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書·王莽傳》的編纂特點,是把刻畫一個陰謀家如何竊取大權(quán)的種種惡劣做法和偽善面孔與總結(jié)王莽新朝一朝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大事這二者緊密結(jié)合起來。從紀傳體史書的要求說,新朝也應(yīng)該有“本紀”記載大的事件,可是在東漢初,王莽被認為是“篡竊”,不可能立本紀。所以這篇《王莽傳》,實則起到人物傳記和記載大事的本紀雙層作用,這是班固在歷史編纂學上出色創(chuàng)造性的又一成功例證。新朝雖然短祚,但顯然不能將它在歷史上抹掉。班固在篇中恰當?shù)赜涊d新朝政治、經(jīng)濟、軍事、民族各項大事,才使兩漢之際的歷史變局清楚地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并且保證了歷史記載的連續(xù)性。
關(guān)鍵詞:《漢書》;王莽篡漢;因“慕古法”而改制;新朝暴亡;歷史編纂的創(chuàng)造性
作者簡介:陳其泰,男,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中國史學史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歷史編纂學的演進路徑、優(yōu)良傳統(tǒng)與當代價值”,項目編號:09AZS001
中圖分類號:K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504(2017)02-0139-09
編纂次序在《元后傳》之后的《王莽傳》,是《漢書》列傳中又一篇應(yīng)予特別關(guān)注的篇章?!锻趺鳌返钠謩e超過《高帝紀》一倍、《武帝紀》兩倍,《漢書》向以文字簡要為史家所稱道,獨此篇如此縱橫馳騁,可見其別具匠心。尤其是,《王莽傳》的編纂特點,是把刻畫一個陰謀家如何竊取大權(quán)的種種惡劣做法和偽善面孔與總結(jié)王莽新朝一朝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大事這二者緊密結(jié)合起來。從紀傳體史書的要求說,新朝也應(yīng)該有“本紀”記載大的事件,可是在東漢初,王莽被認為是“篡竊”,不可能立本紀。所以這篇《王莽傳》,實則起到人物傳記和記載大事的本紀這雙層作用,這是班固在歷史編纂學上出色創(chuàng)造性的又一成功例證。我們應(yīng)該有新的視角,重新審視《王莽傳》的重要史學價值,以下從四個方面做簡要分析。
一、刻畫了一個陰謀家的典型
王莽字巨君,父親王曼是王政君諸多兄弟之一,因為早死沒有受封。王莽長大時,他的叔伯們一個個都被封為大官,身居高位,被稱為“九侯”“將軍”“大司馬”,相比之下,王莽則是沒有官職的飄零子弟。王莽的堂兄弟們都是侯門將軍之子,生活奢侈放縱,揮金如土,斗雞走狗,無所不為。王莽手里沒有錢,卻有的是心計。班固首先刻畫他處處偽裝恭儉有禮、用功讀書、奉行孝道的虛假面目。請看班固筆下生動敘述的王莽如何為自己規(guī)劃了一條施用詭計往上爬的人生道路:“莽獨孤貧,因折節(jié)為恭儉。受《禮經(jīng)》,師事沛郡陳參,勤身博學,被服如儒生。事母及寡嫂,養(yǎng)孤兄子,行甚敕備。又外交英俊,內(nèi)事諸父,曲有禮意?!庇绕涫菍ν跏霞瘓F的關(guān)鍵人物王鳳,他更是百般討好。王鳳生病時,“莽侍疾,親嘗藥,亂首垢面,不解衣帶連月”,于是大得王鳳歡心,臨死前將王莽托付王太后及成帝,“拜為黃門郎,遷射聲校尉”,于是王莽成為京城中特殊軍隊的軍官,靠施展手段獲得了進身之始。王莽就是這樣實現(xiàn)了他夢寐以求向上爬的第一步。
王莽的偽善和權(quán)術(shù)無不步步奏效。此后,他的叔父王商向成帝上書,表示愿意分出一部分土地、戶口給王莽。還有長樂少府戴崇、侍中金涉、胡騎校尉箕閎等,“皆當世名士,咸為莽言,上由是賢莽”。成帝永始元年(前16),王莽被封為新都侯,后又升為騎都尉光祿大夫待中,既是負責騎兵的軍官,握有軍權(quán),又在宮中掌管顧問、應(yīng)對,是皇帝的侍從。班固寫此時的王莽更加恭謹效力,慷慨施舍家財,廣泛收買人心:“宿衛(wèi)謹敕,爵位益尊,節(jié)操愈謙。散輿馬衣裘,振施賓客,家無所余,收贍名士,交結(jié)將相卿大夫甚眾?!庇谑?,王莽獲得的名聲超過了他的叔伯們:“在位更推薦之,游者為之談?wù)f,虛譽隆洽,傾其諸父矣?!?/p>
班固又揭示出王莽行為的一個特點,就是善于在公開場合演戲,編造彌天大謊而毫不羞慚:“敢為激發(fā)之行,處之不慚恧?!逼┤纾闹秲和豕?,沒了父親,王莽就送他到京城太學跟博士老師學習?!懊葶宄觯褴囼T,奉羊酒,勞遺其師,恩施下竟同學。諸生縱觀,長老嘆息?!蓖豕饽昙o小于王莽之子王宇,王莽讓他們二人同日娶親,大擺酒席,遍請賓客。酒席剛剛開始,仆人報告說王莽母親感到不適需要服藥,王莽登時向眾人道失陪,忙去為母親找藥。剛歸座,過一會兒又離席回去看候,酒席未散,王莽已是起身數(shù)次,賓客們?nèi)巳丝渌M孝。班固又敘述一事說明王莽如何“匿情求名”、工于心計掩飾自己:“嘗私買侍婢,昆弟或頗聞知,莽因曰:‘后將軍朱子元無子,莽聞知此兒種宜子,為買之。即日以婢奉子元?!?
