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平,李 健,馬 劍,蘇 龍,馬劉佳,賈云峰,郝文烱,魏健強,高海亮
延安大學附屬醫(yī)院心腦血管專科病區(qū)神經(jīng)外科(延安716000)
介入治療破裂前交通微小動脈瘤23例療效及可行性分析*
康 平,李 健△,馬 劍,蘇 龍,馬劉佳,賈云峰,郝文烱,魏健強,高海亮
延安大學附屬醫(yī)院心腦血管??撇^(qū)神經(jīng)外科(延安716000)
目的:探討破裂前交通微小動脈瘤介入治療的療效及可行性。方法:選擇破裂前交通微小動脈瘤患者23例,均行血管內(nèi)介入栓塞術治療,分析患者臨床資料,觀察手術療效與并發(fā)癥,術后隨訪觀察記錄復發(fā)情況。結果:術后即刻造影Ⅰ級完全栓塞18例,Ⅱ級瘤頸殘留2例,Ⅲ級瘤腔殘留2例,無載瘤動脈血栓形成,1例改為開顱夾閉術,2例術中動脈瘤破裂出血(8.69%);出院時mRS評分0~1分15例, 2分5例, 3~4分2例, 5分0例;臨床隨訪:12個月時mRS評分0~1分20例, 2分1例, 3~4分1例, 5分0例,術后隨訪1~24個月,中位隨訪時間19(15~24)月,患者中無再次破裂出血者,行DSA隨訪18例患者,時間6~24個月,1例Ⅱ級患者復發(fā)。結論:顱內(nèi)破裂前交通微小動脈瘤血管內(nèi)介入治療手術難度較大,但介入栓塞治療安全有效,術中需選擇合適材料、適度栓塞,根據(jù)患者機體情況靈活運用手術技巧及個體化手術設計可提高手術療效。
前交通動脈瘤發(fā)病率在顱內(nèi)動脈瘤中約占30%[1],瘤體最大直徑≤3.0mm的微小動脈瘤瘤腔小、瘤壁薄,不具備典型動脈瘤的瘤頸結構,破裂后出血量大,顱內(nèi)動脈瘤破裂導致了約80%以上自發(fā)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2]。有研究顯示:顱內(nèi)動脈瘤介入栓塞治療危險性低于外科夾閉手術治療[3],但由于微小動脈瘤瘤腔狹小,彈簧圈和微導管操作空間小,成為介入治療的高危動脈瘤[4]。本研究探討破裂前交通微小動脈瘤介入治療可行性及療效,為臨床破裂前交通微小動脈瘤治療提供參考。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醫(yī)院收治的破裂前交通微小動脈瘤患者23例,均經(jīng)臨床、影像學(CT、MRI)等檢查確診為顱內(nèi)前交通微小動脈瘤,且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臨床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惡心、頭痛或突發(fā)意識不清等,均行血管內(nèi)介入栓塞術治療。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齡25~76歲,平均(51.55±4.71)歲。依據(jù)Hunt-Hess分級:Ⅰ級4例(17.39%),Ⅱ級6例(26.09%),Ⅲ級9例(39.13%),Ⅳ級4例(17.39%)。前交通微小動脈瘤共23例,DSA顯示:瘤頸/瘤體比<1,瘤體最大直徑≤3.0mm,瘤頸/瘤體比≥3/4為相對寬頸動脈瘤10例(43.48%);窄頸動脈瘤13例(56.52%)。前交通動脈一側(cè)發(fā)育不良11例,雙側(cè)前交通動脈A1段發(fā)育對稱12例,動脈瘤頂指向前方7例,指向前下方4例,指向后方5例,其他7例。排除標準:年齡≥80歲者;非微小動脈瘤者;嚴重心肝肺腎等器官功能不全者;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等。
