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洪興+張家境+周朋
摘 要:扉棱作為商周時期青銅器上造型特殊的抽象性裝飾,它的位置與形制的演變是透析青銅文化發(fā)展脈絡的一條重要線索。青銅酒器中的盛酒器是青銅禮器中的“重器”,扉棱表現尤其富麗精美,極具時代表現特征,是考察中國青銅工藝第一次高潮和西周禮制興起的典型領域。扉棱在盛酒器中表現最為廣泛和活躍的青銅尊與青銅,在方彝與觥中受滿花紋飾的局限。到禮制濃郁的西周早期以后,扉棱包括很多傳統(tǒng)盛酒器紛紛淡出歷史的視野。
關鍵詞:扉棱;青銅尊;青銅;青銅觥
中圖分類號:K87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3-0154-03
類型學是現今研究青銅器的主要方法。通常以時間為線索,對青銅器類進行歷時態(tài)考察,通過綜合比較以發(fā)現青銅器類的演變規(guī)律,但目前運用類型學去研究青銅器扉棱的位置與形制的演變規(guī)律的學者不多。筆者不揣精陋,擬對青銅器中的重器盛酒器中的尊、■、方彝、觥等重要器類逐一做一縱向梳理,以窺測其演變規(guī)律。
一、扉棱在商周時期青銅尊上的位置與形制變化及其統(tǒng)計
青銅尊在形制上可分為觚型尊、大口尊、獸形尊、方尊。觚型尊多數會在口沿下的三角蕉葉紋中脊處出現一道貫穿器身梳齒狀或矩形云紋的扉棱,與不具有扉棱的觚形尊相比,此類尊大多擁有更加精美的紋飾并且紋飾占據了器身的大半部分,扉棱多作為腹部與圈足上紋飾的隔斷或鼻梁。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鑄造工藝的輝煌時期,觚形尊在造型上的演變更加趨于成熟精美。其中御尊和隹父癸尊,都是此時期觚形尊中的精品。在扉棱方面,御尊飾以梳齒狀扉棱,脊棱中間沒有斷口,且兩側的梳齒狀扉棱極其工整,充分說明御尊在拼接范模時工匠的細心。御尊的扉棱在器身上下兩端均向外探出,線條更加舒展。隹父癸尊器身四等分各設一道棱脊,其上翹出器口,扉棱上并無裝飾,以簡單的素面扉棱為主。這兩件商晚期的觚形尊,無論在紋飾還是扉棱的運用上都較素面觚型尊更為華麗精美,是很難得的藝術瑰寶。西周初期以扉棱作為修飾的觚形尊共有三件,其中何尊和商尊[1]兩器皆鑄有銘文,何尊腹部四面中線均隆起透雕棱脊,此種扉棱是由商晚期矩形云紋扉棱演變而來,它將原有的矩形云紋扉棱中的T形空處擴大,發(fā)展為西周早期更加寫意的云紋扉棱?!鲎鹪陟槔夥矫媾c同時期的其他觚形尊特點相同,但在紋飾上一改以往圈足上紋飾修飾的風格,主題花紋上雕刻陰線修飾,與底紋形成多種層次。這三件觚形尊彰顯了西周早期扉棱鑄造工藝的輝煌成就,更是貴族和統(tǒng)治者權利的象征。
■
商代晚期的折肩尊在出土青銅器中占有很大比重,但具有扉棱的折肩尊卻不多,目前僅在商晚期的遺址中出土了司■母尊,小屯出土的獸面紋尊和子漁尊,安陽戚家莊的獸面紋尊,還有寧尊。均在折肩處飾有突起的獸頭并與三條短扉棱相間分布,兩兩相隔,并延伸出六條扉棱作為腹部和圈足上三組饕餮紋的鼻梁和隔斷。扉棱形制均為商晚期的矩形云紋扉棱。據《周禮·司彝尊》中記載,象尊為古代祭祀所用彝器之一?,F存湖南省博物館和美國弗里爾美術館的這兩件象尊在象鼻和象尾均飾有矩形云紋扉棱。
方尊出現在商晚期,消亡于西周中期。商晚期方尊均以方口折肩尊為主。方尊將大量造型獨特的扉棱修飾在精美的器身上。四羊方尊無疑是此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方口折肩方尊,它將器物的造型設計和藝術裝飾完美地融合于一體,精美剛勁的紋飾則代表了當時非凡的鑄造技藝,使之成為一件舉世無雙的青銅藝術瑰寶。在四羊方尊的喇叭口下飾有多條梳齒狀扉棱,扉棱在口沿處向外延伸向下回勾。尊腹四隅為羊的前胸,在羊首脖頸下飾有梳齒狀扉棱,扉棱尾端上勾。四羊方尊在扉棱運用與構型方面,構思巧妙,鑄造技術精湛,前所未見。西周早期出現的圓口方尊既是對商代方尊的繼承又具有開創(chuàng)精神,具有天圓地方的創(chuàng)作思想。同時期的圓口折肩方尊無論是在形制上還是在紋飾上都比圓口觚形方尊更為精美。圓口折肩方尊中屬現存于上海博物館的癸殳古方尊最具代表性。扉棱方面自口沿及圈足,各設有四條勾曲狀棱脊(即寫意的云紋扉棱),其上伸出器口,這是商晚期的方尊所不具備的?!鲎址阶鹋c日己方尊最能體現圓口觚形方尊的特點,■字方尊為西周早期器物,喇叭口處飾有四道扉棱,腹與圈足上飾有八道扉棱。喇叭口的四道扉棱皆位于三角蕉葉紋中分線上,頸部以四條短扉棱作為龍與鳳的隔斷,頸部以下漸變方形,以F形扉棱裝飾,作為饕餮紋的鼻梁或隔斷,圈足與頸部裝飾一樣,通過扉棱的修飾使器身裝飾更具神韻。日己方尊是西周中期圓口觚形方尊的典型器物,器形上較西周早期無太大變化,但扉棱方面一改西周早期素面F形扉棱的特點,出現了透雕的寫意扉棱。