王莽在攫取大權(quán)路上的又一關(guān)鍵事件,是使用計謀,除掉潛在的對手淳于長。淳于長是王太后外甥,先前盡力對王鳳巴結(jié)邀寵,因此王鳳為他向王太后及成帝說情,任淳于長為水衡都尉侍中,后再升為衛(wèi)尉,為九卿之一。這時的淳于長位居王莽之上,很得成帝倚重,“封為定陵侯,大見信用,貴傾公卿。外交諸侯牧守,賂遺賞賜亦累巨萬”。當權(quán)的曲陽侯、大司馬王根已經(jīng)年老有病,如果退休,成帝可能讓淳于長接班。淳于長在宮中出入,同寡居的許皇后的姐姐許孊相勾搭。許孊原是龍雒思侯的夫人,與淳于長私通后,成了他的小妻。許皇后被廢后,幽居在長定宮,她通過許孊賄賂淳于長,求他打通關(guān)節(jié),讓皇帝重新封她為婕妤。淳于長接受了許皇后的金錢財寶衣物達千余萬錢,誆騙她說,一定稟告成帝,立她為左皇后。許孊每次到長定宮見許皇后,淳于長便讓帶書信,任意侮辱許皇后,這樣前后秘密勾連,有幾年之久。
王莽早將淳于長視為死敵,正好他打聽到淳于長在宮中接受賄賂,寫信侮辱許皇后的丑行,便決心使出借刀殺人之計,除掉這個對手。于是王莽去侍奉有病的王根,找機會挑起王根對淳于長的仇恨?!懊Т柡罴玻蜓浴ù居冢╅L見將軍久病,意喜,自以當代輔政,至對衣冠議語署置。具言其罪過。根怒曰:‘即如是,何不白也?莽曰:‘未知將軍意,故未敢言。根曰:‘趣白東宮?!蓖趺Я⒓辞笠娡跆?,告發(fā)淳于長驕縱蠻橫、私通許孊、接受許貴人(許皇后被廢降為貴人)賄賂等罪。“太后亦怒曰:‘兒至如此!往白之帝!莽白上,上乃免長官,遣就國?!贝居陂L眼見災難降臨,要被遣返回封地,絕望中他找了王莽的另一位叔父——紅陽侯王立,請其向成帝說情。由此反而引起漢成帝懷疑,“遂逮長系洛陽詔獄窮治。長具服戲侮長定宮,謀立左皇后,罪至大逆,死獄中”,“紅陽侯立就國。將軍卿大夫郡守坐長免罷者數(shù)十人。莽遂代根為大司馬”。[1](卷九十三《佞幸傳·淳于長傳》)王莽這一計謀,是采取替王根稟報的方式,一石三鳥,除掉了咄咄逼人的對手淳于長,剪滅其黨羽,又去掉資格比他老的叔父王立,本人如愿當了大司馬,并且獲得了正直名聲,陡然增加了政治資本。
此年是成帝綏和元年(前8),王莽剛?cè)藲q,就已成為掌握朝廷大權(quán)的權(quán)威人物了。但是比起王莽的野心來,這還只是個開頭而已,他還有許多計劃。班固具體寫出王莽如何騙取更大聲譽的手段:“莽既拔出同列,繼四父而輔政,欲令名譽過前人,遂克己不倦,聘諸賢良以為掾史,賞賜邑錢悉以享士,愈為儉約。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問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見之者以為僮使,問知其夫人,皆驚?!贝文辏傻圩?,無子嗣,迎立定陶王之子劉欣為帝,是為漢哀帝。哀帝當年十九歲,登位之后頗想有一番作為,下詔令限田,又對外戚勢力給予打擊,王根、王況因罪被遣回封地或免為庶人。王莽一時判斷不出局勢會怎樣變化,便實行屈伸之術(shù),上書告退。哀帝下詔王莽仍是新都侯,遣回封地居住,賜給許多財寶。然而王莽的勢力已成,他的黨羽親信紛紛為他鳴冤擺功:“在國三歲,吏上書冤訟莽者以百數(shù)。元壽元年,日食,賢良周護、宋崇等對策深頌莽功德,上于是征莽?!?/p>
王莽回京城一年多,哀帝卒,無子嗣?!疤侍蠹慈振{之未央宮收取璽綬,遣使者馳召莽?!比蚊笓]軍隊,掌握宮門宿衛(wèi)、百官奏事等一切大權(quán)。王莽手段更毒辣,他借口漢哀帝任用的大司馬高安侯董賢“年少,不合眾心”,報告王太后,令董賢交出印綬,逼其即日自殺。這時,急需任命一位大司馬掌大權(quán),王太后下詔讓大臣們推薦。大司徒孔光、大司空彭宣揣透王太后旨意,立即推崇王莽,前將軍何武、后將軍公孫祿則互相推薦對方。太后下旨,拜王莽為大司馬,還讓他參與立皇帝大事。王莽又舉薦堂兄弟王舜為車騎將軍,從此王舜便成為王莽的心腹爪牙。王莽與太后密謀,立了九歲的小孩子劉衎為平帝,“太后臨朝稱制,委政于莽”。
