天府者以帝,在開封、臨濠、太平府、和滁二州者以王,凡在府州縣者以公、以侯、以伯?!焙槲淙辏?370),去城隍封號,下令各地城隍按行政機構(gòu)名稱稱呼,城隍廟的規(guī)模也參照各級衙門建造。洪武四年(1371),對城隍的祭祀再次列入國家祀典中,“特敕郡邑里社各設(shè)無祀鬼神壇,以城隍神主祭,監(jiān)察善惡?!敝燎宕?,城隍信仰仍盛,并在北京、沈陽各設(shè)一都城隍。
高淳城隍廟印
高淳老街是高淳一處歷史文化街區(qū),又名“正義街”“一字街”。街現(xiàn)長800多米,兩旁分布著成片的、保存完整的明清建筑群。這些古建筑傍水而列,粉墻青瓦、飛檐翹角,配上精美的磚木石雕和傳統(tǒng)的書法牌匾,古樸典雅,被中外學(xué)者和游客譽為“東方文明之縮影”“古建筑的藝術(shù)寶庫”。1998年,費孝通先生來老街考察,欣然寫下了“高淳老街”和“金陵第一古街”兩副匾題。
從城隍的源起我們知道,城隍本是作為自然神來崇拜的,但到后來,演變?yōu)槌绶钫酥背己椭伊伊x士,而且其實體不是一個,各地多不一致,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實體,一般是忠烈義士或造福地方百姓之人在死后被追尊為城隍神,享一方香火,保一方平安。在我國歷代筆記小說中,有許多關(guān)于城隍的記載。
關(guān)于溧水城隍之神,明代《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通俗演義》一書有一段記載,大意是五臺山清涼寺碧峰長老落戶南京上清河雙廟后,相繼有神道拜訪,其中有一神道稱自己是把守江東門的城隍菩薩紀(jì)信,并說:“不但這個江東門,天下城隍都姓紀(jì)。不但天下,就是海外東洋西戎,南蠻北狄,萬國九洲,普天下的廟宇城隍都要姓紀(jì)。”話剛說完,出現(xiàn)又一個神道,與之引發(fā)一番精彩的爭論。那神說道:“……玉帝差了許真君傳下旨意,把個白侍郎叫進(jìn)兜率宮,竟到靈霄寶殿,玉皇設(shè)宴款待了他。因他在溧水縣身亡,就敕封他為溧水縣城隍管事,寫敕與他,到任管事。故此溧水縣城隍姓白?!眰z人和解道:“天下城隍姓紀(jì),溧水縣城隍姓白。”
明代《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通俗演義》雖屬神怪小說,但許多背景資料都有依據(jù)。文中的城隍菩薩紀(jì)信是漢代劉邦手下著名的將軍,在楚漢戰(zhàn)爭中為掩護(hù)劉邦而被項羽殺害。劉邦登上皇位后,為了表彰紀(jì)信舍身救主的功績,封其為城隍。據(jù)宋代趙與時《賓退錄》云“城隍神之姓名具者,鎮(zhèn)江、慶元、寧國、太平、襄陽、興元、復(fù)州、南安諸郡,華亭、蕪湖兩邑,皆謂紀(jì)信”,可知江南一帶多地都供奉紀(jì)信為城隍。然而,溧水縣城隍的確與他縣不同,供奉的是死于應(yīng)天府(明代南京舊稱)溧水縣任上的縣令白季康。關(guān)于白季康,史料記載不多,但不得不提及的是,白季康的堂侄是與李白、杜甫齊名的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白居易。白季康去世后,白居易曾為其專門撰寫了墓志銘。
白季康生于唐上元二年(761年),原籍山西太原,后移居下邽(今陜西渭南),相傳為秦代武安君白起之后裔。白季康歷任華州下邽縣尉、懷慶河內(nèi)縣丞、徐州彭城縣令、江州潯陽縣令、宿州虹縣令、宣州溧水縣令。在溧水任上廉潔公平,仁慈寬厚,做了很多有利于百姓的事情。每年春初,他都到鄉(xiāng)村勸課農(nóng)桑,若遇田地荒蕪、墻屋損壞者,他都詢問緣由,必捐己薪俸以資助??h民感其恩德,于長慶四年(824年)為其在縣廳立生祠。寶歷二年(826年),白季康去世,歸葬華州下邽。白季康去世后,溧水縣民“思而俎豆之不衰,遂為城隍神”。
