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浮云》和《不如歸》為中心"/>
盧昱安
(四川外國語大學日語系 重慶 400031)
?
封建家長制對日本文學的影響
——以《浮云》和《不如歸》為中心
盧昱安
(四川外國語大學日語系 重慶 400031)
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中將古代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及其基本構成分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聯(lián)盟,最后形成民族和國家。而家長制最早就淵源于原始社會中的父系氏族。在封建社會男尊女卑,家族是以男性為中心,由父系學院關系聯(lián)結起來的。所以家長就是父系父權的代表,在家庭中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經(jīng)濟專制是封建家長制的基礎,思想專制由經(jīng)濟專制派生,并與之相統(tǒng)一,也都是封建孝道的基本要求在封建社會,家庭成員必須以家長的意志為轉移,以家長的是非為是非。尊卑關系又是整個封建禮教、孝道、家長制的前提。封建家長制的影響,首先就表現(xiàn)在封建家長制下的婚姻關系上。封建家長制是社會生產(chǎn)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chǎn)物,一家一戶的小生產(chǎn)是封建社會最基本的社會經(jīng)濟單位,也是封建家長制賴以存在的基礎。最早中國有些文學作品都對這一封建思想進行過描述,接觸日本文學以來,發(fā)現(xiàn)封建家長制對日本文學也有一定的影響。在此主要以《浮云》跟《不如歸》兩部日本文學作品為中心,淺析這一封建禮教的影響。
二葉亭四迷,日本小說家,俄羅斯文學翻譯家,原名長谷川辰之助。他在明治維新“開化革新”的社會變革中成長起來,從小接受漢學教育,深受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1881年考入東京外國語學校俄文科學習俄語。學習期間,二葉亭四迷大量閱讀了19世紀俄國優(yōu)秀作家的文學作品,接觸到了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對他的人生觀與文藝觀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后來與坪內逍遙結識,開始文學生涯。二葉亭四迷是日本文學史上一位占據(jù)重要地位的作家。1887年,發(fā)表第一部長篇小說《浮云》,首創(chuàng)言文一致體。他的文學理論和小說創(chuàng)作,奠定了日本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基礎,開辟了日本近代文學的發(fā)展道路,他也因此被譽為日本近代文學的先驅者。
小說創(chuàng)作之時,日本社會正處于近代文明開化的萌芽時期,受近代啟蒙思想和歐化影響的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還沒有完全徹底地在日本社會站穩(wěn)腳跟。當時,日本近代社會改革所取得的成功,只不過是在政府的指導下,表面上形成的速成品而已。傳統(tǒng)的封建思想和新的近代思想之間的沖突,不斷地困擾著日本國民。尤其是知識分子階層的思想矛盾,更加激烈突出,明顯地影響到當時社會的文化精神。就是在這種新舊思想互相碰撞,文明開化初期的社會背景下,二葉亭四迷在《浮云》中塑造了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真實地反應了當時日本社會的現(xiàn)狀。小說緊緊圍繞主人公知識青年內海文三失業(yè)、失戀這個中心線索展開故事情節(jié)。小說主人公內海文三從小聰明好學,15歲時父親離世,被迫寄宿在叔父孫兵衛(wèi)家。嬸嬸阿政,是個精明能干的勢利小人,操持著家中一切事物。雖然文三非常尊重她,但還是經(jīng)常受到嬸母的厭惡。文三憑借努力考上大學,以優(yōu)秀的成績學成歸來,并在機關里找到了一份工作,生活開始走上正軌。這讓勢利的嬸嬸也開始轉變了對他的態(tài)度。同時,文三愛上了叔叔和嬸嬸的女兒阿勢。天生麗質的阿勢,雖然接受了明治時期新時代的教育,看上去聰明伶俐、品學兼優(yōu),實際上卻是一個淺薄的女孩。阿政也曾打算將女兒嫁給老實穩(wěn)重的文三,但就在這時,機關改革,不善于巴結上司的文三被免了職。這讓阿政大失所望,轉將女兒的終身大事寄托在文三的同事本田身上。本田是一個老于世故的卑鄙小人。本田與阿政母女的交往日漸頻繁,文三已經(jīng)無法再在這個家待下去了。但是為了所愛之人不被本田這種庸俗之輩所傷害,他決定找阿勢好好地談談……二葉亭四迷并沒有將文三的命運繼續(xù)寫下去,使《浮云》成為一部沒有完成的作品,后續(xù)的結局任讀者去想象。