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日本校園暴力現(xiàn)象非常嚴重,中小學生苦于同齡人的孤立、暴力而自殺的案例并不罕見。日本校園欺凌事件高發(fā),還體現(xiàn)在許多中國人熟知的影視作品中,比如《關(guān)于莉莉周的一切》《告白》和《家族游戲》。
影響日本反校園欺凌機制建立的轉(zhuǎn)折點,是發(fā)生在2011年的大津市中學生自殺事件,一名初二男生長期受到三名同年級男生的欺凌,比如全身被綁住塞進柜子、被強迫偷竊,甚至被逼從窗戶跳下進行“自殺練習”等殘忍虐待。該名學生最后不堪折磨自殺身亡,但是學校教師在知曉校園暴力事實的前提下,竟然一致對外隱瞞,甚至以“實施加害的學生也有人權(quán)”為由拒絕調(diào)查。警方也多次拒絕了死者家屬的報案要求,認為這只是“學生之間的惡作劇”。
案件被媒體曝光后,迫于輿論壓力,當?shù)鼐饘W校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強制調(diào)查”,最后認定校園暴力是導致學生自殺的直接原因。這次事件讓日本社會開始認真反思校園欺凌問題的嚴酷性,并在2013年通過了《校園欺凌預防對策推進法》。
美國 美國不斷通過立法來加強對校園暴力行為的預防和懲罰,在提高校園的安全保衛(wèi)措施的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樹立安全意識和求生能力。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各州就建立了校園警察制度,校園警察享有與真正的警察同樣的權(quán)力,他們可以攜帶槍支并拘捕犯人。同時,美國的中小學嚴格遵守“不寬容原則”,學生即使有些小的違法行為也會受到嚴厲的處罰。
德國 德國對校園里出現(xiàn)的恃強凌弱的“小霸王”打擊力度很大,其重視程度,遠遠超過了包括美國在內(nèi)的不少西方國家。在對兩次記過后仍不思悔改的校園“小霸王”,校方有權(quán)把他送到“不良少年管教部門”給予強制管教。而且,德國特別重視從根源上尋找問題解決之道,幼兒園和小學一開始就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項重要內(nèi)容是同情和幫助弱小者。對于身邊需要幫助的人,都要盡力相幫,培養(yǎng)他們做人的基本公德。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不少中小學校長期存在恃強凌弱、以大欺小的暴力問題。很多受辱學生在被欺壓后,往往不敢告訴家人或老師,致使一再遭到欺凌。有人因此不愿再去學校,有人心理受到很大創(chuàng)傷,有人甚至想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為此,澳大利亞政府與各學校共同發(fā)起了“禁止欺凌行為”運動,通過《全國安全學??蚣堋穪韰f(xié)助學校積極打擊校園內(nèi)學生間欺凌行為;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愛心、同情心、寬容和理解的品質(zhì),以消除校園中的各類欺凌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