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岷,姜琪娜,王珺,陳文靖,王儀雯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濟南 250012)
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并發(fā)Ⅰ型呼吸衰竭伴2型糖尿病3例診治分析
王岷,姜琪娜,王珺,陳文靖,王儀雯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濟南 250012)
目的總結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并發(fā) Ⅰ 型呼吸衰竭伴2型糖尿病的診治經驗。方法回顧性分析3例H1N1病毒性肺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診斷治療過程。結果3例患者均伴有2型糖尿病,以高熱、咳嗽入院;患者病情進展迅速,很快出現胸悶憋氣癥狀,血氧飽和度下降,抗感染治療效果差;血常規(guī)淋巴細胞比例均呈下降趨勢,淋巴細胞計數減少;血氣分析提示,Ⅰ型呼吸衰竭;胸部CT雙肺出現廣泛滲出性病變,以肺實變?yōu)橹?,影像學呈多樣性??紤]病毒性肺炎,及早給予奧司他韋、甲強龍、丙種球蛋白及高流量面罩吸氧、抗感染、補液、降糖等綜合治療后,患者病情好轉,影像學檢查減輕,疾控中心呼吸道分泌物病毒學檢測為甲型H1N1病毒。結論對高熱、咳嗽、肺內濕啰音、胸部CT示病灶明顯且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不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無病毒學診斷依據情況下,及早行以抗病毒為主的綜合治療可達到較好療效。
病毒性肺炎; 甲型H1N1流感病毒;Ⅰ型呼吸衰竭;2型糖尿病;奧司他韋;甲強龍;丙種球蛋白
甲型H1N1流感是一種呼吸道疾病,極易出現肺炎等肺部并發(fā)癥,致死率極高。目前,血清及痰液中分離培養(yǎng)并鑒定病毒是診斷的金標準[1],但是檢測周期≥72 h,延誤早期抗病毒治療,不利于改善患者預后[2]。因此,能否依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影像學特點以及實驗室檢查等早期檢測考慮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并盡早給予針對性的綜合治療,對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重要意義?,F對山東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呼吸內科2016年1~2月收治的3例伴2型糖尿病的確診甲型H1N1病毒性肺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為病毒性肺炎的早期診治提供臨床參考。
例1:李某,男,51歲。因陣發(fā)性胸痛6年余,咳嗽1周,發(fā)熱3 d,于2016年1月30日入本院心內科。患者1周前受涼后出現咳嗽,3 d前出現發(fā)熱(熱峰39.3 ℃)。既往曾患2型糖尿病,6年前置入冠狀動脈支架3枚;吸煙指數400,戒煙1年余。入院查體:T 39 ℃,P 96次/min,R 20次/min,BP 126/77 mmHg。神志清,精神不振,發(fā)熱病容。雙肺呼吸音粗,可聞及少量濕性啰音。入院后胸部CT示,雙肺炎性病變可能性大。
1月31日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5.12×109/L,中性粒細胞占65.5%。給予哌拉西林舒巴坦抗感染治療2 d,效不佳,仍發(fā)熱,并出現輕度胸悶憋氣??紤]病毒性肺炎,加用奧司他韋(達菲)治療,并于2月2日轉入呼吸內科。當日實驗室檢查示,白細胞3.12×109/L、中性粒細胞占71.5%,D-二聚體3.40 mg/L、纖維蛋白原4.50 g/L、葡萄糖7.79 mmol/L、乳酸脫氫酶712 U/L、α羥丁酸脫氫酶491 U/L、磷酸肌酸激酶424 U/L、C反應蛋白165.8 mg/L、鈉132.1 mmol/L、氯96.3 mmol/L;末梢血氧飽和度(SO2)82%~85%(吸氧濃度4 L/min)。給予美羅培南抗感染,甲強龍抗炎,以及補液、降糖等綜合治療。2月3日,復查胸部CT較前明顯進展,雙肺多發(fā)片絮狀高密度影,以雙下肺及外邊緣處為著。2月4日,患者持續(xù)發(fā)熱(熱峰39 ℃),胸悶憋氣加重。