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
古今中外,十位英年早逝的大詩人(下)
□木匠
七、萊蒙托夫(1814-1841)死亡原因:決斗,享年27歲。
被別林斯基稱為“偉大的民族詩人”的萊蒙托夫,1814年10月15日出生在莫斯科的一個貴族家庭。他三歲喪母,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奔薩省塔爾哈內(nèi)外祖母的莊園里度過的。他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能說一口流利的法語和德語。1830年,他考取了莫斯科大學(xué)。大學(xué)期間,年輕的詩人不斷地移情別戀,寫了近300首抒情詩,但這些詩在他生前都沒有發(fā)表過。1832年,他因發(fā)表了一些同情反對派的言論而被莫斯科大學(xué)除名。隨后,他又考進(jìn)了圣彼得堡近衛(wèi)軍騎兵士官學(xué)校。畢業(yè)后,成為了禁軍驃騎兵團(tuán)的一名少尉。
1835年,萊蒙托夫的長詩《哈吉·阿勃列克》發(fā)表,這是他在公開發(fā)行的刊物上發(fā)表的第一首詩。不過有趣的是,該詩是他的一個朋友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投給雜志社的。同年,他還創(chuàng)作了劇本《假面舞會》,他在劇中塑造了一個勇于同上流社會對抗的悲劇人物。但盡管他曾三次將劇本投給雜志社,兩次修改,最終還是被禁了。
1837年1月27日,普希金在決斗中重傷,兩天后不治而亡。萊蒙托夫雖與他并不認(rèn)識,卻憤然寫下了《詩人之死》,直指殺害普希金的罪魁禍?zhǔn)资巧狭魃鐣U沁@首帶有強烈政治色彩的詩篇,奠定了他作為普希金繼承者的地位,卻激怒了沙皇。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的親自安排下,詩人被下放到高加索騎兵團(tuán),軍銜也被降格為了準(zhǔn)尉。
在從圣彼得堡前往高加索的途中,萊蒙托夫“游遍了沿線的各個地方,從基茲利亞爾到塔曼,他一路翻山越嶺,身著切爾克斯人的服裝,肩背步槍,在曠野中過夜,伴著胡狼的嗥叫聲入眠……”在經(jīng)過長達(dá)8個月的艱難跋涉后,詩人終于到達(dá)了高加索的季夫里斯。
在流放高加索期間,詩人一邊記錄有關(guān)阿希克·克里布的民間神話,一邊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抒情詩和敘事詩,還結(jié)識了一些被流放的12月黨人。直到1838年4月,他才回到了圣彼得堡。
1840年,萊蒙托夫出版了他生前出版的唯一一部詩集和一部長篇小說《當(dāng)代英雄》。2月,在公爵夫人拉瓦爾的舞會上,萊蒙托夫與法國公使的兒子巴蘭特發(fā)生了沖突——原因是兩人都對一位公爵夫人發(fā)生了興趣,而公爵夫人仿佛更偏愛萊蒙托夫一些。爭執(zhí)被上升到捍衛(wèi)國家尊嚴(yán)的層面。萊蒙托夫向巴蘭特提出了決斗。盡管雙方在決斗前達(dá)成了和解,但萊蒙托夫還是被送交了軍事法庭。4月,他再度被流放到高加索。
1841年5月的一天,萊蒙托夫在參加一個朋友舉行的家庭派對時,遇到了他在士官學(xué)校的同學(xué)馬丁諾夫。他的一個玩笑激怒了馬丁諾夫。爭吵過后,馬丁諾夫向他提出了決斗。這只是一個小小的沖突,開始萊蒙托夫也沒有在意,但后來,不知是受了什么人的慫恿,抑或是在酒精的作用下,他竟接受了挑戰(zhàn)。但直到?jīng)Q斗開始,他都沒有真的打算向同學(xué)開槍,可結(jié)果卻是:被馬丁諾夫一槍斃命……
八、裴多菲(1823-1849)死亡原因:戰(zhàn)死,享年26歲。
裴多菲是匈牙利民族文學(xué)的奠基人,革命家、民主主義者。他出身貧民家庭,父親是一名屠夫,母親是農(nóng)奴的女兒。
裴多菲早年曾經(jīng)做過流浪藝人。1842年,他發(fā)表了詩歌《酒徒》;184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詩集。之后,便在國內(nèi)長途旅行,用革命的詩篇號召匈牙利人民起來反對奧地利的民族壓迫。