漢平帝在位的五年(元始元年至五年,公元1—5年),是王莽獨攬朝廷大權(quán)的時期,也是他代漢而立的前奏。王莽重任大司馬之后采取的步驟是,立即無情地摧垮異己勢力,逐步建立自己的一統(tǒng)天下。他把孔光作為利用的工具,因為孔光有名儒聲譽,成帝以后又歷任丞相,在群臣中擁有威信,王太皇太后也敬重他。王莽恭維孔光,封孔光女婿甄邯為侍中奉車都尉,出入皇宮。對于哀帝的外戚及大臣中準備排擠掉的人,王莽先造出罪名,寫好奏章,讓甄邯拿去給孔光。孔光一向膽小,害怕王莽的威權(quán)和手段,只好順從地以丞相名義向王莽稟報,再由王莽上報王太皇太后,只要她點頭,便立即踢開異己的官員,真像演戲一般。何武、公孫祿二人因互相推任大司馬而沒有推薦王莽,便被安上罪名,免去職務(wù)。哀帝外戚及原來皇后的同族親戚都革職流徙遠方。王立雖已免職,王莽還要將他趕出京城,因為他是太后的弟弟,自己的叔叔,總覺得留在京城礙手礙腳,更擔心他去親近太后,對自己不利,便決心要趕走他。王莽就指使孔光上奏,舉發(fā)王立曾受淳于長的賄賂,要求遣回封地。這下要王太后同意攆走自己的兄弟,她不肯答應(yīng)。王莽立時用威脅的口氣說:“今漢家衰,比世無嗣,太后獨代幼主統(tǒng)政,誠可畏懼,力用公正先天下,尚恐不從,今以私恩逆大臣議如此,群下傾邪,亂從此起!宜可且遣就國,安后復征召之。”班固畫龍點睛加以評論:“莽之所以脅持上下,皆此類也?!蓖趺榱诉_到其陰險的目的,耍弄詭計,用的都是這套對下對上要挾利用的狠毒手段,王立被逐就是一件典型的事例。
這樣一來,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名義上的西漢朝廷只不過一個虛假的外殼,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王莽的一統(tǒng)天下了。經(jīng)過他的長期糾集和苦心經(jīng)營,形成了一個嚴密而可怕的權(quán)力巨網(wǎng),死死地控制住西漢的一切朝政。“王舜、王邑為腹心,甄豐、甄邯主擊斷,平晏領(lǐng)機事,劉歆典文章,孫建為爪牙。豐子尋、歆子棻、涿郡崔發(fā)、南陽陳崇皆以材能幸于莽。莽色厲而言方,欲有所為,微見風采,黨與承其指意而顯奏之,莽稽首涕泣,固推讓焉,上以惑太后,下用示信于眾庶?!?王莽想干一切壞事,只要稍稍暗示一下,就有人立即變成自下而上的奏書,把王莽的真意明白無誤地講出來,這時王莽一表態(tài),事情就毫不費力辦成了,而他總是偽善地表示謙讓。這一套高明的權(quán)術(shù)和手腕,不僅把群臣騙得迷里迷糊,就是他的老姑母也被他玩在手掌之中。
二、寫出周圍人物的不同態(tài)度和命運
清代學者方苞是一位文章高手,他極欣賞《漢書·王莽傳》的高明歷史敘事手法,曾做過精當?shù)脑u論,稱此篇“鉤抉幽隱,雕繪眾形,信可肩隨子長”[2](卷二《書王莽傳后》)。他認為此篇在揭示王莽內(nèi)心世界和表現(xiàn)周圍人物的不同態(tài)度上,做到了洞察深微、描寫生動,同司馬遷的名篇同樣成功。其見解至為精當,我們可以舉出一些典型例證加以說明。
一是王莽加上“安漢公”尊號。王莽要這個尊號,是向天下表明,漢家天下已經(jīng)危殆,需要王莽來挽救、維持。在王莽的授意下,益州的地方官讓少數(shù)民族獻上白雉,因這是祥瑞,于是就有了特殊的借口。群臣立即上奏王太后,“委任大司馬莽定策安宗廟”。又歌頌王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千載同符”,“莽有定國安漢家之大功,宜賜號曰安漢公”,增加封戶,以“上應(yīng)古制,下準行事,以順天心”。王莽不直接受封,而是先假謙讓一番,擺他的心腹孔光、王舜、甄豐、甄邯的功勞,要求王太后對四人封賞。大家還以為王莽只是求封這四人,可是四人受封賞之后,王莽仍然伏在地上不肯起來,這時心腹們才知道他的真意是要求王太后加封其高貴的稱號,于是群臣肯求說:“莽雖克讓,朝所宜章,以時加賞,明重元功,無使百僚元元失望。”至此,王太后也才摸到王莽的真意,便下詔封他為“安漢公”,并“以召陵、新息二縣戶二萬八千益封莽”。王莽得到他早已垂涎的封號之后,照例耍一套偽善手段,表示出惶恐不得已受封,將封賜轉(zhuǎn)贈給功臣子孫和官員,增加禮樂,又一次收買了人心。
當了“安漢公”的王莽,想馬上搬掉王太后這個太上皇的掣肘,便示意心腹上奏:皇太后年紀大了,“不宜親省小事”。王莽的黨羽對皇太后施行了這番壓力之后,王太后也由他擺布了,決定朝廷政事全由安漢公和四個大臣平?jīng)Q,一切官員的任命,都由安漢公決定。班固評論說:“于是莽人人延問,致密恩意,厚加贈送,其不合指,顯奏免之,權(quán)與人主侔矣?!边@時王莽的權(quán)力已經(jīng)同皇帝沒有兩樣!
