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
算起來,自己也看過樂東不少村莊了,卻好像看到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沒有看到。我們看不到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因為它最沒用,主人羞于談論它,旁人也不覺得其有特別的意義。他們看中的只是房子底下的這塊土地,巴不得房子快一點坍塌變成廢墟。幾個錢和蠅頭小利就遮蔽了人的智慧和迷惑了人的良知。古文化、古遺存在此又顯得如此脆弱,傳播保護也異常艱難。許多古民居、古村落,也許去年還在,今年可能就沒了。崖州境內,許多重要文化遺產遺跡或消亡或失傳或淡出歷史記憶,它們好像就是白發(fā)蒼蒼、耋耄之年的老人,隨時都可離開消失。平庸時代,我并不期望能改變什么,只盼望能多看它一眼。時代急躁,我也跟著跑。我的目的是想方設法去搜集散落于樂東各地的歷史碎片,傾力收集樂東民間民俗文化的豐富表情,并開始醞釀《樂東民間古遺存》這樣一本影像書。
樂東十所村目前幸存有五進院落孟儒定故居,其乃瓊南民居之崖州合院代表建筑之一;但望樓村的韋六家,我似乎對它一無所知,這世上的人,也許到死都沒有知道望樓村還有個韋六家。韋家兄弟六人,東西南北中,每人一處幾進合院,六處合院全由老二慶裕出資所建,老二慶裕住四進三合院落居中,老大慶時、老三慶源、老四慶毅、老五慶矗、老六慶鑣分住東西南北二進或三進合院。幢幢相連,幢幢相同。每一幢院落都好似是一塊蒼穹,青磚灰瓦、飛檐浮雕,上面都布滿著歲月的痕跡,極具歷史美感??上б驓q月蹉跎、亂世穿越,土改后房子多分給所謂的貧農,且他們多已拆除建屋?,F(xiàn)在,望樓六家古宅能幸存下來的已是殘缺不全:老二慶裕保存三進,老大老三老四一進,老六僅剩下正屋,老五的只幸存一破損門樓?,F(xiàn)在,房子的產權并不全是他們后人的。
望樓村韋六家,實為一個傳奇。11月12日下午傍晚時分,我和樂東民間收藏家蔡寧敲開了老二慶裕后人韋燦緊鎖的大門。韋燦是一位靠農務為生的老漢,年近六十,正好,他們夫妻才從地里回來。韋燦老人很謙遜也很客氣,毫不在意自己曾經是有錢富家慶裕的后裔而樂意把我們帶進庭院。一進后門,典雅古宅,即入眼簾。每進即為獨立院落式磚木結構,坐北朝南,中為廳堂和正室,左右為偏房,緊挨偏房是門樓。前后兩進正門相通、廊道迂回而連成一體,初次進入者猶入迷宮。飛檐翹角,櫛風沐雨;花格窗質樸滄桑,彩繪和灰塑表情豐富,令人回味無窮;椽下神龕,工藝精細,雕滿雙鳳朝陽,古香古色;巧妙組合的梁架構件和嵌以大木隔板更是印證了先人的喧囂顯赫。如此傳統(tǒng)的連片韋氏院落,可謂幢幢如畫,步步是景,和十所村五進院落孟儒定故居一樣,望樓六家古宅不愧是瓊南民居的瑰寶。
古民居是不可再生資源,不可“復制”?!堆轮葜尽酚涊d的傳統(tǒng)民居只有茅草屋和普通磚瓦房兩類,“不尚樓閣,惟取完固而已”。過去,普通百姓多居于用茅草蓋頂、泥巴糊墻的低矮茅草屋,而像望樓六家古宅遙相呼應的多進合院已是彌足珍貴,其穿越百年依然魅力無限,它不是一般的寄身之地,而是具有見證、欣賞和精神價值的歷史人文遺跡。
望樓河畔,土地肥沃,她自古是崖州糧、棉、油、魚、木材基地。望樓港,還是優(yōu)質的天然港灣,其因重要的地理位置,這里商貿曾經繁榮發(fā)達?!堆轮葜尽酚衅溆涊d。此外,《萬歷瓊州府志》又有記:“望樓港,在州西八十里……番國貢船泊于此?!边@一記載證明,早在萬歷年間崖州望樓港已有蕃國貢船在此??考牟?,它是一個重要的商埠港口,堪稱“海上絲綢之路的要道”。在望樓得到的意外之喜,讓我特別激動。望樓宅院為老二慶裕所建,但這個掩藏于歲月深處的老二又是什么樣的人物?為何如此富有?韋燦老人拿出韋氏族譜,并拉著我看了牌位,牌位記有“曾祖慶裕字乘山布政司理問”“高祖惠章字子元候選州判”“裔孫裔孫韋燦韋銻祀奉”字樣。