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潔
(廈門大學 福建 廈門 361005)
?
肖邦鋼琴作品特色分析
吳穎潔
(廈門大學 福建 廈門 361005)
肖邦是音樂史上一位最具有詩人氣質的浪漫主義天才藝術家,其創(chuàng)作幾乎全部集中在鋼琴音樂這一領域。其體裁包括前奏曲、練習曲、夜曲、圓舞曲、幻想曲、諧謔曲、敘事曲、奏鳴曲、協(xié)奏曲和具有波蘭民族風格特性的瑪祖卡舞曲、波羅奈茲舞曲等。他通過力度的層次安排及樂句的松弛控制,通過把手指沉到琴鍵里面的彈奏技巧,使鋼琴真正地表現(xiàn)出了一種像弦樂樂器或人聲一樣具有呼吸的良好“歌唱”能力。
肖邦;鋼琴作品;特色分析
肖邦是音樂史上一位最具有詩人氣質的浪漫主義天才藝術家,他只對鋼琴情有獨鐘,而對其它樂器都不太敏感,因此他的作品幾乎全部屬于鋼琴領域。肖邦創(chuàng)作有《鋼琴協(xié)奏曲》2首,《鋼琴奏鳴曲》3首,《夜曲》20首,《練習曲》27首,《前奏曲》24首,《瑪祖卡舞曲》52首,《波蘭舞曲》16首,《諧謔曲》4首,《敘事曲》4首,《圓舞曲》17首,《回旋曲》3首,《即興曲》4首,還有《搖藍曲》、《變奏曲》、《船歌》和《幻想曲》等等。肖邦鋼琴作品通過力度的層次安排及樂句的松弛控制,通過把手指沉到琴鍵里面的彈奏技巧,使鋼琴真正地表現(xiàn)出了一種像弦樂樂器或人聲一樣具有呼吸的良好“歌唱”能力。
肖邦生于波蘭,自幼喜愛波蘭民間音樂,七歲時寫了《g小調波蘭舞曲》,八歲登臺演出,不滿二十歲就已成為華沙公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1830年11月1日,他帶著一杯家鄉(xiāng)的泥土悄然離開祖國,前往巴黎。11月29日華沙淪陷,從此他再也沒有回國,一直在法國直到39歲英年早逝。他對波蘭的故國之情深深根植于他的音樂作品中,創(chuàng)作了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鋼琴作品,以此抒發(fā)自己的思鄉(xiāng)情、亡國恨。其中有與波蘭民族解放斗爭相聯(lián)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敘事曲》、《降A大調波蘭舞曲》等)、充滿愛國熱情的戰(zhàn)斗性作品(如《革命練習曲》b小調諧謔曲》等)、哀坳祖國命運的悲劇性作品(如《降b小調奏鳴曲》等),還有懷念祖國、思念親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一些夜曲和幻想曲)等等。
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在思想上著重自我主觀意識的表現(xiàn)與刻畫,作品著重于個人感情的細致表現(xiàn)、內心情感的自由抒發(fā)與自然景象、生活現(xiàn)象的描繪。肖邦作為這一時期的突出代表,其鋼琴音樂詩意濃郁,充滿著震撼人心的抒情性和戲劇性力量,并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強烈的藝術魅力風靡世界。
(一)肖邦是浪漫主義的革新者
浪漫主義音樂語言及其風格手法貫穿在他的作品中。肖邦的浪漫主義風格不同一般,他不過分追求惑人耳目的效果,反對浪漫主義中一切與現(xiàn)實意義的淳樸相矛盾的東西,他的音樂具有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相結合的特點。他的創(chuàng)作具有獨創(chuàng)性,在他的成熟作品中,幾乎沒有一首是依賴傳統(tǒng)手法而創(chuàng)作的。
(二)旋律“聲樂性”與“器樂性”的交織與并置
在肖邦的鋼琴音樂中,抒情性是它的重要特征之一。肖邦在鋼琴音樂抒情性旋律的創(chuàng)作中成功地解決了旋律的“聲樂性”與“器樂性”的交織與并置,大大地提高了鋼琴的表現(xiàn)力。他將旋律的歌唱性與宣敘性結合起來,增加了抒情性旋律音調表情的多樣性。抒情性旋律獨特的裝飾音、華彩經過句、特色音程、特色音調及“遠距離”變奏等等,構成了抒情性旋律鮮明的個性特色。肖邦的創(chuàng)作深受歌劇影響,特別強調旋律的魅力,他的旋律以真摯、熱情、柔情、寬廣如歌為特點,而且注意鋼琴化。有些旋律像由歌曲的音調轉為器樂音樂,有些具有聲樂音樂的音響,甚至有歌劇宣敘調和詠嘆調的風格。在肖邦的許多鋼琴曲中鋼琴的旋律從歌曲音調中引伸出來,這是一種非常特殊的聲樂性與器樂性相互交融的旋律形式,這種形式構成了肖邦鋼琴曲旋律的最大特點。
(三)歌唱性與抒情性的旋律
旋律的重要地位在古典全盛期就已顯示出來,到了浪漫主義時期就更為突出。在舒伯特及其歌曲的影響下,大量器樂音樂的主題可以歌唱,歌曲曲調被用做器樂作品的主題,歌唱性旋律貫穿了整個世紀。古典時期的旋律多為平均、平衡、閉合,以級進為主,而浪漫主義風格的旋律為了更好地表達情感,喜歡使用大跳音程,常常是六度、七度,甚至四個八度的大跳和許多增減音程的跳進。許多作品的旋律具有動力性和對比性,并帶有交響性的緊張度。另外,浪漫主義的旋律還采用和模仿民歌舞蹈的曲調,構成不規(guī)則的句法或大小調音階交替等。
肖邦鋼琴作品中最為突出的特點是他的旋律獨具特色。他的鋼琴音樂非常富于歌唱性,精美的旋律比比皆是,這是受意大利歌劇的影響。他通過力度的層次安排及樂句的松弛控制,通過把手指沉到琴鍵里面的彈奏技巧,使鋼琴真正地表現(xiàn)出了一種像弦樂樂器或人聲一樣具有呼吸的良好“歌唱”能力,即把聲樂性的旋律自由地轉化為器樂旋律,形成了一種和貝多芬的動機性結構完全不同的旋律結構(比如降D大調夜曲OP.27中如歌的曲調就是這樣的)。這樣,一種不同于古典主義的、浪漫主義的、具有夢幻色彩的優(yōu)雅,就在肖邦琴鍵下流淌出來了。
綜上所述,縱觀整個西方音樂發(fā)展歷史,創(chuàng)作練習曲的名家甚多,但是肖邦卻表現(xiàn)出了與眾不同的風格和特色,其既具有一般練習曲的練習性、技術性等特征,又融入了情感性、戲劇性等,可謂是形式和內容俱佳。在今天的鋼琴欣賞和演奏中,理應對這些作品有充分的重視,通過對作品的體驗和表現(xiàn),一定能夠獲得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感悟。
[1]愛德華“巴克斯特”培理.肖邦的敘事曲[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6,(1).
[2]張錫光.鋼琴詩人—肖邦和他的夜曲[J].鋼琴藝術,2000,(3).
[3]張澤民.高士彥譯.李斯特論肖邦[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吳穎潔,廈門大學藝術學院音樂教育專業(yè)2014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