1846年9月,23歲的裴多菲在一個舞會上,結(jié)識了伊爾諾茨伯爵的女兒森德萊·尤麗婭。這位身材修長,有著一雙淺藍(lán)色大眼睛的美麗姑娘使年輕的詩人一見傾心,但是伯爵大人怎么肯把女兒嫁給一個出身社會底層的窮詩人。面對阻力,裴多菲對尤麗婭的情感不可抑制,半年時間,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情詩,其中就包括著名的箴言詩《自由與愛情》——“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1848年3月15日,裴多菲領(lǐng)導(dǎo)佩斯人民舉行了反抗奧地利的民族起義,他在起義的隊伍中,大聲地朗誦著他的《民族之歌》——“起來,匈牙利人,祖國正在召喚!/是時候了,現(xiàn)在干,還不算太晚!/愿意做自由人呢,還是做奴隸?/你們自己選擇吧,就是這個問題。/向匈牙利的上帝宣誓,/我們宣誓,我們宣誓,/我們不再繼續(xù)做奴隸……”用以激勵人民為爭取民族自由和獨立而斗爭,被譽為“匈牙利自由的第一個吼聲”。
1849年7月,裴多菲在創(chuàng)作了他的最后一首詩歌《恐怖的時刻》后不久,就在一次戰(zhàn)斗中英勇犧牲了。
九、蘭波(1854-1891)死亡原因:疾病,享年37歲。
蘭波是法國19世紀(jì)象征派大詩人。他用謎一般的詩句和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吸引了眾多的讀者,被認(rèn)為是超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鼻祖。蘭波的代表作是他十七歲時寫成的《元音字母》,即《色彩十四行詩》。在這首詩里,他給每個元音字母都賦于了色彩,并使那些色彩都帶上了聲音,以造成“視覺”與“聽覺”、“色”與“音”的“交感”。這首詩后來被公認(rèn)為象征主義詩歌的奠基石。
說到蘭波,就不能不提到與他同時代的另一個法國象征派大詩人保爾·魏爾倫。他比蘭波要年長11歲,早在讀到蘭波的詩之前,他就已經(jīng)是個小有名氣的詩人了,可他還是被這個天才少年寫的詩深深地震撼了。1871年,他把蘭波從鄉(xiāng)下接到了巴黎的自己家中,并不顧一切地愛上了這個有著一張漂亮的面孔,但又舉止粗魯?shù)纳倌?,這讓他那新婚不久,而且剛剛懷孕的妻子瑪?shù)贍柕聭嵟灰选?/p>
蘭波剛到巴黎時曾因其與年齡不甚匹配的才華一度得到巴黎文藝圈的夸耀與寵愛,但其后不久,又因其完全無視他人的瘋狂與極端傲慢,而被巴黎文藝圈所拋棄,只有魏爾倫仍整天和他廝混在一起,一起寫詩、醉酒,甚至一起抽大麻。但魏爾倫不過是巴黎的一個小職員,之前,他一直享受著富商岳父提供給他的舒適生活??墒窃倏犊脑栏敢膊豢赡茉┐箢^到出錢供女婿跟一個男人鬼混的地步。
夢幻消退后的現(xiàn)實生活,總是準(zhǔn)確無誤地露出它原本的鐵青與泥濘。他們開始吵架,一次魏爾倫在氣頭上把蘭波罵走了,但氣消了又得滿城地去尋找他,最后終于在一條小街上找到了正在一只垃圾桶里翻找食物的蘭波。他抱住他痛哭失聲,發(fā)誓永遠(yuǎn)不再對他做那么殘忍的事。
1872年,魏爾倫離開了妻子和剛出生的兒子,與蘭波一起私奔到了倫敦。兩人一起過了一段完全無人約束的日子。但好景不長,一年后,兩人又一次發(fā)生了激烈爭吵,蘭波好像已下定決心要離開魏爾倫。而絕望中的魏爾倫則向蘭波開了一槍,子彈打穿了蘭波的手心。雖然蘭波并沒有起訴魏爾倫,但魏爾倫還是被判了兩年徒刑。
那一年,蘭波20歲。他身心絕望的回到老家,寫出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本詩集《地獄一季》。從那以后,他就再也沒有寫過詩。他之后又活了17年,做過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事,甚至去非洲販賣過軍火。據(jù)說他也賺到過錢,腰包里裝滿了金子。但也有潦倒的時候,潦倒時,他寫信給家中的老母親索要一雙襪子。
1891年,蘭波因為右腳腫瘤死于馬賽,時年37歲。
十、徐志摩(1896-1931):死亡原因:空難,享年35歲
徐志摩是20世紀(jì)中國浪漫主義詩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北大教授。代表作有《再別康橋》和《翡冷翠的一夜》等。關(guān)于他的故事我們之前已介紹了很多。1931年11月19日,他在從南京乘飛機(jī)飛往北平的途中,因飛機(jī)失事,不幸遇難,死于泰山腳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