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亞丹
(河北大學 河北 保定 071000)
?
淺談第五代與第六代電影人創(chuàng)作風格之差異
——以《黃土地》和《三峽好人》為例
鮑亞丹
(河北大學 河北 保定 071000)
第五代和第六代電影導演都曾書寫過中國電影史上的輝煌,也都被國人乃至國際認可。作為兩代電影人,他們的社會經(jīng)歷不同,創(chuàng)作風格與作品特征亦有所不同,文章將從兩代電影人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對電影創(chuàng)作產(chǎn)生的不同影像及不同的影像風格傳達不同的導演情懷兩個方面入手,分析第五代和第六代電影人創(chuàng)作風格的差異。
第五代電影人;第六代電影人;創(chuàng)作風格
前言:第五代和第六代電影人都在中國電影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章,作為中國電影人,他們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濃厚的對中華民族熱愛的情懷,他們都用影像表達自己摯熱的感情,然而不同的成長經(jīng)歷和不同的關注焦點,也會導致兩代人不同的影像創(chuàng)作特點。
(一)異軍突起的第五代和氣勢磅礴的作品。第五代電影人多生于20世紀50年代初,少年時期他們經(jīng)歷了文革的動蕩,被迫卷入洶涌的社會浪潮中,十年文革,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都下過鄉(xiāng)插過隊或者當過兵當過工人,他們經(jīng)歷了許多生活的苦難與磨礪,也是在磨難中反思生活反思人性。他們真正的沉入到中國社會的底層,“從勞動著、生活著、承受著苦難的人民中吸取著真知的營養(yǎng),體味著他們的希望和向往”。正是這樣,他們才對老百姓的現(xiàn)實生活有了最真切的了解和體會,他們才能更深刻地對苦難進行反思,對中華民族的命運進行思考。張藝謀曾說“‘第五代’是在受創(chuàng)痛之后走向成熟的?!痹谒麄冏呦虺墒熘H,“文革”結束,中國“新時期”到來。
經(jīng)歷了社會變革的大起大落,勞了筋骨,磨了心智,第五代電影人的作品更顯得大氣磅礴,1983年上映的《一個和八個》講述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有血性的中國罪犯在大敵當前英勇抗日的故事,他們也在浴血奮戰(zhàn)和突圍后的艱苦跋涉中,重新認識到了自我的價值。1984年《黃土地》講述了生長于陜北黃土高原上的女孩翠巧逃婚又葬送于黃河之中的故事,影片中的黃土地如同父親一樣,養(yǎng)育了翠巧又葬送的她的前程。再到1987年的《紅高粱》則講述了反對封建道德觀念的“我爺爺”和“我奶奶”反對日軍侵略,英勇抗日的故事,并從中看到中華民族的血性。從這些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第五代”電影人對社會老百姓的同情與贊揚,對中國鄉(xiāng)土的關注和解讀以及在藝術作品中透露出來的對國民生存狀態(tài)的拷問、憂患意識及對民族的深沉熱愛與思考。
(二)沖云破霧的第六代和后勁有力的作品。第六代電影人基本上沒有受到“文革”的影響,在他們的少年時代到青年成人時期正是中國社會改革開放的重大變革時期,這時舊體制、舊觀念的消融與崩潰,各種新潮觀念、思想的發(fā)生與建立伴隨著他們的成長,他們在開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接受了相對系統(tǒng)的教育并接觸到很多國外電影理論。這也影響了他們對傳統(tǒng)和一切舊有的事物都持有一種懷疑和審視的態(tài)度。他們親身感受到經(jīng)濟體制的轉(zhuǎn)軌給中國的家庭關系、人際關系、社會關系所帶來的重大變動,所以他們的創(chuàng)作帶有一種焦慮的氣息,在一種灰色影調(diào)中更直接有力地觸及并揭露殘酷的現(xiàn)實。
第六代導演將歷史的轉(zhuǎn)型所帶給人們的迷茫、困頓、焦慮用鏡頭記錄下來,他們的作品雖然敘事平和緩慢但所引起的效果蒼勁有力。1998年上映的《小武》講述了山西省汾陽縣一個小偷的故事,表現(xiàn)出青春中的一種迷失與無奈。2000年上映的《蘇州河》以愛情為主題,揭示了影片中的浪漫與反浪漫,以及對所失的尋找。2006年上映的《三峽好人》以三峽工程的拆建為背景,講述兩個外鄉(xiāng)人來三峽找尋自己的親人,在找尋的得與失中我們也在感受到人情的冷暖。
