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云平 尤國慶 任悠悠 李真真 劉玉瑩
(南陽市中心醫(yī)院影像科,河南 南陽 473003)
胰腺癌多層螺旋CT征象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耿云平 尤國慶 任悠悠 李真真 劉玉瑩
(南陽市中心醫(yī)院影像科,河南 南陽 473003)
目的 探討胰腺癌多層螺旋CT(MSCT)影像學征象及其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方法 術前經(jīng)過MSCT增強掃描且經(jīng)病理切片確診的原發(fā)性胰腺導管細胞癌患者80例。根據(jù)CT征象對癌患者進行胰周血管受累分級和周圍組織侵犯情況評價,并分析MSCT征象表現(xiàn)的胰周血管受累分級、周圍組織侵犯與腫瘤部位、肝臟轉移、淋巴結轉移、微血管密度、病理分型、美國癌癥聯(lián)合委員會(AJCC)分期、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抗鏈糖原(CA)19-9、基質金屬蛋白酶(MMP)-2的關系。結果 胰腺癌胰周血管受累與微血管密度、AJCC分期、VEGF、CA19-9、MMP-2有關(P<0.05),與腫瘤部位、肝臟轉移、淋巴結轉移、病理分型無關;胰腺癌周圍組織侵犯與血管密度、肝臟轉移、淋巴結轉移、AJCC分期、VEGF、CA19-9、MMP-2有關(P<0.05),與腫瘤部位、肝臟和淋巴以外的轉移、病理分型無關。結論 胰腺癌多層螺旋CT影像學征象表現(xiàn)與臨床病理特征有密切關系,有助于胰腺癌的臨床診療和預后判斷。
胰腺癌;多層螺旋CT
微血管和淋巴管的異常增長是腫瘤發(fā)展的關鍵〔1〕。文獻顯示〔2〕,胰腺癌患者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抗鏈糖原(CA)19-9、基質金屬蛋白酶(MMP)-2表達均具有異常升高,這些指標的升高往往和胰腺癌的病理特征具有一些聯(lián)系。多層螺旋CT(MSCT)增強掃描能夠顯示胰腺癌的部位、大小、形狀、密度以及其他臟器的較大轉移灶,可用于術前胰腺癌TMN分期以及用于判定胰周大血管受累和周圍組織侵犯情況,但是對于胰腺癌微小的淋巴結、肝臟等轉移,單從影像學征象上很難分辨〔3〕。本研究重點探討胰周大血管受累和周圍組織侵犯情況與胰腺癌的部分病理特征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6年5月收治,術前均行MSCT增強掃描且經(jīng)病理切片確診的原發(fā)性胰腺導管細胞癌患者80例,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齡54~77〔平均(59.32±7.39)〕歲。腫瘤部位:胰頭53例、胰體尾部27例。腫瘤轉移侵犯情況:淋巴結轉移25例、肝臟轉移27例、十二指腸轉移18例、脾臟轉移11例、膽總管轉移10例、橫結腸轉移8例。胰臟周圍組織侵犯51例,無周圍組織侵犯29例。病理分型:導管腺癌77例、小細胞癌2例、腺泡細胞癌1例。按照胰腺癌美國癌癥聯(lián)合委員會(AJCC,2002年第6版)分期:Ⅰ期23例、Ⅱ期25例、Ⅲ期16例、Ⅳ期16例。血管受侵分級標準(Loyer分級)〔3〕對全部患者進行胰周血管受累的分級,包括肝總動脈、門靜脈、腹腔干、腸系膜上動脈、腸系膜上靜脈、脾靜脈、脾動脈、下腔靜脈、門靜脈、腎靜脈、腎靜脈,評價標準為患者有一支及以上血管分級≥D級,則判定為血管受累,受累47例,未受累33例。
1.2 影像學檢查方法 采用Philips 16層螺旋CT儀進行增強掃描,全部患者掃描前保持空腹狀態(tài),于檢查前30 min口服清水500 ml進行胃和腸道充盈,之后進行掃描,掃描參數(shù)為:層厚3 mm,準直2.5 mm,螺距1 mm,電源120 kV,200 mAs,每完成一周掃描用時0.5 s,矩陣重建512×512,全部患者均行上中腹平掃和三期增強掃描,每期掃描時間6~8 s,掃描延時設置時間動脈期為23 s,門靜脈期60 s,胰腺期為40 s。對比劑使用歐乃派克300 mgI/ml,每名患者用量90~100 ml,以3.0 ml/s注射速度經(jīng)前臂經(jīng)脈團注射。掃描結束后根據(jù)原始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薄層重建,重建層厚1.25 mm,圖像生成使用圖像工作站利用VR技術進行多模式成像處理和圖像分析,最終結果經(jīng)由兩名中級職稱及以上影像診斷醫(yī)師作出診斷。