2 治療方法 患者均在出血后72h內(nèi)行血管內(nèi)栓塞介入治療,全麻后插管,術中全身給予肝素化,Seldinger技術經(jīng)股動脈穿刺,行全腦血管造影(DSA),測量瘤頸、瘤體,了解動脈瘤的分布情況,在DSA技術下觀察載瘤動脈與動脈瘤關系,依據(jù)動脈瘤形態(tài)及大小、位置,選擇不同血管內(nèi)栓塞技術,選用適宜的彈簧圈或單純支架置入動脈瘤內(nèi),植入前后均行DSA檢查,術畢給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單純彈簧圈栓塞14個動脈瘤,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6個動脈瘤,球囊輔助彈簧圈栓塞3個動脈瘤。對于預期采用支架輔助患者術前口服抗血小板藥,術中出現(xiàn)動脈瘤破裂者,立即使用魚精蛋白中和肝素,如出現(xiàn)血管痙攣給予罌粟堿治療。
3 觀察指標 動脈瘤栓塞效果評估:術后即刻行DSA檢查及三維旋轉(zhuǎn)造影,依據(jù)Raymond-Roy分級法評估栓塞結果,完全栓塞為Ⅰ級,動脈瘤瘤頸殘留為Ⅱ級,動脈瘤瘤腔殘留為Ⅲ級;術中并發(fā)癥:行頭部CT觀察術后出血情況,全腦血管造影觀察分支血管閉塞情況;預后:患者預后情況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評分(mRS)評估,極好mRS評分0~1分,好mRS評分2分,差mRS評分3~4分,死亡mRS評分5分。
4 隨訪觀察 所有患者術后隨訪1~24個月,觀察手術療效與并發(fā)癥,6月復查DSA并再次評估,如無復發(fā),此后1年復查DSA1次,12個月 mRS評分,所有患者門診隨訪,未到門診隨訪者>1個月,電話了解病情。
1 術后即刻結果 23例破裂前交通微小動脈瘤患者均行血管內(nèi)介入栓塞術,窄頸動脈瘤13例均成功栓塞,相對寬頸動脈瘤10例中有1例高齡女性患者(Hunt-Hess分級Ⅳ級)由于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較多,血管嚴重痙攣,在擬行球囊輔助彈簧圈栓塞過程中,直接栓塞置入第2枚彈簧圈時,由于第1枚彈簧圈突入大腦前動脈改為開顱夾閉手術治療,血管內(nèi)栓塞治療成功率為95.65%(22/23),栓塞后即刻血管造影發(fā)現(xiàn)18個Ⅰ級完全栓塞,2個Ⅱ級瘤頸殘留,2個Ⅲ級瘤腔殘留,無載瘤動脈血栓形成,2例術中動脈瘤破裂出血(8.69%),肝素中和,繼續(xù)填塞彈簧圈至對比劑不再外溢,術后未造成頭疼外新的神經(jīng)功能障礙,CT復查頭部少量出血。
2 預后情況 19例Hunt-Hess分級Ⅰ~Ⅲ級中,術后患者出現(xiàn)遲發(fā)性對側(cè)肢體障礙2例,經(jīng)頭部CT顯示非腦梗死,患者給予對癥治療后恢復;3例Hunt-Hess分級Ⅳ級成功栓塞,由于合并腦積水,給予腦外室引流后于1周內(nèi)清醒,22例血管內(nèi)栓塞患者出院時mRS評分: 0~1分15例, 2分5例, 3~4分2例, 5分0例。
3 隨訪結果 22例成功血管內(nèi)栓塞患者均術后隨訪1~24個月,中位隨訪時間19(15~24)月,患者中無再次破裂出血者,隨訪12個月時mRS評分: 0~1分20例, 2分1例, 3~4分1例, 5分0例。行DSA隨訪18例患者,時間6~24個月,栓塞后即刻血管造影16個Ⅰ級患者無變化,2個Ⅱ級瘤頸殘留患者中有1例復發(fā)評為Ⅲ級,給予補充致密栓塞,1例瘤頸殘留消失,評為Ⅰ級。
顱內(nèi)動脈瘤破裂導致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是引發(fā)腦血管疾病患者死亡主要原因[5],早期發(fā)現(xiàn)及診斷治療對于顱內(nèi)動脈瘤診療有重要作用,決定顱內(nèi)介入治療手術效果的因素包括動脈瘤位置、手術過程動脈瘤是否破裂等[6],由于前交通動脈位置較深,解剖結構較復雜,血管路徑迂曲,前交通動脈瘤指向多變,前交通微小動脈瘤寬頸較多,顯影困難,瘤腔狹小,導管不易到位,瘤壁較薄,行血管內(nèi)栓塞治療手術難度及栓塞過程中破裂出血的風險均較大[7]。有研究顯示:直徑<4mm的前交通動脈瘤術中破裂出血的風險大于較大型的動脈瘤,最大直徑<3mm動脈瘤栓塞術中破裂率為8.3%[7],本研究中血管內(nèi)栓塞治療成功率為95.65%,栓塞后即刻血管造影發(fā)現(xiàn)18個Ⅰ級完全栓塞,2個Ⅱ級瘤頸殘留,2個Ⅲ級瘤腔殘留,無載瘤動脈血栓形成,2例術中動脈瘤破裂出血(8.69%),術后未造成不良后果,提示顱內(nèi)破裂前交通微小動脈瘤血管內(nèi)介入治療手術難度較大。