血氣分析:pH 7.36,PCO230 mmHg,PO250 mmHg,SO270%,提示Ⅰ型呼吸衰竭。應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不能耐受,持續(xù)應用高流量面罩吸氧4~5 L/min,給予丙種球蛋白治療。2月5日,體溫控制未再發(fā)熱,山東省疾控中心呼吸道分泌物采樣分離病毒回報為甲型H1N1病毒。繼用達菲2周,并給予美羅培南抗感染及降糖、中藥等綜合治療。2月15日,復查胸部CT示雙肺炎癥較前明顯吸收;2月26日,胸部CT示雙肺炎癥大部吸收。最終診斷:病毒性肺炎(H1N1),Ⅰ型呼吸衰竭;2型糖尿病;冠心病陳舊下壁心肌梗死支架安置術后(心功能Ⅲ級)。2月26日出院后給予富露施抗氧化治療,3月14日門診復查胸部CT示雙肺炎癥基本吸收。
例2:白某,男,62歲。因2型糖尿病史18年,咳嗽、發(fā)熱3 d,于2016年2月1日入我院內分泌科。院外熱峰39.5 ℃,且有惡心、嘔吐,輕度胸悶憋氣。既往有高血壓病史。入院后查體:T 39.5 ℃,P 112次/min,R 22次/min,BP 148/90 mmHg。發(fā)熱病容。雙肺呼吸音粗,可聞及少量濕性啰音;心律齊。當日胸部CT示,右肺炎性病變。2月2日,血常規(guī)示血細胞5.12×109/L,中性粒細胞占78.5%,淋巴細胞占14.5%;血糖13.17 mmol/L,乳酸脫氫酶324 U/L,α羥丁酸脫氫酶270 U/L,磷酸肌酸激酶296 U/L;心電圖:竇性心動過速,慢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入院后給予哌拉西林舒巴坦抗感染,以及補液、降壓、降糖等治療。但患者持續(xù)發(fā)熱(熱峰達40 ℃),胸悶憋氣加重,遂于2月3日轉入呼吸內科。血氣分析:pH 7.38,PCO230 mmHg,PO251 mmHg,SO280%,HCO3-17.7 mmoL/L,FiO221%,提示Ⅰ型呼吸衰竭。復查胸部CT示,肺部炎癥進展迅速。遂給予高流量面罩吸氧,達菲抗病毒、美羅培南抗感染、甲強龍抗炎,丙種球蛋白提高免疫力及補液降糖等綜合治療。2月5日山東省疾控中心呼吸道分泌物采樣分離病毒為甲型H1N1病毒。2月8日體溫下降(熱峰37.4 ℃),胸悶憋氣漸好轉,氧合改善,末梢SO299%。10 d后體溫完全正常,2月28日復查胸部CT炎癥較前明顯吸收。最后診斷:病毒性肺炎(H1N1),Ⅰ型呼吸衰竭;2型糖尿??;高血壓病(3級);冠心病(心功能Ⅲ級);
例3:由某,男,42歲。因咳嗽、發(fā)熱5 d,于2016年2月8日入我院呼吸科。熱峰39.7 ℃,咳嗽,黃痰,痰少,周身酸痛,乏力。既往有2型糖尿病、高血壓病史。入院后查體:T 39.5 ℃,P 102次/min,R 22次/min,BP 160/95 mmHg。發(fā)熱病容。雙肺呼吸音粗,可聞及少量濕性啰音;心律齊。 當日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7.12×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68.5%,淋巴細胞比率14.5%;血糖11.17 mmol/L,乳酸脫氫酶324 U/L,α羥丁酸脫氫酶370 U/L,磷酸肌酸激酶396 U/L;血氣分析:pH 7.36,PCO235 mmHg,PO255 mmHg,SO289%,HCO3-21.7 mmoL/L,FiO221%,提示Ⅰ型呼吸衰竭。胸部CT示,雙下肺炎性病變。入院后當日即給予達菲抗病毒、哌拉西林舒巴坦抗感染,以及補液、降壓、降糖等治療。2月9日仍發(fā)熱,胸悶憋氣加重。遂給予高流量面罩吸氧,繼用達菲抗病毒,并以美羅培南加強抗感染、甲強龍抗炎、丙種球蛋白提高免疫力,以及補液、降糖等綜合治療。2月10日山東省疾控中心呼吸道分泌物采樣分離病毒為甲型H1N1病毒。2月11日,體溫降至正常,癥狀好轉,氧合改善,末梢SO299%。2月18日,復查胸部CT炎癥較前吸收。最后診斷:病毒性肺炎(H1N1),Ⅰ型呼吸衰竭;2型糖尿??;高血壓病(3級);冠心病(心功能Ⅲ級)。
2009年3月,“人感染豬流感”疫情最先在墨西哥暴發(fā),并在全世界范圍內迅速蔓延,WHO最終將其命名為甲型H1N1流感病毒。甲型H1N1流感是由該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可通過飛沫傳播,也可通過患者的體液、呼吸道分泌物以及沾染病毒的生活用品等傳播。感染者臨床主要表現為流感樣癥狀,絕大部分可以自愈;少數病情迅速發(fā)展、加重,出現肺炎合并呼吸衰竭、多臟器功能障礙等并發(fā)癥,嚴重者可能死亡。