二是立王莽之女為漢平帝皇后,“以固其權(quán)”。到這一年,漢平帝即位已三年,剛十二歲。王莽欲立其女為皇后,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培植其權(quán)力,但他不好直接提出將女兒送進宮中,便先假意提出,讓長安所有列侯廣選嫡女兒入宮,以實行古禮的規(guī)定。不料,光王氏這一大宗族就有好多女子列名應(yīng)選,王莽生怕自己的女兒比不過她們,便另換策略,假意稱:“身亡德,子材下,不宜與眾女并采。”王太后這時也被王莽弄蒙了,便下詔所有王氏女子退出,不選入宮。消息一傳出,王莽的心腹及眾多受愚弄者一齊鼓噪為王莽力爭:“庶民、諸生、郎吏以上守闕上書者日千余人,公卿大夫或詣廷中,或伏省戶下,咸言:‘明昭圣德巍巍如彼,安漢公盛勛堂堂若此,今當立后,獨奈何廢公女?天下安所歸命!愿得公女為天下母。”就在這群情沸騰的節(jié)骨眼上,王莽又假意分派官員到各部門“勸說”,結(jié)果“上書者愈甚”,“公卿爭曰:‘不宜采諸女以貳正統(tǒng)?!蓖趺г谀缓笠徊讲讲倏v,遂造成他越謙讓,皇后非其女莫屬的局面!于是順利地達到將其女立為皇后的目的。此時又有信鄉(xiāng)侯王佟上書言,王莽既是皇后之父,封地太小,不稱古制。于是群臣稟奏太后之后商議,“請以新野田二萬五千六百頃益封莽,滿百里”,而他又假意辭讓。王莽耍弄陰謀和權(quán)術(shù),處處得心應(yīng)手。史家班固以傳神之筆留下這些“鉤抉幽隱,雕繪眾形”的記載,給后人揭示了一個陰謀家的典型性格和心理,作為識別騙子手和野心家的鏡子。
三是王莽當“攝皇帝”,改年號為“居攝元年”?!鞍矟h公”尊號到手之后,王莽進而企圖實現(xiàn)其當皇帝的更大野心,他策劃的每一步陰謀,都得到其心腹爪牙的緊密配合,大行其道。王莽不僅是新都侯、“安漢公”,同時又頂著“宰衡、太傅、大司馬”的頭銜,但他一心要抬高規(guī)格,于是借口當宰衡而無金印,“名實不副”,遂上書太后,要求刻個“宰衡太傅大司馬印”。既得手,立即規(guī)定了一大套新禮儀:“宰衡出,從大車前后各十乘,直事尚書郎、侍御史、謁者、中黃門、期門羽林”,“三公稱‘敢言之”。四傅、三公到他府第求見,都必須使用符傳。新建明堂、辟雍、靈臺,讓士民聯(lián)想到新皇朝的開始,又抬高古文經(jīng)學的地位,征召天下有通逸《禮》、古文《書》、《毛詩》、《周官》者,“皆詣公車”,為其制造輿論。平帝元始五年(5)正月,“吏民以莽不受新野田而上書者前后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及諸侯王、公、列侯、宗室見者皆叩頭言,宜亟加賞于安漢公”。還有公卿大夫、博士、議郎、列侯張純等九百二人上書言:“謹以《六藝》通義,經(jīng)文所見,《周官》《禮記》宜于今者,為九命之錫?!庇謧畏Q太平景象,“風俗使者八人還,言天下風俗齊同,詐為郡國造歌謠,頌功德,凡三萬言。莽奏定著令。又奏為市無二賈,官無獄訟,邑無盜賊,野無饑民,道不拾遺,男女異路之制”。又有泉陵侯劉慶上書言:“宜令安漢公行天子事,如周公?!钡玫饺撼家恢沦澩?/p>
元始五年十二月,年紀剛到十五歲的漢平帝突然病死。此時漢元帝子孫都已死絕,漢宣帝的曾孫子有當王、當侯的共五十三人。王莽不愿從中選出嗣君,借口“兄弟不得相為后”,便從玄孫中選了最幼小的子嬰立為繼位,“年二歲,托以為卜相最吉”。
王莽離登上帝位只差一步,他變換花招,不惜利用讖緯,掀起一場新的造謠聲浪。就在此月,王莽的親信謝囂上奏:武功長孟通浚井得一白石,上圓下方,上面寫有“告安漢公莽為皇帝”八個字,王莽讓群臣立即上奏太后。王太后一聽,這明明是造謠惑眾,說:“此誣罔天下,不可施行!”王舜對太后半是威脅、半是誘騙,說:“事已如此,無可奈何,沮之力不能止。又莽非敢有它,但欲稱攝以重其權(quán),填服天下耳。”王莽一伙便“共令太后下詔”。曰:“玄孫年在襁褓,不得至德君子,孰能安之?……其令安漢公居攝踐祚,如周公故事?!蓖趺в谑歉脑熬訑z元年”,又以群臣上奏的名義,完全按照皇帝的標準規(guī)定了一套新禮制:“安漢公居攝踐祚,服天子韨冕,背斧依于戶牖之間,南面朝群臣,聽政事。車服出入警蹕,民臣稱臣妾,皆如天子之制?!薄懊癯贾^之‘攝皇帝,自稱曰‘予。平?jīng)Q朝事,常以皇帝之詔稱‘制?!敝链?,漢朝完全只剩下一個虛名,王莽只需將頭上的“攝”字去掉,他改朝換代的野心即可全部實現(xiàn)了。
居攝三年(8)春,發(fā)生地震,這又為王莽提供了制造讖緯妖言的機會。傳說這一年,東方的齊、西南的巴郡、京師附近的扶風,都發(fā)現(xiàn)了符命。廣饒侯劉京報告,齊都臨淄有一亭長夜里做夢,夢中有一人自稱天公使者,說:“此亭中當有新井?!蓖らL晨起視亭中,誠有新井,入地百尺。還有巴郡發(fā)現(xiàn)石牛,雍州扶風發(fā)現(xiàn)石文,都已運到未央宮前殿。王莽上奏太后:“臣與太保安陽侯舜等視,天風起,塵冥,風止,得銅符帛圖于石前,文曰:‘天告帝符,獻者封侯。承天命,用神令。”最后用威脅的口氣說:“臣莽敢不承用!”要求從今以后號令天下,天下奏言事,毋言“攝”,直接稱“皇帝”,居攝三年改為“初始元年”。班固評論說:王莽長期策劃的陰謀至此暴露無遺,“眾庶知其奉符命,指意群臣博議別奏,以視即真之漸矣!”