1.3 病理組織處理方法 將手術切除的胰腺癌組織處理而成的石蠟塊進行切片,分別進行CD34、VEGF、CA19-9、MMP-2免疫組化染色和蘇木素-伊紅(HE)染色。染色完成后使用奧林巴斯光學顯微鏡進行觀察,每個切片在400倍鏡下取5個視野平均值計數(shù)。計數(shù)標準:0分,無棕黃色顆粒;1分,可見10%棕黃色顆粒細胞;2分,可見10%~50%棕黃色顆粒細胞;3分,可見>50%棕黃色顆粒細胞。0~1分為陰性,2~3分為陽性〔4〕。
1.4 觀察指標 根據(jù)CT征象對患者進行胰周血管受累分級和周圍組織侵犯情況評價,并分析MSCT征象表現(xiàn)的胰周血管受累分級、周圍組織侵犯與腫瘤部位、肝臟轉移、淋巴結轉移、微血管密度、病理分型、AJCC分期、VEGF、CA19-9、MMP-2的關系。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17.0軟件進行秩和檢驗、χ2檢驗、t檢驗。
2.1 胰周血管受累與病理特征和生化指標的關系 胰周血管受累與否與AJCC分期、VEGF、CA19-9、MMP-2有關(P<0.05),與腫瘤部位、肝臟轉移、淋巴結轉移、病理分型無關。血管是否受累與微血管密度的關聯(lián)經(jīng)非參數(shù)U秩和檢驗后顯示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U=63.146,P=0.000)。血管受累患者的微血管密度為(81.67±5.77)個/mm2,未受累患者為(56.83±4.69)個/mm2,血管是否受累與微血管密度的關聯(lián)經(jīng)t檢驗后顯示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t=20.430,P=0.000)。見表1。
2.2 胰周圍組織侵犯情況與病理特征和生化指標的關系 胰腺癌周圍組織侵犯與肝臟轉移、淋巴結轉移、AJCC分期、VEGF、CA19-9、MMP-2有關(P<0.05),與腫瘤部位、肝臟和淋巴以外的轉移、病理分型無關。胰周組織受侵犯患者的微血管密度為(59.57±5.82個/mm2),未受侵犯者為(41.01±6.13個/mm2),胰周組織是否受侵犯與微血管密度的關聯(lián)經(jīng)t檢驗后顯示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t=10.855,P=0.000)。見表1。
表1 胰周血管受累及胰周圍組織侵犯情況與病理特征和生化指標的關系〔n(%)〕
文獻顯示〔5〕,新生血管的增長速度與許多細胞合成分泌的細胞因子相關,VEGF就是一類重要的因子。VEGF同時具有促進腫瘤血管生成,增加腫瘤血管通透性,誘導腫瘤淋巴管形成等多種作用。研究顯示〔6〕,VEGF與腫瘤微血管密度具有直接的相關性,而微血管密度是比較公認的用于評判腫瘤血液供應和血管生成情況的重要指標,能夠較為直接準確地對腫瘤微血管生成或血管活性情況提供證據(jù),多項研究認為其是惡性腫瘤評價的一項獨立影響因素〔7~9〕。本研究結果顯示,胰腺癌的胰周血管受累和周圍組織侵犯與腫瘤微血管密度及VEGF均具有直接關系,而VEGF和微血管密度又具有較為確定的關聯(lián)性,因此微血管密度和胰腺癌周圍血管受累、周圍組織侵犯的關聯(lián)性也較為密切,從而推斷螺旋CT影像中周圍血管受累和組織侵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胰腺癌的微血管生成情況。
本研究說明患者臨床腫瘤分期越嚴重在螺旋CT掃描下的影像學征象表現(xiàn)出周圍血管受累和周圍組織侵犯的概率越大〔10〕,雖然AJCC分期標準中沒有涉及血管受累指標,但是本研究結果顯示血管受累與AJCC分期的密切關聯(lián)性,可以為今后胰腺癌臨床分期標準的更新改革,提供一定的參考。研究得出的胰腺癌病理分型與血管受累和組織侵犯均無統(tǒng)計學關系,可能是因為胰腺癌絕大部分病理類型都是導管腺癌,其他類型例數(shù)太少,從而大大影響統(tǒng)計的不確定性而導致,對于病理類型和影像學相關性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CA19-9雖然是非特異性腫瘤相關抗原,但是由于其具有器官分布的較大差異性,主要分布于胰腺組織,因此當胰腺組織發(fā)生惡性病變時,細胞增殖迅速,合成CA19-9增加的同時,其也集中于細胞邊緣,通過出胞的形式大量釋放到細胞外〔11,12〕。MMP家族是目前比較認可的與惡性腫瘤具有關聯(lián)性的指標。研究顯示,胰腺癌患者中約有半數(shù)過量表達MMP-2,MMP-2可以由腫瘤細胞合成分泌也可以由腫瘤周邊的成纖維細胞合成分泌,參與腫瘤細胞侵襲血管時對基底膜的破壞過程,直接促進腫瘤細胞對血管的侵犯〔13〕。本研究說明胰腺癌的轉移過程,可能不是以血行轉移為主要途徑,可能更多的是淋巴轉移,同時提示胰腺癌患者發(fā)現(xiàn)有血管受累時,對受累血管切除可能是可行的治療方法。同時胰腺癌患者MSCT檢查如果發(fā)現(xiàn)有周圍組織侵犯,則其發(fā)生遠處臟器轉移和淋巴結轉移的可能性較大,預后可能不及單純血管受累的患者。