本組3例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均合并2型糖尿病,且均為中老年患者,機體免疫功能較低。其中,前2例居于同一小區(qū),附近有生禽屠宰市場;幾乎同時發(fā)病,病情進展迅速。本組患者均經呼吸道分泌物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檢測確診,且病程相當,住院天數大致相同;臨床均表現為咳嗽、高熱,并于發(fā)病的第6~8天出現氧合指數降低、呼吸困難等癥狀;血常規(guī)淋巴細胞比例均呈下降趨勢,淋巴細胞計數減少,可能與病毒感染導致機體內淋巴細胞凋亡相關[3]。本組1例血乳酸脫氫酶、肌酸激酶于發(fā)病第7天明顯升高,肌酸激酶增加可能是由低氧血癥及高熱引起的,表明機體可能出現橫紋肌受累[4]。有研究[5]報道,肌酸激酶升高可能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所特有的臨床表現。胸部影像學顯示,第5~8天患者的雙肺出現廣泛滲出性病變,以肺實變?yōu)橹?,影像學呈多樣性。發(fā)病初期,影像學以雙下肺多發(fā),主要分布于周邊區(qū)域,以胸膜下肺區(qū)最顯著,呈碎石征或地圖征,并顯示出現肺間質性改變[6];進展期時,病變幾乎遍及雙肺的各個部位,并出現新老病灶并存現象。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胸部影像學展現的特征,與病毒性肺炎的病程發(fā)展緊密關聯(lián)?;颊呓?~10 d治療后癥狀好轉,但病毒感染引發(fā)的病灶吸收需要一定的時間,最終部分病灶會留有纖維條索狀影。與趙淼等[7]的研究一致。
本組患者因合并糖尿病,病情進展迅速。達菲用量150 mg、2次/d,因開始病灶吸收不明顯,療程延長至10 ~14 d。雖然《流行性感冒診斷與治療指南》指出,達菲在發(fā)病48 h內應用可顯著降低病死率,但本組患者應用時均超過該時限仍效果不錯。這與文獻[8,9]報道起病48 h后抗病毒治療仍有效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很多情況下病毒檢測不及時,對高熱、咳嗽、肺內濕啰音、胸部CT示病灶明顯且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不高的患者,在無病毒學診斷依據情況下,及早抗病毒可達到較好療效。本組患者在病毒檢測出前3 d即已用藥。5~8 d后體溫控制,末發(fā)現藥物不良反應。與王春艷等[7]的研究結果一致。
目前,臨床上對于甲型H1N1流感患者使用糖皮質激素的劑量、用藥時間和療程等還未達成共識。雖然激素能減輕患者炎癥反應,但大量使用會導致繼發(fā)感染及其他多種不良反應,不利于病毒感染的控制。本組患者于病程第5~9 天開始使用中等劑量甲強龍,2次/d;當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改善、影像學顯示病灶開始吸收后,減少甲強龍用量直至停用,療程為7~10 d;治療后患者病灶吸收良好,且均未出現感染。這表明早期使用糖皮質激素能改善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臨床癥狀體征,促進肺部病灶的吸收[7]。但是,本研究病例尚少,尚需大樣本進行證明。
甲型H1N1流感病毒誘導淋巴細胞凋亡,抑制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有文獻[10]指出,大劑量靜脈應用丙種球蛋白對重癥甲型H1N1流感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方面具有明顯療效。丙種球蛋白是一種含有大量抗原特異性IgG抗體的生物制品,能夠改善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中和體內毒素,殺死病毒及細菌。因此,免疫球蛋白制品對病毒性感染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本組患者使用丙種球蛋白治療,亦提示臨床效果良好。
雖然本組患者早期痰細菌病原菌檢測均陰性,但病程中后期中性粒細胞升高,不排除合并G-細菌感染;并且糖尿病患者細胞、體液免疫功能均低下,特別是抗感染治療后血常規(guī)好轉,中性粒細胞下降,考慮合并細菌感染。雖然本組患者使用了抗生素,甚至聯(lián)合用藥,用藥的合理性還有待商榷。