王莽認為還需要有直接出現(xiàn)在京師的符命,這時果然有個無賴報告他有更神奇的發(fā)現(xiàn)。這人即成都來的哀章,慣于招搖撞騙,他見今年先后已有三處報告符命,報告者都受封當官,心里早已按捺不住,便大著膽子,事先準備好兩個銅匱,一個寫著“天帝行璽金匱圖”,一個寫著“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赤帝指劉邦,黃帝指王莽,顯示王莽當皇帝是天命,太后不能不執(zhí)行天命。他又畫了圖,有王莽八個大臣,加上杜撰的姓名王興、王盛,和他自己的化名王章,共十一人,都寫上官銜,任王莽的輔佐。這天夜里,哀章趁天黑,穿著黃衣,帶著銅匱和圖去高廟交給那里的官員。官員立即報告。王莽得到銅匱,欣喜若狂,立即設(shè)神壇拜受銅匱。然后他戴上皇冠,先拜見王太后,再回到未央宮,坐在殿上,正式下詔稱帝,詔書說:“赤帝漢氏高皇帝之靈,承天命,傳國金策之書,予甚祇畏,敢不欽受!以戊辰直定,御王冠,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號曰新。其改正朔,易服色,變犧牲,殊徽幟,異器制。以十二月朔癸酉為建國元年正月之朔?!盵1](卷九十九《王莽傳》上)
王莽終于實現(xiàn)了他夢寐以求的篡位野心,戴上皇冠,坐上未央宮正殿的寶座,宣布“新朝”開始。漢朝至此正式滅亡。王莽封王舜為太師,平晏為太傅,劉歆為國師,哀章為國將。四人都稱公,是為四輔。王興、王盛本是哀章瞎編出來的名字,王莽要用圖讖騙人,就派人在長安城中找出與這同名的十幾個人,結(jié)果其中兩人的長相跟算卦所說的相像,一個是以前守城門的小吏王興,任命他當衛(wèi)將軍;一個是賣餅的王盛,任命他為前將軍。大膽的騙子制造妖言為王莽立了大功,王興、王盛因符命上有名,他們一齊做了王莽“新”朝的顯赫大官。
三、因“慕古法”而“改制” 造成社會大混亂
“新”朝短祚,總共只有14年。從王莽稱自“假皇帝”、改年號居攝元年起,《王莽傳》明顯采用了“本紀”的記事方式。除記載軍政大事、王莽本人的活動等項之外,還記重要天象。如:居攝元年,“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三年春,地震。四年,赤氣出東南,竟天。五年,“十一月,彗星出,二十余日,不見”。始建國元年,“冬,桐華”。二年,“冬十二月,雷”。三年,“瀕河郡蝗生”。四年,“夏,赤氣出東南竟天”。
前人有的因不理解《王莽傳》這一特點而有誤解,如東漢張衡“以為王莽本傳但應(yīng)載篡事而已,至于編年月,紀災祥,宜為元后本紀”[3](卷五十九《張衡列傳》)。按此說法,在名義上和實際上都行不通。張衡是一位著名的學者,卻對班固在歷史編纂上的精心創(chuàng)造反加批評,說明我們對此確須獨具慧眼,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簡言之,精心設(shè)置《王莽傳》的理由有三。其一,元帝之后,成帝、哀帝相繼在位三十二年,只有設(shè)置《成帝紀》《哀帝紀》來提挈大事,方為合適。其二,王莽篡漢建立新朝,雖然短祚,但顯然不能將它在歷史上抹掉。其三,更為重要的是,《王莽傳》作為綜述新朝大事的總綱,其記載的重點在于:王莽如何以復古思想為指導實行“改制”,變亂官制和全國政制;王莽在經(jīng)濟領(lǐng)域?qū)嵭械牡剐心媸斐扇珖r(nóng)工失業(yè)、食貨俱廢;王莽對少數(shù)民族肆意歧視,對匈奴、西域發(fā)動不義戰(zhàn)爭,造成長期紛擾和社會動蕩,嚴重破壞了中原與邊疆民族的關(guān)系。班固在《王莽傳》中恰恰將這些政治、經(jīng)濟、軍事、民族大事有條不紊地記載下來,才使兩漢之際的歷史變局清楚地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
王莽以復古思想為指導,一上臺便實行“改制”,變亂各種制度。他變換朝廷和地方官的稱號:“更名大司農(nóng)曰羲和,后更為納言,大理曰作士,太常曰秩宗,大鴻臚曰典樂,少府曰共工,水衡都尉曰予虞,與三公司卿凡九卿,分屬三公。每一卿置大夫三人,一大夫置元士三人,凡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分主中都官諸職。更名光祿勛曰司中,太仆曰太御,衛(wèi)尉曰太衛(wèi),執(zhí)金吾曰奮武,中尉曰軍正?!庇纱嗽斐苫靵y局面,不到兩年,又下令改行漢法,稱:“百官改更,職事分移,律令儀法,未及悉定,且因漢律令儀法以從事?!?/p>
西漢晚期豪強勢力的土地兼并惡性發(fā)展,造成社會日益陷入危機之中。王莽是個聰明人,他看出問題的嚴重性,所以他要采取“改制”的措施。但他卻一心模仿“古制”,并且過分夸飾他自己的功業(yè),等到他規(guī)定的辦法在實際上行不通時,又隨意更改,這就造成了更大的社會混亂。始建國元年(9),他下令“改制”,要推行《周禮》中所載“井田”制,更名天下田為“王田”,奴婢改稱“私屬”,一律不準買賣,實行限田,無田者當受田。改制令說:古者,設(shè)廬井八家,一夫一婦田百畝,什一而稅,則國給民富而頌聲作。如今豪強兼并嚴重,造成有錢人占田以千數(shù)計,而貧民無立錐之地的情況,西漢朝廷規(guī)定三十而稅一,實際上貧民租種地主豪強的田地,則要交出一半的收成,富家的狗馬連米豆都食厭了,而窮人連糟糠都吃不飽,結(jié)果富人橫行霸道,窮人則鋌而走險,富人和窮人都觸犯刑律,造成罪犯愈來愈多。還有窮人被賣為奴婢,街市上就有買賣奴婢的圈子,像買賣牛馬一樣。這些奴婢很多是被兇惡的人用暴力搶掠來的,主人可以對奴婢任意殺死,違反了“天地之性人為貴”的經(jīng)訓,所以應(yīng)有改變的辦法。因此規(guī)定:“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賣買。其男口不盈八,而田過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鄰里鄉(xiāng)黨。故無田,今當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無法惑眾者,投諸四裔,以御魑魅,如皇始祖考虞帝故事。”