(一)第五代的主觀寓意性與民族情懷。第五代有著豐富而廣闊的生活閱歷,他們深刻反思傳統(tǒng)文化,執(zhí)著于民族振興理想,他們的作品多帶有象征性和寓意性,也形成了影響美學的風格。
陳凱歌的《黃土地》是“影像美學”表現(xiàn)的集大成者,也曾在國際影壇多次獲獎,可以說是第五代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影片講述了生長于陜北黃土高原上的女孩翠巧在八路軍顧青的影響下逃婚又葬送于黃河之中的故事,影片不注重敘事,而注重影像造型和影響意蘊的表達。片中的黃土地深厚、貧瘠,它養(yǎng)育了中華民族子孫但他也承載著中華民族沉痛的積弊。黃河平穩(wěn)、渾濁,它哺育了子孫后代同時又戕害了自己已經(jīng)覺醒的優(yōu)秀兒女。影片中的種種意象都表現(xiàn)出對傳統(tǒng)文化的審視和思考,透露出一種民族情懷。
《黃土地》的影像造型也是極具震撼力的,大片的黃土幾乎占滿了整個畫面,偶爾露出一線天,人在黃土地上勞作,這里黃土地成了主角,用仰拍鏡頭表達出崇敬與審視之意。影片也沒有采用常規(guī)電影中常見的流暢的運動鏡頭,而是大量運用靜止鏡頭,通過攝影機的靜止,表現(xiàn)一種歷史的陳舊凝滯感,也傳達出一種時而舒緩時而沉寂凝重的情緒。
(二)第六代的現(xiàn)實主義風格與個人關照。第六代導演作品多關注社會底層的草根人群,都市的邊緣小人物。比起“第五代”那樣整體構建電影精神的統(tǒng)一面貌,他們更傾向于寫實形態(tài),用現(xiàn)實主義的形象風格表現(xiàn)出對小人物的關照。
影片《三峽好人》是賈樟柯的一部力作,影片曾獲得威尼斯電影節(jié)金獅獎,這也是中國電影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影片。影片以特定的三峽移民為背景,采用現(xiàn)實主義風格講述了兩個關于尋找的故事。一個是山西煤礦工人韓三明找妻尋女的故事,一個是護士沈紅尋找丈夫的故事。韓三明是冒著生命危險謀生的煤礦工人,他不辭辛苦只是想看看多年未見的女兒,卻在找尋的過程中,看到“妻子”麻幺妹艱難的處境,挽救了自己不被法律保護的婚姻。這是一段真正的底層小人物的故事,他們的婚姻也談不上愛情,甚至可以說是違法的,因為他們是買賣婚姻,可從他們分吃大白兔奶糖來看,他們的結合也是知足和幸福的。而沈紅找尋丈夫卻是另一種結局沈紅是一名護士,她的“丈夫”是縣拆遷辦指揮部老大,他們已不屬于社會底層人物,沈紅找到了自己出軌的丈夫,丈夫傍上了富婆,而沈紅也對丈夫沒有任何留戀,兩人最后冷漠地分手了,無人眷顧。兩種婚姻故事,在找尋的得與失中,表達了導演對民間“非正?!被橐龊同F(xiàn)代“文明”婚姻的一種反思。故事簡潔情節(jié)簡單,沒有氣勢磅礴的場面和大起大落的情節(jié),卻給人留有較多回想的余地。
影片強調(diào)真實的光線、色彩和聲音,大量運用長鏡頭和空鏡頭,形成一種紀實風格?!度龒{好人》中發(fā)揮了音樂的作用,影片中的歌曲如“老鼠愛大米”“酒干倘賣無”等在底層群眾中傳唱,也顯露出歌唱者與上層歌手創(chuàng)作的差距。影片中三明帶著民工兄弟去山西下礦挖煤,生死未知,“望家鄉(xiāng),山遙水遙……”的音樂表露出一種悲壯凄涼之感。在影片中,靜音也有很強的作用力。韓三明常常出現(xiàn)沉默狀態(tài),被訛錢他沉默,被人打他沉默。民工兄弟們知道下礦挖煤的巨大危險性后也是許久沉默,這種沉默體現(xiàn)了小人物的特質(zhì)和其生存的艱辛?!按颂師o聲勝有聲”,導演沒有安排任何臺詞,卻韻味十足。
結語:第五代作為文革后異軍突起的一代,他們經(jīng)歷了文革,見證過歷史的動蕩,所以他們的創(chuàng)作更傾向于民族性和歷史感。而第六代是改革開放后逐漸顯出的一代,他們經(jīng)歷了改革開放,見證了中國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也感受到了發(fā)展之余貧富差異及經(jīng)濟發(fā)展太快帶給人們的弊端,所以他們的創(chuàng)作更傾向于關注城市邊緣小人物的命運也更具有現(xiàn)實性。
[1]周星.中國電影藝術發(fā)展史教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鮑亞丹,女,漢族,河北衡水,河北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戲劇與影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