慶裕是韋燦老人曾祖,為布政司理問;惠章是高祖,候選州判。高祖惠章傳下慶時、慶裕、慶源、慶毅、慶矗、慶鑣六兄弟,慶裕是惠章次子。隨著歲月的流逝,韋燦老人的對先人的記憶好似已進入一種空洞的茫然地帶,對慶裕的起家他也是語焉不詳。他說,當年慶裕是做“過海”生意的,慶裕最先鹽販出身,先是小本生意,到后來生意愈做愈大,開設布鋪鹽鋪,“往江門、佛山等地運木材、海產品、瓜仔和布匹”,把黎錦、黎單、崖州布等精美的手工藝品行銷內地。據查,清布政司理問是地方的高級官吏,負責地方的賦稅,錢糧和戶籍,按清官級是從六品,相當于現(xiàn)在的縣處級及以上。老二慶裕是“布政司理問”,雖不上任(后我從其墓碑上得知是“候選”)但也算是文職外官,為朝廷所倚重、賞識。慶裕謀勇兼優(yōu),是致富好手,屬不可多得之才,加上進入宦官隊伍,老二慶裕不想有錢都難了。
韋燦還提到,韋家古宅規(guī)模宏大,光上山砍柴的就達百人,木工做了一年才開始建房,土改時韋六家一共安置村里貧農七十二戶;另外,老二慶裕還在抱歲村為陳氏蓋有二進院落。慶裕這個“反哺”又激起我去尋求的興趣。當年,韋先人肯定留下很多資料,遺憾的是,解放后經各個政治運動,文物史料多已散失殆盡,古人思想和生活智慧的結晶基本上就剩下幾處曲院深墻。倍覺先賢睿智、挖掘掩藏于歲月深處的先人故事,成全《樂東民間遺存》,這又提醒我不要遺漏尋訪中的細節(jié),其中的細節(jié)之一即是拜謁先人墳冢。當日因時間關系,晚飯時分,我們不得不離開韋燦家。
鄉(xiāng)野間留下的衣冠冢,也許能讓我們窺見墳塋主人的某些歷史陳跡,依稀可看到其模糊的歷史背影。11月24日,我和網友“井頭人家”再一次來到望樓村,拜訪了韋五公慶矗后裔、現(xiàn)已退休閑賦在家的85歲高齡的韋迪壎老校長。韋校長可不是普通的校長,在望樓村,他培養(yǎng)出三個優(yōu)秀兒子是出了名的:大子韋吉尊早年海師大畢業(yè);二子韋吉重95年自樂東中學考取南京大學;三子韋吉崇,是南京大學化學博士生。當我們提起韋六家,問到韋六家為何這般顯赫時,韋校長來了興趣,說:慶裕的父親惠章因考取秀才而為之設宴,當時抱歲村的陳氏授予“大禮包”,這是韋家最初的“啟動資金”,后來資金越滾越大,最后才有了次子慶裕的家業(yè)?;菡铝粝逻z言,天下都是父母,要兒子們心懷感恩之心,懂得回報社會。韋校長說到,關于韋氏的“反哺”,現(xiàn)在口口相傳下來的有兩條:一是老二慶裕曾免費將村里的建筑垃圾裝上船運往廣州填筑海堤;二是在抱歲村為陳氏建起了二進三合院落。讓我們更震撼的是,在韋校長明亮的兩層小洋樓里,我們發(fā)現(xiàn)一份鄭邦鑒將軍的遺稿:《韋烈三先生抗戰(zhàn)殉國記》。這是1989年87歲高齡的鄭邦鑒將軍從臺灣回老鄭村探親時留給韋氏親屬的回憶稿,可以說,鄭將軍這篇遺稿浸透著烈士的鮮血,彌足珍貴,它揭秘封塵了幾十年有關韋烈三烈士的后期資料,我們每每讀到感人之處,不禁熱淚盈眶,不能自已。資料提到,韋烈三,原名韋迪瑜(韋迪瑜和韋迪壎校長同一輩分,系韋大公慶時直系后裔)后因瞻仰七十二烈士而改名“韋烈三”,是黃埔軍校六期生,1938年以少校營長身份在南昌抗倭以身殉職?,F(xiàn)在,我們要做的是,銘記樂東那些像韋烈三一樣被埋沒的英才!隨后,從韋三家宅開始,東西南北中,韋迪壎校長帶著我們一一觀看韋六家古宅并拜謁了慶裕墳冢。已進入耋耄之年的韋校長耳聰目明、走路生風,我們絲毫感覺不出他已是85歲高齡的老人。他介紹,慶裕原葬于山區(qū)紅五,后因被黎民所盜現(xiàn)已移至望樓河畔,原兩塊旁碑已不知所蹤,幸存主墓碑。主墓碑刻慶裕生于道光庚寅年(1830年)正月初一,卒于光緒十三年(1887年),為候選布政司理問。
望樓韋六家人才輩出,他們不忘家鄉(xiāng)的養(yǎng)育之恩,我們深為望樓韋六家古宅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