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蕓
前不久,湖南湘潭岳塘區(qū)納帕溪谷小區(qū),一位患產(chǎn)后抑郁的母親攜兩個年幼的孩子從13樓跳下,3人無一生還。這位母親留下了長達15頁的遺書,稱自己28歲時與只相處3個月的39歲丈夫謝先生結婚,婚后因家庭各種矛盾患上產(chǎn)后抑郁,丈夫在婚后曾對她進行家暴,她與公婆關系也十分惡劣,父母不支持她離婚。
在網(wǎng)上,搜索“母親帶著孩子跳樓”,會看到很多類似事件。這一次,這封長長的遺書,引發(fā)了網(wǎng)上洶涌的討論。
女性網(wǎng)友多表現(xiàn)為感同身受的同情,或慶幸自己抱定主意單身是多么明智的選擇。女性網(wǎng)友的聲音,更像是一場對婚姻體制的討伐,對婚姻中女性所遭受盤剝的血淚控訴。
而一部分男性觀察者則認為,這位母親首先是故意殺人,然后才是世俗婚姻的受害者。還有一部分網(wǎng)友,第一反應指向“產(chǎn)后抑郁癥”,認為“產(chǎn)后抑郁癥”還沒有引起普遍的認知和足夠的重視。
這些言論都有其合理性,但我們更關心的是,慘劇是可以避免的嗎?
女性如果放棄工作且沒有其他可持續(xù)的收入來源,進入全職媽媽的婚姻體系,這時,她是不是就靠生兒育女、干家務“謀生”了?是不是就看丈夫這位“老板”的臉色過日子了?
男人女人們,究竟為了什么進入婚姻?如果我們?nèi)ゲ稍L已婚人群,可以聽到各種答案:
因為父母逼婚,社會文化歧視“剩女”,所以經(jīng)人介紹,匆匆忙忙結婚了;
因為彼此相愛,婚姻讓人更有安全感,婚禮那么隆重,那么多親友盯著,一定會白頭偕老;
彼此相愛,但愛情不需要婚姻的監(jiān)控,僅使用婚姻的某些制度功能,諸如生育的法律通道、處理日常事務的法律便利,如果沒有這些限制,完全可以不結婚;
男:找個人生孩子,不生孩子不結婚,賺那么多錢還有什么意義?男人養(yǎng)家天經(jīng)地義,我不允許老婆出去工作;
女:趁著年輕,找個經(jīng)濟實力雄厚的男人,嫁得好比干得好實在多了,工作多辛苦啊,我喜歡在家里帶孩子,何況還有保姆呢!
個體總是千姿百態(tài)的,我們無法窮盡人們結婚的各種不同動機,但婚姻的社會文化土壤和制度設計,卻是影響每一個人的。
不得不說,我們的婚姻文化尚停留在農(nóng)耕文明時代。一位觀念頗為新潮的80后新女性,最終仍然不得不妥協(xié)于這種文化,深陷其中猶如溺水,連到哪里找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都無能為力。
這何等頑固野蠻,才能令受過高等教育的新女性有死的勇氣,卻沒有與之抗爭的任何力量?所謂的娘家,她的母親也眼睜睜地看著女兒掙扎,勸她隱忍以求保住婚姻。
“?;橐觥钡膹姶髩浩攘?,像鴉片一樣吞噬著一代又一代女性的心靈。我們曾經(jīng)以為已經(jīng)遠去,卻一次次在各類慘劇中再現(xiàn)。這不得不使人追問,它僅僅是一種慣性嗎?
這位80后母親基于恐懼和焦慮,絲毫不敢設想離婚的可能性。她認為,由于自己沒有工作,將在爭取孩子撫養(yǎng)權的離婚大戰(zhàn)中處于不利地位,因為法律規(guī)定,撫養(yǎng)權的判決優(yōu)先經(jīng)濟條件更好的一方。
她不知道,兩歲以下兒童,如果母親沒有嚴重失職,是優(yōu)先由女方撫養(yǎng)的,此外,考慮盡可能保持未成年人生活的穩(wěn)定性,孩子此前跟誰共同生活,由誰養(yǎng)育,都是重要的裁定因素,譬如,湘潭案例中,女方的母親一直在幫忙帶孩子,那么,這也會成為優(yōu)先判給女方的條件之一。
但這位年輕媽媽還沒有進入離婚程序,甚至連離婚的可能性都完全抹除,就已經(jīng)被自己沒有工作、沒有收入的不利處境嚇暈了。更為隱秘的心理基礎,還可能是對自己單獨帶著兩個孩子的單身媽媽生活,完全沒有任何信心,認為這種生活簡直“生不如死”。
可以說,除了法律設計的不足——未能承認家務勞動的價值、未能考慮女性承擔生育職責的價值,落后的婚姻觀也有一定責任。
遺憾的是,婚前培訓尚未普及,婚姻的準入門檻極低,生育也從來沒有駕駛執(zhí)照,兒童的生命權在此類悲劇中,成為了某種劣質婚姻文化的殉葬品。
一方面,我們呼吁為承擔生育功能的女性個體兜兜底——兜底的意思就是制度保障不是為大明星王菲這樣的女性服務的,而是需要考慮湘潭案例中這一類陷入絕望的女性。另一方面,我們也盼望女性慎重架構生活:如果你不是一個精神上強大到完全自主的女性,請不要封閉自己的生活圈子,更不要因為進入婚姻、家庭生活就只面對丈夫孩子公婆爹娘。這樣的人際格局,是極為危險的,如果他們碰巧就是“?;橐觥蔽幕氖乃篮葱l(wèi)者,那么,一旦遇到三觀不合的結婚對象,無疑等于早早將自己沉潭溺死,連試錯的機會也沒有。
世界這么大,網(wǎng)絡如此方便,那么聰慧的你,不該只有柴米油鹽,愛看電影的你,即便活在湘潭那樣的小城市,也可以和北上廣乃至國外的男人女人們產(chǎn)生精神上的聯(lián)結,壯大心理支持,提升自己逃離的力量,而不是成為“剩女歧視、男權文化、市儈婚姻”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