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四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像內海文三那樣,內心世界一直充斥著深刻不安的,思想矛盾的知識分子;像阿勢那樣天真善良、思想淺薄、見異思遷的新事物追求者;像阿政那樣淡薄人情、追求權勢、見風使舵的功利主義者;像本田升那樣玩世不恭、利欲熏心、見識短淺的輕薄男人。阿政的功利主義,是封建時代舊思想的代表。文三是明治時期知識分子的代表,他的同事本田不光是封建官僚的代表,也是資本主義知識分子的代表。而阿勢則是游弋于這幾者之間的一朵浮云。表面上,小說的主人公是代表新思想的內海文三,但實質上,女主人公阿勢則是小說的核心人物,同時也是小說人物關系中的一面鏡子。小說細膩地描寫了介于文三和本田之間,猶如浮云一樣搖擺不定的阿勢的心理。她是那種沒有主見、易受他人影響的性格,因此在阿勢的身上,既能找到文三的影子,也能發(fā)現(xiàn)本田的成像。同時,阿勢的性格特點正代表了日本青年男女的精神傾向。她雖然追求西方的自由平等,追求女性解放,但根本沒有領會到西洋主義的本質。與文三的婚事,自己也是默許的。文三被免職以后,面對母親的反對,她雖然有過爭吵,但因為內心的虛假,最后在“愛”中迷失,選擇背叛文三,投入到本田的懷抱。
德富蘆花(1868-1927)日本近代著名社會派小說家,散文家。少年時受自由民權運動熏陶。1885年皈依基督教,1898發(fā)表小說《不如歸》而聞名。德富蘆花從小學習成績優(yōu)異,曾在京都就讀于同志社(現(xiàn)同志社大學)。在那里,他漸漸喜愛上了文學,閱讀了大量的文學書籍。他的母親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信徒,在母親的教育和熏陶下,不知不覺地接觸了基督教思想。德富蘆花受俄國小說家、思想家托爾斯泰的影響,因而使他始終立于基督教人道主義的立場觀察社會并從事創(chuàng)作。他的作品多以剖析和鞭笞社會的黑暗,在日本近代文學中獨樹一幟。
《不如歸》是德富蘆花最膾炙人口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的女主人公浪子,是片岡中將前室所生,因此不被繼母喜歡。浪子由姨媽做媒,嫁給了海軍少尉川島武男,夫婦恩愛甜蜜。而武男的母親性情乖張,不喜歡浪子。身為軍人的武男又常常征戰(zhàn)在外,她抑郁成疾,最后得了肺結核。婆婆以不治之癥肺結核會毀滅川島家族為由,將浪子休回娘家。而武男因家庭糾紛,毅然決然地參加中日甲午海戰(zhàn),后負傷臥病于醫(yī)院中。離婚對浪子來說是致命的打擊,病情日漸惡化,其父親全力照料才免于一死。命運捉弄,浪子和她的父親外出,在火車站上竟迎頭碰見重赴戰(zhàn)地的武男。無情的火車汽笛一嗚,將兩個相愛的人帶向不同的地方。不久后,浪子辭別人世。不能自主的愛情就像墳墓一樣,把男女主人公的靈魂剝削而去,只留下生命的空殼子,奄奄一息。女主人公浪子的遭遇像是一記響亮的耳光,表現(xiàn)了對婦女所受到的歧視提出的強烈的抗議。而武男的無可奈何也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對人性的壓抑和對自由的嚴重束縛。魯迅曾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如此說來,《不如歸》就是通過浪子與疾病、家庭問題的斗爭,來把她對愛的渴求與生的希望,統(tǒng)統(tǒng)毀滅殆盡,是一出充滿“淚、苦、悲”的時代悲劇。
縱觀兩部作品,男女主人公最后都是以悲劇而告終。雖然《浮云》中作者沒有繼續(xù)寫下去,不過讀者還是可以預料出文三跟阿勢最后的結局。有情人最終都沒有讓愛長長久久下去,最主要的原因的還是受封建禮教中封建家長制的迫害?!陡≡啤分械陌葑约旱牧霾粓远?,雖然對文三一直也有好感,但最后在母親的影響下改變了自己的心意。在那個充斥著肉欲跟銅臭的時代,想要得到一份純真的愛情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文三覺得自己找到了真愛,可是所謂的“真愛”最后卻讓他傷心欲絕,給他的心靈帶來了重創(chuàng)。在母親的影響下,阿勢背叛了對文三的心意,迷失了自己對愛的追求,如果她真的跟本田在一起了,也不會得到真正的幸福,這就是封建家長制的危害。家里面所謂的苦口婆心跟好言相勸,都是封建家長制最有力的證明?!恫蝗鐨w》中的浪子亦是如此,明明跟丈夫武男恩愛甜蜜下去,過著幸福的二人生活,但是因為自己得了不治之癥,被惡毒的婆婆逼著跟丈夫離婚,最后被掃地出門。此時的武男在外行軍,不了解家里的具體情況,等他回家后發(fā)現(xiàn)木已成舟也不得不向自己的母親妥協(xié),輸?shù)袅藧矍椋词ё约旱膼燮蕖е滤麄儛矍榈谋瘎?,除了武男母親的百般阻撓,還有武男的軟弱跟退縮。哪怕他再堅持一下,哪怕他再去看一眼曾經(jīng)的愛妻,浪子可能就不會那樣帶著遺憾跟悲痛離開人世。直到生命的終點,浪子都在呼喊武男的名字,可是就算愛得再深沉,他們都輸給了封建家長制,輸給了當時的社會。明治維新后的日本雖然主張文明開化,強調人的權利平等,但社會中仍殘存著舊禮教思想的束縛,社會中還有很多不為人知黑暗的一面。這兩部作品都通過細致入微的描寫,反映了當時社會對人們思想的壓迫跟束縛,尤其體現(xiàn)了封建家長制對婚姻制度這一關系的深刻影響。