白居易像(清殿藏本)
據(jù)《高淳城隍廟志》載,溧水城隍于宋紹興十七年(1147)被敕封為廣惠侯,“誥敕建康府溧水縣正顯廟”。元至治二年(1322),又奉敕加封顯德輔順公。明代,朱元璋對溧水城隍似乎格外關(guān)注,洪武二年(1369)他曾在制文中褒贊:“溧水縣城隍聰明正直,圣不可知,固有超于高城深池之表”,并按例敕封溧水城隍廟為“鑒察司民城隍顯佑伯”,與所存的這枚城隍廟印記載相符。后來,溧水縣民把每年陰歷四月初一(白季康到溧水上任之日)、十月初一(白季康的生日)定為溧水城隍廟會,以此表達(dá)對白季康的懷念之情,數(shù)百年來崇祀不絕。
按城隍廟印印文來看,高淳縣與溧水縣為同一城隍神,且始于“大明分?jǐn)z”,這與高淳建縣的歷史是相符的。高淳歷史上曾長期隸屬溧水,直至明弘治四年(1491),劃溧水西南七鄉(xiāng)設(shè)高淳縣。由于高淳從溧水分出,兩縣城隍一脈相承,是希望城隍能繼續(xù)庇佑高淳人民?!陡叽境勤驈R志》收錄有多名官宦、名士文章,對于城隍保護(hù)高淳縣民的作用作了論述,明確肯定了城隍崇高的地位。其精辟者如施瑞麟就指出,高淳雖然無城,而以民居為城;雖無隍,而環(huán)淳皆隍也。高淳所有數(shù)百個圩田都可為城,湖泊河流匯成的三湖都是隍。況且,高淳從溧水分出后,高淳大地上誕生了眾多的名臣義士,此與高淳之地的靈氣不無關(guān)系,但主要是白季康作為城隍神庇佑的功勞。因此,高淳自建縣以來一直尊奉白季康為城隍,且奉祀更為隆重。每年十月初一祭祀白城隍誕辰時,都要舉行“城隍出巡”的儀式,抬著城隍神主巡游全城,十分壯觀。
值得思考的是,盡管溧水、高淳兩縣在歷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眾多有突出貢獻(xiàn)的地方官員,但最終卻沒有一個死后被列入兩縣城隍廟的城隍祀奉。白季康之所以能崇封為高淳、溧水二縣的城隍,究其原因,我認(rèn)為大致有如下三個方面:
其一,有其特定的歷史和社會背景。唐代城隍信仰在全國各地逐漸興盛起來,并且已經(jīng)走出民間信仰的范圍,為廣大士人所接受,地方官府開始主持祭祀。一些地方開始把本地城隍附會為歷史上在本地建功立業(yè)的名人身上,他們或是為國家民族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名將,或是為地方百姓造福一方的廉吏賢哲,皆名垂青史、功勛卓著,是備受百姓推崇愛戴的歷史人物。白季康曾在溧水多施惠政,正符合這一條件。
溧水城隍廟全圖(《高淳城隍廟志》)
明清神像畫中的城隍(上右一),高淳博物館藏
其二,白季康具備成為神的條件。據(jù)《高淳城隍廟志》記載,白季康出生當(dāng)晚即“紅光射室”“生而能言”,長大后“通文武,善記天文地理,兵陳方伎,遁甲刑名,老莊竺乾周易之書,遠(yuǎn)近咸慕而敬之”。白季康去世當(dāng)天早上,他對夫人說:“我昨夜夢見一名黃衣小吏,手持上天玉帝圣旨對我說:‘溧水乃華林龍秀之地,內(nèi)有玉泉蘊涵精英,可讓你永享廟食,為此邑捍災(zāi)御患?!闭f完,他就沐浴更衣,升堂而坐,留下誓言:“我奉上天之命,廟食于此邑,現(xiàn)與你等告別,并發(fā)誓使溧水水不停宿、火不延二、蝗不入境”。水、火、蝗是古人難以抗御的三種天災(zāi),白季康能率領(lǐng)百姓抵御天災(zāi),故后世難免被逐漸神化?!陡叽境勤驈R志》收錄有許多文人歌頌白氏城隍的詩文,皆稱其“祈禱輒響應(yīng)”,可見白季康在兩縣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其三,與其深厚的家族背景有關(guān)。白季康堂侄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詩人,歷任校書郎、翰林學(xué)士等職,官至刑部尚書。