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年鳳
[2017年中考作文備考試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身處繁華,心靜不動,寧靜處之,方能真正放下;坦然待之,才能看清根本。外在的浮華,不及自身的追求可貴;保持人生的最美姿態(tài),演繹本色的人格品質,才能讓人心生欽佩。
要求:請以“最美姿態(tài)”為話題,選擇一個恰當?shù)慕嵌葮嬎甲魑?,寫一篇不少?00字的作文。
[名師題解]
所給文字圍繞“保持本心,不受外界影響,才是人生最美姿態(tài)”這一主題來寫,才能真正縱深開去。寫作的關鍵是將生活中的細節(jié),安放在特定的人和事中,從中挖掘出具有普遍意義的觀點或睿智的見解來進行寫作。對正能量的東西,要正面弘揚,對負能量的東西,要嚴正拒絕。
角度一:外在追求與內(nèi)心保持的可貴?!疤煜挛跷酰詾槔麃?。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為了趨利,獲取最大的利潤,假酒大軍、造假豬肉等,都讓人心生寒意,這個世界,難道只為外在的浮華而存在?而這些思慮,都與“拒絕誘惑,保持本心”有關。從這一角度,可以選擇“真實人生”“做最美的自己”等立意。
角度二:詮釋“最美姿態(tài)”。外在的美,不是靠名牌的裝飾,也不是憑瀟灑的揮霍來解讀。這表明,生活中最美的姿態(tài),需要自己的價值實現(xiàn)來體現(xiàn)。從這一角度,可以選擇“奉獻”“淡泊”“專注”等美好的精神品質來入文,通過展示人物美好的品質,來詮釋“最美姿態(tài)”的內(nèi)涵。
[推薦素材]
素材一:陶淵明,29歲出任江州祭酒、鎮(zhèn)軍參軍,后任彭澤縣令。因不事權貴,棄官隱居栗里。最著名的《飲酒》之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彼唤?jīng)意中目遇南山(即廬山),在暮嵐紫靄、歸鳥返飛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奧秘,參透了人生的真諦。那一刻,他心里根本就沒有什么官位、名利、權勢,只是遵循最樸素的人性需求,其間裹挾著自由與淡然。
素材點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多么純粹的追求。在置身山林的時光中,陶淵明的世界里,不再有名利的牽絆,只有一顆樸素的心,一顆向往自由的心,孕育著他對自由的向往,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類素材可以用在“追求自由”“向往自然”“擺脫束縛”等主題的文章里。
素材二:一大型車輛右轉彎時將一輛同向行駛的電動車卷入車下,電動車上的三人被死死卡在車體下。一名路過的小伙看到后,把電動車往路邊一扔就跑上前去救人。小伙趕到跟前,慢慢抬起壓在三人身上的電動車,由于卡得太緊,見一個人抬不動,他又沖卡車司機大吼,“站那兒干啥?過來抬??!”這時,司機和路人紛紛上前,將三人和電動車慢慢從車底下拉了出來。
等把三人救出后,小伙又悄然離去。最近發(fā)生在鄭州街頭的這一幕,讓人感動。
素材點撥:救人的整個過程中,小伙本色地體現(xiàn)了他真實的心靈世界。他沒有想到別人的感恩,更沒有圖留下美名。相反,他的率直、他的善良被這份本真詮釋體現(xiàn)。這份愛心,才是人生最美的姿態(tài)。
素材三:知名歌手陳奕迅舞臺上表象的癲狂或許是可以被剽竊和超越的,但他能從一個默默無名的歌手走到今天,有他“癲狂“之外更深層的原因——深情、執(zhí)著。陳奕迅說:粵語是我的母語,從小到大都是講這個。他很愛自己的母語,所以他很享受唱粵語歌。這就是一種執(zhí)著的人生姿態(tài),也是最美的姿態(tài)。
素材點撥:敢于堅持的人,都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未成名時,哪怕生活再黯淡,他也會唱響靈魂深處的夢想;在成名后,哪怕光環(huán)再絢麗,他也會保持生命最美好的本真,這就是“k歌之王“最美的人生姿態(tài)。生活中這樣的人,還有很多,于是才有了“驢友”的不斷行走,“京劇票友”的隊伍漸次擴大。
[佳作示例]
衡
程亦凡
“秤是良心,哪里偏得?”
老王站在一屋子砝碼中間,吼上這一句,臉和砝碼,都像法官一樣黝黑堅實。趕走最后一位黑心的來客,他合上門,來做今天的第一桿秤。
時代發(fā)展了,怎地要黑心秤的人越來越多?他搞不懂。
白天老王不做秤,這是自師門里承下來的規(guī)矩,那么多染著銅臭味兒的利欲打門邊兒過,他怕手里失了分寸。等到暮色沉沉落下,把白日浮華洗個干凈,他才點一盞燈,提起那細細長桿,仔細衡量。
燈下,他輕輕撫摸手里的長桿,這桿子經(jīng)了幾代匠人的手掌,聽了多少聲“偏不得”的拒絕,他不懂。他只看見這長桿泛著油黑的光亮,那是歲月的包漿。忽地,他記起出師那天,為師父奉上最后一盞茶,師父道:“手藝、心智都能用時間磨,唯有這骨子里的正氣,磨不來也磨不掉。比什么都重,衡得住惡?!?/p>
那些年,鎮(zhèn)上很多人想跟著師父學手藝,師父卻偏偏挑了最是跋扈的他,要的就是那股子震得住惡的正氣,所以鎮(zhèn)上用不得幾個秤匠,有一個心思清明的老王也就夠了。
閉目歇神片刻,老王拿起了刀,準備刻上星戥。無論多大的秤,只要星戥找準了,天地就平了。做秤六十年,只要一摸桿子,那星戥刻在哪里,老王心里都有數(shù)。但他仍堅持閉目歇神,按學徒時的做法一毫一厘地仔細測量。秤是良心,哪里偏得?所以在老王心里,毫厘就是斤兩。他不只是斤斤計較,他怕失之毫厘。
找到星戥,老王毫不遲疑地刻下去,秤尾上下起伏,秤砣左右游移,衡量的不只是重量,也是良心。這樣的時候,老王總感到一陣寒意,他總是想起白天那些提著豪禮揣著金銀的黑心訪客,他不明白,一個人怎么能把這衡天量地的器物當做短斤少兩的障眼之法?他真搞不懂。
系上秤砣,掛上秤盤,第一桿秤就算是成了。老王拿校物試著重,秤尾完美地平著,一寸不高,一寸不低。習慣了用重量度量世界,老王心里想,一個秤匠的良心能有多重呢?或許用一顆心做秤砣,用大地做星盤,才稱得起。
想到這里,他輕聲道:“秤是良心,哪里偏得?”這就是秤匠的原則,把一桿秤做得再細膩些,把該說的話說得更響亮些。
秤是良心,多了一毫也是高了,偏了一厘也是遠了。
這是老王最美的人生姿態(tài),也是這個社會最需要的精神姿態(tài)。
[教師點評]
作者把老王的生活濃縮在“一桿秤”之中,油黑光亮的長桿,承擔的不僅是刻度,更多的是良心;精準的星戥,度量的是人心。這些做人的原則,提升的不僅是人性的重量,更多的是生命的精神姿態(tài)。
文章的構思,獨具匠心,于小題材中彰顯深刻的主題:將小小的人心,度量成社會的公德心。這樣的主旨挖掘,不僅響亮,而且更接近生活,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