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垂史冊的心臟病病人
在人類醫(yī)學歷史上,研究成果通常被認為是科學家和醫(yī)生的貢獻,而那些忍受疾病痛苦的病人,常常被人忽略。然而正是這些病人的命運,給人們帶來了很多新認知,帶來了醫(yī)學界的突破。
1967年,路易斯·瓦??菜够?913~1967)轉院到南非開普敦的醫(yī)院時,已經多次心臟病發(fā)作。外科醫(yī)生克里斯提安·巴納德建議他接受心臟移植手術。這是醫(yī)學史上第一例由人到人的心臟移植手術。
瓦??菜够橇⑻胀鹑?,1922年遷移到南非,是名運動員,但因為經常飲酒吸煙,患上糖尿??;而那不能治愈的心臟病,更使他3次心臟病發(fā)作,最后導致充血性心力衰竭。
以今天的手術標準,瓦??菜够⒉环闲呐K移植的要求,因為他病得太重了。1967年12月3日,25歲的白人女孩丹尼斯出了車禍,到醫(yī)院后被宣布腦死亡,其心臟尚在跳動。女孩的父親愿捐獻出女兒的心臟。巴納德手術小組成員在夜間接到電話后紛紛趕到醫(yī)院,一場大戰(zhàn)即將展開。
手術過程并非想象中那般順利,但最終巴納德排除險情,完成了這第一次心臟移植手術。最關鍵的時刻到來了,這顆心臟能否重新跳動起來呢?當“丹尼斯的心臟”第一次開始在瓦??菜够纳眢w里跳動起來后,巴納德命令停掉心肺機,可此時患者血壓直線下降,心臟越跳越慢,不得已又重新啟動心肺機,待心跳恢復正常血壓平穩(wěn)后,再次關掉心肺機,同樣的情況又出現(xiàn)了。好在第三次嘗試停掉心肺機時,這顆心臟終于沒有令大家失望。巴納德完成了世界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
經過一整夜奮戰(zhàn),手術在12月4日7點結束,然而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心臟移植的難點和關鍵并非手術技巧,而是術后處理。手術雖然結束了,但瓦希坎斯基心力衰竭的情況能否得到緩解,他能在術后存活多久,這些問題均未可知,畢竟排異反應像一柄高懸的利劍。新植入的心臟確實顯示出了強大的作用,患者心力衰竭的情況明顯得到好轉,術后第6天患者開始有了歡笑。巴納德當時在記者招待會上說,如果情況繼續(xù)好轉,患者將在3周后出院回家。
術后第9天,瓦希坎斯基出現(xiàn)了胸痛,胸部X線片發(fā)現(xiàn)其肺部有陰影。在這個關鍵時刻,巴納德犯了一個令他抱憾終生的錯誤,他認為這個陰影提示病人出現(xiàn)了排異反應。巴納德給瓦希坎斯基服藥,以加強其免疫力??墒?,悲劇發(fā)生了:12月22日,那顆來自丹尼斯的心臟在瓦??菜够男靥艃忍鴦恿?8天之后,終因缺氧而漸漸衰竭,最后停止了跳動。
第二天,巴納德主持了尸體解剖,結果讓他懊惱不已,死因是肺部感染,而不是排異反應。巴納德的處置,事實上加重了感染,加速了病人的死亡,稍能令人慰藉的是那顆心臟并沒有問題。也就是說,這第一次由人到人的心臟移植手術實際上是成功了。
(摘自《文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