二、扉棱在商周時期青銅■上的位置與形制變化及其統(tǒng)計
■比尊出現較晚,但在延續(xù)時間上更長,直到春秋中期才逐漸消亡。商晚期圓體■和方體■同時出現。圓體■上均未有扉棱出現,只有在方體■中有扉棱出現,共三件分別是亞■方■、登■方■與母鼓方■。亞■方■與登■方■均為商晚期青銅方■,在扉棱方面,在蓋、器四隅及每面正中各置一條棱脊。器蓋、頸部、圈足上的扉棱均為短扉,器身為典型的F形扉棱、梳齒形扉棱。這兩件■代表了鼎盛時期的青銅鑄造工藝,而鑄造于西周早期的母鼓方■延續(xù)了商晚期青銅方■紋飾與形制上的特點。只有扉棱上一改商晚期F形扉棱的樣式,由素面較厚的梳齒狀扉棱代替,使該時期的■在形體上更顯高大雄渾之美。
三、扉棱在商周時期青銅方彝上的位置與形制變化及其統(tǒng)計
方彝僅出現在商晚期。方彝在蓋與身上通常鑄有4條或8條凸起的扉棱,商晚期的方彝在形制上通體分為三部分,器蓋,直腹部,圈足,器蓋均作四坡形,似四阿式屋頂,并在脊背都飾有一四阿式鈕,中脊及四坡角和四坡角正中均有扉棱,將四面的饕餮紋隔開,直腹部的四角及四面正中均有扉棱作修飾。足四面中部均有一弧面缺口,并在缺口上方飾有一道短扉棱。這些形制與紋飾上的特點是商晚期絕大部分方彝共有的。但出土于河南安陽婦好墓偶方彝[2]50卻異于同時期其他青銅方彝,此器造型獨特,整體呈長方形是方彝中體型最大的,鑄造者模仿殷商時期的大型宮殿的形狀鑄造而成。四阿型屋頂器蓋,中脊兩端有對稱的四阿式柱鈕,蓋與器身、圈足四面中部和四角都有梳齒狀扉棱。扉棱上沿襲了商晚期的形制。方彝扉棱在形式上均采用梳齒狀或矩形云紋狀,沒有出現F形等寫意的云紋扉棱。方彝是各類酒器中最具禮器化特征的青銅器之一,器身上修飾扉棱更加凸顯方彝的禮器特征。
■
四、扉棱在商周時期青銅觥上的位置與形制變化及其統(tǒng)計
無論商晚期還是西周早期,青銅觥在扉棱的修飾下極具美感,只要有扉棱出現的青銅觥,每一件都堪稱精美絕倫。青銅觥最早出現于安陽殷墟婦好墓中,且在后期的統(tǒng)計時發(fā)現青銅觥只出現于墓主人等級地位較高的墓葬中。青銅觥商晚期才出現,西周中葉幾近消亡,目前出土的青銅觥絕大多數屬于商代晚期,少部分為西周早期鑄造。河南安陽小屯五號墓出土的司母辛觥 [2]59屬于早期青銅觥造型,獸鳥合體,做站立狀,造型別致。器蓋上龍紋的中脊做突出的梳齒狀扉棱,流下有一條直通到胸下的梳齒狀扉棱。商晚期的青銅觥以圓形腹與圈足的組合為主,此類器中的代表是山西靈石莊介出土的獸面紋觥。器蓋自額頂有一條小龍沿脊而下,做梳齒狀扉棱,器蓋尾端浮雕饕餮紋。腹部飾有饕餮紋在流下飾一梳齒狀扉棱,延伸至腹下部,并在頸部與腹部交界處有斷開。
方體青銅觥在西周早期突破了商晚期橢圓體青銅觥的限制,其中■觥和日已觥是方體觥中保存完好,造型精美之作?!鲻≈芯€與四角鑄有透雕的寫意云紋扉棱。器蓋背脊處為透雕的矩形云紋扉棱,有向更加寫意的云紋扉棱發(fā)展的趨勢。在流下飾有兩組矩形云紋扉棱。在面中分線和四角處均鑄有透雕寫意的云紋扉棱,中分線處的扉棱作為饕餮紋的鼻梁而四角處扉棱則分別將四組饕餮紋分隔開。圈足上的扉棱位置與腹部扉棱位置在同一條直線上,并將圈足四周環(huán)繞的龍紋分開?!鲻”4嫦鄬ν旰?,并且具有很高的政治意義和禮器價值,扉棱的運用更是突出了莊嚴富麗的立體美感。
扉棱作為商周時期青銅器上造型特殊的抽象性裝飾,它的位置與形制的演變是透析青銅文化發(fā)展脈絡的一條重要線索。青銅酒器中的盛酒器是青銅禮器中的“重器”,扉棱表現尤其富麗精美,極具時代表現特征,是考察中國青銅工藝第一次高潮和西周禮制興起的典型領域。扉棱在盛酒器中表現最為廣泛和活躍的青銅尊與青銅■,在方彝與觥中受滿花紋飾的局限。到禮制濃郁的西周早期以后,扉棱包括很多傳統(tǒng)盛酒器紛紛淡出歷史的視野。
參考文獻:
[1]陜西周原考古隊.陜西扶風莊白一號西周青銅器窖藏發(fā)掘簡報[J].文物,1978(3).
[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婦好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