1 楊 洪,鄭 偉.應用螺旋CT實施灌注顯像綜合診療胰腺癌的價值〔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6):1554-5.
2 Lu X,Zhang S,Ma C,etal.The diagnostic value of EUS in pancreatic cystic neoplasms compared with CT and MRI〔J〕.Endosc Ultrasound,2015;4(4):324-9.
3 李春華,陳曉榮,徐 松,等.CT診斷用于胰腺癌侵犯胰周動靜脈的臨床價值分析〔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3;13(31):6081-4.
4 曲柏強,吳國森.CT診斷胰腺癌與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臨床價值分析〔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6;26(4):666-9.
5 王海生,韓艷平.胰腺癌多層螺旋CT影像表現(xiàn)與病理對照分析〔J〕.實用癌癥雜志,2014;29(7):805-6,809.
6 張 晶,賴 飛,黃連江,等.血管內皮生長因子121-DFF40融合蛋白體內的抗腫瘤活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8):2178-9.
7 黃 芳.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與腫瘤相關性的研究進展〔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3;34(21):2867-9.
8 Escalon JG,Gerst S,Porembka M,etal.Imaging comparison of tubular and colloid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 arising from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n multidetector CT〔J〕.Clin Imaging,2016;40(6):1195-9.
9 Hori M,Onaya H,Hiraoka N,etal.Evaluation of the degree of pancreatic fatty infiltration by area-based assessment of CT images:comparison with histopathology-based and CT attenuation index-based assessments〔J〕.Jpn J Radiol,2016;34(10):667-76.
10 Schulz B,Ou J,Van Meter T,etal.Early nontumorous CT findings after 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 of locally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J〕.Abdom Radiol(NY),2016;41(11):2142-9.
11 李佳怡,劉 嘉.胰腺癌患者術后CA19-9、CA242含量與預后的相關性研究〔J〕.海南醫(yī)學,2015;26(19):2879-81.
12 艾力江·吐爾遜,張月芬,包永星.胰腺癌患者聯(lián)合檢測CA19-9、CA125、CA242、CEA的臨床意義〔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4;18(16):33-5.
13 尚培中,李曉武,蔡大偉,等.基質金屬蛋白酶9在胰腺癌組織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J〕.中華普通外科學文獻(電子版),2013;7(6):436-40.
〔2016-10-17修回〕
(編輯 袁左鳴/滕欣航)
耿云平(1980-),女,碩士,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腹部影像學研究。
R735.9
A
1005-9202(2017)06-1424-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06.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