可是王莽以為改變名稱即等于改變實質(zhì)的想法,真是異想天開。漢代的豪強地主稱霸一方,為非作歹,對他們不采取有力打擊的措施,只靠這一紙空文來改變兼并的惡性發(fā)展,無疑是隔靴搔癢。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土地買賣是無法阻止的,王莽想采用判罪的辦法禁止,不但行不通,而且引起了混亂。王莽其實也沒有真正的決心解決土地兼并和奴婢問題,他本身就是豪強地主的代表人物,所以他的規(guī)定一遭到反對,便立即宣布收回成命,過了三年,又規(guī)定王田可以買賣,庶人可以賣為奴婢,都不算犯法,不能治罪。“乃下書曰:‘諸名食王田,皆得賣之,勿拘以法。犯私買賣庶人者,且一切勿治?!?/p>
王莽還實行兩種引起更大混亂的措施。一是改變錢幣。他在十幾年間,一再改變錢幣法令,旋頒旋廢。先是規(guī)定增加錯刀、契刀、大錢等三種錢幣,分別等于五千錢、五百錢、五十錢,與原來漢代長期使用的五銖錢并行。不幾年,他又將錯刀、契刀和五銖錢廢掉?!澳烁餍″X,徑六分,重一銖,文曰‘小錢直一,與前‘大錢五十者為二品,并行?!笨墒堑酱文辏指臑榻饚?、銀幣、龜幣、貝幣、錢幣、布幣共六種貨幣,各種貨幣又有大小不同的面值,總共加起來多達二十八種,混亂不堪。老百姓根本不相信王莽鑄造的新錢,私下里仍然使用漢代長期使用的五銖錢。王莽為強迫人民用新幣,就規(guī)定凡出門的,除了必須帶符傳這個通行證以外,還必須帶新規(guī)定的錢幣,否則扣留。王莽每改一次幣制,都引起農(nóng)民和手工業(yè)者的破產(chǎn),成為經(jīng)濟生活領(lǐng)域的嚴重災難:“是時百姓便安漢五銖錢,以莽錢大小兩行難知,又數(shù)變改不信,皆私以五銖錢市買。訛言大錢當罷,莫肯挾。莽患之,復下書:‘諸挾五銖錢,言大錢當罷者,比非井田制,投四裔。于是農(nóng)商失業(yè),食貨俱廢,民人至涕泣于市道。及坐賣買田宅奴婢,鑄錢,自諸侯卿大夫至于庶民,抵罪者不可勝數(shù)?!?當時私鑄嚴重,王莽用重法嚴禁,一家藏有銅、炭,就被官吏指為鑄錢,鄰近五家也有罪,男女被送到長安當官奴婢,人數(shù)在十萬以上,所以當時民眾說:出門去生產(chǎn),所得還不夠納稅;閉門來守家,橫禍還會從有銅的鄰居飛來。這樣,逼得農(nóng)民除了起義沒有別的出路。王莽宣布禁止田宅奴婢買賣,本已“加速爆發(fā)了社會大混亂”,廢除五銖錢,亂發(fā)新錢,“使大混亂上再添一個大混亂”。[4](P94)
二是,王莽下詔實行“五均、六筦”。五均,是在長安及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等市場物價貴時,由市場官賣出。六筦,是規(guī)定由國家掌握鹽、鐵、酒、鑄錢、山澤物產(chǎn)征稅、五均這些重要經(jīng)濟事業(yè),有關(guān)五均、六筦的規(guī)定,按照王莽的詔令所說,是為了減少商人在中間盤剝。但實際上是負責這些事務(wù)的大商賈從中搞鬼,利用權(quán)力進行更大規(guī)模的投機活動,并與郡縣官員互相勾結(jié),進行蒙混欺騙,使老百姓更加痛苦不堪。
班固中肯地指出王莽“改制”、施政失敗的原因:“莽好空言,慕古法,多封爵人,性實遴嗇。”[1](卷九十九《王莽傳》下)“莽即真,尤備大臣,抑奪下權(quán),朝臣有言其過失者,輒拔擢。”尤其對于王莽因陰謀篡政,故防備臣下效法,對下屬猜忌防范,以及政令煩多,造成行政系統(tǒng)嚴重壅塞、案件連年堆積、民眾痛苦無告的災難,深刻地做了剖析:“莽自見前專權(quán)以得漢政,故務(wù)自攬眾事,有司受成茍免。諸寶物名、帑藏、錢谷官,皆宦者領(lǐng)之;吏民上封事書,宦官左右開發(fā),尚書不得知。其畏備臣下如此。又好變改制度,政令煩多,當奉行者,輒質(zhì)問乃以從事,前后相乘,憒眊不渫。莽常御燈火至明,猶不能勝。尚書因是為奸寢事,上書待報者連年不得去,拘系郡縣者逢赦而后出,衛(wèi)卒不交代三歲矣?!薄翱h宰缺者,數(shù)年守兼,一切貪殘日甚。中郎將、繡衣執(zhí)法在郡國者,并乘權(quán)勢,傳相舉奏。又十一公士分布勸農(nóng)桑,班時令,案諸章,冠蓋相望,交錯道路,召會吏民,逮捕證左,郡縣賦斂,遞相賕賂,白黑紛然,守闕告訴者多?!盵1](卷九十九《王莽傳》中)當代學者很重視班固的論述,并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揭示王莽代表貴族地主的階級本質(zhì)和侈功狂妄、志大才疏的個性:“王莽‘好改變制度,政令‘煩多,朝令夕改,不講功效,故變得快,吹得也快,花樣多,收效少。這些,都與王莽本質(zhì)上是個貴族地主的代表人物及志大才疏的書生性格分不開。他了解一些時弊,也想解決社會矛盾,但真正做起來,并不從根本上觸動本階級的利益,并不精明干練,而顯出了得志便猖狂、失意便懊喪的丑態(tài)。如此王莽,改制豈有不敗之理!”[5](P373)
