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 Wenqiang 韓文強
韓文強,出生于遼寧大連,中央美院建筑學院碩士畢業(yè)后留校任教,現(xiàn)任中央美院建筑學院副教授。建筑營設計工作室(ARCHSTUDIO)創(chuàng)始人及主持建筑師。其工作主要研究基于傳統(tǒng)文化背景之下的當代建筑與室內(nèi)環(huán)境,致力于讓空間成為人與人、人與環(huán)境交流的媒介,創(chuàng)造宜居生活。主要作品包括水岸佛堂、曲廊院、有機農(nóng)場等。2015年獲評美國建筑實錄全球十佳“設計先鋒”,AD100中國最具影響力建筑、設計精英。作品獲邀參加2016年美國哈佛大學“走向批判的實用主義:當代中國建筑”展,2015年韓國光州設計雙年展,2015年“10×100”UED十年百名建筑師展,2015年第二屆中國設計大展。多個作品被國內(nèi)外知名雜志和媒體廣為報道,包括美國Architectural Record,英國Architectural Review,意大利Arquitectura Viva,荷蘭Frame,新加坡d+a,香港Perspective,臺灣建筑,時代建筑等雜志媒體以及dezeen,designboom,archdaily,gooood等網(wǎng)絡媒體 。
Han Wen-Qiang,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CAFA (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the founder of ARCHSTUDIO. He mainly researches o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and interior environment based on traditional cultural background, devotes to making space to be the communication medium between people and people, people and environment, and creating a livable life. He has been featured as 2015 One of the Best Ten International "Design Vanguard" by American renowned magazine"Architectural Record”. His works have won many awards, including “LEAF (Leading European Architecture Forum) Awards” Refurbishment of the Year Award, Architizer "A+ Awards" Architecture+ Renovation Category Jury Award, “Hospitality Design Award” Open Category Winner of American Hospitality Design magazine, "Best of Year Awards" of American "Interior Design" Magazine; "The 37th Annual Interior Awards" of American "Contract" magazine; “Taiwan Interior Design Award” Gold Award; "Asia Pacific Interior Design Awards" Gold Award; Design for Asia Award Merit Award and WA Design Experiment Award Shortlist Award, etc. His works have also been invited to exhibited at"Towards A Critical Pragmatism: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n China" exhibition by Harvard University and 2015 Kwangju Art Biennial in Korea. His works have been widely published by home and abroad renowned publications, including Architectural Record, Architectural Review, Arquitectura Viva, Frame,d+a, Perspective, Taiwan Architecture magazine, Time + Architecture magazine, dezeen, designboom,archdaily, gooood and other famous design websites.
1,什么樣的機緣下您開辦了個人工作室?主營方向是什么?
畢業(yè)后就留校教學,希望在教學之余進行一些社會實踐作為教學的補充,所以在2010年創(chuàng)建了這個建筑營設計工作室。實踐主要分為三個方向:自然環(huán)境中的建筑、城市舊建筑改造以及消費空間升級。
2,您工作室是怎樣開展一個項目的,相較于國內(nèi)大型設計公司,您團隊的工作方式有何特別之處?
首先與甲方討論需求,確定基本功能?,F(xiàn)場測量之后,進行內(nèi)部方案討論,確定設計方向。再由設計師深化圖紙,開始施工后我們會到現(xiàn)場考察施工進度,解決實際問題。整個過程安排固定的項目負責人接洽。
3 , 您是在央美的教育背景下學習成長的,并執(zhí)教于央美,相比其他國內(nèi)綜合性大學,央美建筑教育有何特點?
美院的氛圍比較自由和活躍,這可能是美院大環(huán)境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們都希望有不一樣的創(chuàng)作,并且非常努力的去做著。
4,您做過不少胡同改造的項目,完成度都很高。但這類項目是否會遇到不一樣的困難?
每個項目都有不同的困難,設計就是解決每個項目的具體問題。
5,在您涉及的改造項目中,很多都大膽引入曲線,創(chuàng)造出非常特殊的空間體驗,如扭院兒。能向我們談談您是基于什么樣的態(tài)度進行這些改造的?
如果說古典四合院講究禮儀與等級,那么當代空間則更加注重舒適與個性。我希望在原有相對規(guī)整的建筑框架下,加入自由、流動、彈性和自然感受的空間,這也正是當代人的基本需求。
6,您的項目中對院落的處理十分細膩,是否對這類空間原型有特殊的情感?
我的第一個項目天井住宅,是在胡同中一個狹小的空間內(nèi)利用庭院產(chǎn)生一些內(nèi)向關系,解決居住問題。項目完成我也很有感觸: “四合院”本身把落腳點落在“院”上,代表著室外空間是住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院落雖為人造,但卻與自然和人的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我希望在不同的項目中延伸這種院落與空間的相互關系。
7,您強調(diào)關系設計,能向我們解釋一下您所注重的“設計中的關系”嗎?
關系就是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比如功能與形式,室內(nèi)與室外,舊建筑與新生活,這些概念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設計本身就是在處理這種相互聯(lián)系,通過具體的處理方式產(chǎn)生形式。
8,您如何看待北京的當代建筑,它們與人、與城市的關系如何?
大都市中的當代建筑基本由資本和權力主導,我不認為它們的存在與個人和城市有什么確定性的關系。但這無疑也是一個值得探索的話題。
9,在時下的背景下,你對工作室的未來怎么看?
希望能夠逐漸形成穩(wěn)定有活力的團隊,和志同道合的人做更多喜歡做的事情。
10,工作室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如何?有沒有自己想嘗試的新方向?
工作室的發(fā)展就像一顆樹成長的過程,首先需要根系穩(wěn)固,再慢慢生枝發(fā)芽。我們現(xiàn)在是一顆小樹,可能有了主干和一些小分枝。未來希望能在原有的方向上繼續(xù)深入思考,堅定自己要走的路,同時保持開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