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亦珂
(西北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00)
?
社會工作視角下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分析
嚴亦珂
(西北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00)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成年犯罪行為也呈不斷增長的態(tài)勢,而其中又以十五六歲的案件居多。這些違法行為不僅影響了未成年的健康成長,而且也損害了人民利益,阻礙了社會和諧發(fā)展。筆者通過在司法社會工作機構服務對象的觀察,對影響涉罪未成年人的內(nèi)部和外部因素進行總結和梳理,針對這些問題進行矯治,是預防未成年犯罪的重要手段。只有對未成年的認知進行干預和影響,才能有效預防他們的犯罪行為。
涉罪未成年;心理特征;影響因素
(一)生理與心理因素的影響
生理和心理是影響未成年犯罪的重要因素,從生理角度來看,男性比女性擁有更高的攻擊性和冒險性,尤其是在青春期的男性,是未成年犯罪的主要人群。從心理角度看,未成年處于心理和認知的發(fā)展階段,認知水平相對較低,精神世界也較為匱乏,容易陷入對物質(zhì)的享受中。許多未成年就是在追求物質(zhì)及金錢的過程中觸碰了法律。而且,通過筆者的觀察和交流發(fā)現(xiàn),這些涉罪未成年大多對法律沒有明確的認識,對犯罪行為的后果一知半解。這些未成年的問題小到盜竊、搶劫,大到詐騙、販毒,動機都是想多拿點錢供自己享受。他們在進行犯罪活動時,沒有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甚至不認為這是犯罪,直至公安機關將他們逮捕后才知道自己觸犯了法律,追悔莫及。
另外,隨著認知的不斷發(fā)展,未成年人產(chǎn)生了自尊、自我實現(xiàn)、獲得認可和贊賞的需求。涉罪未成年的錯誤行為是源于他們錯誤的認知。他們渴望尋求認可和贊賞卻沒有考慮方式和途徑,只要能夠引起大家的關注的行為,都被視為自我實現(xiàn)的途徑,所以我們看到了許多未成年穿著奇裝異服、抽煙喝酒、打架斗毆。此外許多涉罪未成年缺乏家庭的管教和學校的教育,精神世界極度缺乏,整日無所事事,于是希望尋求刺激來填補內(nèi)心的空虛。這類未成年經(jīng)常會因為一兩句口角與人發(fā)生爭執(zhí),最后大打出手。被公安機關逮捕后,情節(jié)較輕的將處以治安管理處罰,情節(jié)較重的將以尋釁滋事罪或故意傷害罪被公安機關提起公訴。在了解了法律條款后,這些未成年大多都表示自己是一時沖動,并對自己的行為后悔不已。
(二)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
未成年的生活環(huán)境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家庭、學校和朋輩群體,這三個環(huán)境都會對未成年的行為產(chǎn)生影響。首先,家庭環(huán)境是未成年生活的主要地點,家庭的教養(yǎng)方式、家庭結構和家庭的關懷都會對未成年產(chǎn)生影響。在筆者見過的犯罪未成年中,大部分未成年的家庭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有些是因為父母一方去世,有些是因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還有些父母離異,都忽視了對子女的管教,任由子女脫離學校在外閑逛,在這個過程中作出了一些違法的事情。其中,有一位未成年因為父親去世母親改嫁,他在外流浪了近兩年家人不聞不問,直至因為盜竊被公安機關抓獲,由此可見家庭環(huán)境對未成年的影響。
其次,學校是未成年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建立價值觀和道德感的重要地點。通過學校的教育,使未成年學習知識、了解世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學校的教育和管理,避免未成年過早的接觸社會上的不良風氣。但是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屢見不鮮,學生間打架斗毆也時有發(fā)生,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未成年產(chǎn)生了消極的影響。曾有一個未成年向筆者說到,他不愿意去學校完全是因為學校里的同學經(jīng)常罵人打架,他感到十分壓抑和痛苦,于是主動選擇了退學。
第三,朋輩群體同樣對未成年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在未成年認知發(fā)展過程中,除了基本的生存和安全的需要外,也逐漸開始對情感產(chǎn)生需要。許多涉罪未成年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的父母、親人給他們的關心比較少,所以這些未成年所需的情感需求大多是從同伴處獲得。他們對同伴抱有極強的信任,對同伴的要求也給予極大的支持,可以算得上是為朋友“兩肋插刀”,甚至不考慮事情的后果,因此就出現(xiàn)了許多未成年相約打群架的案件。許多案件最初只是個人的小摩擦,最后發(fā)展為群體的沖突,大都是因為這些未成年不加分辨的看重同伴之間的情誼而起。同時,朋輩群體之間擁有相同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容易產(chǎn)生共鳴。尤其是當家庭給予未成年的關愛較少時,他們對同伴也產(chǎn)生了較強的信任和依賴。此時,如果同伴提出一個建議,他們就會毫不猶豫的一起完成,完全不考慮是否觸犯了法律,許多犯罪行為就由此而來。
(一)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法制宣傳活動
由于未成年正處于青春期,其心理狀態(tài)也較為不同,針對未成年特有的易沖動、逆反心理強、自控力差等問題,可由學校社會工作介入其中。通過個案輔導、開展支持性小組和發(fā)展性小組等方法,運用社會工作專業(yè)技巧和分析方法,讓未成年人了解自己、提升認知水平、建立自信、改善支持網(wǎng)絡。同時,在學校內(nèi)法制宣傳活動,通過一系列的展示、表演、講解等生動的活動,讓未成年知法懂法,了解法律的范圍和權威,提升未成年的法律意識,讓他們認識到各種犯罪行為產(chǎn)生的嚴重后果,以此預防未成年犯罪的發(fā)生。
(二)開展對涉罪未成年的矯治工作,預防其再次犯罪
目前,我國對于犯罪未成年的矯治工作主要包括社會調(diào)查和社會幫教。社會調(diào)查主要是社會工作者通過了解案主的成長經(jīng)歷、家庭情況、學習狀況和朋輩群體等,向檢察機關出具一份客觀的報告,作為量刑的參考。社會幫教主要是通過定期的會面、訪談、家訪等形式,對案主近期的情況有所了解,針對案主的不足和困惑給予幫助和教育,及時發(fā)現(xiàn)案主存在的問題并予以制止??梢允切睦矸矫娴闹笇?,也可以是向案主提供一些解決問題的建議,同時可以向案主鏈接有用的資源,幫助案主生活和發(fā)展。
未成年犯罪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包含著生理、心理和社會的多重影響。運用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方法,關注未成年人的心理狀況,提升未成年人的認知水平,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改善他們的支持系統(tǒng),使未成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從根本上預防未成年犯罪的發(fā)生。
[1]王思斌,社會工作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2]王芳,淺析青少年犯罪問題的社會工作介入,法制與社會,2009年第2期。
嚴亦珂(1993-),女,漢族,陜西人,西北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司法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