中國的文學作品中也有很多對封建專制禮教的描寫,有的還被翻拍成了影視作品。印象深刻的就是《金粉世家》那個電視劇,男女主人公明明可以過著無憂無慮幸福恩愛的生活,但因為種種原因,最后不得不分開,彼此錯了自己一生的真愛。
我們在唏噓這些文學人物悲慘命運的同時,應該深刻反省,吸取他們的教訓,避免同樣的悲劇發(fā)生在現(xiàn)代的社會中。一個人的成長,本質上是個體生命的歷程。且不說子女有自己的想法,把家長想法強加到子女身上,強迫子女成為自己想成為但沒有成為的人,是多么的自私。單說個人的成長,主要是情商,就是自制、社會經(jīng)驗一類。一個人的社會才能,就是說除了專業(yè)技能以外的,比如對于人生的認識、對于自己的認識這些。一個人的社會知識或者說生活技能,主要有三個部分:天生、家教、社會實踐。天生的不能改變,出生就決定,暫且不論。家教,父母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行為對子女影響很大,封建家長制會使子女變得沒有獨立思考,凡事聽從上一輩人的,可能在幼年時期會避開風險,但是將來會面臨社會經(jīng)驗短缺的危險。封建家長制,子女聽從父母的,自己沒有實踐,我說的是主動實踐,在實踐中知道自己的錯誤,從而修正,這個過程不能省略。人的成長,就是自己和世界的碰撞,不斷的失敗、吃虧、反思,最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謬誤,這個是不能交給的,必須自己付出代價,才能得到真正的經(jīng)驗?;蛟S家長是對的,或許自己確實性格偏執(zhí),可是這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家長就算對的,那是長輩的經(jīng)驗,不可能在自己成年后,長輩繼續(xù)指導,何況,將來總有長輩落伍的時候,自己要想“與時俱進”就得不斷的實踐,必須有自己的經(jīng)驗,自己的頭破血流、肝腸寸斷,才是人生的寶貴財富,那些天天念叨的東西,或許是人生精華,但是自己不可能念一念經(jīng)典,就變成了智慧的人,何況家長也不一定對,但是實踐不會錯??傊?,我個人理解,最好的家庭模式,是家長盡量給子女自由,并且鼓勵子女大膽實踐,獨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經(jīng)驗,而不是強迫子女按照自己的安排做事,必須接受自己的思想。家長指導子女,但是不強逼子女。有條件的話,還有多個子女提供實踐的機會,引導子女自己思考,得出結論,不論實踐多么的笨拙、蹩腳,這個結論多么荒謬,甚至是大逆不道,那都是寶貴的。就怕從小沒有自己的決定,凡事都當不了家,等到自己成年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經(jīng)驗少得可憐,自己的思維還在青春期的幼稚狀態(tài),還有父母教給自己的思想原來是錯的,自己要在社會實踐中一點一點修正自己的執(zhí)拗、狂妄,還有父母的錯誤思想。子女不同意家長的意見,家長不要大發(fā)雷霆,要細心、耐心的講解,把道理細細的講給子女聽,如果還不能理解,那也沒有辦法,現(xiàn)實會教育他們。不論如何,家長在雷霆之怒下的躁狂,子女不會接受,在被逼按照家長的路子走了后,性格中的弱點會在若干年后暴露出來,到時候避開的彎路會再走一遍,代價可能更大。總之,人生真正的智慧來自實踐,確切來說,來自自己決定,并且為之付出代價,痛苦反思。要自己犯錯,自己承擔后果,要為之失去很多東西。不來自于洗腦教育,洗腦教育也不一定就是對的。
日本文學也好,中國文學也好,不管哪個國家的文學,都是對當時社會的真實反應,是社會的一面鏡子,可以讓后人看到當時社會的浮世繪。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文學的風向標也在改變,但我們不能忘記前人的教訓,以前人之經(jīng)驗,長自己的智慧,這也是閱讀這些文學作品給我們帶來最大的收益。
[1]宇培峰《“家長權”研究:中、西法文化中的“家長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德富蘆花(日)不如歸 于雷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3]龔杰 淺談封建家長制 《晉陽學刊》 1980年3月
盧昱安(1993-),四川外國語大學日語語言文學研究生在讀,主攻日本近現(xiàn)代文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