貞元十五年(799年),他曾投奔在溧水的叔父白季康,得其提攜和舉薦,從此走上仕途,成為其人生道路的重要轉(zhuǎn)折點。白居易在中進(jìn)士第后,寫有熱情洋溢的《敘德書情四十韻,上宣歙崔中丞》,詩云“身忝鄉(xiāng)人薦,名因國士推。提攜增善價,拂拭長妍姿”,其中提及叔父對他的提攜,兩人關(guān)系可見一斑。白季康去世后,白居易受白敏中之邀親自為其撰寫墓志銘,文中贊美“繄我叔父,溧水府君,治本于家事,施政于縣民”,對白季康評價甚高,無形中提高了白季康的知名度。其子白敏中,長慶二年(822年)中進(jìn)士第,于會昌二年(842年)被宰相李德裕推薦為相,武宗命其入翰林院為學(xué)士。此后,白敏中在五年之間十三遷,到會昌六年(846年)正式登上相位,位居四輔之首,歷任唐武宗、宣宗、懿宗三朝之宰相,地位顯赫一時。白季康作為“相國司徒中書令敏中之父,刑部尚書居易之世父”,被其繼任者尊為當(dāng)?shù)爻勤蛏?,其中摻雜了各種政治因素,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民國初年高淳民間城隍祭祀活動
城隍的職掌最初是守御城池,保障治安,而在道教將城隍納入神仙體系后,城隍的威權(quán)被無限放大。除管理亡靈外,與世間生人關(guān)系極大者,如祈雨、祈晴、門昌族貴、官階職位、商賈阜財、航船波浪、陸程妥安等,皆與城隍關(guān)系密切,這正是城隍信仰興盛的根本原因。
在道教有關(guān)活動中,凡主持城隍之職者,皆需持有印章。據(jù)載,明清時傳城隍是龍虎山嗣漢天師任命,故其印由天師頒發(fā)。舊時城隍印頗受崇拜,凡地方上有疾疫災(zāi)害發(fā)生,或祭厲等,都須請用此印。以城隍神名義發(fā)布的宗教活動的招貼或告示上,百姓所求的方、符等紙品上一般鈐蓋此印。雖各府縣所建城隍廟皆有城隍印,但現(xiàn)今遺存已不多見。這方城隍印作為高淳縣城隍廟的遺物尤顯珍貴,應(yīng)為主持城隍祭祀儀式的道教法印。從印的造型考察,系模仿明代縣署大印而制。此印可能是明弘治年間(1488~1505)高淳從溧水劃出建縣之際刻制。
高淳古屬吳頭楚尾,“好巫尚鬼”的楚文化對高淳的廟祀文化、人們的思想和社會文化習(xí)俗產(chǎn)生過較大的影響。明清之際,在句容茅山道教上清派的影響下,高淳道教興盛,城隍廟、祠山殿、關(guān)王廟等宮觀廟宇遍及全境,道教活動十分活躍。高淳的城隍信仰隨之盛行,民間城隍信仰活動豐富多彩。高淳信教百姓認(rèn)為,西天如來固然是救苦救難的救世主,可它管的是普天下,只有城隍菩薩保一方平安,是位執(zhí)法如山、公正嚴(yán)明的神靈,不僅管治陰曹地府,還兼理民間糾紛。《高淳城隍廟志》收錄有舊時城隍廟的許多楹聯(lián),多是勸人在世應(yīng)該做好事,死后才能得超度。其中一聯(lián)云:“得意須防失意時,上臺終有下臺日”。當(dāng)然,“善有惡報,惡有善報”的事例世間比比皆是,城隍廟的另一副楹聯(lián)如此作答:“為善必昌,為善不昌,祖宗必有余殃,殃盡必昌;為惡必滅,為惡不滅,祖宗必有余德,德盡必滅”。舊時高淳民風(fēng)淳樸,百姓大都敬老憐貧,惜孤念寡,行善者多,作惡者少,或即受此影響。
值得一提的還有,城隍本為一府、一縣之神,城隍廟一般都設(shè)于府治、縣治所在地。但據(jù)高淳舊縣志記載,除縣城城隍廟外,縣東六十里下壩之北還有一座城隍廟,廟基由王、魏、孔三姓捐獻(xiàn)??梢?,高淳城隍職能已遠(yuǎn)遠(yuǎn)超出了一城一池的范圍,城隍信仰已出現(xiàn)泛城隍化的現(xiàn)象,這有待進(jìn)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