王莽的侈大狂還表現(xiàn)在肆意侮辱邊疆少數(shù)民族,惡意進行挑釁,屢屢發(fā)動不義戰(zhàn)爭。王莽以侮辱和征服邊境民族,顯示他的功德和強大。始建國元年(9),王莽派使者到邊境諸國,收回漢朝所頒發(fā)的印綬,將他們的國王貶低為侯。“其東出者,至玄菟、樂浪、高句麗、夫余;南出者,隃徼外,歷益州,貶句町王為侯;西出者,至西域,盡改其王為侯;北出者,至匈奴庭,授單于印,改漢印文,去‘璽曰‘章。單于欲求故印,陳饒椎破之……單于大怒,而句町、西域后卒以此皆畔。”西漢宣帝以來,與匈奴長期保持著和好關(guān)系,史載,數(shù)十年間,邊境安靜,人物殷富,一片令人欣喜的景象。至此,王莽對邊疆民族一再挑釁,造成民族關(guān)系的逆轉(zhuǎn)!次年,“匈奴單于求故璽,莽不與,遂寇邊郡,殺略吏民”。王莽更名匈奴單于為“降奴服于”,故意侮辱。派將軍苗、王況、陳欽、王巡等,分六路大軍,從五原、云中、代郡、西河、漁陽、張掖攻打匈奴。“募天下囚徒、丁男、甲卒三十萬人,轉(zhuǎn)眾郡委輸五大夫衣裘、兵器、糧食,長吏送自負海江淮至北邊,使者馳傳督趣,以軍興法從事,天下騷動。”所征發(fā)大軍留在邊境,須等一齊出動,吏士放縱侵害百姓,而內(nèi)地各郡愁于征發(fā),民眾棄城郭流亡為盜賊。在西南,因句町王被貶為侯,激起句町起兵反抗。在東北,因征發(fā)高句麗攻打匈奴,高句麗民眾不服從,“郡強迫之,皆亡出塞,因犯法為寇”。王莽派兵攻打,穢貉遂反。始建國四年(12),王莽又將高句麗更名下句麗,布告天下?!坝谑呛讶擞高?,東北與西南夷皆亂?!碧禅P六年(19),王莽又大募天下丁勇、死罪囚、奴隸攻打匈奴。
王莽還挑起對西域的戰(zhàn)爭。自從張騫通西域以后,中原與西域一直保持著經(jīng)濟、文化的聯(lián)系。王莽卻把西域諸國王改為侯,還無故侵侮各國。始建國五年(13),“西域諸國以莽積失恩信,焉耆先畔,殺都護但欽”。天鳳三年(16)王莽派遣王駿、李崇出擊西域,遭焉耆伏擊,殺駿等,“西域自此絕”1。從新朝建立起,王莽對邊境民族發(fā)動的不義戰(zhàn)爭接連不斷,直到農(nóng)民起義大爆發(fā),不義戰(zhàn)爭才被迫停止。
四、兩條記述主線交織活畫出王莽的末日景象
《王莽傳》的記載章法分明,將新朝必然迅速傾覆和王莽陷于內(nèi)外交困的處境兩條主線巧妙地相結(jié)合,使敘述歷史演進趨勢與描繪人物性格心理的發(fā)展二者相得益彰。王莽改制的失敗和連年在邊境挑起戰(zhàn)爭,造成社會動蕩,百姓沒有活路,農(nóng)民起義接連爆發(fā)。天鳳元年(14),因王莽用兵,不顧民眾死活,“三邊盡反”。次年,受難百姓“起為盜賊”。天鳳四年(17),呂母起義于山東,“引兵入海,其眾浸多,后皆萬數(shù)”。王莽派使者前去宣布赦令,使者返來如實報告情況,說:“盜賊解,輒復合。問其故,皆曰愁法禁煩苛,不得舉手。力作所得,不足以給貢稅。閉門自守,又坐鄰伍鑄錢挾銅,奸吏因以愁民。民窮,悉起為盜賊?!蓖趺б宦牬笈瑢⑺T職。有人順從王莽旨意,說“民驕黠當誅”,或說“時運適然,且滅不久”,王莽心中高興,立即給他升官。
次年,赤眉軍起于山東,“眾皆萬數(shù)”,王莽派軍鎮(zhèn)壓,不能取勝。天鳳六年(19)春,王莽見起義軍眾多,于是玩弄起“符命制勝”的把戲,下令改元,布告天下,以應(yīng)符命。又將寧始將軍改稱更始將軍,“欲以誑耀百姓,銷解盜賊”,遭到百姓的恥笑。地皇四年(23)正月,起義的綠林軍聲勢更壯,由王常帶領(lǐng),殺傷官軍幾萬人,乘勝圍宛城。三月,綠林軍將領(lǐng)王常、朱鮪等共同擁立漢宗室劉玄為皇帝,改年號為更始,拜置百官。王莽得知消息,極為恐懼。但他假裝鎮(zhèn)定,染了須發(fā),立所選淑女史氏為皇后,舉行迎親大典?!懊张c方士涿郡昭君等于后宮考驗方術(shù),縱淫樂焉?!蓖瑫r又指揮進剿起義軍。分派隗囂等七十二人分赴各地宣布赦令,妄圖引誘起義軍投降?!皣痰燃瘸觯蛱油鲆??!蓖晁脑拢G林軍由劉秀、王常率領(lǐng),在河南潁州一帶發(fā)動攻勢,奪取了昆陽、郾、定陵三城。王莽派大司空王邑、司徒王尋等從洛陽出發(fā),進攻起義軍,號稱四十二萬大軍。王邑等率領(lǐng)的大軍包圍昆陽起義軍,“圍城數(shù)十重”。劉秀急忙帶領(lǐng)郾、定陵起義軍數(shù)千人前來救援,王邑、王尋驕傲輕敵,“自將萬余人行陳”。劉秀兵英勇作戰(zhàn),銳不可當,以一當百,大破敵軍,殺死王尋。這時,昆陽城中起義軍出攻,合力夾擊。會大風雨,莽軍大敗,王邑逃走,關(guān)中因之震恐。
《王莽傳》生動具體地寫出王莽此時走投無路的情景。統(tǒng)治集團眼見王莽行將敗亡,感到大難臨頭,因而陷于分崩離析,出現(xiàn)了其親信密謀劫持王莽的事件。衛(wèi)將軍王涉聽信道士西門君惠所言“星孛掃宮室,劉氏當復興”,遂與大司馬董忠、國師公劉歆密謀,欲劫持王莽至南陽投降起義軍更始皇帝。董忠又與握有兵權(quán)的孫伋商議。“伋歸家,顏色變,不能食。妻怪問之,語其狀。妻以告弟云陽陳邯,邯欲告之?!庇谑菍O伋、陳邯向王莽告發(fā),董忠遂遭殺害。劉歆、王涉自殺,“莽以二人骨肉舊臣,惡其內(nèi)潰,故隱其誅”。