顱內(nèi)動脈瘤采用彈簧圈栓塞,瘤頸殘留患者復發(fā)風險增加,本研究中行DSA隨訪18例患者,栓塞后即刻血管造影16個Ⅰ級患者無變化,2個Ⅱ級瘤頸殘留患者中有1例復發(fā)評為Ⅲ級,給予補充致密栓塞。血管內(nèi)栓塞術中需選擇合適材料、適度栓塞,根據(jù)患者機體情況靈活運用手術技巧及個體化手術設計可提高手術療效,第一個彈簧圈應選擇較長的,直徑大小應稍大于動脈瘤直徑,以便于覆蓋瘤頸,需依據(jù)瘤頸大小選擇合適彈簧圈,尤其在栓塞最后兩枚彈簧圈。Hunt-Hess分級較差患者癥狀嚴重需早期手術,術中動脈瘤破裂發(fā)生率高,有研究表明[5-7]:高血壓為顱內(nèi)動脈瘤破裂獨立危險因素,由于患者長期高血壓造成血管硬化,動脈瘤壁變薄,手術過程中動脈瘤破裂的幾率增加,因此需維持患者血壓,術中控制性降壓,降低血壓在術中波動,降低動脈瘤破裂的幾率,有利于預后,動脈瘤破裂是影響預后不良事件,應對可能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采取相應措施,減少動脈瘤破裂的幾率。由于支架可改變動脈瘤內(nèi)血流動力學,降低破裂出血及彈簧圈突入載瘤動脈的風險,提高彈簧圈致密栓塞率,對于血管內(nèi)治療寬頸動脈瘤可選擇支架輔助下彈簧圈栓塞。
[1] Torikoshi S, Akiyama Y. A concealed intracranial aneurysm detected after recanalization of an occluded vessel: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J]. Interv Neurol,2016,4(3-4):90-95.
[2] Suthar NN, Patel KL, Saparia C,etal. Study of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profile and outcome in patients of intracranial hemorrhage[J]. Ann Afr Med,2016,15(2):69-77.
[3] 簡國慶.血管外顯微手術及血管內(nèi)介入栓塞治療顱內(nèi)前循環(huán)破裂動脈瘤的療效與并發(fā)癥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4,17(3):63-64.
[4] 武銀剛,孫曉川,邵雪非,等.顯微手術夾閉與血管內(nèi)介入栓塞治療顱內(nèi)破裂動脈瘤的療效分析[J].國際神經(jīng)病學神經(jīng)外科學雜志,2012,39(2):146-150.
[5] 崔艷峰,徐 浩,祖茂衡,等.介入栓塞治療顱內(nèi)微小動脈瘤的臨床研究[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4,23(8):651-654.
[6] 羅穆云,肖秋香,楊少春,等.顱內(nèi)微小動脈瘤的介入栓塞治療[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7):1197-1198.
[7] 出良釗,楊 華,董明昊,等.顱內(nèi)微小動脈瘤栓塞治療[J].中華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14,30(6):608-612.
(收稿:2016-09-2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81341112)
顱內(nèi)動脈瘤/外科學 @前交通動脈 @介入治療
R732.21
A
10.3969/j.issn.1000-7377.2017.05.012
△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