本組患者有以下幾個臨床特點需要重視:①誘因:前2例同居一小區(qū),周圍有生禽屠宰市場,接觸史可疑。②患者特征:部分糖尿病患者免疫力較低,為易感人群。③體征與臨床癥狀:呼吸窘迫、高熱、肌肉酸痛等癥狀明顯,肺部可聞及細小濕啰音。④患者輔助檢查結果:淋巴細胞比例減低,血象基本正常,發(fā)病初期血氣分析以Ⅰ型呼吸衰竭為主,呼吸道分泌物中檢出甲型H1N1病毒。患者影像學的改變多樣,伴有不同程度的肺實變影以及毛玻璃影,疾病發(fā)展快;隨著肺內實變陰影吸收,其可呈纖維化表現。⑤治療:糖皮質激素聯(lián)合抗病毒藥物以及丙種球蛋白綜合治療效果較好,但需及早應用;即使是糖尿病患者,在監(jiān)測血糖并及時控制血糖的情況下,早期應用激素治療也是可取的。臨床上遇見起病急,全身表現重但血白細胞變化與之不相符,血氣僅為單純Ⅰ型呼吸衰竭,但是肺部影像學進展迅速的患者,要高度懷疑病毒性肺炎的可能。
本組病例病情較重,進展快,但治療效果良好,未至應用呼吸機程度,避免了氣管插管,考慮與及早治療和綜合治療有密切關系。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合并免疫功能低下,丙種球蛋白能中和致病抗原,糖皮質激素可抑制炎癥介質、炎癥因子的釋放,在抗病毒基礎上應用之,臨床收到良好效果。因此,甲型H1N1病毒性肺炎患者應采取早發(fā)現、早診斷、早隔離及早治療的診治方案,其中,綜合治療是治療成功的關鍵因素。目前,新的病毒還在不斷出現,我國大多數的基層醫(yī)院還不能進行常規(guī)病毒檢測,但通過對患者的臨床體征、輔助檢查、影像學特點進行分析,仍可及時對病毒性肺炎應用初步診斷,及早發(fā)現并治療本病,減少病死率。
[1] 朱汝南,錢淵,王芳,等.2001~2005年北京地區(qū)嬰幼兒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研究[J].中華兒科雜志,2006,44(7):518-522.
[2] British Infection Society,British Thoracic Society,Health Protection Agency.Pandemic flu:clinical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n influenza-like illness during an influenza pandemic.Provisional guidelines from the British Infection Society,British Thoracic Society,and Health Protection Agency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J]. Thorax, 2007,62(Suppl 1):1-46.
[3] Nichols JE, Niles JA, Roberts NJ. Human lymphocyte apoptosis after exposure to influenza[J]. J Virol, 2001,75(13):592l-5929.
[4] Klein NC, Hargrove RL, Sleisenger MH, et al.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J]. Medicine(Baltimore), 1970,49(4):299-319.
[5] 王春艷,楊國輝,寧睿,等.2例危重癥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臨床分析[J]. 貴陽醫(yī)學院學報,2011,36(1):104-108.
[6] 顏劍豪,江桂華,田軍章,等.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的CT表現[J].寧夏醫(yī)學雜志,2003,25(7):390-392.
[7] 趙淼,徐軍,劉繼海,等.重癥病毒性肺炎三例診療分析[J].臨床誤診誤治,2013,23 (5):12-14.
[8] 王愛英,林三仁.嗜酸粒細胞性胃腸炎6例分析[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2,10(6):425-427.
[9] 孫自勤,劉曉峰.腸道病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952.
[10] 黃儷峰.大劑量靜脈丙種球蛋白治療重癥甲型H1N1流感患兒的價值探討[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10,16(14):1729-1732.
10.3969/j.issn.1002-266X.2017.34.022
R563.1
B
1002-266X(2017)34-0068-03
2017-05-13)
姜琪娜(E-mail: 1358904068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