此時的王莽,“軍師外破,大臣內(nèi)畔,左右亡所信”。班固詳細地描寫王莽在農(nóng)民起義風暴面前是如何的心驚膽戰(zhàn):“莽憂懣不能食,亶飲酒,啖鰒魚。讀軍書倦,因憑幾寐,不復就枕矣?!彼E饺障埠玫拿孕判〖總z,以求“厭勝”,“遣使壞渭陵(元帝陵)、延陵(成帝陵)園門罘罳(按,罘罳為門外之屏),曰:‘毋使民復思也。”“莽自知敗,乃率群臣至南郊,陳其符命本末,仰天曰:‘皇天既命授臣莽,何不殄滅眾賊?即令臣莽非是,愿下雷霆誅臣莽!因搏心大哭,氣盡,伏而叩頭。又作告天策,自陳功勞千余言?!睂⒅T生小民中能日夜哀哭、能誦策文者授為郎官,至五千余人。起義軍由鄧曄帶領(lǐng),從武關(guān)攻進關(guān)中,“所過迎降”。起義軍迅速壯大,皆號稱漢將。王莽赦免監(jiān)獄中囚犯,分發(fā)兵器,“殺豨飲其血,與誓曰:‘有不為新室者,社鬼記之!”剛過渭橋,這群烏合之眾便全部散走?!氨姳l(fā)掘莽妻子父祖冢,燒其棺槨及九廟、明堂、辟雍,火照城中”,京都大亂。十月初一,起義軍攻進長安城,至日暮,各官府邸第人員奔走一空。初二,長安城少年朱弟、張魚等配合農(nóng)民軍聚眾起事,大呼“反虜王莽,何不出降?”大火燃燒,“莽避火宣室前殿,火輒隨之”。王莽帶著璽印,手持虞帝匕首,氣息奄奄,口念:“天生德于予,漢兵其如予何!”三日清晨,王莽由群臣扶著逃到漸臺,想借漸臺周圍池水阻擋一下起義軍。王莽手中抱持符命、威斗,公卿大夫、隨從尚有千余人跟隨。“軍人入殿中,呼曰:‘反虜王莽安在?有美人出房曰:‘在漸臺。眾兵追之,圍數(shù)百重?!彪p方用弓箭對射,起義軍攻到臺上,將王莽斬首。短命的“新朝”最后滅亡。
班固在《王莽傳》末具體寫出王莽如何葬身于起義軍的烈火之中是很有意義的,它昭示:這正是靠陰謀上臺、不顧百姓死活的暴君的必然下場!所寫宮中美人出房為起義軍指引王莽躲藏處所這一細節(jié),寓含的正是與民眾作對的獨夫民賊最后必定眾叛親離這一深刻道理。全傳結(jié)尾又鄭重書寫:“(更始三年)六月,世祖即位,然后宗廟社稷復立,天下艾安。”(以上引文,均見《漢書》卷九十九《王莽傳》下)以此作為全篇的結(jié)束,更是運用了歷史編纂的巧妙手法,凸顯本篇既是記載王莽一生經(jīng)歷的人物傳記,同時它具有“本紀”的作用,構(gòu)成記述新朝歷史的總綱,上繼西漢一朝,下啟東漢光武帝紀事。
參 考 文 獻
[1] 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7.
[2] 方苞:《望溪先生文集》,上海圖書集成公司刊本.
[3] 范曄:《后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7.
[4]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第二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5] 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第四卷《秦漢時期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王雪萍]
Abstract: The compilation character of Hanshu·Biography of WANG Mang is to depict how WANG Mang, a schemer, steals right evilly and hypocritically with great political, economic and military event in a new dynasty closely. Regarding the compilation requirement, a historical record of a new dynasty is needed, but due to the stealing fact of WANG Mang believed in Early East Han Dynasty, it can not be recorded formally. This biography actually plays two roles of biography and record of historical event, which is a successful proof of BAN Gu in historical compilation . Although the new dynasty is short-lived, it can not be removed from history. BAN Gu records clearly every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and national event, which makes complete the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of two Han Dynasties and the succession of historical record.
Key words: Hanshu, WANG Mang stealing right from Han Dynasty, reform by imitating past history, sudden death of new dynasty, creativeness of historical compi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